收藏 分销(赏)

外国教育史讲义16——20世纪主要发达国.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246087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讲义16——20世纪主要发达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外国教育史讲义16——20世纪主要发达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外国教育史讲义16——20世纪主要发达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外国教育史讲义16——20世纪主要发达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外国教育史讲义16——20世纪主要发达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word)外国教育史讲义1620世纪主要发达国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6-20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因此,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它主要表现在:改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加强国家对各级教育的控制;大量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不断扩充公共学校网;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打破传统的双轨学制,确立形式上的单轨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经过各国的努力,现代教育制度基本形成了。第一节英国的教育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行政领导体制的确立 1902年,英国议会通过保守党政府首相巴尔福提交的教育法案1902年教育法 (又称(巴尔福法案),废止1870年设立的地方学务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在郡和郡级市设立地方教育局,负责管理当地的初等和中等学校.地方教育局有权兴办公立中等学校:资助和管理私立学校、地方教育局有权兴办公立中等学校;资助和管理私立学校、教会学校,提供地方税款;制定和协调本地区的教育计划,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出的不合格的校长和教师。在全国设立330个地方教育局,代替原来的2 559个地方学务委员会和88个督促就学委员会,扩大地方教育局的权限和管辖范围。这样,英国

3、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由国会、教育署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 (二)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 本世纪初,英国的普通教育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双轨学制。在初等教育方面,实行512岁的普及义务教育,大部分儿童免缴学费。中等学校有传统的公学和文法学校,新办的“现代中学”以及少数程度低的“认可学校”、 “中心学校”和女子中学。1907年,自由党政府修订中等学校规则,提出了“免费学额制”,即通过竞争性考试在公立中学招生数中选出25的免费生。由于中等教育和初等学校不相衔接,劳动人民子女缺乏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出于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公共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19

4、18年,议会通过了教育署长费舍提交的教育法案1918年教育法 (亦称费舍法案).法案规定:由地方教育局为25岁的儿童开办幼儿学校;将义务教育延长到14岁,禁止雇佣不满12岁的儿童;小学一律实行免费制;为超龄少年开办继续教育学校,进行补习教育至16岁。但教育的双轨制依然保留。 20世纪20年代,工党执政后,出于政治需要提出了“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1926年,工党政府任命的以哈多为首的教育调查委员会在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 (简称哈多报告)中提议:将义务教育年限延至15岁;儿童在11岁以前所受的教育属初等教育(58岁入幼儿学校;811岁入初级小学),11岁以后所受的教育均为中等教育:小学生在

5、11岁时通过竞争性考试后分别进入学术性文法中学、选择性(实科性)现代中学、非选择性(职业性)现代中学,或公立小学高级班和高级小学(13岁时可转入初级技术学校或商业学校)。英国政府根据这一建议改革了中等教育,到1938年时,655的11岁以上儿童进入了各种学校学习,但大多数公立小学毕业生仍然只能进入高级小学。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损失惨重.战后,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 “日不落帝国”瓦解.英国资产阶级为恢复国力,应付国际竞争,对教育作了进一步的改革。 (一)巴特勒法案的颁布 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1944年教育法案 (也称巴特勒法案)。其主要内容是:

6、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撤消原来只负有督导职责的教育署,增设教育部(1964年改为教育和科学部),统一领导全国教育;保留地方郡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办学权限;地区教育计划的制订、地方教育局长的任免和地方教育法令的发布等重要事项须经教育部长批准。 2将义务教育年限从14岁延至15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延长到16岁。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保育学校(25岁)、幼儿学校(5-7岁)、初等学校(712岁)。 3小学毕业生参加“11岁选择性考试”,按成绩、能力和学习倾向不同分别免费进入三种中等学校: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 4加强职业教育,由地方教育局设全日制或业余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已就业的

7、青年提供免费的继续教育,到18岁为止。 5凡接受政府补助的学校都要进行宗教教育。 6设立大学奖学金(包括学费和生活费),帮助有才华的青年进入大学深造。该法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二)初等教育和中学教育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初、中等教育基本上是按照(巴特勒法案实施的。1947年,英国基本实现515岁儿童的义务教育,解决了初、中等教育互不衔接的问题。1959年,国会议员、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克鲁塞在题为15岁至18岁的报告(亦称克鲁塞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到1969年把全国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16岁;1970年建立多科性技术学院,为提早离校的青年提供半日制的继续义务教

8、育至18岁. 1972年前后,英国基本上实现了11年义务教育制。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工党政府要求全国地方教育当局按照综合中学方式改组本地区的中等学校,即把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合并为“综合中学”,废除“11岁选择性考试”。它在表面上实现了“三轨”中学学校的合流,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但综合中学的学生仍按照“成绩、能力和学习倾向,;分为学术组、技术组和现代中学组,分别学习学术性、技术性和职业性课程, “选择性教育”问题并未真正解决.1970年保守党政府停止了中学的综合化.1974年工党执政后又强制推广综合中学。至1980年,综合中学学生已占全国中学生的80左右。现在,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9、有:幼儿园(2岁入园)和小学附设幼儿班(3岁入学)。1980年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受教育的儿童,约占25岁儿童总数的18。初等教育机构有: (1)初等学校,分幼儿部(57岁)、小学部(711岁)。小学部学生按能力分为A、B、C三组,实行分组教学。 (2)预备学校,私立,为准备上“公学”的儿童而设.中学主要有五种类型: (1)文法中学,其学生数约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20左右。 (2)技术中学,1980年全国约10余所。 (3)现代中学。 (4)综合中学。 (5)公学,私立,属独立学校系统,1974年共有250所,学生约有15万名,约占适龄少年的2%。此外还有一种中间学校,1968年以后建立,招收 91

10、3岁的儿童,毕业后可入综合中学。 (三)继续教育的实施 英国被称为“继续教育之乡”。继续教育有高低两个层次.根据1944年教育法,由地方教育当局为受完义务教育的在职青年开办中等技术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给予免费的继续教育至 18岁.课程分职业性课程、非职业性课程和社会、娱乐活动三类。职业性课程又分全日制、工读交替制、部分时间制和夜校。在“教育改革运动年(1963年)罗宾斯委员提出的关于英国高等教育的报告又要求,将所有提供中等以上教育的学院都归入继续教育的范畴,推行高等继续教育。这类继续教育机构分为地方学院、地域学院、地区学院和高级技术学院等层次。课程有普通课程和高级课两类。毕业生可获得相应的证书

11、或文凭.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战后英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改进古典大学和近代大学的同时,增办新大学、技术大学和开放大学。1944年,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的建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1961年,英国政府组成罗宾斯委员会来研究高等教育问题。1963年发表的罗宾斯报告 (即关于英国高等教育),拟订了到1980年为止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例如,为所有具备入学能力的青年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把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工科大学;把培养师资的学校改为“教育学院”,对毕业生授予大学学位;扩充大学理工科教育,增加研究生院的学生数;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等等.其中许多建议被采纳实施. 1965

12、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克罗斯兰又提出实行高等教育双轨制,将大学分为自由的大学和不属学术性的高等学校.1971年,英国创办了史无前例的开放大学,招收2170岁的有能力受高等教育的公民,采用电视、广播、函授等远距离教学法进行教学。课程分本科、研究生和选修三类,共100多门.至1980年已有33万人毕业。合格者授予学位。 英国大学建筑费的90和办学费的75有政府承担,由大学拨款委员会拨给各院校。大学有学位授予权,非学术性高等学校由全国学位委员会(1964年成立)授予学位。 (五)师范教育的改革战后英国的师范教育摆脱了教会或宗教团体的控制,完全由政府及地方教育局管理。1944年成立的麦克奈尔委员会建议,各

13、大学都接受了培养师资的任务。 1972年,以詹姆士为首的师范教育调查委员会发表了詹姆士报告,提议改革师范教育。把师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教育两年,学习一般文理课程。 (2)专业教育两年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第二年作见习教师(每周脱产学习一天),毕业后做正式教师。 (3)在职进修。教师每隔7年脱产去师范教育机构进修一学期。从1973年起逐步实施上述方案.目前英国的师资培训机构有:大学教育系、教育学院、技术教育学院、多科技术学院教育系和艺术训练中心。其中教育学院最多,约160余所,学制三年,学生获得教师证书后任小学教师。大学教育系,招收本科毕业生,给予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培养中学教师,大学师

14、资一般由研究院培养第二节法国的教育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教育改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发展成为高利贷和殖民帝国,为适应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竞争,对教育作了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初等和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 20世纪初,法国的初等教育已经基本普及。1901年在已婚男子和女子中,文盲仅占44和66%。但法国的近代学制是典型的双轨制。劳动人民子女小学毕业后只能就业或升高等小学和职业学校。 20世纪初,法国的中学分古典的国立中学、市立中学和实科性的“现代中学”。为了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变革,1902年对中等教育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革.把中学学制统一为七年,分两个阶段。前四年设两组课

15、程:古典课程(拉丁语、希腊语);现代课程(法语和自然科学)。由学生任选修一种。后两年,学生可任选修下列四组课程之一:拉丁语和希腊语;拉丁语和现代语;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现代语和自然科学.在最后一年,。全体学生均学哲学和数学。在第六和第七学年结束时举行两次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取得升大学的资格。 这次改革使现代课程与古典课程在中等教育中占有同等地位.但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脱节的问题仍未解决,劳动人民子女不能去上中学。中学只招收专为有产阶级子弟开设的中学预备班的学生,学费很高;国家奖学金名额的80给了中产阶级的子女。因此,中学发展缓慢,从 19001920年只增加了5万名学生。 第一次世界

16、大战后,法国收复了失地,获得了赔款,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一农业国.同时,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高涨。一些社会进步人士和教师组成“新大学同志会”,要求学校制度“民主化,清除人为的阶级限制,为一切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废除双轨学制;建立“统一学校,让所有儿童都受到同样形式的免费、义务职业教育至18岁。这些建议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因此在19世纪20年代、30年代,法国政府又对中小学的教育结构作了改革。 在初等教育方面,1923年政府规定,在613岁的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预 备班都实施统一的教育计划。从1925年起,设立小学阶段的“统一学校”,取消中学预

17、备班的特权,使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相衔接.1936年,又把义务教育延长至14岁。 在中等教育方面,从1930年起,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免收学费.1933年,设立中学入学统一考试制度,使小学和中学预备班在升学机会上享有平等地位。1936年又规定,小学毕业生一律参加考试,合格者入中学,落选者进补习班或职业学校. (二)职业技术教育法的颁布 法国教会于1919年通过了阿登省议员阿斯蒂埃起草的职业技术教育法案(通称郇可斯蒂埃法)。法案规定:凡1418岁的青年男女都有接受职业教育的义务;所有雇主都有让受雇的未满18岁的学徒每周抽出4小时工作时间去职业学校学习的义务;年学时累计不得少于100小时;全国每一城镇

18、必须设职业学校一所,其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负一半;职业学校的课程应当包括:补充初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作为职业基础教育的各种学科和协助车间的劳动实习。凡参加职业教育三年以上者可参加职业能力证书考试,合格者授予职业能力证书(CAP);不合格者发给职业教育证书,免除再受职业教育的义务。 这一法案的实施,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正规教育,走上了普及、义务的轨道。在法国教育史上该法案称为“技术教育宪章”。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郎之万教育改革方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1947年,法国议会组织的以

19、法兰西学院教授、物理学家郎之万为主席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教育家皮龙为副主席的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教育改革方案。 该法案拟订了战后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它主张实行社会公正原则,人人都有受完备教育的权利;学生受普通教育,再受职业教育,将普通教育作为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实行618岁的义务教育制,分为基础阶段(611岁)、方向指导阶段(1215岁)和决定阶段(1618岁),各级教育全部免费;高等教育分为两年预科阶段、两年硕士阶段和国家学位阶段;课程设置应加强自然科学、技术科目和经济科目;各级学校的教师一律由师范大学培养。 当时法国对内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对外发动侵略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的殖民战

20、争,这个方案没有作为法令加以实行。但它对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很大。 (二)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改革 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谋求社会稳定,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在教育方面按照“民主化”、 “现代化下的原则进行改革。 1959年1月,法国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令,把原来的义务教育年限从14岁延长为16岁,实施10年义务教育,分三个阶段完成。基础教育期(611岁)即小学教育,所有儿童学习相同的课程。观察期(1113岁),即初中一二年级,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对每个学生的能力与倾向进行观察,给予就业或升学的方向指导。 “完结期 (1

21、316岁),按照学生的能力和倾向分别进入普通中学或技术教育学校。法令还规定,长期技术中学与长期普通中学具有同等地位,学生毕业时可获“技术学士学位,升入高等技术学院。1963年又决定建立一种新型的综合初中市立中等教育学校。在人口4000以上的居民点开办这样一所学校,学制四年,课程包括古典、现代和技术三组。 在改革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1971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四个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 职业教育方向法、 学徒训练改革法、 工艺教学方向指导法、 关于雇主参加工艺和职业初等教育的财政法。从1972年实施以后,推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75年,法国议会又通过了教育部长哈比提出的法

22、国学校体制现代化的建议(简称哈比改革方案),要求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加强小学的读、写、算训练和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改进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及工艺学等学科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加强个别指导,使教育适应学生的能力和个体的发展,加速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在,法国实施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母育学校(或称“幼儿学校”)招收26岁的儿童,全部免费,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19世纪80年代初,两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超过30%, 3岁儿童90,46岁儿童为100。实施初等教育的小学,学制五年,儿童入学率已达100。中等学校分为普通中学、技术中学、综合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多种类型。中学分初、高两个阶段。初中四年,入学率

23、已达97.高中三年,职业高中的专业达300余种,培养技术工人或职员。 (三)高等教育的改革 1965年5月,法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称“五月风暴”),要求改变高等教育的落后状况。同年11月,法国议会通过教育部长富尔提交的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 (简称富尔法案)。 该法案提出:按照“自治”、 “民主参与”和“多科性结构”的原则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取消原来的学院体制与系科,按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设立“教学与研究单位”。有几个“单位”组成一所多样性大学。每所大学和“教学与研究单位,由教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的代表组成理事会,实行民主管理。发展大学的多科性结构,加强各学科尤其是相近学科

24、之间的联系,创立新型课程。但富尔法案的实施并未发生多大实效.在“五月风暴中诞生的新型大学-万森大学(即巴黎第八大学)于1980年宣告关闭. 现在,法国的高等学校分为三类: (1)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有68所,学生近90万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90。 (2)高等专科学校,又称大学校.学制三年.培养工业、商业、行政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约200多所,学生近5万人。 (3)短期大学,又称大学技术学院。学制两年,培养介于工程师与一般技术员之间的高级技术员.1981年有66所,学生55万人. 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综合大学的文理科也具有培养中学师资的任务。但其毕业生必须通过中学教师会考或中等教育

25、能力证书考试,并进“地区教育中心”学习和实习一年,方可担任中学教师。幼儿学校和小学的教师由三年制的省立师范学校培养. 第三节美国的教育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教育改革 20世纪初,美国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托拉斯帝国主义国家.其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这一时期教育的改革。 (一)中小学教育结构的改革 在19世纪后期,美国流行“8-4制”,即小学8年,中学4年。由于小学年限过长,中途辍学率高,受到许多教育家的批评。19世纪末出现了“6-6制”,即小学和中学各为6年。 1912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组织的“节省教育时间委员会”建议把6年制中学分成各为3年的两段,即“

26、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于是出现了“633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此后,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至1918年时已有557所.同年,成立的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在中等教育主要原则报告中提议,将“63-3制”作为美国公立教育的理想模式.到1940年,美国已经普遍采用“6-3-3制”。但也有些市或社区仍实施“8-4制”、 “66佑Ij”或“6-24佑,j”、“644制,j”、“6-35佑:j。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发展迅速。1918年时全国每个州(当时共有48个州)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初等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中学生人数在1900年时为50万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发展到160万人。 (二)高

27、等教育的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兴起了初级学院运动。1892年,加利福尼亚大学首先实行“初级证书”制,即把大学4年分成两个阶段,学生必须在读完二年级时取得“初级证书”才能升入三年级.1902年,在伊利诺斯州建立了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乔利埃特初级学院。这种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予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由社区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又叫“社区学院”。初级学院的学生能就近入学,走读;不缴或只缴很少的学费;无入学考试和年龄限制;课程和办学形式多样,毕业后可就业,成为半专业性的技术人员和熟练职工,或转入大学三年级继续学习.它产生后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发展很快。1910年时有5

28、3所,到1920年增至195所,1930年又增至429所.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1920年起,美国各州逐步淘汰原先培养小学教师的两年制的师范学校,发展为四年制的师范学院,以提高师资训练水平。1920年设高等师范学院45所,1940年增加到180所。此外,自19世纪末起在一些著名的综合大学内设立教育学院或教育系,以培养学校管理人才和教师。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19世纪后期和本世纪初,美国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一定的发展。1906年,美国成立了“全国促进职业教育协会”,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它的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并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的重视。 1917年,国会通

29、过了一个职业教育法案史密斯休士法案。决定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兴办各种中等职业教育;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作资助培训职业课教师的教育机构,培养各种职业师资,并支付中学职业课教师的工资。在公立普通中学改为具有升学和就职双重职能的“综合中学”.同年,联邦政府设立联邦职业教育委员,负责监督支付补贴费,开展调查研究;加强联邦和州之间的联系。 该法案的实施,不仅使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化,而且为公立职业教育提供了财政保证。此后,美国公立学校纷纷开设职业课,普通中学逐步改为综合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已达 104万余人. 194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国防职业教育法案,由政府专款举办军事工业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 二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力图成为世界霸主。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朝野大为震惊。为了加速人才开发,促进科技的发展,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 1958年9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加强美国的教育制度,使之能满足国家基本安全的要求”, “对付人造卫星的挑战”。这个教育法规定:从19591962年,联邦政府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于改进各级学校教育,开发科技人才;在各级学校中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称“新三艺)的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添置现代化的教

31、学设备,提高外语和科学教育水平;推行职业教育计划,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青年和成人的技术素质;加强“天才教育”,向优秀的大学本科生发放“学习贷金,向有才华的研究生颁发“国防奖学金. 1964年和1967年,国会又通过两项补充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和延长实施期限的修正案,扩大发放“学习贷金、 “国防奖学金”和补助学科的范围。国防奖学金名额由每年的1 500名增至7500名。 19771978年度,美国教育经费支出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5。 国防教育法的实施,促进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 (二)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改革 从19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展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运动.1959年,美国

32、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康南特(18931979年)发表了今日美国中学一书,对改革中学教育提出21条建议。他要求大力发展“综合中学”按能力分组进行教学,向准备升学的友谊学生教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不再升学的学生开设良好的职业课程。同年,美国教育科学院组织35位科学家、心理学家讨论中小学课程问题。认为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缺乏紧密的科学体系,教材也没有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应由学者重新制定课程体系、编写新教材。此后,许多科学家编写出版了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课本。但这些教材太深,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水平,试行的效果不佳. 1965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法 (亦译中小学教

33、育法规定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大量的教育基金,加强中小学的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教育,为培养未来的专家学者奠定基础。在改革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先后制订了人力开发训练法 (1962年)、 职业教育法 (1963年)、 经济机会法 (1964年)。这些法规的推行大大促进了技术教育和职业训练的发展。1980年全国有各种职业学校2400多所。 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19571965年被称为“教育十年”.19661976年,美国教育又跨入了另一个改革的十年。联邦政府先后制定中小学教育修正法令 (1966年)、 中小学教育辅助计划 (1970年),不断补充1965年的中小学教育法。 20世纪70年

34、代,美国掀起“恢复基础”运动,要求把小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读、写、算的基本技能练习;把中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国语、数学、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教学;恢复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加强教学管理,采用传统的评分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974年,联邦议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强调改变狭隘的职业教育,推行“广泛的职业教育”,把学校中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联系起来;学校、家庭、企业和国家在教育方面进行合作。 战后美国的普通教育发展迅速.至20世纪70年代初,5岁儿童的入园率已超过80。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90.1978年秋,中学年龄组(1417岁)青少年的入学率已达99。中小学的结构、课程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

35、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起,采用诸如电视、收录机、计算机、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教学机器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据1981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半数中学和14的小学至少配备了一台电子计算机,供学生使用。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非常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继1958年国防教育法后,联邦议会又通过了高等教育设备法 (1963年)、 高等教育法 (1965年、1972年)、 教育修正案 (1980年)等有关高等教育的法案.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改善高等院校的设备,提供贷学金和奖学金;加强理工科院校和重点大学,大力培养研究生. 现在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四年制的学院和大学,两年制的初

36、级学院(社区学院)。高等学院分普通学院,办成教学和科研的中心。1979-1980年度,美国共有高等学校3150所。其中初级学院1231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39,学生近500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42。据统计,1973年全国每万人中的大学生数有4564人,在资本主义国家占首位。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民经济部门提供了大批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开发。但由于劳动力市场停滞,又发生了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饱和的现象。 (四)种族隔离教育政策的废除 南北战争后,美国黑人虽然获得了公民权和受教育的权利,但仍然遭受种族压迫和剥削。在教育上实行“隔离但平等原则”,迫使黑人儿童上单独的设备简陋、教育质量低劣

37、的学校。 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黑人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群众斗争。因此, 1954年,美国政府被迫撤消“隔离政策.此后许多州废除种族隔离学校,在公立学校实现种族合一。 1964年民权法规定:对保留种族隔离学校的州和学区停发联邦教育经费。这样,在教育政策上实现了种族平等,但现实中的种族偏见并未真正消除。 (五)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加强 美国历来实行地方分权制。联邦政府只设教育局,先后隶属于内务部、联邦安全署。1953年美国安全总署改为卫生、教育和福利部.教育局随之升格为教育总署。1966年该部增设分管教育事务的副部长,总署也改组扩大,下设六个处,分管初等中等教育、成人及职业

38、教育、高等教育、贫困儿童教育、教育研究、教育人员。 1979年10月,美国又成立了联邦内阁级的教育部,负责统一处理联邦教育政策和经费。战后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出现了朝集中方向发展的趋势。教育部虽然还没有直接领导全国教育的权力,但能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拨发教育经费,对50个州的教育进行实际控制。现在,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公立教育系统,教育事业相当发达.但是问题仍然不少.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通过18个月的调查,于1983年4月向教育部长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报告,认为美国教育面临着种种危险,必须再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第四节德国的教育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年)的

39、教育 1918年,德国战败.1919年,德国资产阶级镇压了工人革命运动,废除君主政体,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在共和时期,德国对教育作了较大的改革. (一)废除双轨学制,建立单一学校系统 1919年制定的魏玛宪法明确宣布: “公立学校应上下连贯一气,中间学校和中等学校都应建立在共同的基础学校之上。“各校招收学生,全视其能力与志向如何而定,不得因其父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或宗教信仰的派别而有所歧视. 1920年4月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基础学校法具体规定:取消原为资产阶级开设的以升中学为目的的预备学校;四年制的基础学校为全国统一的初等国民学校,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一律进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过考试,成绩优异者升入各

40、类中学,其余进入四年制的高等国民学校,以完成8年(612岁)的义务教育;高等国民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后再进业余补习学校受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至18岁。这一改革在形式上打破了等级性的双轨制,体现了“民主”原则,但由于中学要收取高昂的学费,上中学的绝大多数仍是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子弟,一般劳动者子弟即使成绩优异也不敢问津。学制的双轨性质和阶级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二)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改革 共和时期的高等学校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发展,开办了多种类型的高等技术学校。在高等教育中,强调科技教育和学术研究,把大学办成传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场所。同时强调民主管理、教授治校。因此,这一时期德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在世

41、界各国处于领先地位。 魏玛宪法第143条规定,师资训练一律按高等教育的原则进行改组。从1924年起,小学教师不再由中等师范学校培训,改由高等师范学院培养。师范学院经严格考核从中等学校毕 业生中选拔学生.学制四年,分两个阶段:前两年为学习年,后两年为实习年。中等教师的培养需先在大学学习四年,经“学业考试合格,获得见习教师资格;再经两年的讲习试教,通过“专业考试”合格成为助理教师;最后经过正式任命方能成为任职终身的中学教师.这样便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 共和国时期德国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教育领域内充满着民族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精神,这就为日后法西斯上台打下了思想基

42、础。 二、纳粹统治时期(9331945年)的教育 1933年,以阿道夫希特勒为头目的纳粹党掌握了德国政权,实行法西斯专政,把学校教育变成维护法西斯统治和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 (一)清理教师队伍,严格控制各级学校 1934年,纳粹政府成立了帝国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任命希特勒的密友、冲锋队大队长恩哈德卢斯特为部长,实行中央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各级学校由法西斯分子把持,对教师队伍进行严格审查。规定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师必须参加纳粹党的教师协会:必须宣誓效忠、服从希特勒政府,成为“希特勒在国民教育阵地上的走卒”.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90的教师参加了“教师协会,30的教师加入“纳粹党。凡被认为是具

43、有民主思想倾向和进步思想的教师均被赶出校门。禁止犹太人任教,犹太人教授也遭迫害和驱逐(如爱因斯坦)。1933 1938年被解雇的教授和讲师达2 800人,约占全国大学教师的14 (二)改组学校结构,推行法西斯主义教育政策 纳粹政府把成为“纳粹党圣经”的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奉为“绝对正确的指南针”。希特勒宣称: “教育是政治的,政治是教育的。”“我们需要一种具有强烈主动性的、盛气凌人的、无畏的和残忍的青年。”“我们将没有学术训练。对我们年轻人来说,知识是一种毁灭.” 遵循这一指导方针,国民教育部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整顿,改变学校结构、学制、课程、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方法。把各级学校发学制减少一

44、年(中间学校减少两年)。将对全民进行法西斯教育的初等学校放在首位,大大压缩大、中学校的招生人数。儿童6岁入学,受完四年的基础教育后,少数升入中等学校,大多数进高等国民学校。国民学校的任务是把德国的青少年“教育成为具有元首和民族奋勇献身精神的人。初等教育以体育和德语教学为重点。通过体育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成为军事后备力量。德语教学密切联系社会日常生活,培养学生对纳粹党和“元首”的忠诚。 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的中学由原来的五种主要类型减为两种:德意志中学和文科中学。德意志中学成了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其学生数约占中学生总数的80.他开设“德意志学科、体育、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和宗教等课程。特别重视

45、德国历史和生物学的教学,向学生灌输纳粹的“种族和国家”理论,宣扬“日耳曼民族是上帝的选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占有主宰地位的民族”。 高等学校则根据对纳粹党的忠诚和在希特勒青年运动中的表现招收学生.把体育和“种族学”列为重点课程。各科教材都渗透着纳粹主义精神。大学生的许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希特勒青年运动和军事活动上.设“军事奖学金”.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大大下降. 还设立了三种训练法西斯头目的特殊学校:一是国家社会主义者政治教育学院。1933年建立,由党卫军领导和监督,1944年时有37所。二是阿道夫希特勒学校。1937年设立,免费招收1218岁的男孩,学制六年,约有12所.三是骑

46、士团城堡。计划招收前两种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学制六年,学生按序到四个城堡接受特别训练,以培养“世界将在他们面前发抖”的最狂热的纳粹分子。在“纳粹党是希特勒,希特勒则是德国,德国就是希特勒的宗旨下,各级学校到处悬挂“元首 (希特勒)肖像,张贴希特勒的词句。学生每日必须向希特勒像敬礼。甚至幼儿园的儿童也要念餐前祈祷词: “握着你的小手,低着你的小头,想一想!谁使我们每天可以糊口?他就是希特勒,我们的救世元首!” (三) “乡村生活年、 劳动服役法和希特勒青年运动 1934年,国民教育部规定,凡高等国民学校毕业年满15岁的城市学生必须去农村服务9个月,过“乡村生活年”。在此期间,学生按军事化集体形式在

47、乡村野营,以熟悉农村生活,养成“共同生活经验,同时接受纳粹主义政治教育。 1935年,纳粹政府颁布了劳动服役法,规定所有1825岁的男青年必须到半军事化劳动服役营里服役一年,接受军事训练,参加军事建筑和农业劳动。1938年又将“劳动服役扩至1825岁的女青年。到1939年时已有250万男青年和30万女青年参加过劳动服役。大学生在取得学位之前也得通过为期6周的“劳动服役”. 此外,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全国性的希特勒青年运动。1014岁的男孩参加少年队,女孩参加女少年队。他们在入队时要宣誓: “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力量贡献给我国的救星阿道夫希特勒”, “时刻准备着为他献出我的生命.”1418岁的男青年都要参加有冲锋队管辖的希特勒青年团.女青年则参加德意志女青年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几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