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片一、文言实词积累图片(一)爱(1)名词。恩惠。【例】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加惠于人。【例】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喜爱,爱护。【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吝惜,舍不得。【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怜惜。【例】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通爰,隐蔽,躲藏。【例】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3)形容词。吝啬。【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故事助记】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大意: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
2、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二)安(1)形容词舒适,安适。【例】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并序安稳。【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全。【例】谢庄遂安。冯婉贞安定。【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养生。【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安置,安放。【例】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哪里,怎么。【例1】沛公安在。鸿门宴【例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故事助记】战国间,诸侯欲觅安(
3、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大意: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图片二、易错易混成语图片两义成语(二)【不三不四】 不正派。不像样子。例: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垂涎欲滴】 形
4、容嘴馋的样子。形容看到好的东西特别羡慕,渴望得到(含贬义)。【万紫千红】 指百花盛开,色彩艳丽。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海阔天空】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粉墨登场】 化妆上台演戏。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讽刺意)。【不赞一词】 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洋洋洒洒】 形容文章或说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无所不至】 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穷形尽相】 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指丑态毕露。【暗送秋波】 指暗中眉目传情。指献媚取宠,暗中勾搭。【病入膏肓】 古人把心尖脂
5、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沙里淘金】 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奇文共赏】 指新奇的文章共同欣赏。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如虎添翼】 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凶恶的得到援助更加凶恶。例:你的到来,让我们有如虎添翼之感,我们的力量更强大了。例:某黑帮团伙在几个劳改释放人员加入之后,如虎添翼,更加嚣张。【绵里藏针】 比喻柔中有刚。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图片三、经典诵读图片扬之水诗经唐风扬之水1,白石凿凿2。素衣朱襮3,从子于沃
6、4。既见君子5,云何不乐6。扬之水,白石皓皓7。素衣朱绣,从子于鹄8。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9。我闻有命10,不敢以告人。【注释】1扬:激扬。2凿凿:鲜明貌。3襮(b):绣有花纹的衣领。4子:你。沃:曲沃,地名。5既:已。君子:指桓叔。6何:什么。7皓皓:洁白状。8鹄:邑名,即曲沃。9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10命:政令。【赏析】说来很巧,在诗经国风中共有三首扬之水,它们分别在郑风、唐风和王风中出现。这三首诗称得上同中有异,尽管在句式上三言、四言、五言不等,但每首诗的开头都是以“扬之水”起兴。先秦时期,统治者采集诗歌的目的是为了“体察民情”,因为民歌的产生是一种民间感情的自然
7、流露和宣泄,人们通常会把自己的心声编成歌词来吟咏,所以民歌均是对现实的反映。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甚至会把文学作品当作透露历史信息的证据。唐风扬之水就反映了春秋早期发生在晋国的一件历史事件。这首诗的主旨很复杂,究其背景,与政治大有关系。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公元前745年,太子伯即位为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桓叔一块曲沃的封地,桓叔乐善好施,在受封之前就深得晋国民心,晋国百姓都愿意随他去曲沃。曲沃在晋国早期曾为国都,是晋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十分发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晋国国都造成威胁。一山难容二虎,为了避免这种尾大不掉的情况,一场战
8、争正蓄势待发。昭侯先发制人发起攻击,桓叔在攻晋失败后,返回曲沃养精蓄锐以待东山再起,在桓叔、昭侯死去后,他们的儿孙相继秉承父志,继续陷入无休无止的征战当中。扬之水描写了这场政变阴谋发动的知情者其复杂的内心感情。“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这是全诗开篇第一句,激扬的河流日日夜夜地流淌,冲刷着河底每一块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石头被冲刷得愈发干净,棱角也渐渐磨去。看到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跟随那个红领白衣的君子到达沃城,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意气风发。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就是桓叔,现在既然已经见到了这位好善乐施的仁德君子,怎么能不打心眼里高兴呢?从这一段
9、可以看出,桓叔的追随者以能跟随桓叔为荣,喜悦之情简直难以言表。“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无论从句式还是句子上看,这一段几乎是对上一章的复沓,只在个别字上有所改动,其目的便是为了增强诗歌的语气和思想感情,造成回环往复之美。湍急的河水涓涓流淌啊,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在河水的冲刷之下变得更加洁白,像皓月一样皎洁,像贝壳一样光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一个人,那人穿着白色带有红色绣领的外套,当初跟随你到鹄城来,至今无怨无悔,既然已经见到了你这位达官贵人,那还有什么可值得忧愁的呢?一、二两章,主人公难以抑制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这些追随者的荣耀。“扬之水,
10、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激扬的流水哗哗流淌,水底的石头在河水的耐心冲刷之下,日渐晶莹剔透。当我听说军官正在密谋密令,甚至即将要进行之时,我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从这一句可以看出跟随之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他恐惧甚至是害怕。首领们似乎早就有什么密谋,对于这一切主人公早就有所耳闻,但却不敢吭声。这两句的描写细腻真实,写出了主人公有满腹的难言之隐但却没办法吐露的无奈,形成了一种九曲回肠的曲折美。诗人把激扬欢腾的流水,比作自己见到桓叔后的喜悦心情。全诗从前到后层层递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最开始跟随者的喜悦到后来透露出丝丝恐惧之情,让读者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个穿着“素衣朱绣”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要做些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作者积蓄力量在最后一段一语道破,点明了政变真正的目的,给人恍然大悟之感。扬之水以文学的形式记载这一段历史事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开历史的真实面目,更以文学的形式使历史脱离枯燥,变得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