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3节 人口容量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3节 人口容量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年级:姓名:- 9 -第3节 人口容量时间:15分钟分值:44分备注知识点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知识点2:人口合理容量。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有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0.03人/km2,农业时期为40人/km2,工业时期为160人/km2。据此完成第12题。1该数据反映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资源B科技发展水平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D
2、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2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值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值基本相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确定性的基础之上ABCD【答案】1.B2.D【解析】第1题,渔猎时期、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科技发展水平。第2题,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确定性的基础之上的,且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有较强的现实意
3、义;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值会有较大的差别。知识点1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1 606万公顷,粮食产量约66 384万吨(数据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在不考虑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四位同学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估算。下表为四位同学对我国203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算结果。据此完成第34题。项目甲乙丙丁播种面积/104 hm212 00011 50010 00011 000粮食单产/(thm2)75.566.5人均粮食消费量/(kg年1)550650600650资源环境承载力/亿人15.39.7?113.属于乐观派的是()A
4、甲B乙C丙D丁4丙的估算结果为()A8B10C12D14【答案】3.A4.B【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甲计划播种面积最大、粮食单产最高,人均粮食消费量最少,甲估算结果数值最大,故甲属于乐观派。第4题,可用下面的公式估算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读表计算可知,丙估算结果为10亿。知识点2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表格,完成第56题。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人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km2)东北地区105 10023 000229长江中下游地区88 60022 000395青海、西藏10 0001 00045.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A
5、科技水平B开放程度C自然资源D消费水平6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地处内陆,气候适宜,环境人口容量大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人口容量ABCD【答案】5.C6.B【解析】第5题,表中体现了年生物量与可承载人口之间的关系,因此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第6题,青海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居住,人口容量小;由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因此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知识点2读下表,完成第78题。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人合理人口密
6、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28.00200亚热带季风气候9.30100地中海气候2.2590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7.35307.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数据主要考虑的是()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8按表中数据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答案】7.B8.D【解析】第7题,气候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气候属于自然因素。第8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原始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表格中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最大,故其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二、非选择
7、题(20分)9知识点2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1)两条曲线反映的最佳人口规模(人口合理容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P和P是环境承载力吗?为什么?(6分)(3)影响P和P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答案】(1)生产力水平不同,在不同生活质量下各自的人口合理容量不同。(2)不是。因为P和P都是在最高生活质量下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属于人口合理容量,而不是环境承载力(最大人口容量)。(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和资源的数量、质量,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等。【B培优练核心素养提升】时间:15分钟分值:41分一、选择题(共
8、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区域认知读江苏省江阴市各种资源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单位:万人)示意图,完成第13题。1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可能为()A600万人B200万人C700万人D400万人2影响江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A水资源B能源C水环境D大气环境3为了提高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列措施效果最明显的是()A改善城市水环境B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C扩大对外开放程度D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答案】1.B2.C3.A【解析】第1题,根据木桶原理,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受水环境影响,要在300万人以下。第2题,水环境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限为300万人,小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和大气环
9、境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的上限,因此影响江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水环境。第3题,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质量,可以提高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B、C、D项对水环境影响不大,不符合题意。人地协调观智利的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太平洋东南部的小岛。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第45题。4据图可知,复活节岛()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5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
10、响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答案】4.B5.D【解析】第4题,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 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后得出的估计数值;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第5题,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
11、载力的制约;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综合思维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或人口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经济或资源指标除以该地区相应人均指标后所得的比值。读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完成第67题。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人口经济压力指数0.701.311.58人口资源压力指数1.300.931.016.关于某地人口压力指数和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
12、承载力相对超载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ABCD7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A中、西部地区控制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B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C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D促进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答案】6.D7.B【解析】第6题,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压力大,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错误,正确;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压力小,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错误,正确。第7题,中、西部地区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应加大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东部地区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说法不妥;应促进中、西部地
13、区资源开发及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读新疆局部略图,完成第89题。8影响新疆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A矿产资源B地形地势C科技水平D淡水资源9提高新疆人口合理容量的合理化措施是()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大量接纳中西部移民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D垦荒拓耕,向南部地区迁入人口【答案】8.D9.C【解析】第8题,新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淡水资源是影响其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第9题,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养活更多的人口。二、非选择题(14分)10综合思维读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1)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4分)(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环境承载力的生态环境问题?(4分)【答案】(1)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3)要防止由于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