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林景观组景手法(一)教学目标v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各要素的分析,学习基本组景手法v通过学习理论与分析案例,为具体设计提供借鉴教学重点、难点v园林景观各要素在总体布局中的组合方式5.1园林景观组景手法综述 5.1.1园林景观环境及用地选择 v选择适合构园的自然环境,在保护自然景色的前提下去构园 v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人工构园的方法 v人工环境占主体时的构园途径和方法 5.1.2园林景观结构与布局 v园林景观的使用性质、使用功能、内容组成、以及自然环境基础等,都要表现到总体结构和布局方案上。由于性质、功能、组成、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结构布局也各具特点,并分为各种类型。但它的总体空间构园理论是有共同性
2、的。v总体结构的几种类型 有自然风景园林景观林和建筑园林景观。建筑园林景观、庭园中又可分为:(1)以山为主体;(2)以水面为主体;(3)山水建筑混合;(4)以草坪、种植为主体的生态园林景观。v总体空间布局v景区空间的划分与组合 v景区空间的序列与景深 v观赏点和观赏路线 v.运用轴线布局和组景的方法 5.1.3园林景观造景艺术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艺的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包括主景与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对景与障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仰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5.1.4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布局 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布局是在园林景观艺术
3、理论指导下对所有空间进行巧妙、合理、协调、系统安排的艺术,目的在于构成一个既完整又变化的美好境界。常从静态、动态两方面进行空间艺术布局(构图)。v把单一空间划分为复合空间,一个大空间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空间。v采取“欲扬先抑”、或收敛视觉尺度感的手法 v景区空间的序列与景深 景区空间依随序列的展开,必然带来景深的伸延。展开或伸延不能是平铺直叙的进行,而要结合具体园内环境和景物布局的设想,自然地安排“起景”、“高潮”,“尾景”。并按艺术规律和节奏,确定每条观赏线路上的序列节奏和景深延续程度。如二段式的景物安排:序景一起景一发展一转折一高潮一尾景。三段式:序景一起景一发展一转折一高潮一转折一收缩一尾
4、景。v观赏点和观赏路线 观赏点一般包括入口广场、园内的各种功能建筑、场地,如厅堂、馆轩、亭、榭、台、山巅、水际、眺望点等。观赏路线依园景类型,分为一般园路、湖岸环路、山上游路、连续进深的庭院线路、林间小径等等。v运用轴线布局和组景的方法 一是依环境、功能作自由式分区和环状布局;二是依环境、功能作轴线式分区和点线状布局。轴线式布局或依轴线方法布局,它有三个特点:(1)以轴线明确功能联系,两点空间距离最短,并可用主次轴线明确不同功能的联系和分布。(2)依轴线施工定位,简单、准确、方便。(3)沿轴线伸延方向,利用轴线两侧、轴线结点、轴线端点、轴线转点等组织街道、广场、尽端等主题景物,地位明显、效果突
5、出。5.1.3园林景观造景艺术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艺的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包括主景与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对景与障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仰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5.1.4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布局 v静态空间艺术构图 v风景界面与空间感 v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v动态序列的艺术布局及创作手法 v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 v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 v园林景观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 v园林景观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 v 景观序列 v承德避暑山庄的分合系 v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 v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 5.2传统山石组景手法 5.2
6、.1山石组景渊源及分类 峰 石轮廓浑圆,山石嶙峋变化丰富 峭壁石又称悬壁石,有穷崖绝壑之势,且有水流 之皴纹理路 石 盘平卧似版,有承接滴水之峰洞 蹲 石浑圆柱,即蹲石,可立于水中 流水石石形如舟,有强烈的流水皴纹,卧于水中,可示水流动向,再辅以散点及步石等。v西安市西郊土门地区出土的唐三彩庭园假山水陶土模型 v西安市西郊土门地区出土的唐三彩庭园假山水陶土模型 v南山庭石 v南山庭石 v峰石 5.2.2山石组景基本手法 山水园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和东方体系园林景观主要特征之一。自然式园林景观常常离不开自然山石与自然水面,即所说的“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在庭园中能饱览自然景观之胜。v布石组景又称点
7、石成景,日本称石组。根据地方山石的石性、皴纹并按形体分类,用一定数量的各种不同形体的山石与植物配合,布置成构图完美的各种组景。v岸石 v阜冈、坡脚布石 v石性与皴法有关,又与布石有关,“画石则大小磊叠,山则络脉分支,然后皴之”v中国山水画技法构图与庭园布石构图 v中国山水画技法构图与庭园布石构图 v中国山水画技法构图与庭园布石构图 v中国山水画技法构图与庭园布石构图 v假山 中国园林景观自古就流传有造山之法,清代李渔在书中写到:“至于垒石为山之法,大牛皆无成局。然而欲垒巨石者将如何而可,曰不难,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具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于此。垒
8、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无缝处而不可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焉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土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此法不论土多石少,亦不必定求土石间半。土多则土山带石,石多则石山带土。土石二物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是童山耳。小山亦可无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土不胜石者,以石壁立而土易崩。必仗石为藩离故也。外石内土此从来不易之法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拼在一起,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碧青红各以类聚是也。至于石性则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v假山的结构,发展至今日,仍以这四大类为主:土山。土多石少的山,沿山脚包砌石块,再于盈纡曲折的磴道两侧,垒石如堤以固土,或土石相间略成台状。石多土少的山,有三种构造方法:山的四周与内部洞窟用石;山顶与山背的土层转厚;四周与山顶全部用石,成为整个的石包土。石山:全部用石垒起,其体形较小。以上各种构造方法,均要因地制宜,注意经济,注意安全(如干土的侧压力为1时,遇水浸透后湿土的侧压力则为34,所以泥土易崩塌)。一般仍以土石相间法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