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217327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202 大小:3.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2页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2页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2页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2页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课程编号、课程分级及研究生获取课程学分计算说明1电子科技大学学科点一览表(2006.06)4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9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数学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5区域经济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8金融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1金融工程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1数量经济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4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7国际政治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3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36应用心理学学科 硕

2、士研究生培养方案39英语语言文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42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45传播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48等离子体物理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1凝聚态物理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4光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7无线电物理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6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63生物物理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66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69机械电子工程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72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75光学工程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78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81测试计量技术及仪

3、器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8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87物理电子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90电路与系统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9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96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99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2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5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8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11信息安全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14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17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 硕士研究生

4、培养方案123软件工程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7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30应用化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33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36密码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39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42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42新兴技术管理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45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45企业管理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48行政管理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51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54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电路与系统方向 全日制专

5、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57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60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63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向)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66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物理电子学方向)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69光学工程领域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172计算机技术领域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175控制工程领域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178仪器仪表领域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181机械工程领域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184生物医学工程领

6、域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187工业工程领域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19020092010学年素质教育类校公选课一览表19320092010学年“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一览表194电子信息专业背景的集成电路工学硕士附加课程计划195电子信息专业背景的软件工程工学硕士附加课程计划196(共65个全日制学科、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含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编号、课程分级及研究生获取课程学分计算说明一、课程编号方法:研究生课程编号共八位数,其具体含义分别为: 学院 课程所 课程 该级号下代码 属学科 级号 课程顺序号 或领域例如:某课程编号“01025003”表示:开课单位

7、为通信学院(01)、在该学院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02)中的课程级别号为5、是该级别下的第3门课程(003);某课程编号“07425001”表示:该课程为开课单位为自动化学院(07)、在该学院的“仪器仪表工程”硕士专业领域(42)中的课程级别号为5、是该级别下的第1门课程(001)(主要面向“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二、课程编号各位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二位,代表开课学院代码;特别地,“20”代表全校统一编号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00”代表校素质教育课程。第三、四位,代表各学院包含的学科或专业领域对应序号;特别地,若为面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所开设的专门课程,则对应专业领域代表的两位

8、数,首位统一为“4”,次位是该领域的编号。开课学院对应代码和学院包含的学科对应序号详见下表:学院代码学 院 名 称学科、专业领域名称及课程编号中对应的序号01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01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02通信与信息系统;03密码学;04光学工程;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电子与通信工程02电子工程学院01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02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4信号与信息处理;05电路与系统;06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07生物医学工程;08生物物理学;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电子与通信工程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01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

9、2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4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05应用化学;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集成电路工程;42电子与通信工程04物理电子学院01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2物理电子学;03无线电物理;04光学;05等离子体物理;06凝聚态物理;07理论物理;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电子与通信工程05光电信息学院01光学工程(一级学科);02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3物理电子学;04电路与系统;05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6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7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08信号与信息处理;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光学工程;42电子与通信工程06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

10、院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2-计算机系统结构;03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4计算机应用技术;05软件工程;06信息安全;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计算机技术07自动化工程学院01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2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5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6生物医学工程07计算机应用技术;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控制工程;42仪器仪表工程08机械电子工程学院01机械电子工程;0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3精密仪器及机械;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机械工程;42工业工程09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01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0

11、2生物物理学;0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4信号与信息处理;05应用心理学;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生物医学工程10应用数学学院01数学(一级学科);02应用数学;03计算数学;04运筹学与控制论;88该学院其他学科11管理学院01数量经济学;02管理科学与工程;03企业管理;04新兴技术管理;05技术经济及管理;06金融学;07金融工程;08区域经济学;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工业工程12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02国际政治;03行政管理;04传播学;05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6应用心理学;88该学院其他学科13外国语学院01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02英语语言文学

12、;88该学院其他学科1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02-思想政治教育88该学院其他学科23软件学院01软件工程;88该学院其他学科24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01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2通信与信息系统;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4信号与信息处理;05电路与系统;06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7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08计算机应用技术;09信息安全;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电子与通信工程;42计算机技术25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电子与通信工程26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0

13、1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02通信与信息系统;03密码学;88该学院其他学科;41电子与通信工程00相关学院开出的公共基础课、基础课或素质教育类校公选课注:上表各序号代表该学院主要招生的学科,其他招生很少的学科归入到序号“88”中;某门课程如适合多学科,则按小序号优先编排。第五位,代表课程分级。第六、七、八位,代表该级号下课程顺序号。三、课程分级规定如下:研究生课程共分五级,分别用400、500、600、700、800级表示。各级别符号的含义如下:400级交叉学科初级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为以非本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开设的、本学科主要理论或技术基础课,课程难度相当于本学科已开设的本科高级课

14、程。(主要为跨学科考生补修本科核心课程)500级本学科基本理论、技术基础类课程。主要为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理论或技术基础课程,本学科公共的研究生层次的综合实验技术类、素质教育类课程。600级包括两部分: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技术专业类课程。主要为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或内容难度较大、比较深入或涉及前沿的课程,包括课程作业、课程设计、实验设计等内容。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基本理论、技术基础类课程。700级学科前沿新理论与新方法理论课程。主要为博士生的专业技术课程,或针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本学科前沿高新技术的理论基础或专业基础类课程。800级高级讲座与研讨课程。主要为本学科博士生、硕士生

15、开设的前沿讲座类、研讨类和报告类等高层次课程。四、研究生获取学分计算:研究生修读不同级别的课程,根据各级别的学分要求计算实得学分。具体规定如下:硕士生学习400级课程不计学分,学习500级以上(含500级)课程按课程学分计算。博士生选修400级、500级课程不计学分,学习600级以上(含600级)课程按课程学分计算,但博士生的专业选修课限选700、800级课程,不能用500、600级课程学分取代。电子科技大学学科点一览表(2006.06)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专业代码二级学科专业代码经济学应用经济学0202区域经济学020202金融学020204数量经济学020209法学法学0301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16、030103政治学0302国际政治030206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思想政治教育030505教育学心理学0402应用心理学040203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0502英语语言文学05020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新闻传播学0503传播学050302理学 数学0701数学070100基础数学070101计算数学0701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3应用数学070104运筹学与控制论070105物理学0702物理学070200理论物理070201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2原子物理与分子物理070203等离子体物理070204凝聚态物理070205声学07

17、0206光学070207无线电物理070208生物学07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生物物理学071011工学机械工程080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机械电子工程080202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光学工程0803光学工程080300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402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材料学080502材料加工工程080503电气工程0808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专业代码二级学科专业代码工学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0物理电子学0809

18、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08092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081020信息安全081021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软件工程081280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1603化学工程

19、与技术0817应用化学081704生物医学工程0831生物医学工程083100军事学军队指挥学1105密码学110505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新兴技术管理120120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120121金融工程120122工商管理1202企业管理120202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工商管理(MBA)120280公共管理1204行政管理120401说明:带的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带的为博士后流动站,带的为国家重点学科,带的为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学、近代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相关

20、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推进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根基。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5个二级学科,即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学科。前4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内最早批准的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也是近年来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而“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为根据我校特色与优势、反映学科前沿方向而新设置的二级学科。该一级学科已形成以刘盛纲院士、林为干院士、陈星弼院士为学

21、科带头人、一大批国内知名的高层次中青年学者为学术骨干的梯队。设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大批国际水平的实验仪器设备、计算机工作站和先进软件。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培养目标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22、二、研究方向 1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器件与技术 2现代微波电子学与微波管CAD技术3高功率微波的系统、效应和信息对抗 4纳米电子学 5等离子体电子学6太赫兹电子学 7. 计算电磁学及其工程应用 8. 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9. 天线理论与技术 10. 非线性理论与复杂电子系统 11频、微波电路与系统12 集成电路与系统13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和系统 14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15射频微波、超高速器件与电路16微细加工与MEMS技术 17信息材料与元器件18半导体材料及器件技术19电子薄膜集成器件技术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

23、年限一般不超过四年;提前完成硕士学业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若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半年。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6个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2学分。课程学习中,学位课不低于1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必修,基础课至少选修一门。专业基础课中有“*”标志的为全校共选专业基础课。允许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同学科门类之间、工科与理科之间跨学科选修12门学位课作为本学科的学位课。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对于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至少补修本专业本科核心课程2门,通过考试,但不计学分。

24、未通过者不能选修专业课。 研究生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学习某些课程,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但不计学分。五、课程设置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类 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学位课公共基础课16005001自然辩证法3011考试1600500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012考试13005001硕士生英语阅读与翻译6021/2考试13005002硕士生英语听说与写作3011/2考试基础课10005004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6031考试10006002数值分析6031考试专业基础课04025001微

25、波工程基础502.51考试04026001导波场论502.52考试04026002微波电子学502.52考试04056003相对论电动力学301.51考试非学位选修课专业选修课04057002粒子模拟理论与方法301.5204027002电子回旋脉塞理论与技术402/204027003强流电子光学402202035003近代微波测量402204026004计算真空电子学301.5/203017004纳电子学与微真空电子学301.5203017003半导体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IC 402203016003纳米电子与自旋电子学402203017005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502.51其它选修课040

26、25002物理电子学实验201226016006学科前沿知识专题讲座2012跨学科相关课程必修环节详见第“六”条说明 跨学科专业考生补修本科核心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不计学分微波技术基础六、必修环节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包含三大部分,要求研究生分别完成以下内容:1、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公选课要求三选一,完成后获得1学分。(1)教学实践(课程编号:000060001,学时40):主要是面对本科生的教学辅导工作,如在导师指导下讲授部分习题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量不少于40学时。完成工作量后由导师给出评语,学院给予书面证明,报所在学院备案。完成者获得1学分。(2)社会实践(课程

27、编号:000060002):主要指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社会调查,或参与一些工程项目,写出总结报告,同时实习或调查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报所在学院备案。完成者获得1学分。(3)素质教育公选课(课程编号:00005XXX):开课目的是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生可选修一门,考核通过后获1个学分。2、学术活动(课程编号:000060003,1个学分):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规定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十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有举办学术单位的公章为依据,报所在学院备案,完成后获得1学分。3、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阅读综述(课程编号:000060004):指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

28、必须阅读本学科前沿国内外文献20篇以上,外文文献10篇以上,写出4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报告,附上不少于1000字的英文详细摘要;综述报告应提出值得研究和解决的学术或技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开题报告。七、学位论文(一)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应有必要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以及新见解。表明作者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二)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后,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年。论文工作期间应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

29、研究进展,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1、开题报告(1)开题报告的时间。硕士研究生在确定选题,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应在入学的第三学期末之前,最迟应在第四学期末之前完成开题报告。(2)开题报告的方式。开题报告应以报告会的形式,在教(科)研室或以上范围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须有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考评组,并给出考评意见。(3)开题报告的内容。依据开题报告表的要求,作开题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后,及时完成开题报告表交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处保存,以备检查。 若因正当原因改变选题,须按上述要求重作开题报告。2、论文核心成果的考评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可根据论文选题的具体内

30、容和完成情况,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才可申请答辩。(1)在公开出版的期刊或会议上录用或发表一篇学术论文;(2)获得(申请)一项专利(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3)工程样品指标达到开题报告中的要求(由学院本学科组织老师测评)。 3、学位论文的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应按照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执行。研究生到校外单位或委培研究生若回原单位做学位论文,要经导师、学院批准,并保证每月一次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按时完成以上工作。(三)学位论文的答辩申请、评阅、答辩与学位授予按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1、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3个二级学科,即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该一级学科于1999年建成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经过“九五” “十五”“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本一级学科已形成强有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优势。学科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整体接近国内一流水平,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科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学科方向、学术团队、学科平台

32、、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培养目标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和动态,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较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科学理论研究或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实践工作的能力。同时应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毕业后能胜任与计算机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软件、硬件系统开发,以及计算机领域教学工作,为将来成为学科带头人、技术负责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研究方向1. 分布式并行系统 2.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3. 网络软件与操作系统4. 新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3、 5. 嵌入式系统 6. 大型机技术7. 传感器网络 8. 网络计算技术与应用 9. 数据库与数据挖掘10.自动化推理与可信计算 11.计算生物学 12.软件过程技术与方法13.计算智能 14. 计算理论与技术 15. 形式化方法与编译系统16. 3S(GIS、GPS、RS)技术及应用 17.模式识别与智能机器人18.中间件技术 19.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20.网络信息技术 21.网络安全与信息系统安全 22.数字媒体技术 23.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最优化技术 24.移动计算技术 25.人机交互技术 26.云计算27. 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34、半至三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四年;提前完成硕士学业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若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半年。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6个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2学分。课程学习中,学位课不低于1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必修,基础课至少选修一门。专业基础课中有“*”标志的为全校共选专业基础课。允许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同学科门类之间、工科与理科之间跨学科选修12门学位课作为本学科的学位课。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对于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至少补修本专业本科

35、核心课程2门,通过考试,但不计学分。未通过者不能选修专业课。 研究生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学习某些课程,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但不计学分。五、课程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类 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学位课公共基础课16005001自然辩证法3011考试1600500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012考试13005001硕士生英语阅读与翻译6021/2考试13005002硕士生英语听说与写作3011/2考试基础课06016001随机过程与排队论4022考试20005003组合数学4021

36、考试专业基础课06016003系统设计-从芯片到系统4022考试06016004有限自动机理论4021考试06016005高级网络计算4022考试硕博共选06016006嵌入式系统4022考试06016007分布式系统4021考试06016008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4021考试06016009Linux操作系统内核技术4022考试06016010算法设计与分析4022考试非学位选修课专业选修课06016011Linux环境高级编程201106017001中间件技术201106017002大型机系统201206016012数据库新技术201106016013互联网络程序设计201206016014

37、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201206017003移动计算技术201106016015计算机高级图形学201206017004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201220066009软件开发技术201其它选修课学科前沿知识专题讲座201跨学科相关课程必修环节详见第“六”条说明跨学科专业考生补修本科核心课程数据库原理不计学分面向对象编程(C+)六、必修环节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包含三大部分,要求研究生分别完成以下内容:1、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公选课要求三选一,完成后获得1学分。(1)教学实践(课程编号:000060001,学时40):主要是面对本科生的教学辅导工作,如在导师指导下讲授部分习题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

38、、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量不少于40学时。完成工作量后由导师给出评语,学院给予书面证明,报所在学院备案。完成者获得1学分。(2)社会实践(课程编号:000060002):主要指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社会调查,或参与一些工程项目,写出总结报告,同时实习或调查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报所在学院备案。完成者获得1学分。(3)素质教育公选课(课程编号:00005XXX):开课目的是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生可选修一门,考核通过后获1个学分。2、学术活动(课程编号:000060003,1个学分):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规定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十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有举办学术单位

39、的公章为依据,报所在学院备案,完成后获得1学分。3、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阅读综述(课程编号:000060004):指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本学科前沿国内外文献20篇以上,外文文献10篇以上,写出4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报告,附上不少于1000字的英文详细摘要;综述报告应提出值得研究和解决的学术或技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开题报告。七、学位论文(一)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应有必要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以及新见解。表明作者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二)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后,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年。论文工作期间应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1、开题报告(1)开题报告的时间。硕士研究生在确定选题,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应在入学的第三学期末之前,最迟应在第四学期末之前完成开题报告。(2)开题报告的方式。开题报告应以报告会的形式,在教(科)研室或以上范围公开举行;开题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