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余县青龙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单位:xxxxxxx编制单位:xxxxxxx二一一年十月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员:目 录第一章 总 论61.1 项目概述61.2 项目建设背景61.3 项目编制依据121.4 研究范围及内容141.5 项目研究结论及建议141.6 主要经济指标值16第二章 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172.1 项目现状分析17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9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2第三章 项目目标定位263.1项目提出的理由263.2目标定位27第四章 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284.1 建设内容284.2 建设规模28第五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295.1 项目选址295.2 建设
2、条件29第六章 建筑工程方案346.1 设计依据346.2 建设方案理念356.3 总体指导思想356.4 建设设计原则366.5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376.6 工程方案38第七章 节能节水437.1 节能437.2 节水447.3 能源管理与检测44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458.1 编制依据458.2 编制标准458.3环境保护、设计原则458.4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468.5 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468.6 营运期间的环境影响498.7项目运行期环保措施508.8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50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529.1 劳动安全卫生529.2 消防53第十章 招投标方式与管理5510.1 招标依
3、据5510.2招标原则5510.3 招投标程序5510.4招标范围5710.5 招标组织形式5810.6 招标方式5810.7 工程管理58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与组织管理5911.1 进度计划确定的原则5911.2建设工期5911.3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5911.4组织管理6211.5劳动定员62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312.1 编制范围6312.2 主要编制依据6312.3 编制说明6412.4 项目投资估算6512.5 资金筹措65第十三章 社会效益评价及风险分析6713.1 社会效益评价6713.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6713.3社会评价结论6813.4 项目风险分析69第十
4、四章 项目财务评价70第十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7115.1 结论7115.2 建议73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述项目名称: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项目承办单位:大余县青龙镇人民政府项目负责人:曾凡伟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建设地点:大余县青龙镇老街 项目投资规模:总投资人民币41.3万元资金来源: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2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7.3万元1.2 项目建设背景1、政策背景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长期以来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各
5、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坚持经常性地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等文化活动,成为农民学文化、学科学的课堂,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成为抵御不良风气的阵地,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发200714号) 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
6、新农村,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要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就业压力较大,对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年以上,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杰出人才缺乏。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实施素质教
7、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
8、略地位,抓住机遇,振奋精神,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
9、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加强对在职职工、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城乡劳动力人人有知识、个
10、个有技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中明确指出: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2、国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高度重视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障和维护农
11、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第十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
12、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
13、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
14、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3、江西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发展状况根据赣文厅字【2008】65号文件的统一部署,江西省文化厅11个处室于2009年1月410日分别对11个设区市所属67个县(区)的19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行了督导检查,实地督查了2007、2008年度,尤其是2008年底拉动内需时增加建设的综合文化站项目落实和进展情况。督查发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初见成效。我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各地加强领导,深入动
15、员,积极行动,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主要有四个特点:(1)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把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作为关系我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一是建立了领导机构。不少县区成立了由县领导挂帅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二是各县区及时研究制定了工程建设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对建设目标、任务、时间和措施进行统筹规划;三是落实责任。实现了落实领导责任、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和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的“三落实”;四是大力宣传动员。许多县区及时召开布置动员会议,利用媒体造舆论造声势,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各级党委、政
16、府高度重视,目标明确,组织得力,责任落实,干部群众支持,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2)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建设速度上的推进。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项目,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实行优先优惠政策,简化工程审批手续,想方设法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二是建设规模上的扩大。各地在全省统一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发扬光大,结合本地实际和工程建设特点,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蓝图。有的县区在认真执行我省规定的300、400、500三个建设规格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建设面积,据不完全统计,最大的综合文化站达到了1200。(3)工程质量上的提高各地高
17、度重视工程建设质量,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严格基建程序,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科学组织,精心施工;已开工建设的项目加强质量监督,将工程的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贯穿到每一个环节,确保了工程质量。从检查情况看,由于已开工建设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保障体系到位,全省目前为止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4)廉政建设得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综合文化站工程的检查监督,确保建设优质工程和廉洁工程。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款、专户、专用。各地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工程资金使用管理,杜绝挤占、挪用,确保了资金安全;项目招
18、标管理上,邀请当地纪委、监察部门参与监督,有的还通过政务公开等形式,把工程的招投标情况、招标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管理上,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基建程序,切实抓好“四制”落实。确保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阳光工程。1.3 项目编制依据(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2005年12月31日);(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5)
19、关于加快实施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通知(赣文厅字200865号);(6)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关于印发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07】2427号);(7)省发改委和省文化厅关于印发江西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方案的通知(赣发改社会字【2008】2153号);(8)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局第30号令);(9)关于印发江西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方案的通知(赣发改社会字20082153号);(10)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下发的“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11)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2)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13)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的通知(赣文厅字200922号);(14)江西省乡镇文化站建设方案;(15)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16)大余县青龙镇发展规划;(17)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18)国家和江西省的相关政策、法令和法规;(19)大余县青龙镇人民政府提供的基础材料;(20)编制单位调查、搜集的基础材料。1.4 研究范围及内容1、研究范围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为本可研项目所研究论证的范围。2、研究内容本项目的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项目目标定位;(3)合理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4)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5)项目建设方案;(6)项目投资估算;(7)建设资金筹措;(8)社会效益和风险分析等;1.5 项目研究结论及建议一、 结论1、该项目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赣州市及大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处于连接城乡、面向基层的关节点,具有遍布全省的网络优势,在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把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夯实农村文化的工作根基,促进农村文化枝繁叶茂
22、,推动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2、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中央提出把“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目标任务。通过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政府举办的服务农民群众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可以发挥就近便捷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独特作用。从改善文化民生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设施和场所,开展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真正实现文化惠农。对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增强
23、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3、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我省农村的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必须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中去把握和推进,使文化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成为维护农村政治稳定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有助于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通过文化站这一重要平台,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力推动农村的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4、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建设选址及布局合理,建设方案合理,建设
24、技术成熟,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5、该项目建设符合大余县基层综合文化站发展规划,符合青龙镇发展规划的要求。能解决青龙镇目前存在的文化站无办公、活动场所的问题,能满足青龙镇发展规划的发展需求,提高青龙文化活动水准。能进一步改善文化站办公、活动条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二、 建议1、项目单位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议项目单位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按规定程序和手续,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的监督约束机制,对项目的建设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审计和验收。3、合理安排建设内容与进度,建议建设严格按照项目施工
25、进度安排表进行。4、要继续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5、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做好项目建设场所周边居民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思想意识,得到周边居民的支持和配合。1.6 主要经济指标值本项目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总投资41.3万元。25第二章 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现状分析1、大余县青龙镇概况青龙镇位于大余县中东部,东邻池江镇,南与广东省南雄市山脉相连,西连黄龙镇,北与左拔镇、樟斗镇山峦相接。323国道以东西走向于中部贯穿本镇,赣州大余高速公路在我镇南部穿过,中段拱上、郭屋坝处设置高速公路出入口通道,赣韶铁路从镇北部穿行而过,设火车站,交通十分便捷。全镇总面积10
26、8.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782亩,旱地面积1323亩,林业面积13万亩。 青龙镇辖11个行政村,村民小组189个,总人口29596人,其中农业人口26589人,有党支部20个,党员677人。以汉族为主,辖区1个畲族村。 近年来,青龙镇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精品脐橙、水禽立体养殖、蔬菜种植和花卉等产业作为我镇农业主导产业。同时新发展了大棚西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多措并举、多元增收,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镇发展脐橙种植面积17000余亩,实现年产量900多万斤;发展
27、水面面积4000多亩,年产白鸭300万羽,年产鲜鱼 31.2万斤以上,年出栏生猪3.8万头,以“果猪禽鱼”养殖模式遍及全镇11个行政村;发展商品蔬菜2000多亩,实现年总产量3万余吨;实现大棚西瓜种植面积450亩,花卉苗木160亩,农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2307元增长到现在的3059元,增幅达到32.6%。青龙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优化环境,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广辟招商途径,努力实现投资商与地方发展双赢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本镇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至今,全镇先后引进了6家木材家俱加工厂、2家脐橙加工厂、12家制衣厂、一家环保涂料厂和一家芋荷等农产品深加工厂。该镇按照上级“政府主导、农民
28、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了“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2007、2009年度该镇获“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评第三名”;2007年度“新农村建设塑造新风貌工作先进乡镇”;2007、2008年度“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工作先进乡镇”;2007年度“全市果业优势产业集群培植工作先进乡镇”;2008年度“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民工作先进乡镇”;2009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乡镇”;2009年“新农村建设组建新经济组织工作先进乡镇”;2010年度“新农村建设果业发展工作先进乡镇”;2010年度“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先进乡镇”。二塘村、赤江村、青龙村先后被县评为“文明村镇”单
29、位;2008年二塘村龙狮涧还荣获赣州市首届十佳“和谐魅力”乡村称号和市“文明社区”单位,陋口、龙狮涧、郭屋坝、郭肖屋、茶岭等示范点先后接受省、市领导亲临现场参观指导。2、青龙镇综合文化站简介青龙镇属大余县323国道沿线农业大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青龙镇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成功筹建起老年体协活动队、妇女舞蹈队等群众文化组织,但由于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群众参与不够,加上青龙镇文化站办公房由于前几年圩镇规划的要求被拆除,使得这些文化组织办公、排练无场所,活动开展不正常,文化氛围难以形成。根据大余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规
30、划,青龙镇现有的办公、活动场所条件无法达到要求,许多活动无法进行,为解决青龙镇文化站办公、活动场所,必须新建一栋综合文化楼。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最好体现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都产生了巨大推动力量,亦给我国带来严峻挑战。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育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改革开发后,我国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并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考虑,该基本国策为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31、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发展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顺应基本国策,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还需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巩固好、发展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基础储备人才,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极好体现。2、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
3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大余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的建设,正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3、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 “三农”工
33、作指明了方向。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
34、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综合性的乡镇文化站,既要承担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也要承担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既要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也要成为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者;既要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向农民群众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此,要进一步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范围和服务空间,完善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
35、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多方面功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5、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就必须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6、目前在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虽然1982年,国家就将文化站建设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并明确提出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问题却没能得到相应的重视。据
36、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已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34593个,占乡镇总数的97%。但在实际上,全国还有26712个乡镇没有文化站设施或站舍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而且现有文化站站舍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站舍破旧落后,设备严重缺乏,急需改建或扩建。镇文化站设施设备建设严重落后、不能适应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根据1992年文化部颁发的文化站管理办法,乡镇综合文化站应有书报阅览室、文化娱乐活动室、图书室等设施或场所,活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但除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外,大多数乡镇综合文化站场所面积低于这个标准。文化站设施建设基本上未列入地方政府的建设规划。同时,乡镇综合文化站还存在着
37、工作经费不足、队伍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制定和实施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改善农村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对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尤为重要和迫切。7、文化站是乡镇精神文化活动传播的“中转站”,也是实现当地群众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一。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及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本取决于乡镇文化站的整体水平,只有当地文化站具备一定的势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才能保障。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38、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2、满足社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
39、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
40、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本项目建设满足社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3、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
41、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
42、境。 本项目顺应基本国策,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4、江西省高度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 为加强对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省发改委、省文化厅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通知(赣文厅字20086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中央投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通知(赣发改社会字2009321号)等有关文件。关于加快实施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通知(赣文厅字200865号)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精神实质,提高认识,真抓实干,积极围绕抓落实、促进度、重规则、保质量的目
43、标,确保新增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的完成。督促各县(市、区)文化局主动会同县(市、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认真审定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组织、协调、指导全县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要按照工程建设要求严格实行“四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切实抓好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县(市、区)文化局要与纪检监察部门一道,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实行监督检查。县(市、区)文化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项目设计和施工以及质量监督等单位进行项目的竣工验收。参加验收的部门和单位要在竣工验收单上签署意见并签字盖章。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将
44、竣工验收报告报省发改委和文化厅。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江西省的大力支持。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第三章 项目目标定位本项目为大余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为加强大余县农村公共基层文化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综合文化站建设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综合文化站是实现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3.1项目
45、提出的理由十七大以后,我国正在全面规划并抓紧建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在乡镇和城市街道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站。顾名思义,文化站的工作领域首先是文化艺术。许多文化站都设有图书阅览室,拥有书法兴趣小组、摄影小组、文艺演出剧社等多支文艺团队,逢年过节会组织举办文艺演出活动,来活跃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艺工作的范围特别广泛,综合文化站工作可以与很多部门的工作相联系,例如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等,还需要不断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根据不同形势及时宣传科普知识、法制教育、计划生育以及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科技知识的培训活动,努力满足城乡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青龙镇属大余县323国道沿线农业大
46、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青龙镇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成功筹建起老年体协活动队、妇女舞蹈队等群众文化组织,但由于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群众参与不够,加上青龙镇文化站办公房由于前几年圩镇规划的要求被拆除,使得这些文化组织办公、排练无场所,活动开展不正常,文化氛围难以形成。根据大余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规划,青龙镇现有的办公、活动场所条件无法达到要求,许多活动无法进行,为解决青龙镇文化站办公、活动场所,必须新建一栋综合文化楼。3.2目标定位本项目属于大余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文化站应具备图书报刊借览、广播影视、科
47、普培训、书画学习以及体育健身与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至少要有“三室一厅一房”:图书报刊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厅、管理用房。建筑面积较大的文化站还应增加其他活动功能。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村、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哨阵地,是让先进文化在农村深深扎根并开花结果的重要环节。第四章 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4.1 建设内容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相关建设标准,并根据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未来的发展需要,确定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本项目建筑占地面积120m2,总建筑面积480平方米,为四层框混结构,一层为大厅,二层为管理用房及多功能活动室,三层为两个书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四层为培训教室和储藏室。每层设楼梯间一间,设公共卫生间1间。4.2 建设规模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总投资41.3万元。80第五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5.1 项目选址1、选址原则 (1)坚持科学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2)在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3)根据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使建筑物的朝向、间距、自然通风达到最佳程度;(4)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应有利于项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