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55 页 渔业环境及鱼类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1第一节 项目背景1第二节 项目概况5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7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0第三节 项目区基本情况13第三章 渔业服务需求15第一节 服务现状15第二节 服务需求预测15第三节 服务效果19第四章 建设目标与规模19第一节 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19第二节 建设目标19第三节 建设规模20第五章 项目选址20第一节 选址原则20第二节 场址选择21第三节 场址条件22第六章 工程技术方案23第一节 技术方案23第二节 设备方案26第三节 工程方案28第七章 总体布局
2、32第八章 土地权属与环境影响评价32第一节 土地权属32第二节 环境现状33第三节 环境影响33第四节 环境评价35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36第一节 劳动安全卫生36第二节 消防措施36第十章 组织与管理37第一节 项目建设管理37第二节 项目后期管护38第三节 运营费用分析39第十一章 实施进度与招标投标40第一节 实施进度40第二节 招标投标41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42第一节 投资估算42第二节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45第十三章 效益评价45第一节 经济效益分析45第二节 社会效益46第三节 生态效益46第十四章 风险分析47第一节 风险因素47第二节 风险评价48第十五章
3、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48第一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48第二节 建 议49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重庆市渔业环境及鱼类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建设二、承办单位概况(一)单位简介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地址在重庆市渝北区龙溪镇107号,法定代表人为曹豫,单位总人数43人;技术人员30人;中级以上(含中级)23人;副高以上(含副高)13人。现有实验室800平方米,有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酶标仪、PCR仪、气相色谱仪、生物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等仪器设备。(二)职能职责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渔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渔业生产技术培训;渔业病害监测与防治;水
4、产健康养殖及用药指导;渔业灾害预报与防控;水生动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三)技术水平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实力雄厚,拥有重庆市水产学术技术带头人。近年来承担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农业部和市政府奖励。并长期开展了渔业环境及鱼类增值放流监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一)农业部渔业局关于做好2009年水生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三)农业部颁布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水产苗种管理办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四)农业部关于全面推进“
5、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计划;(五)重庆市农业“八大体系”建设规划;(六)重庆市水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七)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版);(八)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九)业主单位提供的资料;(十)本可研报告编制委托书。四、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生物圈具有强大调节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而大大改变,在长江中上游的三峡水库和各梯级电站建设,对原有的水体形态产生颠覆性影响。重庆市原有各类水面303万多亩,其中池塘48.6万亩,水库34.7万亩,
6、江河水面220多万亩,另有可养殖稻田400万亩。河流主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汉水支流等,其中长江流经21个区县市,流程665公里。三峡水库建成后,重庆境内增加水面60多万亩,库区水面达137万亩,占三峡水库总水面的85%。境内水生野生动物及鱼类资源丰富,有鱼类7目19科180多种,除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长江鲟、白鲟,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大鲵、水獭等外,主要经济鱼类有:南方大口鲶、长吻鮠、鳜鱼、铜鱼、中华倒刺鲃、白甲、岩原鲤、黄颡鱼、裂腹鱼、华鲮、乌鳢、长薄鳅、黄鳝、泥鳅等。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重视物质财富的创造,而忽视了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甚至严重的破坏了
7、自身生存的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伴随着各种危害人类生存的事件屡屡发生,如英国伦敦“s烟雾事件”,日本“水侯病”,美国“光化学烟雾”,以及杀虫剂,消毒剂,农药,兽药,渔药鱼目混杂和盲目使用,有害工业污水不加处理的任意排放。这些情况存在,致使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等级下降,污染事件频繁发生。资料报道,食用有机氯农药杀虫剂污染的鱼,妇女怀孕时胎儿体重减轻、畸形和死亡危险增大。芳香类物质(酚)污染的鱼,品质严重下降食用积累后可能造成神经系统功能丧失。溴氰菊脂在2.05.0ugL,对浮游动物抑制率达50 以上,杀灭菊脂也毒害鱼类,四氯苯胺食用46天后肝脏还有异常现象,农药毒虫畏,马拉硫磷甲胺磷,在鱼、蚌类软
8、体和肌肉组织中积累,均对人体构成威胁。鱼类生活在污染条件下通过呼吸、体表接触及食物等途径吸收污染物,吸收量太于体内解毒与排出能力,便导致积累,发生明显的症状。美国、英国、日本的主要河流均受到有机氯农药(DDT、狄氏剂等的污染,美国东墨西哥湾和太平洋沿岸活鱼中,化学物质丁烯浓度为沉积物平均浓度的15倍主要产鱼区密西西比河受到多氯联苯杀虫剂的污染。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鱼类生境的丧失,威胁650亿美元的产值,影响产量翻一番的目标。日本学者诃查表明,渔场水质恶化,井逐年加重,已构成对养殖业的危害。人口众多和环境污染,使我国缺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关部门预计,我国每年向江河中排污总量为1428亿吨。50
9、以上重点城镇水域鱼类难以增长,渔场等污染突发事件,已屡见不鲜。水是发展渔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八字精养法”中水是第一位的,水的质量下降是必会造成人们对水产品质量的担忧,影响出口创汇,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德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愿望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组成部份和前哨阵地的渔业环境监测,就更具重要性。国家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控制,在天然水域的渔业利用限制为自然增养殖和生态养殖,这也是在满足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最为合理的渔业利用方式。重庆市已经在一些河流和与三峡水库相通的湖泊开展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每年放流各类鱼苗鱼种
10、数十万尾,然而,生物群落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它会以排斥、容纳与自身崩溃来应对外来干扰,故在天然水域的鱼类人工增殖放流中,不科学的放流鱼类种类、不健壮的放流鱼类种质、不合理的放流鱼类数量会对自然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同时放流效果更是关注的问题,由此提出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监测站。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渔业环境的迅速恶化。工业向水体排入大量的有毒物质,农业的农药、化肥,人类社会的生活污水,它们共同构成我们周边水体的有毒化和富营养化,侵蚀我们并不富有的水源,由于生物的残留和富集效应,已经影响到水产品质量安全性,进而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为适应重庆市渔业快速与可持续发展,确保重庆市渔业地位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必
11、须尽早在重庆市建设渔业环境监测站,加强渔业环境检测力度,完善检测设备,为建立科学系统的预警、测报及防控系统打下基础。第二节 项目概况一、建设地点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金龙路64-3和璧山县璧城镇.二、项目性质改扩建三、建设期限一年,20092009年。四、建设规模及内容一、渝北区龙溪街道:利用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有办公用房屋改建实验室800m2作为重庆市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二、璧山县璧城镇:在重庆市水产引育种中心内,新征土地3亩,新建实验室600m2作为重庆市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实验用房,新建暂养池1200m2,建水处理池300m2,改造放流观察池30亩,深水井1口;改扩建建5个流域观测站(建
12、筑面积500m2),购置检测仪器设备45台(套),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成配置基本完善、标准的鱼类增殖放流监测站及渔业环境监测站,实现对全市的鱼类增殖放流及渔业环境的监测与检测。五、总投资与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546.1元,申请市级统筹资金450.0万元,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5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46.1万元。六、项目效益本项目是社会公益性项目,无直接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非常显著。项目建成后,可有效监测重庆市渔业资源与环境水质状况,监测和评估鱼类增殖放流结果,及时反映重庆市渔业资源与渔业环境状况、预测不良趋势并发布警报、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保护长江渔业生物多样性优势、促进重庆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13、项目实施后,将大大提高重庆市渔业环境监测和检测能力,对增殖放流实施有效监控,对保护渔业水质环境,保护重庆市尤其是三峡库区渔业资源,具有重要德意义。一、重庆市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建成后,可对全市渔业水域水质进行监测检测,保护渔业水域环境和水产养殖户利益。二、鱼类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建成后,可对重庆市尤其是三峡库区放流鱼类进行放前检疫、放后监测,加强从放流品种选择苗种培育、检验检疫、生态环境监测、标志放流及增殖效果评估等全过程各环节规范化管理,为科学放流提供依据和建议,并对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和防止疫病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改建实验室800平方米,征地3亩,新建实验室600m2,新建暂
14、养池1200m2,改造放流观察池30亩,建水处理池300m2,深水井1口;改扩建建5个流域观测站(建筑面积500m2),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购置检验仪器设备45台(套)。(二)通过对全市渔业水域水质进行监测检测,保护渔业水域环境和水产养殖户利益,减少因污染带来德渔业损失20%以上。(三)通过对重庆市尤其是三峡库区放流鱼类进行放前检疫、放后监测,为科学放流提供依据和建议,减少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和疫病传播50%以上。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作为西南地区中心城市,对西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市内河流众多,渔业
15、资源丰富,特别是三峡水库。三峡水库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在建设过程中,由水利电力、地质、土壤、生物、经济、社会等领域一大批科学家协同作战,付出艰辛的努力而完成的杰作。准备性调查预测设计完成监测,这是基本系统学的科学流程,三峡水库现已基本建成,给政府和业界留下的就是全面的监测工作,为后一步的科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三峡水库地处中国的核心区域,对我国水资源利用与分配,防洪抗旱,粮食安全,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有关的各行业都在关注三峡水库各方面的变化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16、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这一普遍社会问题。重庆市由于周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经常造成渔业污染事故。过去长江流域的盛产的鱼类,目前数量大幅减少,一些名贵鱼类品种濒临灭绝,使长江流域渔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加强渔业环境监测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保护重庆及三峡库区的渔业资源、渔业生产和渔民利益,为渔业执法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二、是构建和谐生态系统的需要重庆市各水域及三峡水库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存在大湖区、库湾、支流、局部湖泊等不同生境,其结构和功能存在很大差异,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
17、路线与强度各有不同,上千万的人口压力更增添不确定性因素,同时,三峡水库这一湿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造的,还没有经过时空检验,故其稳定性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重庆市天然水域的鱼类增殖放流与渔业环境监测,能为重庆市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调控提供重要信息。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重庆市是地处青藏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度地带,地形和江河具独有的特征,在自然地理上是几个鱼类区系的交汇区,共分布有180多种鱼类,许多种类是长江上游特有的或优势种群的名贵鱼类种质资源,如被称为“水中熊猫”的活化石鲟型目鱼类和胭脂鱼,经济和食用价值很高的大口鲶、江团、岩原鲤、中华倒刺巴、铜鱼和圆口铜鱼等,反应青藏高原地
18、史变化规律的冷水性裂腹鱼类,三峡水库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我国最复杂和最丰富的区域, 对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建设重庆市鱼类增殖放流监测站及渔业环境监测站,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积极贡献。四、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重庆市也积极探索创新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措施,多次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行动,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得到广大渔民群众的称赞和社会的高度关注。2009年4月,重庆市政府还将和国家农业部联合在重庆市举行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仪式。长江上游
19、渔业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每年给社会提供130万吨蛋白质食物,其生产用水最终会进入三峡水库,所产生的后果是影响三峡水库的水质和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涉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调整和控制长江上游水产养殖的规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需要科学的基础数据。重庆水域的鱼类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一笔巨大财富,必须以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为唯一原则,追求一时经济效益而进行过度开发利用都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合理增养殖与捕捞的前提,是需要了解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建设重庆市鱼类增殖放流监测站及渔业环境监测站有助于了解鱼类种群的变动规律。五、是现代水产技术发展的需要重庆市的水域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湿
20、地生态系统,对其鱼类增殖放流与渔业环境的监测技术,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法可照搬使用,因此必须根据重庆市的水域自身的特点,找到一套有效合理的监测技术,为渔业环境及鱼类增值放流的检测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并为我国其它水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一、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重庆市渔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条初步完善的产业链,各级政府对渔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还将渔业生产列入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来抓,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将渔业生产分区布局。各级领导对渔业生产也非常重视,每年都将渔业工作纳入了年终的目标考核,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21、不断增加对渔业的投入,促进了渔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保护,出台了多项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措施,水污染防治法将渔业主管部门列为依法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明确了渔业主管部门在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渔业船舶污染防治、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等方面的职责,保留并完善了关于渔业主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并行使处罚权的规定,同时赋予渔业部门对渔业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并授权渔业部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进行调解处理。农业部多次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突发性水域
22、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渔业污染事故。要切实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污染水域生态应急监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损害,确保食品安全。要进一步强化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质管理,科学评估水生生物资源生态及渔业生产损失,提出补偿和修复方案。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为了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保证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我国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有关科学研究部门开展了长期的渔业资源增殖研究和放流活动。2007-2008年全国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5.7亿元,放流苗种数量392亿尾,放流水域涵盖了近海
23、海域及内陆重要江河湖泊,增殖对象包括鱼虾蟹贝等重要水产苗种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渔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支持。今年4月农业部和重庆市政府将在我市联合启动我国今年增殖放流活动,届时,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和农业部长孙正才将出席放流活动,足见国家和我市对增殖放流的高度重视。最近,农业部游颁布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农业部第20号令),规定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规定的颁布施行,进一步规范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对科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安全、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规定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用于增殖放流的
24、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要求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应当依法经检验检疫合格,确保健康无病害、无禁用药物残留。要执行上述规定,都需要有专门的检测部门来具体实施。因此建立重庆市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放流监测中心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是完全可行的。二、良好的基础实验条件本项目承担单位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是隶属于重庆市农委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挂重庆市鱼病防治监测中心、重庆市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现有办公、技术条件较好,都有独立的办公地点,并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和部分仪器设备,只需对现有实验室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增加
25、配置必须的检测仪器,完善必备的条件,即可承担起全市鱼类增殖放流及渔业环境监测的职责。重庆市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经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的合法检测机构,拥有较先进的实验设备,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实验手段。三、较强的技术力量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主要职能是:在全市开展渔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渔业生产技术培训,渔业病害监测与防治,水产健康养殖及用药指导,渔业灾害预报与防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品、渔用饲料、渔用药物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水生动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等,具有多年鱼病监测、防治经验。该站技术力量雄厚,有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26、13人,其中研究员3人,高级工程师6人。近年来,该站承担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农业部和市政府奖励。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水产品质量检测、水生动物疫病检疫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四、有较好的技术合作体系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由于完善的全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和畅通的行政隶属关系,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全市各区县水产站建立了良好和畅通的沟通渠道,构建了协调与完整的工作体系。在本项工作中,须各区县的积极配合,才能保证取得预期效果。在此方面,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第三节 项目区基本
27、情况一、项目区基本情况重庆市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最高海拔2796米,最低海拔73米,立体气候明显。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省市区中居第26位,耕地面积2444万亩,在全国居第22位。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
28、达665公里。重庆市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1000余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3144.23万,其中农村人口1938.53万人。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2.77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535元。二、渔业发展现状全市有各类水面340万亩左右,其中池塘51万多亩,水库35万多亩,三峡水库80万亩左右,其它江河水面170多万亩。到2009年三峡水库完全建成后,在最高水位时,重庆库区水面将新增60多万亩,达到130多万亩,全市总水面可达到370万亩左右。另有可养殖稻田400万亩。市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汉水支流等,其中长江流经21个区县市,流程665
29、公里。2007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7万亩,比2000年的84.6万亩增长26.5%,其中:池塘51万亩,比2000年的44.4万亩增长14.9%;水库35万亩,比2000年的35.9万亩略有减少;河沟18.9万亩,比2000年的3.3万亩增长472.7%;其它2万亩,比2000年的1.1万亩增长81.8%。网箱27.3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1.9万平方米增长14倍。第三章 渔业服务需求第一节 服务现状2007年,重庆市水产养殖面积109.5万亩,比上年增长2.3%,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5.5万吨,同比增长12.8%,名优产量达到8.5万吨,同比增长13.3%,渔业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12.
30、4%。池塘规模化养殖水平有所提高,全市新增池塘面积中,50亩以上规模的面积占新增面积的50%左右。观光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出色完成了当年的工作目标。随着渔业的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地区间养殖品种交换日益频繁,渔业环境受到一定影响,导致部分水产品质量降低,影响了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监测检疫技术落后,缺乏必需的仪器设备,一些地方只有一些很简陋的仪器,多数环境监测凭肉眼甚至靠经验判断,无论是监测的时效性还是监测指标的完整性都不能适应检疫的要求,难于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增值放流监测工作。第二节 服务需求预测一、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使服务需求增大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
31、了全市农业今后一个发展时期的“1155”战略思路,农业发展围绕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两大目标。市农委将2008年渔业发展目标确定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6万吨以上,名优产品达到9万吨以上,渔业经济总产值40亿元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渔业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一)确保水产品产量增加、质量安全2007年,重庆市人均水产品占有量7.3公斤,比2000年的6.4公斤增长14%。全市集市水产品成交量53万吨,超过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一倍以上,说明重庆市水产品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消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重庆市水产
32、品需求量将达70万吨左右,其中海产品17万吨左右,淡水产品53万吨左右。而本市只能生产约30万吨淡水产品,淡水产品缺口在23万吨以上。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必须加强对渔业环境及鱼类增值放流的监督工作,保障渔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二)确保渔民持续增收通对渔业环境的监测,及时改善渔业环境,从而提高渔业综合效益,通过鱼类增值放流,拓宽渔民致富渠道,使渔民的收入能逐年保持适当的增加,力争到2010年渔业人口人均收入和渔业劳均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三)确保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要通过培育万吨产量大县、上千吨产量大镇、上百吨产量大村,扶持渔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养殖大户,确保
33、重庆市渔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提高。(四)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要在优化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重视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等渔业二三产业,不断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力争到2010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35亿元,二三产业达到15亿元,渔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五)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大力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促进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全面实施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遏制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到2010年,捕捞渔船控制在8000艘以内,全年捕捞产量控制在1.8万吨。(六)促
34、进行业和谐发展要通过加强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渔民培训、发展平安渔业、维护渔民合法权益等具体工作,促进行业和谐发展。二、产品质量安全对服务要求更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发生变化,人们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水产品以其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优点正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首选食品之一。正因如此,渔业环境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产品总产量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之首。品种繁多、货源充足的水产品在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渔)民收入,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
35、,值得重视的是,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经絎发展、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环境(主要是土壤、水质)遭受污染,致使水产品质量受到危害。另外在渔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鱼药、饲料及添加剂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些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受利益驱动,使用明令禁止的药物,再加上我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鱼药、鱼用饲料管理不到位,无公害水产品市场准人机制尚未健全等因素,致使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不少水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居民食用受污染或经有毒、有害物质加工过的水产品而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可以说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保持渔业经济可持
36、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而渔业环境监测问题成了各级政府及有识之士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三、科技推广亟需完善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渔业科技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渔业从业者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渔业经济增长贡献份额2010年达到70。通过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面积占全市养殖面积30以上。万吨渔业强县达到15个,千吨渔业强镇达到50个,100吨养殖大户达到200户。随着科技推广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居民对水产品需求的逐渐增长,渔业将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同时,由于渔业水域环境的不断恶化、病害种类和发生面积的逐年增多,以及城乡居民对水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了保
37、证渔业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都需要建立设备齐全的渔业环境及鱼类增值放流监测机构,为日益发达、增长的渔业生产服务。第三节 服务效果该项目建成后,可大大提高重庆市渔业环境及鱼类增值放流监测能力,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和有效的预防方案,提高防治效果。搞好环境治理和放流工作。增强对基层渔业环境改善和鱼类增值放流工作的的指导。第四章 建设目标与规模第一节 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一、建设指导思想低成本、高质量,全方位拓展监测和检测能力。二、建设目标通过本项目实施,把重庆市渔业环境监测站及水产增殖放流站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的渔业环境监测和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对全市渔业水体水质进行有效监测和检测,对全市尤其是
38、三峡库区鱼类增殖放流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布监测数据,为全市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信息反馈,保障重庆市渔业健康持续发展。第二节 建设目标通过本项目实施,把重庆市渔业环境监测站及水产增殖放流站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的渔业环境监测和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对全市渔业水体水质进行有效监测和检测,对全市尤其是三峡库区鱼类增殖放流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布监测数据,为全市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信息反馈,保障重庆市渔业健康持续发展。第三节 建设规模在渝北区龙溪街道利用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有办公用房屋改建实验室800m2作为重庆市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实验用房;在璧山县璧城镇征地3亩,新建实验室600m2作为重庆
39、市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实验用房,新建暂养池1200m2,改造放流观察池30亩,建水处理池300m2,打深水井1口;改扩建建5个流域观测站(建筑面积500m2),购置检测仪器设备45台(套),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成配置基本完善、标准的鱼类增殖放流监测站及渔业环境监测站。第五章 项目选址第一节 选址原则交通便捷,方便客户;通风良好,环境较好,有利发展;水电设施齐备,通信畅通。第二节 场址选择一、地点与地理位置项目建设地点分别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金龙路64-3号和璧山县璧城镇重庆市水产引育种中心内。5个流域观测站分别位于巴南区鱼洞鱼轻路50号、万州区龙宝双河口、开县新城中吉路219号,北碚五指山工人
40、疗养院内和涪陵区人民东路。二、场址土地权属及占地面积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改造项目,系利用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办公用房800平方米作为检验实验室,产权明确,无需征地新建,有利于项目实施。实验室建成后,严格按照化学药品管理规定管理好实验室药品,不会影响周围环境。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建设项目,充分利用重庆市水产引育种中心原有基础,新征地3亩,建设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实验室和暂养池;改造用作放流鱼类观察池的重庆市水产引育种中心原有鱼池,系租用农民土地(已办理30年租用手续),便于管理,节约费用。5个流域观测站分别利用巴南区水产站、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开县水产站、北碚胭脂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涪陵区水产站原有办公
41、室或实验室进行改扩建,分别改扩建100平方米作为观测站用房。第三节 场址条件一、气候条件项目建设实施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250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8.5,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相对湿度80%左右,无霜期350天左右。二、交通条件实验室建设地址位于主城区,交通四通八达,十分方便。暂养观察池建设地位于璧山县璧青大道旁,有水泥便道直达。观测站所在地均在城内,交通方便。三、水质水源有保障该项目实验室位于城区,其水源为城区自来水水源,无污染。四、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拟改建实验室位于四楼,具有防洪、防潮、排涝的条件,不受潮湿的影响。五、其它基础
42、条件(一)电力项目区电源充足稳定,由重庆电网江北供电局供电,单独安装有变电设施,能保证生产生活用电。为防偶尔停电,还有自备电源以保证生产安全。(二)通信项目区内移动、电信、联通通讯信号全面覆盖,电话、宽带电视、信息宽带均已开通。六、征地、拆迁条件该项目实验室属于改建项目,不涉及征地、拆迁。七、法律支持条件该项目属于农业基础建设项目,是公益性项目,项目建设全部是在国家有关渔业法规和动物防疫法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法规的支持下开展的。第六章 工程技术方案第一节 技术方案一、重庆市鱼类增殖放流监测中心技术措施(一)监测内容1、放养鱼类种类、数量与放养地点。2、放养鱼类的种质特征。3、放养鱼类的健康状态。
43、4、放养鱼类的存活率和回捕率。5、放养鱼类对其他鱼类的影响程度。(二)技术路线具体技术路线见图6-1。放 流 鱼 类放流鱼类种质放养鱼类的健康状态监测放流鱼类种质放流鱼类种类放流鱼类健康状态自 然 水 域 养 殖放养鱼类对其他鱼类的影响程度鱼类生长反映种群动态放流鱼类的存活率与回捕率鱼探仪搜索鱼群大小,无线电示踪标志重捕显示种群动态 图61 鱼类增殖放流监测中心技术措施图(三)方法1、放养鱼类的种质特征: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DNA遗传多样性监测技术。2、放养鱼类的健康状态:以鱼病常规检测技术和血液健康指标检测放养鱼类的健康状态。3、放养鱼类的存活率和回捕率:以放养鱼类生长规律,鱼探仪搜索鱼群
44、数量,标志重捕法,无线电示踪等四种方式综合反映放流效果。4、通过渔获物数据分析放养鱼类对其他鱼类的影响。二、渔业环境监测站技术措施(一)监测内容1、重庆市渔业水体的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的监测。2、重庆市渔业水体的浮游生物生物多样性监测3、重庆市渔业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监测。(二)技术路线水体初级生产力测定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各项指标测定渔业水体浮游生物生物多样性检测科 学 取 样渔 业 水 体 图62 渔业环境监测站技术措施图 (三)方法1、根据重庆渔业水体的特点,建立具有水体形态、时间和空间代表性的监测点。2、检检测方法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执行。3、通过常规水质检测方法测定重庆市渔业水体的各项水质指标
45、。4、通过经典的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检测方法测定重庆市渔业水体的浮游生物生物多样性。5、通过黑白瓶法测定各初级水体生产力。第二节 设备方案一、设备选型原则(一)符合工艺要求,技术先进、可靠、且经济合理;(二)选用先进、可靠、适用的设备,提高自动控制水平,降低能耗,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三)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符合环保要求。二、设备购置根据重庆市渔业环境及鱼类增殖放流监测中心建设项目的有关要求和现有的基础条件,项目设备主要购置液相色谱-质谱连用仪、原子吸收仪、多参数水质检测仪等仪器设备45台(套),具体型号详见表6-1。表6-1 设备购置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单位单价(元)合计(万元)合计4583.61鱼类跟踪定位系统1套10000010.002鱼类标志系统1套500005.003浮游生物检测系列系统1套100001.004采泥器1台20000.205流速仪1台200002.006GPS定位仪2台50001.007气相色谱仪百位进样盘1台5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