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xxx县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194602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县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xxx县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xxx县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xxx县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xxx县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归档资料,核准通过。未经允许,请勿外传!XX县2005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XX县XX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执行单位名称:XX镇人民政府项目负责人:刘青天 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XX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可行性研究总负责人:XX 经济负责人:XX 技术负责人:XX项目建议书批准单位:XX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二五年五月十二日XX县XX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主题 XX县自1988年以来,已累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24.4万亩,投入土地治理开发资金6400余万元,通过开发使项目区粮食单产平均提高150

2、公斤以上,累计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00余万公斤,因此已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但是本县境内仍有40余万亩中低产田亟待通过开发予以改造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该项目位于XX县XX镇境内,区内土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万亩。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计划2005年10月开工建设,2006年4月底全面建设完成。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81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420万元,农业措施投资273万元,林业措施投资53万元,科技措施投资52万元,管理费用12万元。资金构成为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省财政配套210万元,市

3、财政配套30万元,县财政配套60万元,项目区自筹210万元。1.4 效益估算 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0万公斤,棉花生产能力15万公斤,年可新增农业产值345万元,其中新增净产值205万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1:2.1。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县级常设正科级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项目施工阶段设立开发指挥部,由分管副县长任指挥。XX镇人民政府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并在工地设立开发指挥部,由镇长任指挥。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XX县位于鲁北黄泛冲积平原,XX市的最北部,地理座标为北纬37340371915,东经1173

4、215118430之间。西部、北部与惠民县、滨州市以黄河为界,东部与滨州市、博兴县接壤,南部与桓台县、邹平县以小清河为界,土地面积831平方公里。现辖九个镇767个行政村,总人口3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54万人。XX县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位于XX镇境内,北至靳杜路,西至庆淄路,南至干二渠,东至杜集路。区内土地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2万亩。2.1.2 水文气象 XX县河流水系主要包括黄河与小清河。其中黄河过境长度49公里,河床高于地面。引黄是本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小清河流经本县南部,水量小,水质污染严重,当前不宜利用。地下水中浅层地下水埋深浅,大部分水质较好,矿

5、化度小于2g/L;深层地下水一般在100350米,全部为淡水。本县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与动物的生长发育。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5928兆焦/m2,年平均生理辐射中2583.2兆焦/ m2,年平均日照时数理化2563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9%。年0与10的活动积温分别为4794.4和4348.9,年平均气温12.5。年均无霜期189天。年均降水量578.3mm,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变程曲线为单峰线,以夏季雨量最大。年均绝对湿度11.8mpa,相对湿度66%,年均蒸发量为1887.98mm。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本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平均海

6、拔12米,最高16.5米,地面自然坡降1/7000,地势平坦。微地貌类型有微斜平地,浅平洼地等,有大平小不平的现象。该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潮土,分属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三个亚类。土壤表层质地有沙质、壤质、粘质,由于成土过程受黄河多次泛滥等多种因素影响,土地结构层次复杂,构型多样。土壤平均容重1.31克/立方厘米,孔隙度平均为49.9%。土壤有机质平均为0.9%,全氮平均0.079%,全磷0.12%,碱解氮61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90ppm。2.1.4 水资源 项目区水资源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地表水包括县内地表径流(大气降水)及客水。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淡水与深层地下淡水。浅层地

7、下淡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入渗,引黄入渗,井灌回渗等形式补给。客水主要来自引黄。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1138万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淡水储量610万立方米,地表径流98万立方米。客水资源由马扎子引黄闸供给,年可供该项目区430万立方米。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40万立方米,其中包括浅层地下淡水年可采量为470万立方米。地表径流可供水量由项目区的拦蓄能力决定,为40万立方米,引黄可供水量为430万立方米。整个项目区属水资源较丰沛区。2.1.5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该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2万亩,全部为低产田,以形成中低产田的主要制约因素来划分,其中瘠薄型的0.20万亩,干旱缺水型0.

8、6万亩,土体障碍与干旱交替型0.5万亩,其它类型的0.2万亩。该项目区中低产田的开发潜力蕴藏在改土培肥、除涝兴水、良种机械等多个环节,需辅之以综合治理措施。解除现存的旱、涝、薄等主要障碍因子,耕亩单产即可在现有基础上增收10%20%,约折合粮食60120公斤,再配套良种、治虫、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用水等综合措施,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可以在现有水平上耕亩粮食单产提高150公斤以上。特别是在以上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开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项目的产出效益。2.1.6 自然灾害该项目区由于自然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所以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一般旱灾2.5年发生一次,大旱灾20年

9、一遇,特大旱灾33年一遇。涝灾多在每年夏季,发生频繁也危害较大。风灾以春季最多,年平均大风日数15.4天。霜冻初日平均在10月22日,终日平均在4月15日。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及劳力 该年度项目区涉及XX镇38个行政村1.1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05万,有农村劳动力0.55万个。2.2.2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2万亩,项目区中的村庄沟渠路等占地0.2万亩。耕地中的作物布局,粮食面积1.2万亩,棉花0.6万亩,其它经济作物0.2万亩。整个项目区的复种指数为167%。2.2.3 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是该项目区的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

10、植业以粮棉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20022004年三年间,项目区粮食作物平均耕亩单产690公斤,棉花平均亩产69公斤,种植业产值1725万元,其中农产品综合商品率约为68%。2.2.4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XX县2004年财政收入年平均为1.8亿元,可用财力平均为3.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08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收入2900元。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本县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级设有农业、林业、水利、水产、蔬菜、农机、气象等产业技术服务和综合管理部门,项目镇设有专门的站、室,固定的人员,从事农业专门技术的推广指导工作,同时还有一定数量

11、的农民技术员及科技示范户。农民部门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能够提供技术试验、科技培训、良种供应、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的系统服务。水利部门实现了勘测设计、工程施工、维护管理一体化经营服务。林、牧、菜、水产、农机等也都有一定的物资技术、信息服务一体化设施,农业增产增收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40%左右。2.3 基础设施 2.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内可为项目区服务的骨干水利设施有一定基础,距马扎子引黄闸10公里,区内有干渠2条10公里,骨干排水沟渠8条18公里。灌溉保证率50%,防洪排涝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2.3.2 田间水利工程现状项目区田间水利工程缺乏统一的规划治理,灌排渠系配套

12、水平低,缺少必要的建筑物,现有机井数量不足,机电井缺乏统一配套,节水灌溉技术有待推广。2.3.3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2004年度农机总动力0.71万千瓦,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1台,小型拖拉机210余台,拥有联合收割机4台,机具配套比为1:2.1。机耕面积1.9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6%,机播面积1.8万亩,占耕地的90%,机收面积1.5万亩。农机管理、推广、培训、开发、供应、修配六条服务基本建立,但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与加强。2.3.4 交通电力 区内村庄已实现村村通柏油路与村村通电, 项目区西部省道庆淄路自南向北穿过,木杜路自西向东穿越项目区中部。农村线路总里程36公里,年农业用电

13、量55万千瓦时。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种植业方面来看,一是田间微地貌复杂,大平小不平现象严重。二是田间水利设施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三是土壤基础肥力偏低,土地产出能力、产出效益较低。三是土地利用还不充分,通过发展立体高效种植,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较大。四是作物良种化程度存在一定差距,大田作物良种更新换代不足,普及程度差;五是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整体效益不高。六是综合管理落后,在现有水平上,耕种、施肥、灌溉、治虫等措施的运用不够科学得当,管理粗放,投入报酬率较低。七是农业科技体系虽然具有一定开发推广

14、能力,但网络不够健全,综合服务水平不高,科技开发和硬件不配套,试验分析、测试项目,手段原始简陋,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八是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广度、深度不够,机械化作业的总体水平较低。从大农业方面来看,一是某些优势资源未得到足够的开发利用。二是在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方面缺乏有力的带动。三是种植业以外的产业发展不均衡。四是项目区农业的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能力差,需要通过其它渠道投入一定资金启动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合理充分利用项目区农业资源的需要,由于对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土地的产出长期处于中低产水平,农业的整体效益也难以提高。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对区

15、内的劳动力、土地、水、光热、农副产品等社会和自然资源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挖掘增产增收的巨大潜力,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仅可使种植业的潜力得到释放,而且能够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全面发挥。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农业资源的实质,是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必须建立在持续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包括农田水利、交通、土壤肥力及农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内的物质装备基础,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形成新的农业生产能力,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三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农

16、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科技投入,把新技术、新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项目区,迅速提高区内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技含量,使区内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产增收密切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四是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的需要。通过开发,加强项目区生产经营的整体效能,提高项目区劳动生产与土地产出与经营水平,促进项目区农民走上更广阔的致富之路。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项目区干部群众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强烈的愿望。通过多年的开发实践,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产效益,项目区上下对开发有了深刻的认识,有强烈的参与开发的积极性。二是该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具有一定基础,区内骨干工程健全,完全符合开发的立项

17、原则。三是我县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有能力、有决心也有条件实施好该项目建设。具体来说,在技术上,项目的总体规划由农、林、水等部门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各单项工程由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并通过投标、招标的方式来确定施工力量。经济上,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区内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配套,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年可新增种植业纯收入860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6:1,效益显著。组织管理上,县级常设正科级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项目施工阶段设立开发指挥部,由分管副县长任指挥。有开发任务的镇设立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并在工地设立开发指挥部,由镇长任指挥。因此可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第四章 水资源评介及供需平衡

18、分析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4.1.1 总述 项目区水资源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地表水包括县内地表径流(大气降水)及客水。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淡水与深层地下淡水。浅层地下淡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入渗,引黄入渗,井灌回渗等形式补给。客水主要来自引黄。整个项目区属水资源较丰沛区。4.1.2 水资源总量及可用总量 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1138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淡水储量610万立方米,地表径流98万立方米。客水资源由刘春引黄闸供给,年可供该项目区430万立方米,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40万立方米,其中包括浅层地下淡水年可开采量为410万立方米。地表径流可供水量由项目区的拦蓄能力决定,为40万立方米

19、,引黄可供水量为430万立方米。该项目区水资源的特点是:地下水的垂直分布为淡咸淡,浅层地下淡水埋深为25米,抽水降深为9米,单井涌水量2040立方米/小时,矿化度小于2g/L,主要为重碳酸盐水、碳酸盐水及氯化水,基本未受有害化学物污染,均可用作农业灌溉,易采易补。地表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客水主要来自黄河,年内分配不均,灌溉期流量小,汛期流量大。4.2 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 项目区现有引黄干级渠2条10公里,宜井地片300亩左右配有1眼机井,年平均实际供水量710万立方米,按照75%的保证率,平均每亩耕地毛灌溉定额为350立方米,2万亩耕地年灌溉需水量为

20、700万立方米,另外项目区人畜用水约需20万立方米,即现状需水量为720万立方米。4.3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P=50%,75)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4.3.1 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 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在50%的保证率下,地表径流为26万立方米,地下水为347万立方米,引黄供水量为430万立方米,即可供水量为803万立方米。在75%保证率下,地表径流可供水量为19万立方米,地下水为248万立方米,引黄可供水量为430万立方米,即可供水量为697万立方米。4.3.2 需水量预测 项目区需水量基本上为农业灌溉用水。目前的灌溉模式全部为大水漫灌,对水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随着综合开发、节水

21、措施的推广应用,农灌用水将比现状用水减少30%左右,另外,随着拦蓄能力的加强,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将进一步提高,据此推算,在50%的保证率下远景项目区的需水量为590万立方米,75%的保证率下远景需水量为695万立方米。4.3.3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设计水平年在50%的保证率下项目区的可供水资源量为803万立方米,需水量为590万立方米,供需差额为+213万立方米,在75%的保证率下,可供水量为697万立方米,需水量为695万立方米,供需差额为+2万立方米。第五章 规划设计 5.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

22、心,按照“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努力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5.2 选项原则 坚持先易后难、择优立项的原则,坚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坚持竞争开发的原则。5.3 建设标准 5.3.1 总体标准1、项目区建成后,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基本解除,排灌工程配套齐全,低产土壤得到改良,林木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农作物单产在三年后达到高产水平。通过开发,使项目

23、区成为高产优质粮棉生产基地。2、项目区要建成方田化的高标准农田,沟渠路林桥涵井等基础设施健全配套。 5.3.2 单项标准 1、农田水利:平面布局合理,形成规范整齐的标准方田体系。沟渠、建筑物、节水工程设计合理,施工完善,灌溉保证率粮田达到85%,经济田达到95%。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指导、示范、推广能力较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3、整地改土:项目区土地整平划一,肥力提高,良种得到全面推广应用。4、林网建设:林网布局合理,栽植规范,树种优良,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0%以上,具有明显的生态作用。5.4 建设规模该项目建设规模为2万亩,总投资810万元。5.5 规划布局 项目区位于X

24、X镇东部,西至庆淄路,南至干二,北至靳杜路,东至杜集路,土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耕地2万亩。通过本年度的开发,一是使项目区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配套;二是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小麦、棉花品种,建成小麦、棉花生产基地1.8万亩,其中小麦面积1.2万亩,棉花面积0.6万亩。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6.1 开发任务 该项目的开发任务是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6.2 建设内容 6.2.1 水利措施 1、机电井。新打机井20眼,平均深度30米,并配套井台及醒目标志。2、灌排渠道工程。开挖灌排渠道60公里,总动土80万方;修建桥涵建筑物80座,其中建交通桥35座,生产桥45座,修建过路穿涵50座

25、;修建地上防渗渠道2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0亩。6.2.2 农业措施1、改良土壤。机械整平土地2万亩,推广科学配方施肥,通过深翻细耕改良土壤2万亩。2、机耕路。整修机耕路60公里,包括维修道路20公里,新建机耕路40公里,其中在新建道路中硬化道路20公里。3、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小麦棉花各500亩,主要繁育小麦品种潍麦8、济麦17优质高产品种和棉花品种鲁棉研21、丰抗36高产抗病品种。建设良种仓库200平方米,良种晒场500平方米,购置良种加工设备一套。 6.2.3 林业措施 选用中林46、107杨优质树种营造农田防护林网2万亩,折实0.12万亩,植树12万株。建护林房5座。6.2

26、.4 科技措施 聘请县棉办和种子站的专家教授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培训5000人次,培训分三期进行,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依托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指导,推广小麦标准化生产面积5000亩,棉花高产栽培种植面积5000亩。使项目区小麦和棉花良种种植普及率达到100%。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扶持XX镇奶牛协会建设一处。(详细建设内容及投资情况见附录:XX县XX镇奶牛协会建设专题报告)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 7.1.1 估算依据 投资估算的原则是以项目建设内容定投资,估算依据是:水利工程按照XX省水利工程投资估算标准并结合

27、当地实际估算;科技推广中的仪器购置,良种加工机械参照当前市场价估算;林业建设中的苗木价格参照当地有关市场价估算。其它建设内容均参照当地或外地同类建设内容投资估算。7.1.2 投资估算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81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420万元,占总投资的51.9%;农业措施投资268万元,占总投资的33.1%;林业措施投资53万元,占总投资的6.5%;科技措施投资52万元,占总投资的6.4%。7.2 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810万元中,申请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扶持一部分,并由项目区自筹解决一部分,具体构成为:1、中央财政扶持300万元;省财政配套210万元;市财政配套30万元;县财政配套60万元;

28、项目区自筹210万元。7.3 群众投工投劳 区内土地整平、道路等工程需群众投工4万个,折合资金100万元。第八章 效益分析 8.1 经济效益 该项目建设完成后,粮食作物单产可提高150公斤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0万公斤。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复种指数,棉花单产可提高25公斤,年可新增农业产值345万元,新增净产值205万元。通过扶持奶牛协会建设,可使全镇奶牛养殖户增收1000余万元,人均增收300元以上。8.2 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建设,区内农业基础设施将得到根本改善,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复种指数由167%提高到200%以上,增加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300元

29、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0%左右。同时带动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8.3 生态效益 通过开发,营造农田防护林网2万亩,林木覆盖率可由14%提高到20%以上,新增农田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0万亩,除涝标准达到日降雨150mm基本不成灾。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有机质含量提高到1.2%以上,碱解氮提高到100ppm,速效磷达到15ppm,土壤肥力普遍提高12个等级,农业生态更趋稳定。通过扶持奶牛协会建设,促进全县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农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利用。8.4 经济(财务)评价8.4.1 财务盈利能力 1、

30、财务内部收益率。该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46%。 2、财务净现值。该项目的财务净现值2407万元。 3、经济效益费用比。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6:1。4、投资回收期。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2.52年。单位面积农作物投入产出表单位无项目有 项 目(120年)1年2年320年数量金额数量金额数量金额数量金额1产品收入元1101110114001607主产品公斤9209209209201207120714941494副产品公斤6021816021816421933781132、生产投入元7707708251007种子公斤2080208020802080氮肥公斤100120100120100120

31、110132磷肥公斤70140701408016080160钾肥公斤3060农家肥吨1.501.550265265农药公斤240240240240薄膜公斤220220220360畜力作业天360360360240机械作业元100100100120水费立方46040460404604040030管理及其它元2020劳务费天61206120612010200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无项目有 项 目115年12345151、现金流入1655151655241024102410241011主产品收入副产品收入2、现金流出1245151655132816101610161011项目投资810生产费用11551

32、51155123815101510151011税费9015901590151121511215112113、净流量41015772788788788114、净增流入(有项目-无项目)-81036236836836811财务净现值(8%)=2407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46%投资回收期=2.52年第九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9.1 组织机构设置9.1.1 常设机构 县政府下设正科级的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一管理、协调本县的各类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组织实施本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9.1.2 临时机构 项目施工建设期间,县级设立农业综合开发指挥部,由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指挥,县农委、县开发办、县财政局

33、分管领导任常务副指挥,指挥部成员由各单位有关人员组成。XX镇设立相应的开发指挥部,由镇长任指挥,分管副镇长任副指挥。9.2 实施管理1、严格组织。一是抓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由开发办统一组织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按标准要求进行各个单项工程的设计。二是组织抓好招标投标工作。重点工作一律推行招标投标制。重点工程包括沟渠路土方工程、建筑物工程、节水灌溉等,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卡准标底的基础上,公开向社会招标,确定投标者资质,以暗标方式投标,确定施工队伍。三是林业建设由县开发办统一组织调运优质苗木,以确保苗木质量。四是由县良种推广中心具体负责小麦棉花良种的示范基地建设。2、严格工期。根据项目各项建设内容的

34、特点:一是桥涵等建筑物工程由中标的施工队根据沟渠进度随时施工,项目年度内全部完成。二是各类土方任务结合农时由中标施工队集中完成。最后组织民工进行全面整理。三是林网植树在次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其余各项任务都严格按进度安排执行。3、严格标准。实行工程监理制,由项目乡镇组织一批懂业务、责任心台的技术人员负责监督项目实施中的质量问题。各项建设内容都要严格执行设计标准和要求,水利工程的边坡、流量、结构材料等符合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林木要适地适树和保证成活率。4、严格资金检查监督。资金管理上,财政资金全部实行报帐提款制,并采取县审计部门专项审计,县财政局、开发办联合自上而下的检查及乡镇财政所、开发办自下而

35、上的监督等形式,对各类开发资金的到位、使用、管理、使用效果进行检查监督,规范项目财务管理,健全财政报表制度,专门储存、专帐、专人管理,保证用足、用好开发资金,保证有偿资金的按期归还。5、严格验收。所有建设工程,全部制定具体施工检查验收办法。组织专业技术检查验收组,阶段检查与竣工检查相结合,不合格工程坚决返工,并限期达到标准。同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6、严格奖惩。项目实施列入乡镇领导岗位目标责任制,以省和国家的最后验收结果作为考评乡镇领导政绩的主要依据。对项目乡镇的责任人进行严格奖惩。9.3 运行管理与维护 项目建设完成后,根据XX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维护管理的组织和制度,

36、保证项目长期有效地发挥效益。水工建筑物的运行管理按工程效益大小和所在区域,分别由县、镇、村统一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林网树木根据所在区域分区分段进行拍卖承包。项目管理费用分别由县、乡镇设立项目运行管理维护基金,从项目受益区中统一按比例筹集。第十章 结论和建议 10.1 可行性研究结论 经过可行性研究分析,认为该项目论证依据充分、可行,投资重点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加上强有力的措施,项目建设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10.2 问题与建议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予以立项实施。附 录(一)附:XX县XX镇奶业协会建设项目专题报告(二)附表 附表1: 农业综合开

37、发项目概要表附表2: 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情况表 附表3: 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附表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 (三)附图附图1: 项目区位置图 附图2: 项目区现状图 附图3: 项目规划布局图(四)其它1、财政部门对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的承诺意见及对农民投资投劳情况的审查意见2、专家初评审意见(专家名单及签字)3、反映农民意愿的证明材料目录第一章 总 论41.1项目概述41.2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41.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16第二章 项目依据和范围202.1项目编制依据202.2编制原则202.3项目编制范围21第三章 市场发展预测及行业关键指标分析223.1二

38、手车市场风险及发展预测223.2 目前二手车价格分析253.3 二手车关键指标分析28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364.1 项目选址364.2 区域建设条件364.3社会环境简况37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395.1 项目建设内容395.2 建设规模39第六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41第七章 环境保护和交易流程427.1 二手车交易市场污染评估与处理427.2 二手车交易流程42第八章 项目经营管理与劳动定员498.1 项目经营管理498.2 劳动定员498.3 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50第九章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519.1 投资估算519.2 资金筹措51第十章 经济效益分析5310.1项目的制度

39、成本分析5310.2 项目效益分析5510.3 本项目成本估算5610.4 投资初期的营销计划建议5710.5 销售收入及税金5710.6 利润估算5810.7 财务平衡分析5810.8 不确定性分析5810.9 结论59第十一章 结论及建议64目录第一章 总 论41.1项目概述41.2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41.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16第二章 项目依据和范围202.1项目编制依据202.2编制原则202.3项目编制范围21第三章 市场发展预测及行业关键指标分析223.1二手车市场风险及发展预测223.2 目前二手车价格分析253.3 二手车关键指标分析28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364

40、.1 项目选址364.2 区域建设条件364.3社会环境简况37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395.1 项目建设内容395.2 建设规模39第六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41第七章 环境保护和交易流程427.1 二手车交易市场污染评估与处理427.2 二手车交易流程42第八章 项目经营管理与劳动定员498.1 项目经营管理498.2 劳动定员498.3 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50第九章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519.1 投资估算519.2 资金筹措51第十章 经济效益分析5310.1项目的制度成本分析5310.2 项目效益分析5510.3 本项目成本估算5610.4 投资初期的营销计划建议5710.5 销售收入及税金5710.6 利润估算5810.7 财务平衡分析5810.8 不确定性分析5810.9 结论59第十一章 结论及建议64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