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191582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年级:姓名:- 25 -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情纵览卷别选材字数主观题题干考查指向2020全国卷蒋子龙记忆里的光1577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8.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文章脉络层次的能力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9.本题考查对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2017全国卷林徽因窗子以外1191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

2、,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本题考查不同叙述人称的作用全国卷李娟我们的裁缝店1614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预测1.考查频率。全国卷近几年对散文的考查较少,2017年全国卷和卷选择了散文来命题,此后连续两年都是小说阅读,直至2020年全国卷才重新考查了散文。虽然近几年全国卷对散文的考查频次较少,但是在新高考省份的浙江卷、北京卷、天津卷一直保留着对散文阅读的考查,这提示我们对散文阅读应予以一定的重视。2.选材方面。2017年全国卷两篇散文与20

3、20年全国新高考卷散文写的都是生活琐事,主要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生活体验。可见,高考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注重凸显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3.考点设置。重点词句的含意、表现手法、主旨内涵等考点是命题的热点。尤以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表达艺术为考查重点,这与散文题材特点有关。读文指导1.写人记事类散文:第一步,弄清记叙的基本要素;第二步,理清基本思路;第三步,分析人物形象;第四步,赏析基本技巧。2.写景状物类散文:第一步,研读标题找切入点;第二步,划分层次,理清思路;第三步,抓“形”析“情”,体悟意蕴;第四步,深挖感情,明确主旨。3.议论思辨类散文: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思路;第二

4、步,分析材料,明晰表达方式;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领悟主旨。技法一理解词句类试题全突破【图解技法】理解词语题答题角度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对于某些关键词还要兼顾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两方面。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4.“联”系手法揣摩。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揣摩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要达到的效果 答题模板词语本义+语境义+在修辞、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

5、,这样表达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理解句子题答题步骤答题模板手法+内容(语句意思,本句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了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

6、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

7、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天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8、。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

9、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

10、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起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

11、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B.“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C.文章第三段通过写一粒稻谷从播种到成为人们“盘中餐”的过程,并通过农人对粮食的态度,呼吁

12、人们珍惜粮食、杜绝浪费。D.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割裂了生命和事物源头的联结,人们获取食物的途径更加便捷,因此不能再要求人们对食物怀有敬意。*2.(理解词语的含义)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3.(理解句子的含意)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4分)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4.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技法二结构线索类【图解技法】概括思路题答题步骤1.明确文体,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2.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

13、,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的作用。3.标识段意,显露脉络。找出中心句后,分析概括某一段表达的意思,对每一段进行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识出文段的段意。4.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5.通读全篇,合成文意答题模式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整体结构上 线索作用题答题步骤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及其常用线索。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

14、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4.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5.明确线索作用:(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2)结构清晰,情节集中;(3)揭示主题;(4)使行文富于变化句段作用题答题角度【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天湖海桀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生命的鲜活。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

15、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你向它走去。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远方,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

16、它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

17、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它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它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

18、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蒙蒙的天际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

19、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选自文苑经典美文)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它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上,这些给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C.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它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2.(行文思路)文章由“天湖”而展开,请梳理作者的

20、写作思路。(6分)*3.(线索及作用)为什么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梦”?有何作用?(6分)*4.(句段作用)第段写回到都市,对描写天湖有什么作用?(4分)*5.(句段作用)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技法三鉴赏形象类【图解技法】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摘取与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形容词,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2.品味人物活动的细节,概括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3.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概括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答题模式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词语答出即可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21、赏析物象作用主要物象从内容主旨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从艺术构思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内容主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对主要物象的意义彰显: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柴门小院王本道在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

22、,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

23、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保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

24、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中国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

25、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观察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处可寻。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被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

26、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中国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的另一番风采。B.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老百姓数千年来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C.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南山区的乡村

27、小院为实,虚实交替,自然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观察外面的动静”,表面上是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2.(形象特点、作用)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3.(形象特点)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哪些内涵。(6分)技法四鉴赏技巧、手法、语言类【图解技法】技巧、手法答题角度1.指出技法。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技巧、手法方面的特点,或者

28、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2.分析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手法是怎么运用的。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3.概括效果。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技巧、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答题模式技巧、手法+如何运用这种技巧、手法+表达效果语言特色答题步骤1.熟悉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或含蓄或直露,或朴实或典雅,或豪放或婉约,或幽默风趣或明白晓畅,或简洁明快或含蓄深沉。2.学会分析方法。从句式方面分析。有的句式整散结合,有的长短错落,有的运用排比、对偶,有的运用特殊的语气,句式特点不同,体现的语言风格也不一样,作用也有区别。

29、从语言风格方面考虑。解答此类题目,要思考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风格。从词语的运用及修辞手法方面考虑。看清使用的词语属于哪种类型,如叠词、俗语、成语、文言词语等,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模式本文(段)具有的语言特色,如(据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让读者感到(效果)【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一篱秋色扁豆花周寿鸿秋风起,豆花开。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阴中络纬啼。”宋代翁森有咏:“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著名现代作家汪曾祺在

30、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

31、,一开就是一连串。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耳边不时传来街坊邻里大人小孩毫无遮拦的朴实乡音,心里充满了温暖。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

32、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秋意渐深,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

33、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人,可以在豆棚下现摘扁豆,做“扁

34、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嫩,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

35、摘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本文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与上文作者对“绿韭青椒、红番紫茄”的情感形成反差,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的美丽,抒发了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B.文章围绕“扁豆花”展开,不仅写出了扁豆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还融入了作者的生活感悟,隐隐中流露出现代化进程中看不到扁豆花的失落。C.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

36、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D.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典雅,并融入了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形象鲜明,可读性强。*2.(分析修辞手法)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的表达效果。(4分)*3.(品味语言风格)本文语言生动典雅,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赏析。(6分)4.文章结尾写道“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技法五探究类【图解技法】答题步骤1.选好答题角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主题、表达技巧、作者、读者等角度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尤其要结合文本,尽量选择与文本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这样既符合探究题

37、的根本要求,又可以获得大量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论点2.逐层深入探究。文本的字面解读,属于浅层面;联系读者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解读,就深入了一层,且具有个性化特点;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或者联系现实生活考察文本的现实意义,这就又深入了一层3.有序呈现结果。一般来说,呈现探究结果时先要有个纲领性的语句,再选择文本内容去证明或者阐述这个纲领性的判断。如果有“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这样的要求,就还需要选择生活中贴切的事例来做支撑,形成“观点论述事例”这样一个层次清晰的探究结果答题模式1.观点+文本内容+分析+结论。(适用于“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

38、你的理由”等题)2.观点+文本内容+分析+生活事例+结论。(适用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题)【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玉关情郭保林我们驱车来寻找玉门关遗址,眼前只是一片废墟,黄土墙垣的残骸。站在高冈上,纵目天地,只见北面远山一抹,山之南便有长城一痕,近而远,古而今,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行气势雄浑的边塞诗,是一曲无头无尾凄婉悲凉的绝唱。天风浩荡,大漠苍茫,远处的一座座烽燧,隐约的轮廓随着长城一字排开,这起伏跌宕的旋律,震撼古今,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威慑力量。风也悲嘶云也悲嘶,却不闻胡马的悲嘶;沙也狂啸尘也狂啸,却不闻边卒的狂啸。关楼里白发

39、将军的梦,垛堞上戍卒风吹飘动的衣袂,静夜里,一角弯月下,那凄凉哀婉的塞下曲也都化为天光云影消弭得无影无踪了吗?风沙撕去了皮,别净了肉,烈日吸尽了血,只留下一架嶙峋的骨架,这残存的骨架曾支撑过一个巍然庞大的雄关,曾支撑过汉唐时代的尊严,曾支撑过一段用方块字垒起的历史。走进残垣断壁间,我凝视它们,它们凝视我,眼前海市蜃楼般地幻化出一座赫赫雄关。城楼轩昂,垛堞绵延。戍卒们的甲戈跳荡着夕阳的余红,战袍上落满尘埃,粗糙黝黑、突兀的肌腱勃起雄性的勇猛,一种原始的美,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寒星霜月,孤月一轮,漠漠旷野,沉寂无声。蓦然夜色里传来凄婉的笛声,是折杨柳,还是凉州词?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悲。山路

40、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断鸿声里,听胡笳悲切。月色里,是什么发出磷磷青光?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谁曾想,这漠漠荒野曾是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这里本来就是一片古战场,只要你静下心来,侧耳倾听,那箭矢簇雨的呼啸,那烈烈战马的长嘶,那古燧上的缕缕狼烟,那城楼上的角鸣,那剑戈撞击的铿锵,都会从远方传来,从历史深处传来。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的两块砝码。历史躯体里流淌着血与火的基因,也长满诗与歌的细胞。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躯体会成为侏儒;如果没有诗与歌,历史之躯体也会枯涩,而失去丰腴和弹性。汉唐不是晚清。汉武唐宗都是气宇雄瞻、视野宏阔的一代霸

41、主,有囊括四海之鸿志,允纳八面来风之襟怀。玉门关既是御敌的盾牌,又是友谊的窗口。这里驰骋过班超、李广利的萧萧战马,飞扬过霍嫖姚的猎猎旌旗,也游弋过云蒸霞蔚的释家经幡,飘扬过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彩幡锦帜。门开门闭,吐纳着中西文明;锁启锁落,凝聚着战争的阴云。文明与野蛮在这里厮杀,智慧和愚昧在这里格斗,友谊和仇恨在这里交织,痛苦和欢乐在这里分娩。每一道雄关都张扬着国家的尊严,每一座烽燧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黄土凝结的巨大墙垣,高数丈突兀在蓝天下、旷野间。周围空无一人,历史的残骸摊晒在烈日下,风在它身上任意践踏,沙在它头顶肆虐狂啸。日月浮浮沉沉,春秋来来往往,玉门关虽死犹未瞑目。千岁滚石还睁着一只眼,

42、断戟锈簇呢,只要擦拭一下,依然闪烁着汉唐的雄威!大漠穷秋,孤城落日,萧萧边风,萎萎疏草,更添一抹悲凉。悠悠千载,烽火不息,狼烟不止,战争的浩幅铺天盖地,更添悲凉。高适有诗云:“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白骨丛中,在这血水浇灌之中,拔节生长,一代一代。然而,在历史波澜壮阔的长河巨流中,令我激动振奋的不是那些古战场刀鸣剑戟的厮杀,不是血流成河、陈尸荒野的悲惨场景,也不是英雄豪杰马革裹尸的悲壮而是那些艰难跋涉、风尘仆仆、传播文化文明、汗洒大漠的文化使者。玉门关既是边陲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如果把古丝绸之路改分为东、中、西三段,这里既是东段的终点,又是中段的起点,由此可以

43、进新疆的伊吾,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边缘途经焉耆、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至安息,而可达古罗马帝国落日熔金,残霞缤纷,玉门关在晚照里更显得苍凉、肃穆。虽为废墟,那残缺的美更令人敬畏。一代雄关虽已零落如此,仍不失威风凛凛的浩然之气,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呢?(摘编自线装的西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段,作者简笔勾勒出站在高冈之上极目远眺,看到戈壁雄浑苍茫的景致,引出作者对玉门关纵横古今的无限遐思。B.第段,作者以生动的拟人手法描述了风沙的力量,以形象的比喻突出玉门关的颓圮,从中表现出景象的苍凉与历史的厚重。C.作者将玉门关作为汉唐气象

44、的符号,回顾了其作为边陲重镇、丝路驿站、历代战场的不同内涵,表达了对汉唐雄威的赞美。D.在文中作者由玉门关联想到汉唐时期的战争,并广泛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历史场景与古代诗歌,表达出对战争的谴责与鞭挞。2.请赏析本文第段的修辞特色。(6分)*3.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技法一1.D解析 “不能再要求人们对食物怀有敬意”表述错误,从文章整体来看,对食物怀有敬意是人们始终要坚持的一种态度。2.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

45、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3.“事业”指的是每天都要吃饭这件事情,用“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来指称吃饭,写出了吃饭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粮食的敬重之情。4.主旨: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看法:略。(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技法二1.D解析D项,“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即使有人更喜欢长江黄河,但也忘不了天湖,因为天湖具有另一种独特的美。2.运用纵横交错式的思路顺序展开,既有

46、时间顺序,又有空间顺序,还有对比式。第段写在西部可以去看天湖,第段与第段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前者写走近天湖,后者写离开天湖回到城市;第段则是按照空间顺序描绘天湖景象;第段通过议论、抒情,赞叹天湖之美,其中,第段、第段则又是对比式的思路。3.开头、结尾都写到梦,这是首尾照应,开头是美梦成真,结尾是梦里思念,“梦”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是抒情线索。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第段是写梦想,第段是写现实,第段是写西部的天湖的景象及对天湖的热爱,第段是希望做梦;用“梦”这种情感框架组织起与天湖相关的材料,来描绘它,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4.这是横向思路中的对比手法,宕开一笔,从侧面描写天湖的重要、珍贵和令人向往、留恋,衬托天湖天然的美丽。解析 要理解全文,从行文中体味出作者宕开一笔的意图,对比中会让人更加觉得天湖的天然珍贵。5.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