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0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测试试题.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190448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0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测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0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测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0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测试试题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0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测试试题 年级: 姓名: - 15 -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0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测试试题(四)(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中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肽链 B. 细胞膜上和细胞质中运输氨基酸的物质均为蛋白质 C. 某些蛋白质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D. 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或某些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氨基酸由C、H、O、N等元素组成,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约有20种,由R基决定,氨基酸彼此之间可以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 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②催化作用;③传递信息;④免疫作用;⑤运输作用。 【详解】A、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肽链,A正确; B、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运输氨基酸的物质是tRNA,B错误; C、激素类蛋白质例如胰岛素,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C正确; D、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或某些非必需氨基酸,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钠钾泵又称钠钾ATP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上。钠钾泵水解一个ATP释放的能量可将3个Na+泵到细胞外,同时将2个K+泵入细胞内,造成跨膜梯度和电位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钠钾泵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空间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B. 钠钾泵可防止细胞内Na+过多,从而避免胞内高渗引起的细胞膨胀 C. 钠钾泵既能参与Na+、K+的运输,又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D. 钠钾泵维持细胞内较高的K+浓度,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这钠钾泵水解一个ATP释放的能量可将3个Na+泵到细胞外,同时将2个K+泵入细胞内”,说明钠离子和钾离子都是逆浓度运输,所以是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钠钾泵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A错误; B、钠钾泵将细胞内的Na+运出细胞,可以防止细胞内Na+过多,导致胞内高渗引起的细胞膨胀,B正确; C、钠钾泵既能参与Na+、K+的运输,同时可以催化ATP水解,所以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 D、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K+外流引起的,所以钠钾泵将K+运入细胞,可以维持细胞内较高的K+浓度,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利用纳钾泵的运输是主动运输,同时结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分析离子的作用。 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均须附着于纺锤丝上,这称为双定向作用。一种称为纺锤体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能监视纺锤丝附着过程,一旦发现如图所示的异常现象,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有丝分裂的继续进行,直到双定向作用完成才能继续进行分裂。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图示为动物细胞,则纺锤丝(星射线)由两组中心粒参与形成 B. 图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C. 纺锤丝牵拉染色体的移动需要消耗能量 D. 据题及图示可判断MCC对APC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核仁、核膜消失;染色体形态出现且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染色单体;纺锤丝出现,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纺锤体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能监视纺锤丝附着过程,一旦发现图中所示的异常现象,则3M2B附着在对侧着丝粒上,并激活MCC,后者抑制APC的活性,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有丝分裂的继续进行,直到双定向作用完成才能继续进行分裂。 【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间期复制中心体,前期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组成纺锤体,A正确; B、根据分析图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中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所以共有染色单体8条,B正确; C、纺锤丝牵拉染色体的移动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根据分析MCC对APC具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模式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细胞结构和有丝分裂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的过程,并结合图中信息判断SAC监控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4.玉米顶端是雄花序,叶腋处是雌花序。研究发现,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B、b和T、t与玉米的性别分化有关。当基因B、T同时存在时,雌、雄花序都存在;基因b纯合可使玉米只有雄花序,叶腋处没有雌花序;基因t纯合可使雄花序发育为可育的雌花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玉米有雌雄同株、雄株和雌株三种类型 B. 基因型为bbTT的玉米植株在进行杂交时只能作父本 C. 基因型为BbTt与bbTt的植株杂交,后代中有1/2的雄株 D. 若后代中只含雌株和雄株,则亲本的基因型只能为bbtt、bbTt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玉米的性别受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_T_表现为雌雄同株,bbT_表现为雄性,B_tt表现为雌性,根据“基因b纯合可使玉米只有雄花序,叶腋处没有雌花序;基因t纯合可使雄花序发育为可育的雌花序”所以bbtt表现为雌性。 【详解】A、根据分析,玉米有雌雄同株、雄株和雌株三种类型,A正确; B、基因型为bbTT的玉米植株只有雄花序,叶腋处没有雌花序,所以进行杂交时只能作父本,B正确; C、基因型为BbTt与bbTt的植株杂交,后代雄株(bbT_)的比例为1/2×3/4=3/8,C错误; D、后代没有雌雄同株的植株,说明亲代不能同时含有B和T基因,即亲代没有雌雄同株的个体,亲代雄株的基因型是bbT_,雌株不含B基因,只能是bbtt,由于后代中出现了雌株和雄株,所以雄株的基因型是bbTt,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各种性别植株的基因型,在分析D选项时,可以从没有雌雄同株的植物入手,得出不可能同时含有B和T基因的结论。 5.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同时伴随着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B. 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加快了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速率 C. 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及其在突触间隙中移动都需要ATP直接供能 D.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某些腺体细胞上可能分布着神经递质的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神经递质是化学物质,和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上电位的改变,所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同时伴随着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A正确; B、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所以加快了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速率,B正确;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之间的移动是通过扩散的方式,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神经可以控制肌肉细胞和腺体细胞的活动,所以在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某些腺体细胞上可能分布着神经递质的受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递质的作用,考生需要结合兴奋在突触之间的传递过程进行解答。 6.种群的数量变化常借助λ值和K值来反映,其中λ值反映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反映的是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λ+1 B. 在“J”型增长曲线中,λ值通常是一个恒定值且≥1 C. K值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D. 种群的K值与环境资源量有关,而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A、种群增长率=λ-1,A错误; B、在“J”型增长曲线中,λ值通常是一个恒定值且>1,B错误; C、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还可能发生波动,因此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K值,C错误; 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无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要求考生识记“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理解和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并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非选择题 7.研究表明,兰科菌根真菌(记为OM)对铁皮石斛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某小组利用铁皮石斛幼苗和OM真菌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M”表示接种OM真菌,“-M”表示不接种OM真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测定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需要先将光合色素分离,分离光合色素用到的试剂是__________。不同的色素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__________。 (2)图示说明接种OM真菌_____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铁皮石斛幼苗的呼吸速率,你的推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有光条件下,铁皮石斛吸收的CO2在__________(具体场所)中被固定为C3,进而转变为糖类。据图可知,在种植铁皮石斛过程中可通过__________等措施提高铁皮石斛的净光合速率。 (4)研究表明,铁皮石斛能与某些真菌形成菌根,真菌能为铁皮石斛提供无机盐和某些有机养分(如某些种类氨基酸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说明铁皮石斛与该真菌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答案】 (1). 层析液 (2). 蓝紫光和红光 (3). 不影响 (4). 光照强度为0时,接种OM真菌和不接种OM真菌的呼吸速率相等 (5). 叶绿体基质 (6). 接种OM真菌,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7). 互利共生 【解析】 【分析】 从图中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速率先增加后降低,添加了OM的植株比没有添加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更高。在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1)光合色素的分离需要使用层析液;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2)从图中看出,在光照强度为0时,添加了OM真菌的植株与没有添加OM真菌的植物呼吸速率相等,所以OM真菌不影响铁皮石斛幼苗的呼吸速率。 (3)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从图中看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铁皮石斛的光合作用速率先增加后降低,同时添加了OM真菌的植株光合作用速率更高,所以接种OM真菌,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以提高铁皮石斛的净光合速率。 (4)根据题干信息“铁皮石斛能与某些真菌形成菌根,真菌能为铁皮石斛提供无机盐和某些有机养分(如某些种类的氨基酸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说明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基础知识,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其次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 8.秋冬季节是流感的高发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一种非逆转录RNA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经飞沫传播,临床典型表现为头痛、发热、咳嗽、呼吸困难、鼻塞、流涕等症状,常用金刚烷胺等药物进行治疗。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感染流感病毒后人体发热是由于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体产生的热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医生建议流感病人多喝水,其原因是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病毒侵入人体后,该病毒激发的体液免疫过程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有__________和抗体等,其中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从而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刚烷胺可能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抗病毒作用的。流感病毒的复制需要呼吸道上皮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等条件。 (4)某男子感染流感病毒痊愈后,他将来可能还会再次患流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机物氧化分解 (2). 多喝水可以调节体温、输送养分,补充患者所流失的水分;此外还可以加速清除体内废物、促进新陈代谢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3). 淋巴因子 (4). 病毒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5). 酶(RNA复制酶)、核糖核苷酸、能量、核糖体 (6). 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体内流感病毒抗体和记忆细胞存活时间有一定限度 【解析】 【分析】 1、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依赖于细胞生存; 2、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各种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 3、二次免疫: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机体的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处理抗原。 【详解】(1)人体热量来自于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感染流感病毒后多喝水可以调节体温、输送养分,补充患者所流失的水分;此外还可以加速清除体内废物、促进新陈代谢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2)体液免疫过程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等;抗体和病毒结合后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病毒的生活离不开细胞,需要细胞提供酶(RNA复制酶)、核糖核苷酸、能量、核糖体、氨基酸等物质。 (4)感染流感病毒痊愈后,身体会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但如果再次感染流感,有可能的原因是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体内流感病毒抗体和记忆细胞存活时间有一定限度。 【点睛】本题考查人的体温、免疫和病毒的知识,考生需要识记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生活离不开细胞,识记体温的来源,结合二次免疫进行解答。 9.N、P是构成细胞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也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角。水体中N、P含量过多会引起水质污染的现象(又称水体富营养化)。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河流、湖泊中的藻类和浮游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请列举两种与光反应有关,且同时含有N、P元素的有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C元素一样,N、P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但每年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和磷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蓝藻大量出现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征兆,但单独的N元素或P元素过多是否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呢?现以完全培养液、蓝藻、氮肥、磷肥等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请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ATP、NADPH、NADP+、磷脂 (3).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土壤中N、P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上N、P元素随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中输出,所以需要不断地施加氮肥和磷肥 (4). 分别设置甲(完全培养液+蓝藻)、乙(完全培养液+蓝藻+氮肥)、丙(完全培养液+蓝藻+磷肥)、丁(完全培养液+蓝藻+氮肥+磷肥)四组,在相同且适宜的光照和温度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各组培养液的水质变化情况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详解】(1)藻类和浮游植物能够将CO2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光反应有关的,且同时含有N、P元素的有机物有ATP,NADPH,NADP+、磷脂、ADP等。 (2)由于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土壤中N、P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上N、P元素随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中输出,所以需要不断地施加氮肥和磷肥。 (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单独的N元素或P元素过多是否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自变量是元素的种类,因变量是水体是否发生富营养化,为了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需要将植物置于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以设计思路:分别设置甲(完全培养液+蓝藻)、乙(完全培养液+蓝藻+氮肥)、丙(完全培养液+蓝藻+磷肥)、丁(完全培养液+蓝藻+氮肥+磷肥)四组,在相同且适宜的光照和温度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各组培养液的水质变化情况。 【点睛】本题难点是实验的设计,需要考生分析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同时注意无关变量需要适宜且相同。 10.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难与模板链分离时,会形成三链核酸结构,称为R环(如图所示),由于新产生的mRNA与DNA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导致该片段中DNA模板链的互补链只能以单链状态存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R环常出现在转录过程中,图中酶A为__________。三链杂合片段中嘌呤碱基总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环通常出现在DNA非转录模板链上含较多碱基G的片段,富含G的片段容易形成R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R环的形成会降低DNA的稳定性,导致mRNA分子和模板DNA分子出现差错。若转录出的mRNA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则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DNA分子中部分碱基对发生缺失,则该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____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RNA链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不一定相等(或杂合链部分因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配对,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数量相等,但DNA单链部分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等) (3). 模板链与mRNA之间形成的氢键比例高,mRNA不易从模板链上脱离 (4). 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消失 (5). 不变 (6). DNA分子中碱基对由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组成,当嘌呤碱基增减时,嘧啶碱基也将相应的随之增减 【解析】 【分析】 据图题意分析,DNA转录过程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当转录形成的mRNA从分子与模板链不易分离时,会形成RNA-DNA杂交链,此时非模板链、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三链杂合片段。 【详解】(1)催化转录过程的酶A是RNA聚合酶;三链杂合片段是由两条DNA分子链和单链的RNA组成,RNA链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不一定相等(或杂合链部分因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配对,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数量相等,但DNA单链部分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等),所以三链杂合片段中嘌呤碱基总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GC配对形成3个氢键,AT配对形成2个氢键,氢键数目越多,模板链与mRNA之间形成的氢键比例高,mRNA不易从模板链上脱离,所以富含G的片段容易形成R环。 (3)核糖体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结合后,开始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如果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消失,则转录出的mRNA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NA分子中部分碱基对发生缺失,但DNA分子中碱基对由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组成,并且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配对,当嘌呤碱基增减时,嘧啶碱基也将相应的随之增减,因此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不变。 【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DNA的复制和遗传信息的转录,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和遗传信息转录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三链杂合片段形成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19世纪时,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葡萄汁变成酒是酵母菌的发酵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土壤中富含各种微生物,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到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可得到所需要的酵母菌,这一过程叫做__________;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在果酒发酵过程中,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不能在发酵液中生存,其原因有: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排气操作,发酵罐中的气体来源于酵母菌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具体场所),排气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巴斯德发现活的酵母菌能将糖类转变成酒精,而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酵母菌中的某些物质应能将糖类转变成酒精,请设计实验方案,判断李比希的观点是否正确(写出大致实验思路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酵母菌的分离 (2). 抑制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3). 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4). 发酵产生的酒精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5). 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6). 避免发酵罐内气压过高而使发酵液外溢 (7). 将酵母菌研磨、过滤获得提取液,然后在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在无氧、适宜温度等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有无酒精产生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酿酒就是让糖类通过发酵形成酒精的过程;糖类是怎么变成酒精的呢?十九世纪中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糖类变成酒精是酵母细胞代谢活动的结果;而化学家李比希则认为,糖类变成酒精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与酵母细胞活动无关,最多只是需要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的参与。毕希纳发现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详解】(1)土壤中富含各种微生物,将其浸出液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可得到酵母菌.这一过程叫做酵母菌的分离;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对酵母菌的生长没有影响,所以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的目的是抑制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果酒的发酵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同时发酵产生的酒精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所以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不能在发酵液中生存;发酵罐中的气体是CO2,主要来源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具体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少量来源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具体产生在线粒体基质;排气的目的是避免发酵罐内气压过高而使发酵液外溢。 (3)“李比希认为酵母菌中的某些物质应能将糖类转变成酒精”,所以应该将酵母菌研磨、过滤获得提取液,然后在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在无氧、适宜温度等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有无酒精产生。 【点睛】本题考查了果酒的制作,考生识记果酒制作的原理和过程,同时结合酶的发现过程,解答(3)。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动物时,通常需要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对所用精子和卵子的状态要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精子需要先后穿越__________才能与卵细胞膜接触。 (2)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是细胞大易操作、营养物质含量高和________________;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时,使目的基因在受精卵中得以稳定遗传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精卵经过卵裂可以发育成早期胚胎,早期胚胎必须移植到受体中才能获得后代,胚胎移植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胚胎移植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精子需要达到获能状态 (2). 卵子需要培养成熟(或卵子需要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3). 放射冠和透明带 (4). 细胞全能性高 (5). 显微注射技术 (6). 确保目的基因插入到受精卵的染色体DNA上 (7). 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8). 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解析】 【分析】 1、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受精。 (3)受精: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过程。 2、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1)体外受精需要将获得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达到获能状态,卵细胞需要培养成熟(或卵子需要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受精过程中,精子需要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才能与卵细胞膜接触。 (2)受精卵是未分化的细胞,有细胞大、易操作、营养物质含量高和细胞全能性高的特点,所以常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常用显微注射技术;如果目的基因倒入细胞质(线粒体)基因中,则随着细胞质遗传,不能稳定,所以在受精卵中得以稳定遗传的关键是确保目的基因插入到受精卵的染色体DNA上。 (3)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胚胎移植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外受精的过程,掌握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