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189731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8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年级:姓名:- 29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你与朋友刚刚听了一场演讲,虽然你觉得演讲不是太坏,但在与别人讨论后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演讲几乎是垃圾。或者本来你认为这场演讲不是太好,讨论之后,却觉得这简直就是最精彩最伟大的演讲。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欢这个演讲,但是你们的理由都非常微小。可所有的理由汇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

2、欢那场演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群体成员都极力地将观念表达得比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这样一来,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越发反对。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

3、一种叫谨慎偏移。群体极化使一个群体更加谨慎还是更加冒险取决于全体初始的倾向。如果全体人在一开始倾向于谨慎,那么结果就是更加谨慎,反之,则更加冒险。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错误,责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促使人们选择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冒险。反过来,谨慎偏移更

4、多地出现在官方的决策当中,这是因为:第一,自我保护心态。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谨慎的决策。第二,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如果决策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决策会趋于更加保守,毕竟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会更加冒险,因为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不会有太多的损失。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对疫情产生的超乎实际的恐惧。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5、。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在这样虚拟的空间中,网民通常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群体倍乘器群体极化现象节选自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日常生活中,群体极化现象并不鲜见,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B. 无

6、论是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更加极端化。C. 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D. 在官方决策过程当中,多数人更愿意偏向谨慎、保守的决策而非冒险的决策,因为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这是出自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列举日常生活的情形,并分析出现这种情行的原因,引出本文的中心议题“群体极化现象”。B. 文章在分析“群体极化现象”时,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从“谨慎偏移”和“冒险偏移”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C. 文章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因果论证

7、法,第七自然段采用例证法,共同论证了“群体极化现象”的相关情况。D. 文章结尾指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完整。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这样群体观点极端化就在所难免。B. 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必将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C. 当前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肆虐,人们谈“疫”色变,疫情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对其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从而造成了集体性的恐慌。D. 当

8、今社会的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中的群体极化使得其中的观点往往走向极端,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答案】1. C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混淆概念,原文是说“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故选C。【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9、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就离不开”说法绝对,结合“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分析,原文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

10、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A项,结合文本内容“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分析,选项内容缺少

11、“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的条件。B项,偷换概念,结合“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分析,原文是“更易”而不是“必将”。C 项,“世界各国疫情的实际情况”错,原文是“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

12、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

13、、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疫苗的雏形是“牛痘接种术”。本质上,疫苗是一种改造过的病毒或病毒的某一部分,去掉了病毒的“毒性”,不会伤害人体,但能诱导免疫系统对抗病毒。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力”,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的特征。当人体再次接触病毒时,“演习”过的免疫系统就能快速识别并消灭病毒。当大部分人对病毒具有免疫力时,就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实现真正消灭病毒的目的。对于传染病来讲,疫苗可谓是人类的“终极武器”,但其研发过

14、程一般都很漫长。按照通行惯例,疫苗上市前要通过4个阶段。先是动物实验阶段,通常需要两个重要步骤:在适当的动物模型中检测疫苗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在动物身上进行毒性测试。动物实验后就是历时三期的临床试验:一期初步考察安全性,受试者一般为几十至上百例;二期主要进行疫苗的剂量探索研究,初步评价有效性并考察进一步扩大人群后的安全性,受试者一般为几百到上千例;三期则是全面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试者一般为几千到几万例。(采编自杨萌全球心急如焚盼疫苗! 专家:8款疫苗正处于研发前列生命时报2020年5月)材料二:2013-2030 年全球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预测全球市场情况注:表格中年份后的E为es

15、timated,表示为预算数。数据搜狐网疫苗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材料三:4月25日,在第34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到来之际,“及时接种疫苗,共筑健康屏障”主题活动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直播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介绍了疫苗对人类战胜传染病、提升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巨大作用。对于全民瞩目的新冠疫苗,陈薇介绍了团队目前的研发进展。新冠肺炎防控的科技支撑,疫苗是最有力的式器之一,我们国家第一时间向WHO分享了我国科学家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到3月16日,第|期临床试验正式获批。“我们在3月16日晚8:18,给第1个志愿者进行了接种。1期比

16、较顺利,它在7天、14天的安全性都得到了统计学数据。”陈薇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入了第11期的研究。目前第期的508位志愿者处于观察期。如果一切顺利,5月份有望揭盲(在盲法试验结束后,需要进行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疗效比较,揭示受试者具体使用的哪个组别的过程就是揭盲,一般进行2次揭盲)。”疫苗研发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程序,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因为,疫苗要大规模在健康人群中接种,其安全性、有效性需要经过严格验证。疫苗的研发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留下一丝隐患。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陈薇对世界合作寄予厚望。“希望全世界的共同努力,能够让人类尽早迎来新冠疫苗的面世。”(采编自王天暮新冠疫苗研发到哪步了?

17、这位院士委员透露最新进展人民政协网2020年4月)材料四:据纽约时报4月27日报道,一旦在下个月的临床试验中证明其有效性,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JennerInstitute)的第一批几百万剂疫苗可在今年9月上市。牛津大学何以在全球研发新冠疫苗的竞赛中领先?那还要从他们的科研团队讲起。该团队此前一直在进行冠状病毒疫苗相关的研究,而之前他们研究的对象,正是同属于冠状病毒引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此前,他们已经生产出MERS的疫苗,目前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而因为MERS和新冠病毒同属冠状病毒,他们直接用生产MERS疫苗的方法,用在新冠病毒上。因此,他们可以用同样的流程,直接试制新冠病

18、毒疫苗。然而,随着疫情防控举措逐渐取得成效,也给疫苗的开发带来了障碍。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主任希尔教授指出,根据临床试验的道德规范,禁止让参与试验的人类感染上严重疾病。这意味着唯一能测试疫苗有效性的方式就是在病毒自然传播的地方给人接种。如果疫情防控举措继续减缓病毒在英国的传播,牛津大学疫苗的临床试验可能无法证明其有效性。因为那些接种了疫苗的人可能是因为疫情被控制而没被感染,科学家将不得不换个地方再做试验。“我们将不得不追着流行病跑。”希尔教授称,如果届时英国的感染者太少,他们计划在其他新冠病毒可能还在传播的地区,如非洲或印度进行临床试验。(采编自王雅林林容若验证有效,牛津大学新冠疫苗首批百万剂有

19、望9月上市红星新闻2020年04月)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传染病而言,疫苗可谓是人类的“终极武器”,当大部分人通过接种疫苗对病毒具有免疫力时,就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真正消灭病毒。B. 从全球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预测图可知,疫苗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增速先是起伏较大后逐渐趋于稳定。C. 对于全民瞩目的新冠疫苗,陈薇介绍了团队目前的研发进展。她表示,团队研究已经进入到第II期,如果一切顺利,疫苗有望5月份上市。D. 临床试验的道德规范,禁止让参与试验的人类感染上严重疾病,因而唯一能测试疫苗有效性的方式就是在病毒自然传播的地方给人接种。5. 下列对

20、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通行惯例,疫苗上市前要在动物身上进行毒性测试,只要完成这一测试就能进入历时三期的临床试验阶段。B. 虽然我国手足口病患病人数八年间都在2000万上下波动,但死亡人数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8年最低。C. 疫苗是新冠肺炎防控的唯一科技支撑,我们国家第一时间向WHO分享了我国科学家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D. 希尔教授称,如果届时英国的感染者太少,他们计划在非洲或印度进行临床试验,因为这些地区新冠病毒可能还在传播。6.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新冠疫苗迟迟难以上市的原因。【答案】4. C 5. D 6. 疫苗的研发过程一般都很漫长,按照通行惯例

21、,疫苗上市前要通过 4 个阶段的严格测试。疫苗要大规模在健康人群中接种,其安全性、有效性需要经过严格验证。疫苗的研发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留下一丝隐患。疫情防控举措逐渐取得成效,也给疫苗的开发带来了障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如果一切顺利,疫苗有望5月份上市”错误。结合材料三“如果一切顺利,5月份有望揭盲(在盲法试验结束后,需要进行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疗效比较,揭示受试者具体使用的哪个

22、组别的过程就是揭盲,一般进行2次揭盲)”分析,原文为“如果一切顺利,5月份有望揭盲”。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 项,“只要完成这一测试就能进入历时三期的临床试验阶段”以偏概全,材料一中“动物实验阶段,通常需要两个重要步骤:在适当的动物模型中检测疫苗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在动物身上进行毒性测试

23、”。B项,“逐年下降的趋势”错误。由材料二的图表可知,死亡人数并未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是忽高忽低。C 项,“疫苗是新冠肺炎防控的唯一科技支撑”说法错误。材料三可知“新冠肺炎防控的科技支撑,疫苗是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问的是“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新冠疫苗迟迟难以上市的原因”,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总结即可。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对于传染病来讲,疫苗可谓

24、是人类的终极武器,但其研发过程一般都很漫长”“按照通行惯例,疫苗上市前要通过4个阶段” “疫苗要大规模在健康人群中接种,其安全性、有效性需要经过严格验证。疫苗的研发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留下一丝隐患”“随着疫情防控举措逐渐取得成效,也给疫苗的开发带来了障碍”等分析回答即可。【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

25、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

26、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双鞋叶骑这是雪后的第三天。天空已经没有纷飞的雪花,地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这儿一块白,那儿一块白,四周成了家里的棉花地。我出门的时候很早,天才刚刚蒙蒙亮。走出家门那瞬间,自己不经意打了个哆嗦,天气很冷,比下雪的那天更冷,融雪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这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然后像一扇门一样,紧紧地关上,让你永远不知道山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而现在,我正走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去乡里的小学上学。然而,在今天的路途中,我却遇到了一点麻烦,我的胶鞋上有一

27、条缝。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双胶鞋应该是三年前買的,能穿到今天,我跟家人都很满意。但现在它的使用年限到了,鞋底也已经裂开了,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融雪打湿了路面,没多久,混合着雨雪和黄土的泥水,通过裂缝渗进鞋里,我的噩梦就此开始。起初,我觉得有很多蚂蚁在我的脚板和脚趾头上叮咬,接着,这种感觉成了用母亲纳鞋底的锥子在脚上戳,再然后,这些感觉全部消失了,自己的脚跟鞋融为了一体,鞋即是脚,脚即是鞋。当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所以我在中途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些干燥的枯草放进鞋底。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似乎踩在了家里的棉被上,但没多久,这些枯草也放肆起来,跟我的身体套起近乎,成了我脚掌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

28、“走”到学校的,像是走,也像是飘。但不管如何,当站在校门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于是,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就在这时,我的眼前闪过一道白光,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对着我拍了一张照。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市里一家报社的记者,那天,他正好到学校采风,报道乡下学校在雪后坚持学习的情况。一个乡村小孩,背着书包,赤着脚,提着胶鞋,走进校门,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据说,这张照片一发布,就在网上引发了大轰动,很多人在新闻下面留言,说自己很感动,有的还打电话到报社,问这是哪所学校?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要捐款救助。没几天,大批的新闻记者赶到我的学校,有这个社,那个社;有这

29、个报,那个报。他们要采访我、报道我,问我那天上学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后长大了有什么梦想。我的老师,还拿来一张报纸,对我说,这是全国很知名的报刊,上面发了我的照片,还配了一篇评论,评论说: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来,小朋友,你提着胶鞋上学的照片,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家很关注你,也很关心你,你有什么话想跟大家说吗?”我抬起脑袋,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镜头。我更紧张了,战战兢兢、一字一顿地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让我学会坚韧、学会坚强,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段话,是董老师写给

30、我的,据说他给我前,还让校长看过。记者们满意地离开了。放学时,我逃一般跑出了学校。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天上学的情景,想着蚂蚁,想着锥子,想着那些放肆的枯草,它们让我不寒而栗。我不喜欢它们,我不愿意赞美它们。“其实,我想要一双鞋。”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原载北京文学2019年第9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事亲切,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便于抒情。B. 小说运用几处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主人公穿着开裂的胶鞋走在泥雪地里的痛苦。C. 从“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涨,每

31、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可以看出“我”并不理解“我的照片被刊登出来以及记者们来采访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D. 小说中用“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与“我不愿意赞美它们”对比,揭示本文主旨是苦难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8. 文中划线的句子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它们分别有何含义和作用?9. 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以“一双鞋”为标题的好处。【答案】7. D 8. 第一处:说明我生活于大山之中,环境艰苦,求学不易。引出下文,为我上学途中的那次经历做铺垫。第二处:交代“我”想要一双鞋的实际原因:山很大,山路难走,而“我”还要走很长的山路。“重重大山”既是指实际的大山,又是指阻挡在我面前的重重困难

32、。照应前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 9. 结构上:“一双鞋”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由一双裂了缝的胶鞋开始到“我”想要一双鞋而终。 情节上: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由于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 人物形象上:在上学赶路途中,一双穿了三年的胶鞋开裂了,“我”承受的刻骨铭心痛苦却从没有放弃上学的想法,刻画了以“我”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孩子们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主旨上:有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处“我”最想要的是“一双鞋”,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

33、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D项,理解偏差,小说主旨不是讨论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而是表达相比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找到句子在文中的所在位置,根据上下文,看看句子的表层含义下,是否具有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句子有没有指代某种东西,或者作者想传递的特殊情感。句子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统摄全篇,

34、领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等。“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两次的含义和作用都不相同。第一处出现在文章第四段句首,前面三段已经重点交代了地上的积雪和求学路上的寒冷,然后作者写下这句话,从含义上讲,“重重群山”是说山之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在说山大得一望无尽,由此可知,“我”是一个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人,生存环境艰苦;在一个寒冷的融雪的清晨,“我”走在重重的群山里,为的是去求学,这就暗示了“我”求学的不易。从作用上讲,这句话放在前面,是为了引出下文,因为冷,因为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

35、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第二处在文章结尾部分,“其实,我想要一双鞋。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从句子含义上看,一个“因为”很明显交代了“我”想要一双鞋的实际原因:山很大,山路难走,而“我”还要走很长的山路。文中说“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所以此处的“重重大山”,不仅指实际的大山,也指阻挡在我面前的重重困难,譬如大量的宣传报道给“我”带来的困惑。从作用上讲,后面划线的句子照应了前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和反思,我们该怎样真正帮助那些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是轰轰烈烈的宣传报道、空喊几

36、声口号,还是默默伸出援助之手,献上一些实际的救助,哪怕是一双胶鞋。【9题详解】本题考查题目在文中的作用。小说标题作用一般有: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情节结构;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结构上:“一双鞋”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它贯穿了全文。小说写在一个融雪的寒冷清晨,“我”脚下的胶鞋裂了缝;“我”特别痛苦,因为“脚跟鞋融为了一体”;到学校门口时,“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因为一双

37、鞋,“我”被拍照,被争相采访报道;小说最后以“我”想要一双鞋而终。 情节上:“一双鞋”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在那样一个融雪的清晨,由于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可见所有的情节都与“一双鞋”有关。人物形象上:“我” “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所以在上学赶路途中,一双穿了三年的胶鞋开裂了,“我”虽然承受着刻骨铭心痛苦,却从没有放弃上学的想法,刻画了以“我”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孩子们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坚毅的意志品质;文章最后写出“我”的心声,“其实,我想要一双鞋”,正是通过一双鞋表达了主人公的困惑

38、。 主旨上:“一双鞋”有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处“我”最想要的是“一双鞋”,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对主人公对“一双鞋”的渴望,反映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我们该怎样让山中的孩子真正走出大山,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点睛】小说阅读需要注意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

39、环境等。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右侍郎。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也。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

40、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

41、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 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B.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C.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D. 高肇忌其

42、/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强壮,故称“弱冠”。B. 车驾,一是指马驾的车,二是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是世宗。C. 迁在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文中指升迁,还有“拔”、“擢”、“陟”、“拜”都表示升迁之意。D. 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忠思虑周全,料事

43、如神。元禧谋反之际,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劝皇帝不必担心,最终果然如于忠所料,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B. 于忠正直敢言,一心向公。他劝说北海王元详不要趋炎附势,损公肥私。这让元详非常惭愧。C. 于忠正义凛然,胸怀坦荡。面对北海王元详的责备,他有理有据地回应道:人生自有定数,非人力可改。D. 于忠忠心耿耿,深受器重。世宗曾因听信高肇的话,将于忠调出京城,不久就后悔了,又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还将他比作自己的股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2)每以鲠气正辞,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

44、时也。”【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2)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

45、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为人”作忌惮的宾语,所以“忌其为人”要连在一起,排除A项、D项;“称”是说的意思,后面为“称”的内容,“称”和“中山要镇”应该连在一起,排除B。句意: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拜都表示升迁之意”错误。“拜”指授予官职,没有升迁之意。

46、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他劝说北海王元详”错误。结合“忠于详前谓遇曰”分析,于忠是当着北海王元详的面劝说王遇,不是劝说元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峻”,严厉,苛刻;“左右”,身边的;“以”,介词,因

47、为;“微谴”,轻微的罪过。(2) “以”,介词,因为;“鲠气”,为刚直不阿的精神气度;“辞”,言辞;“忿”,愤怒,怨恨;“为所”,被;“为北海王详所忿”(被动句);“尔”,你,你的。【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

48、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于忠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职。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于忠为人朴实正直,话又少,终 究没有过错。太和年间,于忠被授予武骑侍郎一职,因此被赐名为登。世宗即位,不久(于忠) 任左右郎将。元禧谋反之际,世宗在外面,(由于)事变发生得急促,世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忠进言说:“我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宠,于是忠心于王室。我父亲统领军队,被托付留守的重任,一直在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疾行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的脊背说:“你比较令人满意。”赐给他五百匹帛。(世宗)又说:“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你的名字为忠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