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189349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完整word)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专业: 化学 姓名: 刘万华 学号: 2013115230 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近年来,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与日俱增。而青少年阶段是处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里,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影响着青少年还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青少年上网的利弊问题也随之凸显,试图通过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并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并就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

2、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健康茁长成长.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影响;对策引言 网络真正向大众开放, 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网络惊人的发展速度以及对人们的影响.网络早己经并正在继续逐渐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像曾经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体一样,互联网同样也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在我国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引人瞩目的.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网络毫不例外要被广大青少年学生所认知、所接触。那么,他们除了在学校按照课程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网络之外,在课余时间

3、是否也在使用互联网?他们在使用网络做什么?现有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是否有利?会给他们带来哪些有益的和不好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近期, 我对我校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作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其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但也确实存在着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有的还直接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他们思想道德意识及人生观的形成,很多问题都不容小视。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双重影响1。1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

4、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的更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硬件、软件的更新时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常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是探讨问题,这对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作用。互联网世界

5、是个信息及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世界,不仅要求青少年自己动手操作,而且相互沟通交流,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病、身份和地位。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

6、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乐此不疲。1.2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升高。这种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病态赌博狂有关.它令人呈现短时间的亢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会给人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

7、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青少年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谩骂、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的隐蔽性也使网上犯罪如网上诈骗、网上诽谤、盗用信用卡、色情诱骗层出不穷,黑客入侵、制造病毒等案件逐年增加,而网络犯罪的行为主体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影响了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有12.3%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

8、认自己浏览过色情网站,有2。4的人承认经常去看,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而不可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负面影响的对策 网络代表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认识、认知、使用网络,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势在必然.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但也决不能放任不管.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促进青少年健康和谐地成长,2.1社会要组织更多的力量来加强教育,加强监管。 积极改革教育者的教学习惯和方式.过去的教学方式是将学生集中在教室里,由一位老师授课,对教学内容

9、的选择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而网络教育却是将学科是相关知识集中在网站上,由各位学习者自行对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使得学习方式真正完成了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化。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优势,增强课堂魅力,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乐学落到实处. 青少年学生将成为未来应用计算机网络上的最大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阶段,好奇心,逆反心理强,最容易出现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问题。为帮助青少年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文明上网,还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要加强综合治理,积极发挥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立体培育与监督体系

10、的作用,从普及网络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要在重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适应能力、耐挫力、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之外,还要让他们明确上网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安排足够时间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控制上网时间,加密锁定不良网站,防止上风成瘾.执法部门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负起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的责任,依法依规坚决查处“黑网吧”,积极推进网吧行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努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这些年来, 我县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强化教育, 集中整治, 规范管理, 重点解决接收未成年人上网, 超时经营, 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有害信息等违法违规问题, 着力提高网吧经营业主守法

11、经营意识, 着力健全网吧管理长效机制, 着力营造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学生成长, 共同参与和监督网吧管理的社会氛围。 文化, 公安, 团委, 妇联, 工商,电信等部门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同时, 动员和组织社区发挥网吧义务监督员的作用, 实行群防群治, 收到了积极效果. 2。2学校要下更多的功夫引领学生,提高素养。 学校要把网络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把普及上网知识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青少年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培养创新能力的工具,经常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有关网络的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育人功能.学校教师在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

12、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在开设网络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网络文明,开展宣传公约的系列活动,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方法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上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关注学生的网络生活,教育学生学会选择,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提高自控能力。与此同时,尤其要和家长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闲暇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闲暇意识和闲暇态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以闲暇活动促进思想品质的提高,养成良好的个人爱好、兴趣,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正确上网、绿色上网、文明上网的意识。

13、近年来, 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上网的教育, 对全县校内上网场所实行备案登记, 监督学校直接管理, 坚决取缔变相经营的黑网吧, 全力打造校园网络绿色屏障.我们要用爱心温暖学生,注重感情教育。说实话,我们对待学生存在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教师大多用“禁闭+手铐”的方法去看、管、盯、压,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甚至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将他们推向更有吸引力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去寻求心理安慰与平衡。网络中学生在伦理上无情,不懂关爱,并不是表示他们不需要关爱和温情。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沉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更需要情感慰籍和内心世界的缓释。我们应该尊重、信任、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对学生情绪智

14、商的开发,创设各种社会人际交往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模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提高,借以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情感调控能力,把他们从网络依恋情结中解脱出来,重归社会,重新感受人与人之间温情和关爱;网络中学生道德观念淡漠,行为缺失,交往沟通困难,教育要进行引导,进行行为及时纠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加强道德教育.在承认和肯定个性发展的同时,要让网络中学生们认清社会和个体辩证统一的关系,让他们确立社会公德意识,明确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思想,让他们从先己后人,转变为先人后己,从自我狭隘的小圈子解放出来,融入社会大集体中,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被社会接纳、认同的完整意义上的人。2.3家

15、长要花更多的时间培育孩子,搞好监护. 家长应该主动学习一些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培养、指导能力。家长要了解关心孩子的上网活动,承担起引导孩子上网的责任。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实起到管理和监控的作用.要配合学校进行网德教育。经常了解哪些游戏适合青少年学生玩,同时知道孩子们正在玩哪些游戏,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要支持、配合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到青少年专用网络游戏网站玩游戏,避免受到部分成年玩家的不良影响。对青少年专用网络游戏网站实行限时,配合网络游戏实名制和分级制度,对不同年龄段的玩家采取不同的对策,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学生通宵玩网络游戏的土壤。 在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

16、,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它的传播好效果,也要清醒地看到它的负效应,更要看清这些负效应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真正远离网络上的不良影响带来的侵蚀和伤害,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同样具有这种双面性,尽管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存在诸多的负面影响,但是与其他信息技术相比,网络在青少年学生求知和学习、拓宽青少年学生视野、促进青少年学生交流与沟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而应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以帮助和促进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健康、快乐成长。

17、上网聊天影响学生学业,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沉迷于游戏,让家长紧张和担忧。这种担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简单地禁止学生接触游戏和网络并非正确做法,因为好奇心会因禁止越来越强烈,正如洪水一样,只能疏导,不能堵塞。因此问题就在于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和游戏,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们.在网络进入我们的生活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注意,有许多学生宁愿上网与网友交流感受也不愿在家与父母交流,这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的能力变差,成为我们当前要注意的问题。所以我建议父母们不要强制与孩子交流,只在他们需要倾诉的时候听听他们的心里话,作他们心灵的依靠,千万不要让他们在交流中有受监视的感觉,这样或许会让他们愿意与家长

18、交流。但我们还应当告诉他们,在网络上一个代称最接近这个人的自我要求,因此在网络中是不存在完全真实的人的(这一点只要让孩子们想想自己在网络中代称的真实性有多少他们就会明白的),让他们在网上聊天时注意进行自我保护。另外就是谈虎色变的游戏了,其实游戏并非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消磨人斗志的玩具,而是依据现实构造的虚拟世界,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游戏世界是虚拟的,但正义战胜邪恶这个道理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纵使坏人在开始时可以掩盖真相冤枉好人,到最后却还是阴谋败露,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也许真相会被隐藏起来,但真理是不变的,任何谎言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战争

19、游戏中,参战各方的损失都很惨重,我们可以以此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许多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时所必需的。此外,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过于陈旧,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以为教育从注重考试成绩的结果式教育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式教育的过渡是势在必行的了,我们的学生、你的孩子不再没有主见,他们需要的是自己进行选择的标准,方法和权利,而不是由我们施加给他们的压力逼出来的选择.参考文献:1杨翔巧。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中国百度网,2009-122马亚辉。浅析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中国百度网,2009年03月3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2期4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百度网,2005-06035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互联网对青年的负面影响与青年工作的对策”6黄荣怀直面网络教育,中国教育报,2001年7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互联网在中国使用情况及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