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记叙文讲解教案 记叙文讲解教案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二、记叙文阅读的考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三、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
2、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四、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五、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
3、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六、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训练一: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晓得啥时候
4、,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特别开心,附近的杂草却特别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而且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而
5、且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如何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天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
6、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如何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分) 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1分) 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 线索是作者选材、组织材料的脉络.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要在于平时积累.七、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
7、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以深化形象。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
8、出中心。 训练二: 溃散的黑暗 赵丽宏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而它们执著地亮着,寻觅着旁人无法体会的光明。大约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她在信中告诉我:“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她真的给我送来
9、了录音带。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荡着她的笑声。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本书翻译成盲文出版.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么。她想了想,答道:“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盲人学会用电脑,使他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对一个
10、盲人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而眼前的这个盲姑娘,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这些兴趣,能不能将她引向理想的光明境地呢?我听了杜琼朗诵的录音。她的声音柔和甜美,热情洋溢,对散文和诗的意境有独特的感悟。这声音里有一个中学生的天真烂漫,也有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的憧憬,而这,决非一般的孩子所能表达。她的朗诵使我感动.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这消息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不久,杜琼寄来了书。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在我出版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唯一一本自己
11、无法读懂的书。书的扉页上,杜琼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看到它就想起杜琼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有时候,我很自然地会想象她的那个黑暗世界。在那个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和色彩的世界里,一个盲姑娘如何生活,如何思想?有一次,我问一个生性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她的年龄和杜琼相仿,和杜琼一样,她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能从容地观赏世间的一切,她的视野里一片光明。我问她:“假如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样?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宁可死!”我心头一震。杜琼就天天生活在
12、我想象的黑暗世界中,而她活得如此充实。生活和命运,把人和人塑得那么不同。杜琼初中毕业了。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我为她高兴。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这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
13、毕业了。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的文学和广播。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 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轻松的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她作了一个使我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轻人一起坐进了教室.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怎么办?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
14、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末考试,她考了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们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她选择的专业是电脑。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
15、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追求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有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这一天会有的.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甜美柔和,
16、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裹着,在窄小的圈子里举步不前。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杜琼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对健全的人们如此,对残疾人也一样。(文章有删改)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方式? (顺序)八、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
17、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训练三: 一个车夫的国学梦想 晨曦现年38岁的蔡伟是个“其貌不扬”的人中等个
18、头,偏瘦,衣着朴素,很容易湮没在人群中。从辽宁省一所高中毕业后,蔡伟没能考上大学,便进入当地一家胶管厂做胶管工人.几年后工厂倒闭。由于家境不好,蔡伟一直摆摊,蹬三轮车接送路人,以改善生活条件。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在高中毕业后的二十年里,蔡伟凭着“对古文字强烈的研究冲动”,在国学探索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歇过,他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买书上。也许是上天眷顾勤勉的人,1997年,中国古文字学界泰斗级人物裘锡圭先生在学界顶级刊物上发表了神鸟赋初探一文,对赋中的“佐子未能作出解释。蔡伟看后,随即去信,说“佐子”应读为“嘬子”。裘先生就此与蔡伟相知,日后在再谈古文献以“执”表“设等文中多次引用蔡伟的观点
19、。2008年9月,经裘锡圭先生推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特邀蔡伟参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项目的整理工作.蔡伟也趁此机会去了上海。知情人士称,主要是因为老先生爱才,看到他生活上不宽裕,学习条件也很不好,出于鼓励的目的让他参与了这一项目。然而,经过一年时间的共事之后,蔡伟在古文字研究中表现出的学术潜质打动了裘教授,裘教授遂与北京大学李家浩教授、韶关学院徐宝贵教授,联名上书教育部,请求特批蔡伟报考博士。之后即得到教育部的肯定批复。如今的蔡伟,已经被复旦大学列入2009年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表示,蔡伟被录取已经没有问题了。此外,他的博士考试成绩也名列
20、前茅。一个车夫就这样圆了自己的国学梦想.蔡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现有体制下,无论蔡伟的学术造诣达到何种高度,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中年人,且不说博士,就连硕士都很难被录取。一般而言,考硕士生需要本科或同等学历.而博士生的招考又与本科生、硕士生不同,是教育部统一选拔人才,大学并无独立招生资格。复旦方面是这样认为的:“蔡伟确实是复旦大学校史上第一个以高中学历报考博士的学生。校方接受这样一名报考者,完全是出于对这个人才的爱惜。”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说:“现在这个社会读古文的人太少了,能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研读古文,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不该被浪费的人才.”这句
21、话很让人感动。蔡伟对此非常感激,他反复强调:“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真的很幸运!我一定不会辜负学校、裘先生以及研究中心的关怀,一定会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一定要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作出贡献。除此之外,别无他求.”一个多么圆满、和谐的结局啊!让人不禁想起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个世界上,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功底深厚的人一定还有很多,而真正被发现、被挖掘出来的毕竟是少数,但是蔡伟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对于那些心怀梦想的人,蔡伟的一句话更需要牢记:“人在很多时候是需要坚持梦想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轻言放弃。”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2、,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议论和抒情.阐述了破格招录蔡伟为博士生的政策背景、社会意义,及对人们的启示。九、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
23、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十、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a.按时间、空间的结构来划分;b。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c。按空间顺序来划分;d.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概括内容要抓住语段的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十一、记叙文内容、段意归纳和记叙的中心 方法: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
24、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训练四: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很久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在诸多的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前边观看了这组镜头,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
25、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在轨铁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小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轰鸣着驶过铁轨边上,丝毫无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
26、镜头中.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进一步的采访中了解到,他惟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没迟到、早退、旷工或误工过一秒钟。 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诫儿子说:“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卧倒”故事的情节可分为四部分,请概括写出。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扳道工为即将进站的两列火车扳动
27、道岔; 儿子正在铁轨一端玩耍;命令儿子“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道岔;火车过去,儿子丝毫无伤 。 铁桥那边的林子薛涛许多许多年以前,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我喜欢站在屋顶寻找远处的新景.你一定觉得这没什么好玩的,可那段时间我偏偏在那件事情上发现了乐趣.一块起伏的丘陵,一片湖样的洼地,一座桥,一条溪往往是这样,一旦发现了目标,第二天我就要出发了,带上一点儿干粮和水,还有一根防身的木棍和两个弟弟。干粮和水可以让我始终有力气,木棍呢,让我在闲逛的狗面前心里能踏实些,两个弟弟嘛,有了他俩我的旅途就不寂寞了.对了,这件事情的乐趣大概全在于旅行-一旦发现新景我往往要开始新的旅行。初冬的一个晌午,阳光驱散了凉雾
28、,我站在屋顶,看到更远处的景物,西北方向,越过那座铁桥,在洼地的边缘,有一片色泽灰黛的景物衬在淡蓝的天幕下,这片景物是我从前忽略的。我举起自制的望远镜,它刷”地来到面前,很听话。原来那是一片林子。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不知有多少年了,我竟然一次一次忽略了它。我想像着那片林子里该有的一切:歌唱的小鸟,从这枝跳到那枝;嚼着干草的花斑鹿,头上顶着一棵不长叶子的小树;棉被一样厚的落叶,躺在那上面该是怎样的美妙呢我决定第二天就出发,带上两个弟弟。第二天,一切都被一场突来的大雪掩埋了,房屋、谷草垛、所有的道路,还有旅行的念头.弟弟们看着我说该出发了。我瞥了瞥窗外的大雪,取消了昨天的计划。几天后,弟弟们又提醒我:
29、该出发了,路上的雪已经踩实。我裹紧棉衣说,天太冷了,过几天再去吧。后来弟弟们就再没跟我提起那片林子,有更好玩的事等着他们呢。那片林子就这样渐渐被我们淡忘了。一个孩子的想法就是这样闪烁不定。不过,有一天它又像花斑鹿一样向我探出了头,我想,明年春天再去寻找它吧,它跑不出那片旷野的。春天一来,睡在我心底的念头逐一醒来了.我要去看看那片林子啦。我带上弟弟们出发了.铁桥,丘陵,洼地,这些地方我们都来过了。我们快步走着,朝着那个有小鸟和花斑鹿的地方。蹲在一片洼地休息时我才感到有点疲惫:这一次我们走得确实很远,它的遥远超出我的想像。有一段时间,那片林子逃出了我的视线,我只能抱定它的大致方向摸索前行。后来我知
30、道,爬上那片洼地就可以到达了。剩下的路我和弟弟们是一口气跑完的。结果却是我从未想到的。林子不见了。看来是集体搬迁,一棵树也没有留下.我的面前只是一大片齐刷刷的树桩,个个是新鲜雪白的茬儿我真怀疑去年冬天在屋顶望远镜里看到的一切本来就是一个梦幻,我被一个不真切的、虚妄的,却又无比美丽的幻景欺骗了。可是弟弟们一再说,原本它们一直站在那里的,是不容怀疑的。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我那时还不懂,一整个冬天,这个世界会发生无数个变故的,一旦与某些美丽的东西擦肩而过,就永远再不会有任何机会。1、选文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片小树林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练的语言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1)无意间发现小树林。(2) (3)因大雪取消了计划(4) (5)前往却又永远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