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人教版 20222022 年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典型例题年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典型例题 单选题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中数字“2”意义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SO22NH3S2-Ca2+N2 A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B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C表示化合价数值的是 D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某种原子个数的是 答案:A 解析:SO2 中数字“2”意义是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有 2 个氧原子;2NH3 中数字“2”意义是 2 个氨气分子;S2-中数字“2”意义是一个硫离子带 2 个单位负电荷;Ca2+中数字“2”意义是一个钙离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中数字“2”意义是化合物中镁元素显+2
2、价;N2中数字“2”意义是一个氮分子由 2 个氮原子构成。A、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选项正确;B、表示分子个数的是,选项错误;+2Mg+2Mg2 C、表示化合价数值的是,选项错误;D、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某种原子个数的是,选项错误。故选 A。2、婴儿“尿不湿”最关键的材料是聚丙烯酸钠,它是由丙烯酸(C3H4O2)与氢氧化钠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反应而制得。下列有关丙烯酸(C3H4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丙烯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丙烯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丙烯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3:4:2 D丙烯酸是由 3 个碳原子 4 个氢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B 解析:A、丙烯
3、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3):(14):(162)=9:1:8,则丙烯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错误;B、由化学式可知,丙烯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选项正确;C、丙烯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3):(14):(162)=9:1:8,选项错误;D、由化学式可知,1 个丙烯酸分子是由 3 个碳原子 4 个氢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的,丙烯酸是由丙烯酸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故选 B。小提示: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被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除以化合物的化学式量,化合物的化学式量是一个定值,所以化合物的化学式中,相对原子质量和越大的元素,其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越
4、大,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中,比值越大的元素,其质量分数也越大。3、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3 A连接仪器B添加固体 C过滤D加热液体 答案:D 解析:A、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故图示操作不正确;B、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故图中操作不正确;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图示操作不正确;D、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5、,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 45角,手握长柄,故图示操作正确;故选 D。小提示: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134 A空气 B干冰 C液氧 D生铁 答案:C 解析: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构成的,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C、液氧是氧气的液体,属于单质,符合题意;D、生铁是铁合金,主要有铁、碳、硫和磷等,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 C。5、在和组成的混合物中,测
6、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X%,则该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是()ABCD无法计算 答案:B 解析:由于 S 和“HP”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均等于 32,所以可以从质量角度将 S 替代“HP”,都变成“”,可知其中S 与 O 原子的个数比始终是,与 4O 的质量比为,由此特殊的定量关系,可将“”的质量分数换算为含 O 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即“”的质量分数=,则 K 的质量分数为。6、图中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24K SO24K HPO(100-X)%(100-1.5X)%(100-3X)%24K SO1:44SO96:644SO4SO96X%=1.5X%641-1.5X%=100-1.5X%5
7、ABCD 答案:A 解析: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故 A 正确;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故 B 错误;C、不能用手拿加热的蒸发皿,应该使用坩埚钳夹取,故 C 错误;D、倾倒液体时试管应倾斜且瓶塞倒放,故 D 错误。故选 A。7、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河水 B液态氧 C氧化铜 D稀盐酸 答案:C 解析:A、河水是由水、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B、液态氧是液态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C、氧化铜是由 Cu、O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D、稀盐酸是由氯化氢和水混合而
8、成,属于混合物。故选 C。8、2020 年 2 月 4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研究团队发现:达芦那韦(化学式为 C27H37N3O7S)能显著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复制。下列关于达芦那韦的说法正确的是()6 A从类别上看:达芦那韦属于氧化物 B从质量上看:达芦那韦中 C、H 元素的质量比为 27:37 C从微观上看:1 个达芦那韦分子中有 75 个原子 D从宏观上看:达芦那韦分子由碳、氢、氮、氧、硫五个元素构成 答案:C 解析: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达芦那韦含有 5 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B、达芦那韦中 C、H 元素的质量比为(1227):
9、(137)324:37,选项说法错误;C、由化学式可知,1 个达芦那韦分子中含有 27 个碳原子、37 个氢原子、3 个氮原子、7 个氧原子和 1 个硫原子,共含 75 个原子,选项说法正确;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达芦那韦分子由碳、氢、氮、氧、硫五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达芦那韦是由 C、H、N、O、S 五种元素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C。多选题 9、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均正确的是 A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氯化亚铁的化学式为 FeCl2 CH2中的“2”表示两个氢原子 D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
10、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答案:BD 解析:+2MgO7 A.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应是数字在前,符号在后;钙离子可表示为 Ca2+;其中“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不正确;B.氯化亚铁中的铁显+2 价,铝元素显1 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零可知氯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Cl2,故正确;C.H2中的“2”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故不正确;D.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方上,符号在前数字在后,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故正确;故选 BD。10、早期治疗疟疾的原料是奎宁碱(化学式为),现在使用的是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11、奖的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青蒿素(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奎宁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4g B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C28.2g 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16g D奎宁碱的含碳质量分数比青蒿素的含碳质量分数高 答案:BD 解析: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 A 错误;B、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故 B 正确;C、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28.2g 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故 C 错误;D、青蒿素中碳元素含量为,奎宁碱的含碳量为+2MgO202422C H N O2
12、1552C H O9:4 12 15:16 59:428.2g12 1518g28212 15100%63.8%12 15+22+16 58 ,可确定奎宁碱的含碳量高,故 D 正确。故选 BD。11、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铝元素:AgB硫酸根:SO4 C生石灰:Ca(OH)2D五氧化二磷:P2O5 答案:BD 解析:A、铝元素:Al,故错误;B、硫酸根:SO4,故正确;C、生石灰:CaO,故错误;D、五氧化二磷:P2O5,故正确;故选:BD 12、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A沉淀 B吸附 C过滤 D蒸馏 答案:BD 解析:A、沉淀是通过静置使水中不溶性固体沉降在水的底部的方法,所以
13、沉淀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错误;B、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把水中有味、有色、有毒物质通过吸附而除去,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正确;C、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不能除去河水中可溶性杂质;错误;D、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河水通过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正确。故选 BD。13、有科学家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A地球上水的总量很充足,淡水资源也很充足 12 20100%74.1%12 20+24+14 2+16 29 B由于的“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 C淡水资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 D水不断受到污染,使淡水资越来越不充裕 答案:CD 解析:A、地球上水的总量很充足,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选项错误;B、水在自然界中能循环,不会因为蒸发而缺水,选项错误;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会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危机,选项正确;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是造成水短缺的另一个原因,选项正确。故本题选 CD。2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