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理学基础》教案(可打印修改).pdf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184819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31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基础》教案(可打印修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可打印修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可打印修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可打印修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可打印修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1课题第一章 绪论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11 月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重点1、内环境稳态2、神经及体液调节 3、负反馈难点1、兴奋性、阈值2、神经及体液调节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生命活动的基本体征;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熟悉熟悉 正负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了解了解 本课程整体设计与要求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说课1、简要介绍生理学这门课程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2、课程性质及考试方式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 概

2、述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学习生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适应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2、内环境及其稳态第四节 人体功能的调节1、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2、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反馈、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三、小结23607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简要自我介绍,检查人数。二学科

3、简介1、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2、学习生理学的方法。三突出重点,详细讲解1、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重点讲兴奋性、阈值2、重点讲解内环境与稳态;3、结合临床实例讲解人体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4、举例讲解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负反馈 正反馈,将抽象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四归纳小结本次课主要内容并重复重点,提问并答疑,布置下次内容预习。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2、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兴奋性、阈值概念、组织兴奋性与阈值关系 3、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4、人体功能的调节的方式和特点5、何为正反馈?何为负反馈?教学后记:学生们开学初,积极性高,

4、课堂纪律较好,气氛活跃,考勤无缺课。人体结构基础课程尚未开课,缺少人体结构知识,只能要求学生尽量预习,方便其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知识。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2课题第二章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课时4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11 月 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肌细胞收缩功能重点1、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特点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3、神经-骨骼肌接头处

5、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难点1、继发性主动转运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受体概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熟悉熟悉 通道转运和载体转运的特点,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与阈电位,能区分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不同点,学会运用局部电流学说来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了解了解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

6、膜物质转运 1、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2、主动转运3、出胞和入胞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1、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2、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产生条件与阈电位 3、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三、小结 580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出新课内容 1、复习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入代谢与物质转运的关系,并复习细胞的结构;2、问题:提出细胞跨膜

7、物质转运概念;二重点讲述1、由单纯扩散引出另一种被动物质转运方式易化扩散,比较二者异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2、总结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共同点引出被动转运概念,再提出主动转运,重点讲解生物泵(钠泵)的活动特点,简要讲解出胞与入胞作用;3、详细讲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及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4、设疑提问引出课题阐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三难点突破1、将易化扩散比喻为生活中“乘公车”,便于学生理解;2、画图详细解说静息状态时的静息电位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及两者关系,融通前后知识点,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突破难点;3、留几分钟时间让同学看书,加深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理

8、解;4、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粗肌丝、细肌丝滑动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通过提问,复习和检测本章重点内容。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细胞是组成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了解细胞和细胞器的分子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才能阐明整个人体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其机制。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3课题第三章第三章 血液(第一、二节)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11 月 21-25 日 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细胞重点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红细胞

9、的生理功能难点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血液的组成、正常值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概念、正常值及意义;血浆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基本功能;红细胞的生产与调节。熟悉熟悉 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了解了解 血液理化性质。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概述 1、血液的组成 2、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晶体渗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及生理作用3、血液的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1、红细胞:数量、功能、生理特性、生成与破坏2、白细胞:数量、功能、分类3、血小板:数量、生理特性、功能三、小结 580

10、 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系统解剖学、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二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血液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三图示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血细胞的特性。例如贫血等五教学小结与检测1、复习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2、何为血浆渗透压?其生理意义是什么?3、重点复习检测 1)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2)红细胞生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3

11、)红细胞生成与调节4、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 生理性止血:什么是止血时间?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4课题第三章第三章 血液(第三、四节)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11.28-12.2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型重点血液凝固、“ABO”血型分型的依据及其输血的原则;难点血液凝固的过程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血液凝固和纤溶的基本过程,

12、人体血量正常范围;ABO 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和类型;交叉配血试验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熟悉熟悉 交叉配血试验;血型的临床意义。了解了解 Rh 血型与输血。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 3)抗凝与促凝 2、纤维蛋白溶解: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3)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1、血型:1)“ABO”血型系统 2)Rh 血型系统2、输血:1)“ABO”血型与输血 2)交叉配血 3)输血原则 三、小结 580 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

13、、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通过问题引出新概念什么是血液凝固,血液为什么可以凝固?二、重点讲授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过程及抗凝系统。对比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的异同以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三、血量、红细胞血型,红细胞血型分型依据与血型鉴定四 图示输血原则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1 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2 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3 试述 ABO 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

14、。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5课题第四章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二节)课时4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12 月 5-9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心脏泵血功能重点心脏泵血过程、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难点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1、心动周期的概念2、心脏泵血过程3、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

15、熟悉 心肌生理特性、心脏泵血功能评价了解了解 心力储备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1、重点讲解心动周期的概念 2、重点讲解心脏的泵血过程 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1)搏出量 (2)心率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心肌细胞的分类 2、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心肌生理特性:1、自动节律性:不同部位的自动节律2、兴奋性:有效不应期长3、传导性:房-室延搁 4、收缩性:无僵直收缩,细胞外 Ca 依赖性三、小结580

16、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内科学、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摄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排出,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由此引出血液循环;二、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解心脏泵血过程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率2.心脏的泵血过程:心室收缩与射血心室舒张与充盈三、心脏泵血功能评价及影响泵血功能因素四、由心脏为何可以不断的缩、舒?引出心肌细胞

17、的生物电现象,结合已学生物电知识讲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五、心肌生理特性有哪些生理特性?六、教学小结与检测: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特点和各期产生的机理。2、什么是心肌电生理学特性?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心肌自律性?心脏自律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简述心电图各波、各时段和各时期所代表的生理意义。5、试述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心室容积、瓣膜开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七、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

18、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6课题第四章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三、四、五节)课时6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12 月 12-16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血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重点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难点微循环的调节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动脉血压及其正常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熟悉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微循环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了解 窦房结 p 细胞动作电位主要特征、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化学感受器反射对心血管的影响;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

19、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三节 血管生理1、血管的分类及功能(自学)2、血流动力学(自学)3、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4、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 5、微循环 6、组织液、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三、小结580 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20、 二、新课教授1、由逐年上涨的高血压人数及高血压的危害,引起学生对血压的兴趣和重视2、重点讲解 动脉、静脉不同的血管生理特性及动脉压和静脉压的差异(形成和影响因素)血压的不同测量法3、微循环、组织液生成和淋巴回流4、重点讲解心血管的体液调节由图示详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详解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1、什么是动脉血压?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对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的影响效果?2、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2、学生对动脉血压内容感兴趣。课

21、堂气氛活跃。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7课题第五章第五章 呼吸课时4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0 年 5 月 16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肺通气功能评价、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的运输重点肺内压与胸内压、氧和二氧化碳运输形式难点 肺通气动力和阻力影响因素;氧和二氧化碳运输形式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呼吸概念、基本环节和生理意义;肺通气概念、动力;呼吸运动概念和类型;胸膜腔负压的正常值与生理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概念及其意义;化学感受器反射及其意义;影响肺换气

22、的因素及其原理;通气/血流比值概念;O2 和 CO2 的主要运输方式。熟悉熟悉 胸膜腔负压形成原理;气体交换的原理;人工呼吸原理;肺泡表面张力与弹性阻力的关系;评价肺通气的各项指标。了解了解 非弹性阻力,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形成。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气体的交换原理第三节 血液中气体的运输(一)、氧的运输:(二)、二氧化碳的运输: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三、小结580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

23、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1、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呼吸运动引出呼吸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部的结构特点;重点掌握肺泡壁、肺泡隔的结构特点;3、重点讲解:1)、肺通气原理: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必须克服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2)、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和原动力3)、详述胸内压的性质、形成原理、在呼吸运动时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4、简述潮气量、补吸气量、

24、补呼气量、余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及肺总容量的关系,简介每分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5、呼吸气体的交换1)、气体的交换原理2)、影响气体交换因素:结合临床实例说明通气血流比值 6、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氧的运输:运输形式,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及其特征,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 2)二氧化碳的运输:运输形式,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成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呼吸的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和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原理教学后记:1、检验、卫检专业学生对本次课内容兴趣不大,不够重视,但大部分同学依旧学习较为认真。2、本章内容相对抽象,学生感觉理解吃力。课

25、堂气氛有点沉闷。3、教学互动活跃一般。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8课题第八章第八章 排泄(第一节)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0 年 6 月 6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重点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及滤过分数的概念难点 影响滤过的因素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 熟悉:熟悉:有效滤过压的公式,影响滤过的因素及其机制 了解:了解:肾血流量的调节 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肾脏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1)肾单位和集合管 2)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2、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血液供应与分布

26、2)肾毛细血管网与毛细血管血压 3)肾血流量的调节 3、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4、有效滤过率、滤过分数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三、小结 580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内科学 病理学教学过程: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1、从多种排泄组织、器官引出肾脏 提出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的作用和意义2、复习肾脏的解剖知识3、重点讲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滤

27、过作用、列表对比血浆、原尿的成分,引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结合图示细解滤过膜 3)、板书详解有效滤过压,突破难点4、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 引用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临床实例,讲解肾小球滤过膜在保留负电荷物质,如 RBC 和白蛋白等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力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三层结构、三种孔、两个屏障 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三者代数和是肾 小球滤过的动力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三因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2、学生对动脉血压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3、教学

28、互动活跃而效果好。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9课题第八章第八章 排泄(第二节)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0 年 6 月 13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重点近端小管对氯化钠、水、葡萄糖、的重吸收 难点重吸收机制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近端小管对氯化钠、水、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的概念。熟悉:熟悉:远端小管、集合管和髓袢的重吸收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重吸收方式: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 2)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重吸收 NaCl;(2)近端小管重吸收葡萄糖;(3

29、)近端小管重吸收 HCO 3;(4)髓袢升支粗段 Na+和 Cl 的重吸收;(5)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NaCl 2、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功能的因素 三、小结 580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内科学 病理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1、从原尿量和终尿量的对比引出重吸收 结合板书简介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方式 2、引用各种离子对机体活动的重要性,展开

30、各种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中的部位、方式和特点;3、设计葡萄糖重吸收的动态演示图,并提出糖尿病的临床危害性和难治性 1)提问为什么糖尿病人尿中会出现葡萄糖?接着深入分析葡萄糖重吸收的过程,2)介绍肾糖阈的概念,要求学生课堂掌握三、教学小结及检测1、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近球小管2、Na+、水、葡萄糖的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特点 3、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教学后记:“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内容繁琐、难于理解,发现部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应把握难点内容的处理,才有可能在课堂中提高吸收率。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10课题第八章第八章 排泄(第三五节)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0 年 6

31、月 13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H+、K+和 NH3分泌作用、尿的浓缩和稀释、尿生成调节重点ADH 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 难点尿生成的调节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掌握:尿生成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H+和 NH3分泌作用了解:了解:尿的浓缩和稀释,尿量及尿液的理化性质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排 K+、排氨、排 H+2、尿浓缩与稀释的基本过程(自学)3、尿生成的调节 1)体液调节 2)神经调节 3)自身调节4、尿液及其排放三、小结 580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

32、、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内科学 病理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1、图述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1、H+的分泌:氢-钠交换 2、NH3的分泌:氨-钠交换 2、结合机体缺水或大量饮水,引出尿液生成调节的讲解,从而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加深理解(肾功能不全)1)自身调节小管液溶质浓度的影响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 2)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兴奋,使尿量3)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ADH)、肾素-血管紧

33、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心房钠尿肽(ANP)三、教学小结及检测总结本章已学知识,将尿生成过程三个环节喻为尿生成的“三部曲”: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尿的浓缩和稀释1、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2 何谓血浆清除率?有何意义?5、支配排尿反射的神经有哪些?它们对排尿的作用是什么?教学后记:“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H+、K+和 NH3分泌作用、尿的浓缩和稀释、尿生成调节”内容繁琐、难于理解,尽管结合临床实例讲解分析,仍发现部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应把握难点内容的处理,才有可能在课堂中提高吸收率。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11课题第九章第九

34、章 神经系统(神经元与神经纤维功能)神经系统(神经元与神经纤维功能)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5 月 23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突触、反射中枢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突触生理、神经递质的概念及分类难点 突触结构、兴奋传递过程教学目的、要求:掌握 掌握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突触概念、结构、兴奋传递过程以及特征;反射中枢的概念熟悉熟悉 神经纤维的分类特点;突触的分类;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了解 了解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轴浆运输和神经营养性效应;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35、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二、突触生理(一)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二)突触传递的过程(三)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一)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还有嘌吟类或肽类(二)受体:1 胆碱受体(M 受体 N 受体)2 肾上腺素受体(和)三、小结 580 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36、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1、图述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结构,重点讲解突触结构和功能从介绍突触结构着手,进入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讲解,先用流程图交待传递过程,学生有感性认识后再用动态演示全过程,要求学生随动态图边看边将传递过程描述,以达到课题掌握知识点。最后结合临床有机磷农药中毒,提问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2、复习突触后电位,转入突触前抑制的讲解,强调无关的联系也可影响到有关的神经元活动。3、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从每个人切身经历开始,即在激烈运动时均发生呼吸、心率加快,逐个系统讲解,然后交待学生比较性地学习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提出两个系统对唾液的作用是一致的。

37、三、教学小结与检测 1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有哪些?2何谓突触?简述中枢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突触后电位有哪些类型?各有何作用?3何谓突触后抑制?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生理意义?4何谓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它们的产生机制是什么?5什么是突触可塑性?其表现形式有哪些?6何谓神经递质?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教学后记:1、学生对眼的神经系统内容不太感兴趣,听课没以前认真。2、对突触传递感到太抽象,难理解。3、教学的互动效果不太满意。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12课题第九章第九章 神经系统(神经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神经感觉功能)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

38、1 年 5 月 23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脊髓的感觉功能、丘脑的感觉功能、大脑的感觉功能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突触生理、神经递质的概念及分类难点 EPSP 及 IPSP 的产生原理教学目的、要求:掌握 掌握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及其功能熟悉熟悉 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内脏痛和牵涉痛;了解 了解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丘脑核团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二、突触生理(一)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二)突触传递的过程(三)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

39、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一)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还有嘌吟类或肽类(二)受体:1 胆碱受体(M 受体 N 受体)2 肾上腺素受体(和)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小结 580 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1、图述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结构,重点讲解突触结构和功能从介绍突触结

40、构着手,进入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讲解,先用流程图交待传递过程,学生有感性认识后再用动态演示全过程,要求学生随动态图边看边将传递过程描述,以达到课题掌握知识点。最后结合临床有机磷农药中毒,提问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2、复习突触后电位,转入突触前抑制的讲解,强调无关的联系也可影响到有关的神经元活动。3、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从每个人切身经历开始,即在激烈运动时均发生呼吸、心率加快,逐个系统讲解,然后交待学生比较性地学习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提出两个系统对唾液的作用是一致的。三、教学小结与检测 1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有哪些?2何谓突触?简述中枢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的过程

41、及原理?突触后电位有哪些类型?各有何作用?3何谓突触后抑制?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生理意义?4何谓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它们的产生机制是什么?5什么是突触可塑性?其表现形式有哪些?6何谓神经递质?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教学后记:1、学生对眼的神经系统内容不太感兴趣,听课没以前认真。2、对突触传递感到太抽象,难理解。3、教学的互动效果不太满意。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13课题第九章第九章 神经系统(神经躯体运动调节)神经系统(神经躯体运动调节)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5 月 23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

42、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重点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类型;锥体系与椎体外系的结构与功能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 掌握 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类型;锥体系与椎体外系的结构与功能熟悉熟悉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小脑的功能;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关系与临床联系。了解 了解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二、突触生理(一)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二)突触传递的过程(三)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三、

43、神经递质与受体 (一)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还有嘌吟类或肽类(二)受体:1 胆碱受体(M 受体 N 受体)2 肾上腺素受体(和)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小结 580 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1、图述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结构,重点讲解突触结构和功能从介绍突触结构着手,进入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讲解,先用流程图交待传递过

44、程,学生有感性认识后再用动态演示全过程,要求学生随动态图边看边将传递过程描述,以达到课题掌握知识点。最后结合临床有机磷农药中毒,提问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2、复习突触后电位,转入突触前抑制的讲解,强调无关的联系也可影响到有关的神经元活动。3、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从每个人切身经历开始,即在激烈运动时均发生呼吸、心率加快,逐个系统讲解,然后交待学生比较性地学习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提出两个系统对唾液的作用是一致的。三、教学小结与检测 1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有哪些?2何谓突触?简述中枢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突触后电位有哪些类型?各有何作用?3何谓突触后

45、抑制?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生理意义?4何谓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它们的产生机制是什么?5什么是突触可塑性?其表现形式有哪些?6何谓神经递质?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教学后记:1、学生对眼的神经系统内容不太感兴趣,听课没以前认真。2、对突触传递感到太抽象,难理解。3、教学的互动效果不太满意。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14课题第九章第九章 神经系统(神经内脏运动调节)神经系统(神经内脏运动调节)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5 月 23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自主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受体重点自主神经系

46、统的递质与受体;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调节作用难点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调节作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 掌握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受体;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调节作用熟悉熟悉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二、突触生理(一)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二)突触传递的过程(三)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一)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还有嘌吟类或肽类(二)受体:1 胆碱受体(M 受体 N 受

47、体)2 肾上腺素受体(和)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小结 580 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 6 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1、图述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结构,重点讲解突触结构和功能从介绍突触结构着手,进入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讲解,先用流程图交待传递过程,学生有感性认识后再用动态演示全过程,要求学生随动态图边看边将传递过程描述,以达到课题掌握知识点。最后结合临床有机磷

48、农药中毒,提问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2、复习突触后电位,转入突触前抑制的讲解,强调无关的联系也可影响到有关的神经元活动。3、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从每个人切身经历开始,即在激烈运动时均发生呼吸、心率加快,逐个系统讲解,然后交待学生比较性地学习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提出两个系统对唾液的作用是一致的。三、教学小结与检测 1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有哪些?2何谓突触?简述中枢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突触后电位有哪些类型?各有何作用?3何谓突触后抑制?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生理意义?4何谓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它们的产生机制是什么?5什么是突触可塑性?其表现形式有

49、哪些?6何谓神经递质?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教学后记:1、学生对眼的神经系统内容不太感兴趣,听课没以前认真。2、对突触传递感到太抽象,难理解。3、教学的互动效果不太满意。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15课题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一至三节课时2 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 5 月 30 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激素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合成与贮存、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及调节重点激素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特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难点激素的作用机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教学目的、要求:掌握 掌握 激素的概念;腺垂体

50、的生理作用;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熟悉熟悉 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和下丘脑调节性多肽了解 了解 激素的分类、作用一般特征和作用机制;神经垂体激素的作用;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 激素概况一、激素的信息传递方式及分类二、激素作用的机制和一般特征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一、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九种下丘脑调节肽二、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三、腺垂体与神经垂体第三节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代谢: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储存、释放、降解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三、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