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校代码: 10653
学 号:2006310215
成都体育学院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浅析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普及程度的差异
专 业 民族传统体育
作 者 李 猛 飞
指导教师 周 直 模
成 绩
2010年3月
浅析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普及程度的差异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李猛飞 指导老师 周直模
摘要:武术散打作为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试点到大力推广,从饱经非议到逐渐被认可,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使其逐渐完善和成熟。它作为对抗性项目,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匹克精神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传播和普及,使散打的独特魅力越放光彩,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加入进来。而跆拳道是一种利用拳和脚,通过全身运动改变和提高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人的精力,刺激大脑,使其潜力开发和精神振奋的健身运动,其技法以礼为重,实质则是跆拳道修炼此获得的坚韧、忍耐、自上气度、统帅力等精神、意志、品质与技术、技巧,在攻防、格斗中的集中体现。因此,武术散打与跆拳道的普及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武术散打;跆拳道;普及程度;差异
Analysis of Wushu and Taekwondo differences in penetration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ctor Li Meng Fei Zhou straight mode
Abstract: Wushu Sanda as an emerg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pilot to vigorously promoted, from the pool of criticism to have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20 years of ups and downs and h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more mature. It as a confrontational projects, the spirit of "faster, higher, stronger" Olympic spirit of the Olympic and international athletic sports align at an alarming rate in the world-wide dissemin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so that the unique charm of Sanda put more luster, has attracted many fans to join. Taekwondo is a use of the fist and foot, through the whole body movement to change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different organs of the body and enhance people's energy, stimulate the brain,Its potential to develop and spirits fitness campaign, the ceremony as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in real terms, this is a taekwondo practitioner obtained tenacity, patience, since the tolerance, commander of the force of spirit, determination, quality and technology, skills in attack and defense, Fighting in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Therefore, the martial art of Wushu and Taekwondo's popularity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Key words: Wushu Sanda; taekwondo; penetration; difference
1 前言
跆拳道在我国从无到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目前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自92年10月份我国的跆拳道筹备小组成立以来,在国家体委和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跆拳道业内人士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跆拳道参与者越来越多,特别是2000年9月的悉尼奥运会上,陈中的一枚金牌使中国人一夜之间知道了跆拳道运动,从此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名气大增,跆拳道的爱好者一下子多了起来,跆拳道馆也随之增多。短短的几年里,散打运动发展很快,已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仍被拒于08年的最高殿堂奥运之外,这对于我们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让人深思。让我们更为震惊的是跆拳道仅在30多年里,以发展拥有150多个会员国,这个项目以影响全国练习者达7000多万。现以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为什么散打包括套路在内不能进入奥运会?跆拳道作为搏击类项目其内容还不如散打丰富多彩。有的技法甚至由散打衍而来,确以率先进奥运会其原因何在呢?跆拳道的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其国际推广成功模式是什么?为什么跆拳道可以进入奥运会?都是值的我们散打运动员和教练员学习和借鉴的。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取长补短,认真分析跆拳道和散打各自的发展情况。跆拳道的发展对于散打的普及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散打是武术中徒手技击的训练方法和竞技方式,是两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技术是指散打运动员在实战中运用进攻、防守及反击动作的方法,散打教学训练与竞赛的性质和意义,已经由原始武术的实战性转移到了竞技性。武术在技术上具有技击特点,在文化特征上具有民族特点。其技击特点的保存和发展,与中国哲学的知行合一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散打教学训练与竞赛要讲文明、讲武德,陶冶情操、健身自卫、交流切磋相互提高为目的,追求的是技艺的展示和体育精神的宏扬,而不是摧残肢体的打斗。武术已经历史地进入体育运动,体育性技击以互不伤害为前提。散打是双方智力、体力、技术、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能够锻炼人各种感知觉和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它既体现了武术的技击功能和格斗特征,同时又具有现代搏击类项目简单实用、通俗易掌握的特点,有很强的对抗性。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的有关武术散打和跆拳道普及的资料
2.2 观察法:观察跆拳道和散打目前的发展形式和教学应用。
3 结论与分析
3.1 武术散打技术的特点
散打的动作特点主要是:快、狠(重)、稳、隐、长来表述。技术要快,才能出奇制胜,以快打慢,才能处于主动。但只有快,而乱打乱踢,打不到得分部位也不行,还得要求在准确把握时间距离的前提下,用合理的肌体发力点,击打对手有效而准确的身体部位,才能得分,才会有效果。而要想充分发挥技术的威力,力度要求也绝对不能少的,在任何一项竞技体育项目中,都不会忽视动作力度的要求,尤其在同场格斗项目上没有力量就吓不到对手,就不会对手重创。在散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身体硬度和抗击打能力普及重视的今天,动作力度显得尤为重要。散打技术动作既快有准还要狠,这是作为一项搏击对抗项目所必需的技术特点,因此它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三个要素,除此之外,动作质量将向更精细、更标准的稳、隐、长发展,在稳定性、隐蔽性的保证下,才有可能是动作的快、准、狠发挥的淋漓尽致,加上独特的放长击远,才能是散打动作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以上因素之间的关系,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协同性,共同体现完整效果。
散打的动作运用特点主要是:全面、连贯、灵巧、绝招。这些因素中, 在全面的基础上,技术只有连贯才能有效得分,不连贯、不协调、单一性的技术很难有效,只有将全面的动发展上下结合、左右结合等连贯的技术才更实用有效,因此,全面而连贯是技术必备的基础条件。全面的动作储备要充分借助各种技法相生相克的原理,巧妙得运用。另外,全面、连贯、巧妙的技术还要借助灵活的反应、步法、身体协调来配合,因此“人无定势,水无定形”,在实战的无序运动中对手变化不定,要根据对手动作变化瞬间灵活应对,这是将“静态”的动作变为“动态”的技术关键。随着散打竞技水平的逐渐提高,散打项目的逐渐完善,运动员的技术水平都在提高,尤其在高水平的对抗中绝对胜利的比列逐渐减少,相持能力的作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是否邮资机的拿手绝招至关重要。因而,必须重视全面发展与突出绝招,才能在实战中制人而不制于人,全面、连贯、巧妙、灵活、绝招这些要素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性,缺一不可,只有互补协同才能发辉整体性效果,充分体现散打技术特点。
3.2 跆拳道的发展
跆拳道源于朝鲜,于本世纪50年代由韩国人推向世界的一项具有东方武道文化色彩的竞技体育运动。纵览跆拳道的形式发展乃至今天体系的相对完善,与中国武术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跆拳道发展到今天体系以相对完善,其技术重在腿法。包括(劈、旋、摆、揣、蹬、撩。)等腿法,其动作幅度大。变化快观赏性及搏击性都较强。跆拳道共分为十级九段。初学者共分为十级,其中十至七级束白色腰带,六至四级束蓝色腰带,三至一级束红色腰带。从一段到九段的颜色不变(黑色)。从跆拳道的历程来看。1973年5月第一届世界亚洲跆拳道锦标赛在汉成举行。1992年10月7号中国跆拳道协会的成立,这标志着跆拳道运动正式开始。1961年9月,韩国成立跆会,在短短的20你那里,140多个国家3000多人在进行着跆拳道的活动。1986年开始,成为第十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4年9月正式通过奥运会比赛项目。总的来说,跆拳道的发展历程比较胜利,进程迅速,普及面十分广泛,影响到各个国家。
3.3 武术散打的发展
武术散打运动已经开展了20年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散打运动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善成熟的竞技体育项目。总的来说,武术散打发展是脚踏实地的,扎扎实实的。发展过程虽然缓慢,但武术散打在传统的基础上,对各个无私门派的实用招法进行提炼综合,取其精华所在,最后形成现在这样的技术体系。
从1978年到1978年是散打的准备阶段,一些从事传统武术的专家对中国武术散打项目进行了研究论证。从1979年开始武汉体院、广东体院、河北体院等率先开展散打运动,进行实战比赛,并在1981年5月第一次公开表演实战,到1989年,武术散打项目列入全国比赛项目。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92年散打有了全国武术锦标赛。武术散打锦标赛的设立极大的促进了散打的发展,从而走上世界体坛。全国散打专业队如雨春笋,蓬勃而生。2000年开始散打王争霸赛以及与拳击、泰拳的较量,随着散打运动员的增多,散打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现就许多优秀的散打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使散打队伍逐渐壮大。1993年武术散打成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逐渐在全国发展起来。散打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展速度?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比如在拳种众多的武术大家庭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少数拳种已经走出国门迈入世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新兴的竞技项目也有了自己的世界锦标赛,并且正式为进入奥运会而努力。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武术散打的国际程度还不够,更不用说跟奥运会相比,就是和近邻的跆拳道和柔道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别人先行一不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3.4 跆拳道与武术散打普及程度的差异性
各种技击项目的目的都是为了健身、防身。但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文化、生活习惯及体质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类型。综合跆拳道散打项目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其重要一点就是建立自身体系向外推广是关键的。跆拳道和中国散打作为东方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两者互为借鉴,跆拳道之所以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就在于它立足于传统,但有不居于形式,吸收世界各地武术的精华,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和改革。它的成功在于他们放弃民族传统,以完善竞赛规则来引导散打运动的发展。从而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而中国散打只求技术和实战的发展,没有套路方面的发展,仅仅限于民族特色没有创新和完善。
3.4.1 跆拳道的礼仪与精神方面的借鉴
跆拳道练习者需求身穿白色道服,腰带代表不同的段位进行比赛和训练,不仅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注重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精神修养的培养。每一次训练课都要求学生“以礼始,以礼终”培养人的礼仪、忍耐、廉耻和白折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这方面,散打教练员上课也有了很大提高,也统一了口令,统一了服装,还需我们进一不加强的是,在今后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引起重视,在上课的同时不仅学到健身、防身的技巧,还需学到修身的目的.
3.4.2 技术体系相对简单实用,道服统一:
比起散打而言,跆拳道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少年儿童和中老年人均可参加练习。见效快而且易懂。跆拳道的技术评定采用段位制,而且段位制技术管理体系是跆拳道的一个核心管理内容。从初学者十级然后升至一级在进入段,最高段位达九段。由此可见,跆拳道的技术体系也就是段位从十级向一级宜升的过程中,其内容包括了套路和实战两个方面,较全面的保存了传统搏击技术的完整性。跆拳道让儿童从初学开始,逐渐升级技术训练。在推广中,内因的精神功能属性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寻求娱乐身心健康的方式越来越提高,跆拳道训练就是更符合社会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节奏。跆拳道倡导腿法为主,消减了学习拳法和摔法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使训练过程简单,从而倍受大家喜爱。而散打的内容则脱离套路,没有很好的把技术内容和套路动作有机的集合起来,仅仅限于实战练习,在一定程度上段位考核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练习者不愿接触暴力动作,大部分人去练跆拳道,所以让散打的发展也受了限制。
3.5 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普及程度的差异原因
3.5.1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比赛服装的差异
武术散打在服装上运动员穿着短裤,服装在形式上、内容上不仅完全脱离了中国武术的本质特色,而且中国传统武术的服饰文化被无情割裂。即使有中国武术段位的标志性服装,也只是一种礼仪服饰,并没有用于练习和比赛。跆拳道服装为白色 ,设计规整统一。不同级别的练习者系不同颜色的腰带,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跆拳道练习者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正规比赛全都必须身着道服,在这里整齐划一代表着一种干练 ,一种坚韧的作风,虽简单却又让人实在地感觉到它蕴涵着内涵。这一切无疑对于旁观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5.2 武术散打与跆拳道习练场所的差异
跆拳道的传播特色是通过“道馆”进行传播,遍布世界的跆拳道道馆组成了具大的传播网络。为全世界的人们学习和练习跆拳道提供了便利。韩国跆拳道国技院被认为是世界跆拳道运动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中心。而武术散打缺乏面向大众的习武场所会馆,人们接触武术散打的机会局限在了学校,所以,限制了武术散打的社会传播进程。
3.5.3 武术散打和跆拳道技术特点、练习方式的差异
武术散打包括拳法、腿法摔法等,技击方法多样、复杂,不但讲究手法与腿法的协调配合,而且还讲究劲力。仅从难易程度上说,散打的练习方法就难得多,而不易控制,更不易评判。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及生存的压力较大。相对来说,普通人群很难有更多的余暇精力去从事复杂的体育运动。相反地,倒是那些相对简单、学习时间短、见效快却又比较实用的运动,更易被普通人群所接受,而跆拳道无疑很好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要。而伴随着每一次速度与力量俱在的击打,练习者口中发出的“呀”、“嘿”叫声 ,更加令人精神振奋,同时更是一种情绪的释放。
同时,在跆拳道练习中实战较多,迎合了练习者防身自卫的初衷,因为实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技能的机会。跆拳道实战练习多在同一级别学员之间展开,技战术水平悬殊不大;同时由于跆拳道高度发展腿法,讲究快、准,与散打腿法的快、狠、讲究功力相比较,伤害性显著要低。散打因为腿法灵活多变防不胜防,一旦被攻击力量相当大,所以一般练习者较为惧怕散打的实战练习。
3.5.4 武术散打和跆拳道等级、段位的差异
从参与者获得等级、段位来看。散打的参与者级别区分范围仅局限与专业人士的段位上,同时散打的等级考核也仅限于实战练习。武术虽然也实行段位制,但与跆拳道相比就要较大的劣势。武术段位分为九段,一二三段为初级段位,四五六段为中级段位,七八九段为高级段位,每段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全国锦标赛冠军方能授予六段,许多练习了四、五年的大学生什么段位都没有,而刚刚开始练习跆拳道就有段位。
跆拳道在韩国称为“国技”,它的段位是从级到段,区分范围从业余水平阶段到专业水平阶段,每一个段位都有特设的服饰或徽饰来区分不同段位水平,晋升跆拳道段位即要求会“练”,又要求会“打”,全面保存了传统搏击术的完整性,体现了跆拳道本身的技术格斗项目的特点,跆拳道段位分为十级、三品、九段,分级十分详细与规范,跆拳道的腰带用不同的颜色以区分练习者水平的高低、练习时间的长短,凡学习跆拳道者不管水平高低都有段位。练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申请高一级段位,且大众普及初级段位不高,只要基本完成规定动作并达到一定的时数便可以晋段,这样的有区别的段位授予体制无疑可以大大激励练习者的学习热情。在韩国要取得跆拳道教练员资格,不仅要通过技术考试,还要进行品德修养和文化知识考试,高段位教练还要通过论文答辩,这种等级分明的体制,使跆拳道不仅具有技术性、观赏性,而且具有学术性。因此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跆拳道段位体制大众化的推广路线比武术务实了许多。
4结论
由于武术散打和跆拳道普及程度的差异,这就促使武术散打的发展形式也必然面对新一论的选择和淘汰,这就要求我们怎样发展散打,武术这条路能否继续向前发展。综观跆拳道和散打项目与世界的过程中,两者互为借鉴,取长补短和自我完善。跆拳道近年来在国际上的飞速发展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关于散打运动形式能否创新问题,只要看看博大精深的武术内容就明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并非一时一人所创。而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武林前辈,不断的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现实生活中,武术的丰富资源和社会对武术的广泛需求,为武术散打的创新提供了广泛的天地,海外运动项目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因此我们可以寻着比力量,比速度,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以及比难美,比格斗的思路,借鉴于各国体育运动项目起源和形式,研究武术和发展武术的竞赛项目,以减少武术散打与跆拳道之间的普及程度,减少散打与跆拳道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孟庆波等.从跆拳道的发展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J].山东体育学报,2002,2
[2]周直模等.中国武术散打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
[3]高谊. 跆拳道[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
[4]申相星.韩国跆拳道[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5
[5]陈立人,高谊.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
[6] 孙茂君.对跆拳道运动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7]王军.试论我国大众跆拳道发展的问题[J].山西体育科技.2000,4
[8]郑国成,刘民生.浅谈跆拳道运动的发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
[9]黄海宾.中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发展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
[10]刘彩平等.从跆拳道、柔道的发展看散打的发展方向[J].体育科技消息,2002,3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一、项目提要 1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3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4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5
一、项目建设背景 5
二、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11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12
第三章 建设条件 15
一、项目区概况 15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7
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9
一、建设单位概况 19
二、研发能力 20
三、财务状况 20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21
一、市场分析 21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方案 22
三、销售策略及营销模式 22
四、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23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24
一、建设任务和规模 24
二、项目规划和布局 24
三、生产技术方案与工艺流程 25
四、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 26
五、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7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28
一、投资估算依据 28
二、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8
三、资金来源 29
四、年度投资与资金偿还计划 29
第八章 财务评价 30
一、财务评价的原则 30
二、主要参数的选择 30
三、财务估算 31
四、盈利能力分析 32
五、不确定性分析 33
六、财务评价结论 34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35
一、环境影响 35
二、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35
三、环保部门意见 36
第十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 37
一、产业化经营 37
二、农民增收 38
三、其它社会影响 38
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40
一、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40
二、项目经营管理模式 42
三、技术培训 42
四、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43
第十二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46
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46
二、建议 4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