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 理 篇 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傅贵刚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已悄然发生转变:注重三维目标落实,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道,注重课程指导,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情景创设。随着课改的深入,在欣喜之余我们发现,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需要去关注,思考和解决。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并经常探讨的问题: (1)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的矛盾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
2、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由于义务教育中只在七、八年级开设地理。况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一是师资所限,二是重视不够,由于中考不考地理,所以很多初中地理科的开设形同虚设,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失,与高中地理衔接不上。加上有些地方初高中地理教材版本不同,教材知识体系存在“断层”。在教学必修1时,我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缺失对教学的冲击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的打击。我们可以预见,在即将开设的必修3“区域应用地理”模块教学中,虽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其涉及的区域地理知识只作为案例素材,而不作知识、能力要求,但知识与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3、初中地理知识的缺失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将无法避免。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初中部分知识,这又使我们的教学时间更显不足。(2)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矛盾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是: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过去,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可“依纲靠本”。而新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只是对学生能力达标的一个表述,而为达此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没有明确阐述。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出现了对教
4、材内容进行“加法”处理,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引起了课时与内容的严重矛盾,出现教学进程较慢,课时不够的现象。(3)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差异引起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只是能力要求,把一些基本要求列成“标准”,而对于如何达到或实现此“标准”没有列出,这也为“一纲多本”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在编写时,为达到“标准”的要求,都需要选择一定的知识做铺垫,即“搭桥”。这样,就出现了同一“标准”下,不同版本所选取的知识铺垫不完全相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与呈现方式都有较大差异,给教师在如何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上造成了较大困难。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把握不住课程的具体要求,对于按
5、新课标要求能否适应高考心存疑虑。从稳妥出发,教学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尽可能涵盖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状况,从而加剧了内容与课时的矛盾。(4)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的矛盾不追求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本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注重基础性,地理课程选择了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起基础作用的知识和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如必修1“自然地理”模块,课程标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以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为中心内容,对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知识作了较大简化。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不求系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教师广泛的争论和探讨。课程标准中许多“标准”都
6、要求“运用示意图”、“举例”或以典型案例说明。课程标准的这个特点既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这无疑需要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事实与原理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为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不少教师在实际上拓展了教材的知识内容。课程标准的这个特点又反映出其“标准”的弹性,这为教材的编写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不同版本所列举的图表、案例可能完全不一样,也就更容易引起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弹性”。我们感觉新教材(中图版)中活动偏多,占用课时太多,课时内难以完成。从实际教学看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提问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没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合作学习
7、有形式,没有实际收效。 “探究”和 “合作”存在低效化,形式化问题。另外,教师还没有很好的运用评价机制,过程评价流于形式,存在以成绩包容一切的作法。再就是教辅资料与新教材不配套。教材内容新颖,教辅资料习题存在超课标,超教材,内容陈旧等现象,教辅资料中新旧知识体系混杂,使用很不方便。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一、学习课标切实转变观念 ,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校本研究教师要切实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力”与“效果”。()强化“问题”意识。对学生
8、读书,预习,提出问题要求,提出有困惑,有意义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起“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其一,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其二,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争论。其三,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难点或思维的受阻处,选择恰当时机,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选择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点拨:引导学生抓主线,抓关键;()设计关注差异的学习形式。从不同的学生层次,从不同的学生角度,安排难易适中,有梯度的练习活动与问题,使不同的学生有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问题。这样,大部分学生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
9、主学习,并有进步和发展。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倡导教师集体协作,发扬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针对教材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以及教师个体难以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统一要求(讲那些,讲多深,怎样讲)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案。并在课后集体反思,说出得失,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教案。这样可以把个人教案优化整合,保证讲准知识要点和延伸度,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1)备课组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都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反馈
10、评价内容等。其中应把备课标即研究解读课标作为重点内容,应依据课标整合教材,梳理知识脉络,把握教学的方向。(2)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三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是不可割裂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教材内容密切结合教学经验,经过集体讨论后确定。要发挥教研组的群体优势,凝聚集体智慧 ,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注意不要把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这是关系到高中课改成败的关键之一;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
11、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学生生活体验中的地理素材;注意课堂小结及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4)搞好教学诊断,及时反思教学中的问题要做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做到基础知识堂堂清。同时要做好教后反思记录,凝练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反馈,不留死角。在每章内容结束后,要做好单元知识测验和评析,测验方式要灵活多样,要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地理课堂变为学生探究知识、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在加强集体备课的同时,校本教研制度化,系列化,专题化研究要赋予新内容。以教研组为基础,发挥文科综合优势,以备课组为展示平台,具体实施。
12、校本教研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1)新课程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2)研究每条课程标准所隐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形成具体的内容标准;(3)比较同一标准下,各种版本教材的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另一方面,要研究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策略二、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及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晰本节课学生要掌握哪些内容,怎样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会画,会写,会指出,会分析,还是会比较,分析,迁移,应用?对知识,技能目标的确定,必须描述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本节课“亲历” “经验”那些具体的学习过
13、程,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体验,审美的陶冶。学习目标还要强调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生命意识和地理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等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都是依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教材的深度,难度处理,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才有依据,才有章可循。策略三、合理选择内容,优化整合资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钻研教材,从全局到局部,要通读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其之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整体体系准确把握“三点一线”。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主要线索。找准学生学习
14、起点,深入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时间能力,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容量。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和处理作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整合教材内容,适当调整重组,补充删减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生活中的案例,网络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关注、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策略四、创造性地开展,实施教学中的活动。新课程主张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如地理新课程每一章都有课题,都是运用章节知识解决应用、拓展、熟悉、分析一定的地理问题。每一节还有探索、阅读、思考、案例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好这些活动,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教学
15、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活动的设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所区别,由于课时紧张,不可能所有的活动都在课堂开展,需要教师对活动进行删减,合并,修正和补充,关注活动的探究性,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其一要有合作目标。在合作之前,学生应该清楚合作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从而做到小组合作有的放矢;其二,要形成合作机制。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保证成员平等参与,共同承担学习责任,让“人尽其才”。其三,要教师参与合作。教师要平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认真看,仔细听,设身
16、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合作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控与评价。策略五、发挥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加强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研究教师要慎用否定语言进行评价,注意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评价的激励作用。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及时灵活的处理纠正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科学,辩证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正误观。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学业评价,应遵循学科实际和教学实际,力求公正,公平,易操作。例如我们在地理学科评价中学科成绩和过程分别占60和40。平时的作业、参与活动的态度、效果等,既有小组、自我评价,还有教师评价。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评价比例可以设为5:5。策略六、处理好高考和
17、课改的关系,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教师的教学最终要效应在高考选拔上,以备课组为责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狠抓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以新课改三性内容(课程内容基础性与高考科目全面性;课程内容时代性与高考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选择性与高考选播竞争性)促进新高考、新课改的和谐与发展。首先要认真开好教好必修课程。关注学科基础,突出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其次,要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第三,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了,才能有动力,有效率的投入学习。最后,对于选修内容要突出其应用性,特别是与必修关联知识点,应使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注重过程和方法了,各
18、种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也就真正把握好新课标,任何考试都应付的了。用勤劳和智慧升华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浅谈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段宝林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强调在知识教学的同时特别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它要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
19、学校教育成效,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里就拥有更加广阔的主动创设的空间,期待着教师追求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展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心境;更加呼唤着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设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的平台。教师就必须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就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加全新的理念,也使得每位教师必须应对改革,重新审视自我,科学合理的选择教育教学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机智科学合理的整合课堂,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
20、效性。在地理新课程实施和地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现实的教与学的矛盾使我深深感到:教育需要辛勤的园丁,教育更需要具有敏锐智慧的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努力学习,用勤劳和智慧升华地理课堂教学实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新课程教学落到实处。一、厚积博思,不断学习,用勤劳的个人品味丰富课堂内涵是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观念来武装自己,教育对象复杂化、课程结构多样化、教育内容扩大化、教育方法灵活化使得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智慧。现在的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期待
21、着每位教师的积极学习和积淀。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和比较思维明显,地理教育的广泛性较其它学科更突出,大量地理事实和材料都具有学习和记忆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素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世界观、环境观为每位地理教师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地理学习片面的错误认识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去根本扭转和改变。所有的一切期待着地理教师用自己的教师魅力去实现。地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更加要求每位地理教师专业功底要深,课程理念要
22、新,知识不能少,智慧还要多。地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科专业、治学严谨的教书匠,更需要思路灵活、善于组织调控、反映机敏、会激发兴趣、能积极沟通的好教师,更需要能积极开拓、不断进取、勇于创新、逐渐升华、教研相长的新型教师。厚积才能博发,深思方可熟虑,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教师的人格力量、文化底蕴、艺术表现、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逐渐提升的,功在课下,效在课上,课上一分钟,课前十年功,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勤于积累、努力探索、积极用勤劳提升个人品味才是地理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二、有为有位、积极开拓、勇于探索、积极升华课堂实践是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课堂是学
23、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在课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成为学生思维的调动者,课程资源的发现者,探究方法的引导者。它的实现就需要教师有正确、超前的教育观念、崭新的教学设计思路、新颖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独特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的教学结构和程序。这一要求的实现就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当好教练。新课程期盼着每位教师课前设计点子多,课上对话口才好,情绪饱满,引领得当,点拨得法,有为有位,在教学实践中日益丰富课堂教学经验和应对能力。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地理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地理,探索、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24、首先在于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事地理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习思维能力养成的过程。教师是课堂学生学习的导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在交往中思索、探索、练习、掌握并应用,以建构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创设和谐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让学生面临实战,接
25、受训练是教师课堂教学目的。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交往过程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则意味着人人皆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与学生都是地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进行思考,接受训练,培养思维。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思想自由和解放的过程,成为心灵对撞、智慧喷发的广场。对学
26、生而言,地理学习过程意味着其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思维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地理教学过程则意味着其智慧展现、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不断开发课程资源,积极丰富课堂内涵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体现。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应是鲜活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与学生心灵发生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在广阔的课程资源运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学生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丰富有效的课程资源,课堂必然失去其灵性,师生互动和智慧迸发也就失去其原有基础。教材、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中已有的知识材料等都是课
27、堂教学中难得的课程资源,教师理应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堂内涵,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使课堂成为学生产生智慧的孵化器,使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升华。同时,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法,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形成更为科学的课堂相应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相长。一堂课的深度和广度的延伸是教师能力的根本体现。有为有位,明确定位,展现能力是教师展业能力的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和机智需要教师
28、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勇于开拓,这一切都依赖地理教师积极升华课堂实践得以实现。三、加强课后反思,提升个人教学才智,凝聚教学精华,形成个人风格形成于思荒于随。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再认识。地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更期待地理教师积极的课后反思,在反思中结合每一堂具体的教学情景比较自己的精神状态与自我感觉,分析驾御此课的教学能力评价达成目标的教学效果,总结有价值的经验,检查有无明显的科学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个人教学才智,凝聚教学精华,教学相长,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魅力。 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期待每位地理教师不断耕耘,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积
29、极升华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而真正彰显课堂教学的价值。地理教学中巧用借喻法曹亚安在地理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些问题:部分地理概念、规律、成因等理性知识因抽象、难于想象,教学中又不能带学生实地考察,很难教学。那么如何将这种抽象、难于想象的理性知识变得易于被学生理解把握呢?针对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水平,能对各种经验材料作出理论规律性的概括等特点,可用“借喻法”来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借喻法”是指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物、现象以及经验,进行迁移比较来理解和说明一些很抽象、不易想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我常采用的借喻手法如下:1、物理演示:借助简易的实物或人,通过物理手段演示作为“原型”来引导学生发
30、展想象思维,对无法感知的地理事物形成想象表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及成因。(1)借助人的物理演示:如教学“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时,借用一条线上的三个人,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甲、乙两学生分别为“某一恒星”和“太阳”,教师在黑板前为“地球”且伸出一只胳膊指向学生甲和学生乙。首先以学生甲为参照点,教师在原地逆时针自转演示“恒星日”。再以学生乙为参照点,教师逆时针自转,同时移动脚步绕学生乙逆时针公转一角度来演示“太阳日”。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积极观察,“太阳日比恒星日长”可明显地“看”出。(2)借助简易实物的物理演示。我这里的简易实物不包括地理模型或仪器,它演示所解决的地理难点往往是地理模型或仪器
31、在课堂不易解决的。例如,借助半边涂黑半边涂白的篮球由教师托着转,演示月相变化规律;借助海绵吸水来演示说明大气降水中的水汽饱和度概念;借助一揉熟的湿面团,在讲台上慢慢地坍平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软流层的固体可塑性;借助竹片演示“挑扁担”,当弯曲的“扁担”忽然断裂时,出现反弹恢复原来平直形态的现象,说明弹性波即地震波的产生道理。2、数字转换: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字空间概念,去想象一些抽象的地理数字,使其变得生动易把握。如在“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教学中,“目前我国的沙漠面积正以每年2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借助学生生活的地区-洋县的面积3206平方千米来比较,即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几乎相当于大半个洋县范围
32、。使学生头脑里产生与之相应的新形象,仿佛“看到”广阔的耕地、牧场变成了不毛之地的沙漠。3、经验迁移:借助学生熟悉的东西作为“原型”,与教材联系起来去启发思考地理规律和成因。学生会感到惊异、深刻、亲切,有利于地理表象、概念的形成和思想情感的转变。例如,借助炸药包爆破碉堡的关系教学“震级和烈度”时,学生易于想象,敢于发言。教师只要用几个问句:要爆破某一碉堡,在同一地方埋炸药去炸,炸药的用量与破坏程度关系怎样?用同样的炸药量放在碉堡的不同部位或在碉堡不同的距离地方,其破坏程度又会怎样?同样的炸药量去爆破两座结构不同的碉堡,两座碉堡的破坏程度是否一样?学生回答后即能小结出:烈度除与震级有关,还与震中距
33、、震源的深浅、地面建筑物等有关。讲解CO2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时,可借助人穿衣服,衣服本身不发热,而是使人体的热量不宜散发,CO2浓度升高相当于给地球多穿了一件衣服。讲解“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形成机制可分别借助“船在水中行”和“水流使船行”的现象去理解;借助光在水面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去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中的不连续面。借用淘箩在面盆中淘米的现象,理解面盆是“隔水层”,米层是透水层;借助玻璃温室去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借助“坐汽车的感觉”去理解各种天体的相对运动。教师要善于用“借喻法”,它是我们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原苏联教育家冈渣洛夫所著教育
34、学原理一书中写到“越难把握的教材,就越要求在教学中采取直观的原则”。因为“借喻法”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直观价值。因“借喻法”突破难点,不仅可以代替教师许多语言,有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节省时间,达到精讲多练、多思的目的;而且可以把地理知识讲活,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爱好。通过借喻,丰富学生的有关感性材料或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而且印象深刻。怎样才能用好“借喻法”?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多观察思考身边的事象,善于发掘出教学中可借喻的事象。如用教室里几种不同颜色封面的书本演示说明地层的概念和成因,向斜、背斜的概念和成因;借助教室、课桌凳、人、
35、书等社会环境中的事物,讲解社会资源的概念;用讲台上的粉笔盒演示断层、地垒和地堑的概念和成因等。不断地积累,并按章节整理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可借喻的典例,作为以后教学的资料。其次还应注重以下几点:(1)量力适度-考虑被借喻的事物和现象,学生是否可接受。如借助光在水面的折射和反射现象讲“不连续界面”的概念,是因所教对象都具备了初中物理所学的光学知识。量力适度是能否用好“借喻法”的要害。(2)被借喻的事物和现象与要借喻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应具有某种相似点。如流水带动船行与岩浆对流带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原理相似。这是启发学生思维的纽带。(3)对部分领会性的体验和身边可能注重不够的现象,可事先布置学生观察
36、或试验某种现象。如在讲地震的发生一节前,布置学生用竹片或小枝条演示“挑扁担”;讲对流层之前观察家里滚粥锅的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便于教师的课堂点拨。(4)用“数字转化”和“经验迁移”手段借喻,要尽可能地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形成的表象深刻和亲切。(5)被借喻的事物和现象一定要形象直观,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尤其是“经验迁移”手段的运用。这是用好“借喻法”的灵魂所在。总之,“借喻法”是解决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进一步完善“借喻法”在高中地理各章节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高一地理学习障碍的化解对策路耀明高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和抽象性都很大的学科,不少学生到了高
37、一以后出现了很大的不适应,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地理难学(如地理知识点多而分散、地理计算、图象判读、空间定位难度大等),觉得学习无所适从,严重者甚至出现了“恐地症”,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应采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对策,以化解学生的学习障碍。一、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系统化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初中地理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如地球和地图、气候的基本知识等掌握得很浅薄,且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基本是空白,从而造成高中地理学习困难。,加上高一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抽象性强,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知识点多而跨度大,因而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把高初中知识作为一个知识系
38、统来把握,适度补充初中知识,完善地理知识结构,是化解学生学习障碍的良策。例如,初中地理学习了“气候”的有关知识,但知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为此在学习高一地理气候知识时,可通过高初中知识的衔接,来完善地理知识结构。梳理气候分布(见下表)。气候类型具体分布气候类型南北纬10度之间热带雨林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沿海多雨区热带季风南北纬10度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草原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度之间热带沙漠南北纬30度40度大陆西部地中海南北纬25度35度大陆东部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南北纬40度60度大陆西部温带海洋南北纬35度50度大陆东部温带季风温带大陆内陆温带大陆性温带大陆内陆温带大陆性北纬50度60度
39、间大陆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苔原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冰原分析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从降水量上看,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多雨,全年至少有一个月雨量在60毫米以上,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交替,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来临之前。热带沙漠气候最高月平均气温超过30以上,常年干旱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夏季,多对流雨,这里的降水和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全年分配比较均匀的情况显然不同。从气温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春秋极短,全年高温,最冷月气温一般在18以上”。分析气候成因。例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常
40、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而造成的。例2,地中海气候是由于风带和气压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例3,温带海洋性气候是由于常年受来自海洋的中纬西风以及沿岸的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通过气候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有助于学生对气候知识完整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加强对知识的综合整理,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思维迁移的灵活性。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活动化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的过程,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将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封闭和僵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的活动化。(一)引导学生积
41、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关于洋流知识的教学,就可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洋流分类有哪些?各种洋流分布在哪里?洋流分布规律是什么?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洋流对等温线、海水盐度有何影响?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不但能掌握洋流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二)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人教社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几乎每课都安排有“活动”教学内容,其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课堂作业类(课堂作业类是指以试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课堂讨论
42、类(课堂讨论类大多是要求学生以尚无明确意义与答案的开放性热点话题为主题展开讨论与辩论);课外调查类(课外调查类基本上是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并提出的可行性的改进意见)。教学中可因课制宜,用好“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三、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规律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而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待于知识的规律化、思维的条理化。例如,日照图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认清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
43、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矛盾的焦点,针对学生学习障碍,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提炼知识规律,以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掌握思维和解答规律,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解答日照图时,由于不能挖掘图中的隐含条件和信息,不能抓住日照图中的关键点,因而难以找到解题的思路和切入点。在教学中应该围绕总结日照图解题规律来进行教学,只要抓住解答日照图的关键点,就可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得出日照图的解答规律:规律1、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所在的经线平分昼半球或夜半球,其地方时为0点或12点。规律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
44、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赤道的日出时间),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赤道的日落时间)。规律3、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角为90,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来回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春秋分日直射在赤道上,夏至日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冬至日直射在南回归线上。通过以上规律的总结,不论日照图如何变,学生只要抓住日照图中的关键点,只要掌握了解题的规律,解题难点是容易攻破的。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图象化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图带文,并重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从而可以突破学习难点。(一)借助区域地图熟悉空间分布要注意一些
45、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强化地理空间位置,熟悉并掌握它们的地理原理,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例如,在高一人文地理教学时,可借助区域地图,通过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来促进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二)借助区域地图找出空间分布规律例如、关于洋流分布规律的教学:1、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找出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岸的洋流分布:中低纬太平洋西岸为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大西洋西岸为墨西哥湾暖流和巴西暖流,印度洋西岸为马达加斯加暖流和莫桑比克暖流;中低纬
46、太平洋东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大西洋东岸为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中高纬大洋西岸洋流分布:太平洋西岸为千岛寒流,大西洋西岸为拉布拉多寒流,东岸为太平洋东岸为阿拉斯加暖流,大西洋东岸为北大西洋暖流。根据以上分布,推断出洋流分布的第一条规律:(1)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2)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东岸为暖流。2、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找出洋流分布的第二条规律:(1)中低纬洋流呈反气旋型流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2)中高纬洋流呈气旋型流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找出洋流分布的第三条规律:北印度洋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通过“世界洋流模式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应用,既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也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地理学科充满思维理性,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难点多,如果地理教学中能够针对学生的智能水平和知识状况,能够针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知识疑惑点进行教学,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难、障碍和“恐地症”是可以及时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