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吴庆华:解读“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180278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庆华:解读“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吴庆华:解读“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吴庆华:解读“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吴庆华:解读“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吴庆华:解读“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解读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对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 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潮流, 也是以“ 核心素养” 统领高中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一、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二十一世纪是“ 知识社会” 的时代, 在知识社会里, 基础教育最需要培育学生的“ 创造性” 学力, 而“ 创造性” 学力的育成不仅仅是靠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 记忆型” 学力, 更要靠能动的“ 思考型” 学力。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变革, 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 强调了批判性

2、思维、 决策能力、 问题解决、 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 协调等社会技能, 以及反省性思维、 自律性、 协作性、 责任感等人格特征与态度。对“ 核心素养” 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年提出的“ 核心素养” 结构模型, 就是希望解决: 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 能力与情感态度, 才能确保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 才能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去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部在年月印发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中首次提出了“ 核心素养体系” 概念, 并将这一概念摆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意见 强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 细化, 深入回答“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因此, 本次的高中课程改革就要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 给出“ 核心素养” 的概念界定。明确指出:“ 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应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根据 意见要求, 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高中各学科 课程标准 研制组研究制定高中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 明确提出学生在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中应达成的核心素养

4、要求。“ 核心素养体系” 是不同学段育人目标和任务的依据。根据 意见 的要求, 在提出“ 核心素养体系”后, 这一体系自然也就成为高中各学科 课程标准 的修订依据, 也自然成为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依据。二、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 双基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到“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转变, 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 三维目标” 的基础上提出以“ 核心素养” 来统领。实际上, 核心素养也属于知识、 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是知识、 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核心素养是对国家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是高中

5、课程体系和各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纠正过去教育的偏差, 比前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 华南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 研究成果中, 提出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的总框架包括: 社会参与、 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 十项核心素养指标, 如以下方框图所示。在“ 核心素养体系” 的整体框架基础上, 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共有四个维度: 物理观念和应用、 科学思维和创新、 科学探究和交流、 科学态度和责任。各维度主要包含

6、的各要素形成如下的学科素养体系。在即将颁布的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 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达成水平都提出了参考评价指标,每个维度都划分为从“ 水平一” 到“ 水平五” 共五个等级。由于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 跨学科的特点, 所提出的关键指标是通过各学科教学都可以育成, 也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因此高中物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 实际上也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例如: 核心素养体系中的“ 语言” 素养的概念, 就不再是语文、 外语等语言学科所专有, 这一概念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 远超了语言学科的范畴。高中物理教育在“ 语言”素养的培养上, 通过培养

7、学生的“ 语言与交流” 素养为“ 核心素养体系” 服务, 侧重培养学生有机运用文字语言、 代数语言、 图形语言和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 力求逻辑严谨、 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研究或思考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核心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单一显现的, 而是以整合的方式予以表现。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也不是彼此孤立地发挥作用, 也是在一个人身上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指出: 核心素养总框架中所罗列的一系列具体指标, 它们是一个整体, 各项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三、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核心素养与能力是有所区别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 也

8、可以是后天形成的。核心素养则是可教、 可学的, 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连续性的, 也是具有阶段性的, 学校教育不能错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 核心素养是最基础、 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 就像房屋的地基, 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 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因此, 高中教育就要抓住这一阶段的关键期, 有效促使每一个学生达成这一阶段应该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高中物理教学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此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

9、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整个教育阶段中慢慢形成。为了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应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 自然就会变为信念, 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比如, 在实验中养成独立操作、 记录数据、 收拾实验器材、 整理桌椅等物品。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 正是通过这些小事,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将来走上社会

10、后才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等学习环节上, 要注重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 积极、 乐观的心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 学会尊重别人、 与人沟通交流, 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容纳别人, 采纳他人的不同意见, 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这些都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需的“ 礼仪文化”。只有通过学校营造这样的校园文化长期熏陶, 才能促进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阳光走上社会。 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 不仅要获得必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还要领悟物理的思想与方法, 更要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 这些

11、都是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另外, 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也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不兴趣, 对什么都不爱好, 那么他将来就可能对许多事情都漠不关心, 不注重自我发展, 也就容易成为平庸的人。目前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水平从表面上看不成问题, 但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 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 物理学习只是为了完成高中学业和应付高考, 完全处于一种被教育、 被学习的状态。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 根本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 因此高

12、中物理教学应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 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 目前高中教育中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是扼杀学生好奇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高中物理教师尤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物理学业负担, 特别要设计好作业和考试的次数、 数量和难度, 做到恰到好处, 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态, 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物理课堂教学, 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 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只有敢质疑、 勇提问、 勤思考的学生才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思维的启迪, 避免急切给出问

13、题的结果, 应引导学生针对物理问题展开质疑, 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课堂上要努力创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 这是才是高中物理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物理教学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高中毕业学生即将走上社会, 这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必然。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他就必需了解这个社会, 学会与他人共处, 学会适应、 学会调适, 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 必需能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努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去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新一轮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 仍然坚持“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物理课程的

14、实施中, 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关注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的联系, 努力体现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物理学科“ 培养什么人” 的问题。芬兰提出: 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 强调综合, 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 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虽然高中物理难度较大, 学科性较强, 但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比如高中物理跟数学、 化学、 地理、 哲学、 美术等学科都有较多的交融。 物理教学要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下工夫基于我国对“ 核心素养” 的界定, 今后学校的教育就必须从“ 知识传递” 转向“

15、知识建构”,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中物理教学注重让学生领悟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 体验探究的过程、 感受物理学的美妙、 增强实践意识、 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创新能力等。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 都依赖于教学的过程。只有在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 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 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的思想方法,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体验性活动,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 去亲身体验和感受, 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 增强实践意识, 培育物理素养。从布鲁姆的弟子安德森修订的“ 新版教育目标分类” 来看, 教育目标金字塔的塔基是由“ 记忆、 理解、 应用” 三个“ 低阶认知能力” 所构筑的, 塔顶才是由“ 分析、 评价、 创造” 三个“ 高阶认知能力” 组成。只有在高中物理课堂上, 切实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切实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下工夫, 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亲身的体验,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获得高阶认知能力。总的来说, 要充分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就是要努力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来可以运用物理思维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