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解剖-神经系统.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79728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神经系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剖-神经系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剖-神经系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剖-神经系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剖-神经系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word)解剖-神经系统 第九章 神经系统总论一、 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神经系统 脑:端脑、间脑、小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 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感受器 感觉神经元 中枢 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1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 在新鲜标本中色灰暗2皮质: 大、小脑表面的灰质3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色泽白亮4髓质: 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5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态和功能相似的

2、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的团块6纤维束: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7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核(二)在周围神经系统内:1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处2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位置和外形(一)位置: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平L3(二)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形2个膨大 颈膨大(C4 T1) 与上肢出现有关 腰骶膨大(L2 S3)与下肢出现有关 前正中裂 6条纵沟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走出 后

3、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共有31个节段。二、内部结构:(一) 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二) 灰质:呈“H”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 后 角: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中间带: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内脏感觉传入纤维.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骶副交感核(S24):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前 角: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

4、肌。(三)白质 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三个索 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区重要的纤维束:1. 薄束 Fasciculus gracilis:位于后索的内侧部,成自同侧T5以下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上行至延髓薄束核。传导同侧下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2. 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 位于后索的外侧部,成自同侧T4以上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上行至延髓楔束核。传导同侧上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3。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可分为位于外侧索前半部的脊髓丘脑侧束和位

5、于前索的脊髓丘脑前束。起自板层,,经白质前联合越边后在同节或上12节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半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冲动信息4。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大部分纤维经延髓锥体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后部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纤维渐终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控制肢体的随意运动。小部分不交叉的纤维于同侧脊髓前索最内侧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双侧前角细胞,控制躯干肌运动。三、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脊髓半切损伤后的表现:1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骨骼肌随意运动障碍(损伤了皮质脊髓侧束)2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深感觉和精

6、细触觉障碍(损伤了薄束和楔束)3 损伤平面以下对侧肢体浅感觉(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障碍(损伤了脊髓丘脑束)脑干组成:延髓、脑桥、中脑。一、脑干的外形(一) 脑干的腹侧面 锥体:锥体束 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延髓 橄榄:下橄榄核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 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基底沟:基底动脉脑桥基底部 三叉神经脑桥 小脑中脚 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大脑脚底:下行纤维束 中脑 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后穿质(二) 脑干背侧面 上部:菱形窝的下半延髓 薄束结节:薄束核 下部 楔束结节:楔束核 小脑下脚 构成菱形窝的上

7、半 脑桥 小脑上脚上髓帆: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中脑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上丘臂 下丘(听觉反射种枢) 下丘臂(三) 第四脑室1 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2 第四脑室底菱形窝3 第四脑室顶 前部:上髓帆 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 三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2)4 连通关系 中脑水管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四)脑干内部结构 包括:灰质(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白质和网状结构1. 脑神经核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

8、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一般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下部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头端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名称 位置 联系的脑神经 功能动眼神经核 上丘,中央灰质腹侧 眼外肌(除上斜肌和外直肌)动眼N副核 上丘,动眼N核背侧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滑车神经核 下丘,中央灰质腹侧 上斜肌三叉N中脑核 中脑,中央灰质外侧 头面部本体感觉三叉N脑桥核 脑桥中部,被盖背外侧 头面部触、压觉三叉N脊束核 脑桥C2,3 ,, 头面部皮肤、粘膜和牙齿的痛温觉三叉N运动核 脑桥中部,被盖背外侧 咀嚼肌、鼓膜张肌展神经核 脑桥中下部,面N丘

9、深面 外直肌面神经核 脑桥中下部,被盖腹外侧 表情肌、蹬骨肌上泌涎核 脑桥下部,脑桥RF 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鼻腭部黏膜腺前庭神经核 脑桥,前庭区深面 平衡觉蜗神经核 脑桥,听结节深面 听觉下泌涎核 延髓上部RF 腮腺疑核 延髓RF , 咽喉肌孤束核 延髓RF ,, 内脏感觉迷走N背核 迷走N三角深面 胸腹部脏器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副N核 颅部 疑核尾 咽喉肌 脊髓部 脊髓前角C1-C5 胸锁乳突,斜方肌舌下神经核 舌下N三角深面 舌内肌、舌外肌 2 非脑神经核薄束核与楔束核: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薄束与楔束的纤维,发出纤维形成内侧丘系,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脑桥

10、核:散在于脑桥基底部,接受同侧大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小脑中脚。是大脑皮质与小脑联系的中继站,为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参与运动有关。黑质:位于中脑的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为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参与运动调节。红核: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调节屈肌张力,为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协调运动。3 传导束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折向上行为内侧丘系, 止于背侧丘脑腹外侧核。传导对侧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与精细触觉。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与脊丘系Spinal lemniscus:来自

11、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内上行构成脊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痛、温、粗略触压觉。三叉丘脑束Trigeminothalamic tract 与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粘膜及牙齿的痛、温、触压觉。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发出的纤维在脑桥基底部与被盖部之间横行越过中线,穿过纵行的内侧丘系,形成斜方体,再折向上行为外侧丘系。传导听觉信息。锥体束Pyromidal tract:起自大脑中央前回皮质,分为皮质脑干束和皮

12、质脊髓束,分别止于脑干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支配躯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起自大脑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止于脊髓前角,经锥体交叉处交叉的纤维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为皮质脊髓前束,管理双侧躯干肌、对侧肢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皮质核束:起自大脑中央前回下部皮质,大部分止于脑干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小部分只止于对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对侧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部)。管理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4. 脑干网状结构 (1)位置: 位于脑干内神经核与上、下行纤维束之间(2)功能1)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传导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

13、水平、清醒状态2) 躯体运动调节系统:通过网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3) 生命运动中枢: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运动和呼吸运动一、小脑位置和外形:1 位置:位于颅后窝,延髓与脑桥的背面.前面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上方籍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 小脑蚓 vermis: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2 形态 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两侧的膨大部 小脑脚 cerebellar peduncle:上、中、下三对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的一突出部.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有可能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称小脑扁桃体

14、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3分叶: 绒球小结叶: 绒球和小结-原小脑(前庭小脑)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的部分-旧小脑(脊髓小脑) 后叶:小脑原裂以后的部分 新小脑(大脑小脑)二、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1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大脑小脑: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三、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一)间脑位置分部: 1 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大脑半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部分,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外2 分部: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后丘脑、底丘脑(二)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1 功能:皮质下感觉

15、中枢,可能感知粗略痛觉.还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与学习和记忆。 2核团(位置):借内髓板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背侧组和腹侧组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3。 核团(发生和功能):(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腹前核、腹外侧核: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至躯体运动中枢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味觉纤维,传出纤维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至躯体感觉中枢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传出纤维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至躯体感觉中枢(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三)后丘脑 met

16、athalamus 1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 2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四) 下丘脑 1位置: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下连垂体)、乳头体及下丘脑沟以下的第三脑室侧壁部分 2内部结构(与脑垂体之间的联系) 视上核 神经垂体: 视上垂体束(加压素抗利尿激素) 室旁核 神经垂体:室旁垂体束(催产素) 漏斗核 腺垂体:垂体门脉系统(促激素释放激素等) 3功能: (1)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 (2)皮质下植物性中枢,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代谢及内分泌活动(3)与边缘系统联系密

17、切,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4)视交叉上核可能是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的起搏点(五)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1位置: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内含第三脑室脉络丛和脑脊液 顶: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 2境界 前界:终板 后界,松果体和后连合 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两侧:经室间孔侧脑室 3连通 后方: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一、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1外形 端脑由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大脑横裂:大脑与小脑之间 外侧沟:自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半球上外侧面的深沟 三条恒定的沟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几

18、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上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2五叶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叶掩盖 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二、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1第1躯体运动区(1)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2)特点

19、交叉管理:支配对侧半躯体的骨骼肌运动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2第1躯体感觉区 (1)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2)特点 交叉管理:接受对侧半躯体的感觉投射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 3视区:(1)位置: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2)特点: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 4听区:颞横回(41、42区) ,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 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 5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 听觉性语

20、言(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三、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1)位置: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可分为前角、后角、下角和中央部.内含侧脑室脉络丛和脑脊液 (2)连通: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四、大脑半球的髓质1纤维分类: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如胼胝体、前连合、穹隆连合投射纤维:由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构成内囊 2内囊 internal capsule (1)位置: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 (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a。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

21、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b.内囊膝: 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c.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 对侧偏身瘫痪(锥体束损伤)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 五 基底核: 1组成:位于端脑的基底部,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和苍白球)、杏仁体和屏状核 尾状核、豆状核(壳和苍白球)合称为纹状体。其中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2 功能:调解肌肉的张力、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一、主要感觉传导通路小结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

22、经元第三级神经元纤维交叉部位投射中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脊神经节细胞薄束核、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延髓丘系交叉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及中央前回肢体浅感觉脊神经节细胞脊髓后角细胞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白质前连合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头面浅感觉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延髓和脑桥中央后回下部视觉视网膜双极细胞视网膜节细胞外侧膝状体视交叉枕叶内面距状沟周围皮质二、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发起运动,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构成反射弧的传出部分,并对肌肉

23、有营养作用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肌张力增高降低瘫痪特点硬瘫软瘫腱反射增高降低或消失病理反射()()肌萎缩短期内不明显短期内明显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 前根(运动性)脊神经的组成 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后根(感觉性)脊神经节:为后根在椎间孔附近的椭圆形膨大,由假单级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 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脊神经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脊神经的区分: 颈神经: 8对, 胸神经:12对 , 腰神经

24、: 5对 ,骶神经: 5对 尾神经: 1对。 前支:粗大,为混合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除胸神经外,先交织成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由丛再分支分布脊神经的分支 后支:较细,为混合性,分布于项、背、腰骶部 脊膜支: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等处 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一、颈丛cervical plexus (一)组成和位置1组成: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 2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二)主要分支 膈神经 phrenic n.(1)组成: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2)行程:由颈丛发出后前斜角肌前面于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肺根前方

25、纵隔胸膜和心包之间膈(3)分布: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尚分布于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二、臂丛brachial plexus (一) 组成: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二) 位置: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三束(三) 主要分支神经分布范围损伤症状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1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肌前群及附近关节;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1、2蚓状肌;2手掌桡侧2/3、桡侧三个半指掌面皮肤及中、远节指背皮肤“猿手尺神经1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

26、鱼际肌、拇收肌、第3、4蚓状肌、骨间肌;2手掌尺侧1/3、尺侧一个半指掌面皮肤,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背皮肤“爪形手”桡神经1肱三头肌、肱桡肌、前臂肌后群;2手背桡侧半及桡侧2个半指近节指背皮肤“垂腕腋神经三角肌和小圆肌;肩部、臂外侧区上部皮肤“方肩”三、胸神经前支:12对(T1T11为肋间神经,T12为肋下神经: ) 分布:分布于肋间肌、腹肌前外侧群;胸、腹壁皮肤及胸、腹膜壁层 节段性分布: T2 胸骨角平面 T4 乳头平面 T6 剑突平面 T8 肋弓平面 T10 脐平面 T12 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四、腰丛lumbar plexus (一) 组成: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

27、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二) 位置: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三) 分支及分布范围肌支: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1 股神经 皮支:大腿及膝关节前面皮肤,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五、骶丛sacral plexus (一)组成:腰骶干(L4、L5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二)位置:位于盆腔内,骶骨及梨状肌前面,髂血管后方(三)主要分支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 (1)行程:经梨状肌下孔于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股后区,股二头肌深面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2)分布:本干分布至大腿肌后群及髋关节,还分部至小腿肌和足肌,小腿后面和外侧、足背外侧和足底皮肤(3)胫神经

28、tibial nerve 1)行程:行于小腿后群浅、深肌层之间,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2)分布:小腿肌后群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3)损伤:“钩状足(4)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 1)腓浅神经:分布于腓骨长、短肌,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 2) 腓深神经:小腿肌前群、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皮肤 3)损伤:“马蹄”内翻足一、脑神经的分类 感觉性脑神经:含躯体或内脏感觉纤维(、) 运动性脑神经:含躯体或内脏运动纤维(、) 混合性脑神经: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 二、混合性脑神经(一)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一般

29、躯体感觉纤维:头面部一般感受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 1纤维成分 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 2分支: (1)眼神经(感觉性):穿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沿途分支有额神经、泪腺神经、鼻睫神经 分布于视器、眼裂以上和鼻背皮肤(2)上颌神经(感觉性):穿海绵窦外侧壁,经圆孔出颅。分支有眶下神经、颧神经、上牙槽神经、翼腭神经分布于上颌牙、口、鼻腔粘膜、硬脑膜及睑裂与口之间皮肤 (3)下颌神经(混合性):经卵圆孔出颅。分支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咀嚼肌神经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粘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皮肤、咀嚼肌 三叉神经损伤表现

30、:同侧的面部皮肤及眼、口和鼻粘膜一般感觉丧失;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二)面神经 facial nerve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表情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上泌涎核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1纤维成分 节换元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腔、腭的粘膜腺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舌前2/3味蕾面神经膝神经节孤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部皮肤一般感觉和表情肌本体觉 2行程: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内耳门内耳道底面神经管茎乳孔出颅穿腮腺到面部 3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味蕾(1)鼓索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下颌下神经节换元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分泌(2)岩大神经:

31、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翼腭神经界换元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 (3)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 颞支:额肌、眼轮匝肌等颧支:眼轮匝肌及颧肌 4颅外分支 颊支:颊肌、口轮匝肌及口周围肌下颌缘支:下唇诸肌 颈支:颈阔肌5神经节(1)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上部,上颌神经下方(2)下颌下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三)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erve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茎突咽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下泌涎核耳神经节换元腮腺 1纤维成分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咽、舌后1/3、咽鼓管、鼓室等处粘膜、 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下神经节孤束核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舌后1/3味蕾孤束核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耳后皮

32、肤上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2行程:橄榄后沟上部连于延髓经颈静脉孔出颅 舌支:舌后13黏膜的一般感觉和味觉 咽支:分布于咽肌和咽粘膜3主要分支 鼓室神经鼓室丛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腮腺 颈动脉窦支: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反射性地调节血压和呼吸4耳神经节:位于卵圆孔下方,下颌神经内侧(四)迷走神经 vagus nerve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迷走神经背核副交感神经节换元颈、胸、腹腔脏器 1纤维成分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咽喉部肌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颈、胸、腹腔脏器下神经节孤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硬脑膜、耳郭、外耳道上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 2行程:橄榄后沟中部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或

33、经总动脉之间后方颈根部 左迷走神经: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主动脉弓前方肺根后方 食管前丛一迷走神经前干一食管裂孔腹腔 右迷走神经:经锁骨下动脉前方气管右侧右肺根后方食管后丛 迷走神经后干食管裂孔腹腔 3。主要分支 内支:分布于咽、会厌舌根及声门裂以上喉粘膜 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下行,支配环甲肌 (1)颈部分支 喉上神经 颈心支心丛心脏 胃前支:分布于胃前壁,“鸦爪”分布于幽 迷走神经前干 门部前壁 (3)腹部分支 肝支:分布于肝、胆囊 胃后支:分布于胃后壁,“鸦爪”分支分 迷走神经后干 布于幽门部后壁 腹腔支:参加腹腔丛,分布于肝、胆、胰、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第四节 内脏神经 内脏

34、感觉神经内脏神经为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的神经,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为称为自主神经系或植物性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比较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效应器骨骼肌(受意志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不受意志支配)纤维成分一种二种:交感和副交感低级中枢效应器一个神经元二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节后纤维)纤维种类较粗的有髓纤维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细纤维分布形式神经干神经丛(一)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1交感神经概观(

35、1)低级中枢:脊髓TlL3灰质侧角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每侧约1924个(2)交感神经节 腹腔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 肠系膜上、下神经节(二)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 1低级中枢部;脑干的4对副交感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S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2副交感神经节动眼神经副核III睫状神经节睫状肌、瞳孔括约肌上泌涎核VII-鼓 索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VII-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泪腺等下泌涎核IX岩小神经耳神经节腮腺迷走神经背核X器官旁神经节和壁内神经节胸腔脏器、腹腔脏器(结肠左 曲以上消化管)骶副交感核盆内脏神经

36、器官旁神经节、壁内神经节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及盆腔器官(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比较内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部位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外侧核脑干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神经核周围部神经节椎旁节和椎前节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节前、节后纤维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节前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分布范围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于全身血管及胸、腹、盆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腺体及竖毛肌和瞳孔开大肌分布于胸、腹、盆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腺体(肾上腺髓质除外)及瞳孔括约肌对心脏的作用心律加快,收缩力增强 , 冠状动脉舒张 心律减慢,收缩力减弱,冠状动脉轻度收缩对支气管的作用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胃肠平滑肌蠕动减弱,分泌减少,括约肌收缩 胃肠平滑肌蠕动增强,分泌增加,括约肌舒张对泌尿系统的作用膀胱壁的平滑肌舒张、括约肌收缩(贮尿) 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括约肌舒张(排尿)对瞳孔的作用瞳孔散大 瞳孔缩小二、内脏感觉神经 第五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并相互延续,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下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