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教案 新人教版年级:姓名:122 回延安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课预习卡第1课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
2、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板书文题)二、披文入情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要求: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2)全班交流。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预设 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
3、激动和喜悦。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
4、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忆延安圣地养育我话延安欢聚话今昔看延安旧貌换新颜颂延安圣地大贡献2.探究品析诗句(教材P14“思考探究”二)臧克家谈回延安:“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希望的金光”。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种“极度欢乐”的情感?(小组内交流、整理批注并推荐学生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引导学生将直接抒情句和间接抒情句归类。)预设(1)有的地方直接抒情,如大江奔流,张扬恣肆、直截了当地宣泄情感。如:“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对延安的思
5、念之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表达对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大发展的热切盼望。(2)有的地方间接抒情,如小桥流水,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通过两个“莫”,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动作描写,“抓”“贴”,极写感情的深挚,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写出诗人见到亲人时无以言表的激动,大幅度、有力度的动词“扑”传神地将这种心情表现了出来。“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语
6、言描写,“真”字传达出美梦成真的欢喜和对延安亲人的热切盼望与感激之情。“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语言描写,表现以老人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的深情。“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场景描写,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场景描写,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师小结: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人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7、;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熟悉作品,加强学生对诗意的感受。同时通过整体阅读和探究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以情入声作者回到延安,“极度欢乐”的情感洋溢于字里行间。那么我们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更好地传达出来呢?1.把握全诗基调(同桌间、小组内朗读,交流体会。教师或优秀学生分节范读,讲解朗读技法。)第一部分:基调跳荡、激烈;速度较快,突出心中的激动。(1)“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富有力度的动词表达了诗人激动的心情。如“搂”,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与近义词“抱”相比,“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更能反映出
8、作者内心的激动。而“扑”则能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极度的兴奋和喜悦。 (2)应重读最能表现出作者激动心情的“抓”“贴”“搂”“扑”等动词。第二部分:基调深沉;速度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直接表现过去生活,要读出怀念与感激。(2)“妈”“小米饭”“糜子”“谷”“红旗”“书”“手把手儿”“母亲”等词语,最能表明延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以及延安亲人哺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恩情,应重读。第三部分:基调真挚、亲切;用轻快的节奏,突出亲切和热烈。(1)
9、“米酒”“油馍”“木炭火”“炕”“窑”“白窗纸”“红窗花”等从特定环境、典型形象方面表现延安亲人相聚情景的词语,应重读。(2)“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要读出宾主双方相聚畅谈的热闹气氛。第四部分:基调热情、明快;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1)“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要读出喜悦与赞美。其中“宽又平”“披彩虹”“亮又明”“迎春风”“换新衣”等最能表现延安新貌,宜重读。(2)“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可读升调来加以突出。第五部分:基调激越、昂扬;朗读时须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
10、强烈地表达出来。(1)重读表示地名的词语“杨家岭”“宝塔山”“枣园”以及和这些地点相关的事物“红旗”“脚印”和“灯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连在一起,体现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使读者在这些形象中感受到巨大的革命力量。(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与标题和开头部分内容形成呼应关系。同时,以夸张的手法强调情感,用呼告方式“喊”出诗人与延安的深厚情谊。师小结:全诗基调直白、热烈、欢快、亲切、昂扬、豪迈。2.情感溯源(1)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中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诗句。预设 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如:“母亲延安就在这
11、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2)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作母亲?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21岁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22岁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师小结:贺敬之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安水成长起来的,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更是成就他辉煌人生的坚实基础。因此,在作者心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回到延安时内心自然是“极度欢乐”的。3.激情再现师:情之所至,不能遏止让我们齐声诵出回延安中这种“极度欢乐”的场景,再现那段难忘的岁月吧!朗读升华:(1)分段编排。第一部
12、分男生;第二部分女生;第三部分教师;第四部分全体同学;第五部分师生共读。(2)诵读展演。(3)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宜以鼓励为主。【设计意图】借助朗读活动,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意。诗句探究品析立足于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朗读技巧分析力求将学生对诗歌情意的感受内化,并以合理的声音形象表现出来。最后的诵读展演情境性、体验感均较强,让学生在轻松好玩的 “游戏”中进入收获“高潮”。四、总结存储1.教师小结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后诗人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延安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朗读时只有准确把握诗意,才能较好地拿捏
13、朗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停连的“度”,才能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2.布置作业背诵整首诗。第2课时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一、背诵回延安,导入新课要求:诵出作者回到延安时激动喜悦、浓烈深切的情感。二、美点探究回延安采用民歌体形式,我们从中除了能感受到诗人对“母亲延安”永不泯灭的真情外,还能从具有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中领略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你认为本诗中哪些地方具有这种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请从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修辞手法和形式等方面去品味。1.词语的运用了解诗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生交流,师补充)预设 (1)叠
14、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等。表情态的有: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2)陕北方言词汇的运用。地方口语词汇如“登时”“莫要”,带有延安色彩的词语如“枣园”“宝塔山”“糜子”,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炕”“窗纸”“红窗花”等等。这些地方事物和地方特色口语入诗,使诗歌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师补充小结:诗句陕北的生活气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陕北的自然景观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陕北的人文景观米
15、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陕北的生活方式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语言等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安的革命象征2.修辞的运用(1)了解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明确概念。比,就是“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事物。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教师举例。a.运用比的诗句。“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将延安的蓝天比作大明镜,映照着美好的景象。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b.运用兴的诗句。“东山的糜
16、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表达作者对延安的感激之情。学生勾画运用比兴手法的其他诗句,交流汇报其表达效果。预设 a.运用“比”的诗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长江大河起浪花”:比喻与亲人围坐在炕上,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没有尽头。b.运用“兴”的诗句。“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此句比兴兼用)“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前后两句道出
17、的都是浑然一体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深层次地揭示了诗人与延安亲如一家的关系,抒发诗人对延安养育自己的感激之情。(此句亦是比兴兼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先说杨家岭红旗的事,以引起下文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2)结合教材P14“积累拓展”四,品味诗句。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生品读、交流,师生分享)预设 “千声万声”所
18、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呼唤声之多,表达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深。“母亲延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唱”“笑”“招”是写动作和表情的。这里拟人手法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延安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把延安发生变化说成“换新衣”。十分亲切,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3.体会作者对“信天游”这
19、一形式的创造性运用(1)明确概念。信天游信天游在陕北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歌词是以七字格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形式灵活,调子自由,简单易唱;押韵,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其内容主要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主题;既唱生活的快乐、个人的忧愁,又浪漫与现实并重。信天游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其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2)学生讨论、交流回延安的诗歌形式与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关系。预设 回延安是一首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这一旧形式写成的表现新时代
20、内容的现代诗。回延安与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异同回延安运用“信天游”的形式产生的艺术效果:a.抒情性强。b.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c.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回延安的创作在“信天游”基础上的创新:a.描写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情感。b.用普通话,减少陕北方言,并省去衬字。c.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句和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并归纳出本诗与“信天游”的异同,让学生去发现本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三、总结存储1.教师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
21、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2.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P15“积累拓展”六。(2)记录家乡的特色并仿写。“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文化特色?问问你的祖辈、父辈,试搜集、记录几个具有家乡地方特色的语言、民俗、景或物的例子,并尝试运用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写几行诗表达对家乡、对家人的情感。本课教学设计首先“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后,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解析诗
22、意。接着“以情入声”,以朗读为“线”,通过炼字品句让学生感知诗词的图画美、音韵美,再通过探寻诗人生平来加深学生对诗情的领悟。第2课时通过分析诗中富有地方特色的词句和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并归纳出本诗与“信天游”的异同,让学生去发现本文中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课后作业,除了布置学生课外完成回延安群文阅读的任务,还希望学生能结合自己家乡实际,挖掘家乡的地方文化特色,并尝试着仿写几句小诗将本单元的仿写任务点分散到本课落实一部分。写作背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就把党中央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
23、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类文阅读延安颂莫 耶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看!群众已抬起了头,看!群众已扬起了手。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坚固的抗日的阵线。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