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综合集训3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综合集训3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年级:姓名:- 1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模拟精选2021河南六市联考深水型水库受水温垂直分布影响,有些季节水库深水区会出现缺氧环境,导致水体中重金属锰的浓度升高,危害城市供水安全。读我国某水库2014年2月2015年2月坝前水位(水库水面海拔)及水温季节变化剖面图,完成12题。1该水库应位于()A东北平原B太行山地C秦岭山地D云南中部2下列关于该水库重金属锰浓度最高的时期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甲时期降水量少B乙时期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C丙时期水温高,浮游
2、生物多D丁时期水库结冰2021武汉外国语学校模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3题。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42021湖北襄阳市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2019年9月18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此,
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的重大国家战略。材料二2020年4月1日起,黄河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禁渔期。自2018年起,每年46月我国对黄河干支流实行禁渔制度,加强依法严惩严重破坏水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材料三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1)指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8分)(2)针对黄河上、中、下游不同河段,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8分)(3)分析说明国家在黄河实施定期休渔制度的意义。(8分)B真题汇编2019全国卷,12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
4、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肥料B原料C能源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2020北京卷为缓解塑料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以玉米、木材等为原料的生物塑料产业逐渐兴起。2018年全球生物塑料的产量约200万吨,原料种植占用耕地约80万公顷。据此回答第3题。3生物塑料()A用木材废料替代玉米为原料,少占耕地B产品在运输和消费过程中实现了零污染C生产区位向以石油
5、为原料的塑料厂集聚D有效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削弱温室效应2019浙江4月选考,1718近年来,浙江多地将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物等分散分布的农业废弃物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完成45题。4影响农业废弃物分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B技术C资金D劳动力5与分散处理农业废弃物相比,集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产业集聚B降低运输成本C提高规模效益D促进产业协作62016全国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6、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72020上海卷,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长三角地区是工业集聚程度高,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峻的区域之一,部分城市(见图示)雾霾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材料一雾霾污染是PM2.5(粒径小于2.5um细颗粒物)浓度过高导致,已经成为跨区域的环境问题。除自然原因外,雾霾形成与能源消耗、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人为因素有关。材料二2017
7、年每万元GDP工业烟尘排放量。江苏的8个城市平均为0.36千克,浙江的7个城市平均为0.26千克,江苏比浙江高出38.5%。材料三“逆温现象”是指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现象。(1)概述长三角PM2.5浓度南北差异并说明该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2)从控制汽车尾气排放角度推测防治雾霾的主要措施。(6分)(3)面对雾霾污染的环境问题,人们呼吁“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围绕为什么要“共同打赢”,阐述你的观点。(2分)综合集训31A模拟精选12.解析:第1题,图示水库坝前水位在60米左右,库底海拔为30米,说明当地海拔较低,结合选项,可判断A正确。第2题,氧气来自水体上方的空气,图中乙时期水温垂直
8、分布为上热下冷,受热力性质影响,水体上下之间不易交换,则下部深层水体难以获得空气中的氧气,处于缺氧环境,“导致水体中重金属锰的浓度升高”;故B正确。答案:1.A2.B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分析题目所给四个选项可知,A项强调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B项强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C项强调土地开发利用,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D项强调旅游业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故C项正确。答案:C4解析:第(1)题,黄河源远流长,上中下游
9、所经之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较大,因此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上游主要是三江源、祁连山、甘肃南部等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经过黄土高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下游由于降水少,加之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耗水量大等原因,导致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7、8月雨季到来,而且多暴雨,所以“地上河”形势严峻,洪水威胁大;由于黄河流域的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等造成水污染,所以干支流污染问题突出、水质差。第(2)题,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保护和治理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黄河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肃南部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
10、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工作。下游:一是要保护好黄河三角洲等湿地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二是要通过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和节流(工农业、日常生活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用水的压力;三是要防洪;四是对黄河干支流的污染,要加大治理力度。第(3)题,自2018年起,每年46月我国对黄河干支流实行禁渔制度,目的是保护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黄河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答案:(1)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生态流量偏低、河口湿地萎缩;下游地上河问题突出,洪水威胁大;干
11、支流污染问题突出、水质差。(2)黄河上游:要加强三江源等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下游:一是要保护好黄河三角洲等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二是要通过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和节流(工农业、日常生活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三是要防洪;四是对黄河干支流的污染,要加大治理力度。(3)促进黄河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黄河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真题汇编12.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自动处理系统是以厨余垃圾为原料,通过分拣,厨余垃圾中的杂物被分离,有
12、用的部分被用来生产沼气和提取生物油脂,故B选项正确。第2题,因为该系统是用来处理厨余垃圾的,所以图中的工艺流程大致是自下而上推进。再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并产生废渣,故A项错误;提取出的生物油脂用于生产工业油脂并产生有机渣,故B项和D项错误;有机渣可以用于生产沼气,生产沼气时也会产生废渣,故C项正确。答案:1.B2.C3解析:用木材废料替代玉米为原料能够减少对玉米的使用,进而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故A项正确;生物塑料能够减少污染,但不能实现零污染。故B项错误;生物塑料以玉米和木材为原料,生产区位应该向玉米和木材产地集聚。故C项错误;生物塑料并不能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
13、,本题正确答案为A。答案:A45.解析: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废弃物分散分布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需要依靠土地进行,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物等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必然分散分布在广阔的土地上。A正确;技术、资金和劳动力改变不了农业生产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因而不是影响农业废弃物分散分布的主要因素,B、C、D错误。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的目的。将数量巨大的分散分布的农业废弃物集中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能显著提高规模效益,C正确;农业废弃物处理产业对其他关联产业的影响较小,故与分散处理农业废弃物相比,集中处理农业废弃物并不能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协作,A、D错误;将分散的农
14、业废弃物收集起来集中处理,会增加运输成本,B错误。答案:4.A5.C6解析:第(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第(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
15、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7解析:第(1)题,据图1分析,结合图
16、例可知,长三角PM2.5浓度南北地域分异明显;总体是北高南低。该差异主要原因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雾霾污染是PM2.5(粒径小于2.5um细颗粒物)浓度过高导致,雾霾形成与能源消耗、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人为因素有关”,据此判断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和生活燃煤排放污染物较多,在冬季风影响下不断向南扩散;长三角北部地区纬度高,冬季较冷,重工业较多,工业烟尘排放量多于南部浙江;北部地区降水少,南部地区降水较多有利于PM2.5沉降。第(2)题,题目要求“从控制汽车尾气排放角度”回答。鼓励开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量,提倡绿色出行,利于防治雾霾;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燃油车使用量,可以控制汽车
17、尾气排放,利于防治雾霾;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不达标车辆进行安装尾气过滤装置,利于减少尾气中PM2.5的排放,利于防治雾霾;加强立法保护环境,约束不合理行为,利于防治雾霾。第(3)题,雾霾污染是跨区域的环境问题,不可能靠某个地区、某部分人完成,应该共同参与治理。PM2.5污染会随着大气进行跨区域扩散,是跨区域的环境问题;长三角PM2.5污染的影响面积较大,范围广,因此需要区域合作,进行共同治理,才能治本,才能共同打赢保卫战。答案:(1)差异:南北地域分异明显;北高南低(2分)原因:北方地区工业和生活排放污染较多,在冬季风影响下不断向南扩散。长三角北部地区工业烟尘排放量多于南部浙江;北部地区降水少,南部地区降水较多有利于PM2.5污染物沉降(每点两分,共4分)(2)措施:鼓励发展公共绿色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不达标的车辆进行安装尾气过滤装置,减少尾气中PM2.5的排放;加强环境保护立法(每点两分,共6分)(3)PM2.5污染会随着大气运动进行跨区域扩散;长三角受PM2.5污染的影响面积较大,因此,需要区域合作,进行共同治理,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