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版高考地理 第5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 第4课时 青藏地区达标练2021版高考地理 第5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 第4课时 青藏地区达标练年级:姓名:- 5 -第4课时 青藏地区一、单项选择题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读图,完成12题。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D)A大西洋B北冰洋C太平洋D印度洋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C)ABCD,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看出,青海省东南边
2、缘降水较多,应是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水汽,遇到山地阻挡抬升形成降水。第2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气温受地势的影响明显。区为青海省南部广大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之一,高大山脉较多,海拔高,年均温较低;区为柴达木盆地,海拔相对较低,年均温偏高;区内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海拔较盆地高,年均温较盆地低。读下图,完成34题。3图示地区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D)A气温日较差小,年际变化小B气温日较差大,年际变化大C气温日较差小,年际变化大D气温日较差大,年际变化小4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A以草原、高寒草甸等植被为主B受地势的影响大,夏季温度高C冬季经常受寒潮的侵袭,降温剧烈D地
3、势平坦、沙漠广布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河流、湖泊等地理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日较差较大;由于地势高,气温年际变化较小。第4题,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由于该地区冬季风受到祁连山的阻挡,受寒潮影响程度很小;受地势因素影响,夏季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地表植被以草原、高寒草甸等为主,沙漠面积小。读墨脱地理位置图,完成56题。5墨脱资源丰富,主要有(C)水能资源 森林资源旅游资源 太阳能资源地热能资源ABCD6西藏墨脱是世界上最北的热带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B)A洋流B季风C地热D纬度解析第5题,
4、墨脱地处雅鲁藏布江的峡谷之中,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故水能资源极其丰富;藏南地区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是中国三大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区地质地貌景观、峡谷景观、冰雪景观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丰富;此地处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地热资源分布地区;本地降水较多,太阳能资源不丰富。第6题,热带一般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我国受季风影响,在广西、云南一些地区热带北界往往超越北回归线,最北达到25N左右,而在西藏墨脱地区热带生态环境沿江北上,一直延展到2930N。二、综合题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青藏高原海拔4 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4 以下,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
5、和高寒草原为主。材料二高原和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内干物质累积曲线图。注:干物质是指有机质在60 90 的恒温下,充分干燥,余下的有机物的重量,是衡量植物有机物积累、营养成分多少的一个重要指标。材料三青藏高原人口增长与资源人均占有量动态预测。指标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口数量(万人)911.31 065.681 2601 490人均森林面积(公顷)1.351.160.980.83人均草地面积(公顷)15.3613.1411.119.40人均耕地面积(公顷)0.120.100.090.07人均水能蕴藏量(万/千瓦)32.9028.1323.8020.12人均矿产潜在价值(万元)201
6、.69172.47145.87123.96(1)图中A、B两处均有森林分布,但A处种类更加复杂。试分析原因。(2)据图判断该地城市和旱作耕地空间分布的共同特征_沿河谷分布_,其自然原因是_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水源充足_。(3)由材料二可知,46月平原地区(山东禹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多于高原,其原因是_华北平原地势低,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高)_;而最终高原小麦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外,还有_青藏高原地势高,温度低,作物生长时间长,积累有机质多_等原因。(4)分析材料三,青藏高原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是_下降_,分析其原因。答案(1)A为雅鲁藏布江谷地,纬度低,热量充足;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且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植被种类复杂。(4)人口增长快,加剧对资源环境压力;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资源减量或资源环境破坏。解析第(1)题,从纬度、地形、气候三方面分析。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其谷地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水源充足,因此城市、旱地多分布在高原上的河谷地带。第(3)题,从气温和生长时间上分析。气温回升快有机质积累的多,生长期长积累的物质多。第(4)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西藏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原因可从人口增加、资源数量减少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