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一 单元教学计划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教材简析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这个目标所指的实例,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实际事例(如电梯的升降、风扇叶片的转动、对折一个图案)可以直观感受物体的平移运动、旋转运动,以及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积累一些有关物体或图形的运动变化的初步体验。本单元继续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其内容与第一学段有较大的差异。课程标准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水平平移或竖直平移,在方格纸上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把简单图形旋转90;通过把图形对折,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或者在方格纸上补全轴
2、对称图形。上述的所有画图与操作活动,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含义,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使学生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使学生在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的与变换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平移与旋转。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把图形平移和旋转90。四、教学措施1.以折
3、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五、课时安排第二单元计划认识多位数一、教材简析经过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10000以内的数三个循环的认数教学,学生已经获得了许多数的知识。他们联系实际,体会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概念;学会了表示数的方法和技能,会认、读、写一万以内的整数;感受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数表达身边的物体有多少个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也会经常接触到较大的数,需要用大数来表达和交流,这就要求拥有大数的知识。已经认识的数以及已有的认数活
4、动经验,使学生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大数的条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十进制计数法。包括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和相应的数位,多位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多位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实际应用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整数,并为进行多位数的四则计算以及认识小数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能正确读写多位数;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会把整万数或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入
5、”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能用大数目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具体数量,获得良好的数感;能有根据、有条有理地思考和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2.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3.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难点:1.中间有零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2.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四、教学措施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层次地组
6、织学生的认数活动。2.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3.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认识比一万大的数是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常常需要对大宗物品的数量进行统计,这就需要用到较大的数,需要认识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另一方面,认识了这些数以后就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描述、分析有关的生活现象,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4.适时引入近似数,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注意不同学科的知识的融合,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五、教学课时第三单元计划 三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是整数乘
7、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十分相似,把它们的教学分开编排,主要是受认数教学的限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会满一万,可以在认识万以内数阶段里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经常会超过一万,只能在认识多位数以后教学。相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而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更容易发生错误,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习惯,细心运算、及时检验得数。另外,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还会出现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的情况,如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几百几十乘几十),以及相应的积的变化规律。所以,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编排一个单元,教学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
8、)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四、教学措施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
9、推理能力。五、教学课时第四单元计划用计算器计算一、教材简析数学课程标准把整数加、减法限定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范围内,把整数乘、除法限定在三位数乘或除以两位数的范围内。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遇到更大数的四则计算,提倡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能够十分便捷地得到计算结果,而且价格便宜,已经相当普及。数学教学合理使用计算器,既不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把学生从繁琐、沉重的笔算负担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有条件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本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四则计算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紧接着认识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的时机。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进行较
10、大数的计算,并且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认识计算器是使用计算器的前提,用计算器计算是基本技能,探索规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二、教学目标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难点:通
11、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四、教学措施1.在介绍计算器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再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操作,明确操作步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在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3.在介绍计算器功能,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和操作方法时,注意让学生尝试操作,在相应的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性学习,培养数感。4教材安排了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计算器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计算器功能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五、课时安排第五单元计划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材简析四年级上
12、册里的解决问题策略,利用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列表”等形式整理条件和问题。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画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里的数学信息,借助图画直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列表和画图都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正确理解题意,帮助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由于列表和画图的整理形式与方法不同,把它们分开编排有利于教学。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每一种方法,体会其思想,学会其技能,体验其应用价值,逐渐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第一学段的教科书里,曾经出现过直条图、线段图以及其他形式的示意图,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在着重教学画图策略的时候,如果能适当联系列表整理的策略,会
13、使画图的效果更好。像这样使解决问题的策略趋于多元化、综合化,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1.以现实情境引发自觉的枚举活动。从教材的角度讲,枚举是教学的新知识,而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经进行过枚举活动, 具有简单枚举的经验, 这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 源。 2.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学会枚举方法。 枚举的适用面是比较宽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它解决。枚举策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逐步 学会枚举方法是教材的第二条线索。 3.回顾解题活动,体验枚举。感悟和体验是认识枚举策略的重要渠道。“提出实际问题解 决实际问题回顾再认解题活动” 是教材设计的又一条教学线索, 各道例题都按这条线索 编
14、写,并为教学预留感悟、体验枚举活动的时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难点: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 有序性, 发展思维能力。四、教学措施1.精心选择实际问题,画图表示题意,学习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2.通过画图解决多种问题,形成画图策略。3.抓住培养策略的时机,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他们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鼓励他们通过画图整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探索思路、寻找解法
15、。在解答问题以后,不能满足于结果是否正确,而要引导学生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从而对这些整理活动产生好感,并愿意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运用。五、课时安排第六单元计划运算律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教学运算律,以后再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多位数加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具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主要依据了加法结合律,也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三位数乘一位数把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一位数,主
16、要依据了乘法分配律。三位数乘两位数把三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也是依据了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里,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推出,是考虑了学生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过,在教学运算律以后,如果再认计算法则,还会有深一层的理解。运算律是继续教学某些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如,几个分数连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各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互相交叉约分。尤其是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既提高了解决计算问题的效率,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运算律是高度概括的运算知识,是在大量的计算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数学内容。运算律是加法、乘法计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经
17、过演绎推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有益。所以,教学运算律需要联系实际,从现实的解题活动中得出运算律。教学运算律不仅要解释数学规律,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四、教学措施1.在观察、实验、
18、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2.体验简便运算,培养主动应用运算律的意识。3.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联系乘法分配律,探索相遇问题的解法。4.单元整理与练习进一步明确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明晰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运算规律的应用。五、教学课时第七单元计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教材简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很基本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这些知识经验为基础,本单元相对系统地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主要是这些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
19、,它们的底和高等内容。随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形成,学生会增加许多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空间观念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还能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二、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3.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3.
20、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1.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2.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3.画梯形的高。四、教学措施1.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2.从已有经验里提练出新的数学概念。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安排图形的拼、分等变换活动,关注图形的变化,加强对图形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五、教学课时第八单元计划确定位置一、教材简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如果物体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往往用“第几”描述它的位置。如,从前往后数第5个,从左往右数第7个等。如果表示物体在平面
21、上的位置,往往用两个“第几”。如电影票上的第6排第8号,图书架上的第3层第4本等。这些描述联系生活经验,十分有用,方便了表达和交流,体现了自然数有表示次序的作用。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并且渗透以后要认识的直角坐标系。二、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3.通过形式多样的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感受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的方
22、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四、教学措施1.在现实的情境里教学数对的知识和使用方法。2.应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点的位置。五、教学课时第九单元计划整理与复习一、教材简析本单元与第二学段各册教科书的期末整理与复习一样,分“数的世界”“图形王国”“应用广角”等部分编写。二、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多位数。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3.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进行计算。4.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
23、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5.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运算律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6.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7.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探究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8.进一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9.通过复习,巩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知识。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的方法。2.巩固各种运算律的特点,掌握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难点:1. 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四、教学措施1. 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等是本学期教学的“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2.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以及用数对确定位置,都是本学期“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知识。3.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五、教学课时13 第 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