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 节末训练1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鲁科版必修1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 节末训练1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鲁科版必修1
年级:
姓名:
- 9 -
节末训练1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过易错]
1.已知在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KCl+Na===K+NaCl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金属钠不能从KCl水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钾
C.该反应中钠元素和钾元素都发生了化合价变化
D.金属钠比金属钾活动性强
解析:该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其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为+1价,钾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降低为0价。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可看出,金属钠比金属钾活动性弱。金属钠极易跟水发生化学反应,金属钾更易跟水发生化学反应,故金属钠不能从KCl水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钾。
答案:D
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酚酞先变红后褪色。某小组欲探究其原因,进行以下实验:实验①,取反应后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实验②、③中红色均不褪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为O2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需要MnO2作催化剂
C.实验②、③证明使酚酞褪色的不是氢氧化钠和氧气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H2O2
解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为O2,A正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不需要催化剂,H2O2分解需要MnO2作催化剂,B错误;实验②、③作为对照实验,能证明使酚酞褪色的不是氢氧化钠和氧气,C正确;根据实验①反应后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结合实验②和③,可判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H2O2,D正确。
答案:B
3.下列反应后的溶液中无固体物质析出的是( )
A.CuCl2溶液中加入Na2O粉末
B.Ca(OH)2饱和溶液中加入Na
C.Mg(NO3)2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
D.水中加入Na的小颗粒
解析:A项,生成Cu(OH)2沉淀;B项,Na与水反应消耗水且反应放出热量,故析出Ca(OH)2固体;C项,生成Mg(OH)2沉淀;D项,Na与水反应生成NaOH,无固体物质析出。
答案:D
4.一块已被部分氧化为Na2O的钠10.8 g,将其投入一定量的水中,最终得到16 g NaOH,则原固体中Na2O的质量为( )
A.8.5 g B.10.8 g
C.6.2 g D.4.6 g
解析:设原固体中含有金属钠的质量为x,含有Na2O的质量为y,则x+y=10.8 g,Na、Na2O均与水反应,则
2Na+2H2O===2NaOH+H2↑
46 80
x 80x/46
Na2O+H2O===2NaOH
62 80
y 80y/62
可得80x/46+80y/62=16 g,联立以上两个方程式,解得x=4.6 g,y=6.2 g。
答案:C
5.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蓝色,再通入氯气,溶液由蓝色先变成红色,最后颜色慢慢褪去,其原因是( )
①氯气有漂白性 ②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 ③氯气的水溶液呈酸性 ④次氯酸有漂白性 ⑤氯化钠有漂白性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④⑤
解析:本题易错之处是不会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为蓝色,通入的Cl2与NaOH反应生成NaCl和NaClO,溶液碱性减弱,蓝色慢慢褪去,当Cl2过量时,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溶液呈酸性,因此又使溶液变红,而生成的HClO有漂白性,则会使溶液褪色。
答案:B
6.在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杀菌消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
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C.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
D.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2O2
解析:A项,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次氯酸钠,二者均是混合物,错误;B项,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正确;C项,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浓度太低,故工业上通常用石灰乳与氯气反应制取漂白粉,错误,D项,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错误。
答案:B
7.新制氯水与久置的氯水相比较,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颜色相同
B.前者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C.都含有H+
D.加AgNO3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解析:新制氯水久置,HClO会分解生成HCl和O2,Cl2继续溶解,最终为盐酸,故颜色不同,A不正确;新制氯水中含次氯酸,能使有色布条褪色,B正确;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中均含H+和Cl-,C、D正确。
答案:A
8.某学生用图中装置研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X的主要成分是氯气,所含杂质是空气和水蒸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研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物质性质分析,该实验设计还存在隐患,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则要克服该隐患应在图中D处连接的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
解析:(1)本实验为对比实验,将氯气分别通入到装有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的试剂瓶中,不难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氯气具有漂白性的条件。(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氯气。(3)氯气有毒,应进行尾气处理,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可以用碱液充分吸收。
答案:(1)探究氯气具有漂白性的条件(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干燥剂
(3)环境污染 H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在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现红色,但红色很快褪去。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此现象分别做了如下推测:
甲:反应后试管很热,所以可能是溶液温度较高使红色褪去。
乙:所加水的量较少,红色褪去可能是因为生成的NaOH溶液浓度较大引起的。
丙:可能是Na2O2与生成物中的O2、H2O2(可能产物)等共同作用使红色褪去。
验证甲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乙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____时,即可说明丙同学的推测可能正确。
解析:引起化学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改变实验条件看实验结果是否变化,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验证甲同学的推测,只要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再加入酚酞看溶液是否变红就可以做出判断;将溶液稀释后若恢复红色,说明乙同学的推测正确;在褪色后的溶液中再加入几滴NaOH溶液,若溶液不再变红色则说明丙同学的推测可能正确。
答案:冷却后加酚酞试液或冷却后看溶液是否变红 加水稀释后看溶液是否变红(或加较多的水后滴加酚酞试液看溶液是否变红) 在褪色的溶液中再加入几滴NaOH溶液,溶液不再变红色
[过疑难]
1.现有X、Y、Z三种元素:
①X、Y、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
②X的单质可以在Z的单质中燃烧,生成物为XZ,火焰呈苍白色;
③XZ极易溶于水,在水溶液中电离出X+和Z-,其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④每2个X2分子能与1个Y2分子化合成2个X2Y分子,X2Y常温下为液体;
⑤Z的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性。
(1)试写出元素符号: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
(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分子式:XZ.________,X2Y.________。
(3)写出Z单质溶于X2Y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给信息“火焰呈苍白色”是解题的突破口。由②③可确定X为氢元素,Z为氯元素;由④⑤可确定Y为氧元素。
答案:(1)H O Cl (2)HCl H2O (3)Cl2+H2O===HCl+HClO
2.如图所示,反应①为常温下的反应,A、C、D中均含有氯元素,且A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C和D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之间,E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F是淡黄色固体,G为常见的无色气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G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A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②A与石灰乳反应制得的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该物质在空气中失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可知,A为Cl2,B为NaOH,C为NaCl或(NaClO),D为NaClO或(NaCl),E为H2O,F为Na2O2,G为O2。Cl2溶于水生成HCl和HClO,HCl具有酸性,HClO具有漂白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在空气中容易失效,原因是Ca(ClO)2+C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
答案:(1)Cl2 O2
(2)2NaOH+Cl2===NaCl+NaClO+H2O
(3)2Na2O2+2H2O===4NaOH+O2↑
(4)①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l2+H2O===HCl+HClO
②Ca(ClO)2 Ca(ClO)2+C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
3.如图所示,在烧杯中盛有100 mL蒸馏水,水中悬浮着一个表面光滑、耐碱、耐热的小球(小球稳定在水的中央),将10 g金属钠分多次投入到水中(每次取约黄豆粒大小),最后使烧杯内的液体恢复到原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1)10 g钠分多次投入水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10 g钠全部投入水中所需的次数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A.5 B.10 C.大于10
(3)实验结束后,从烧杯内小球的位置看,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灵活运用知识,结合生活常识,判断钠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是答题的关键。钠与水反应剧烈,易发生爆炸,使用时要严格控制用量,钠的密度小于1 g·cm-3,黄豆粒大小的一块钠的体积(立方体时的边长肯定小于1 cm)小于1 mL,则其质量小于1 g,故10 g钠全部投入水中所需的次数要大于10。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答案:(1)钠与水反应剧烈,放出的热量多,若一次性投入易发生爆炸 (2)C (3)小球上升 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液体的密度增大,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4)2Na+2H2O===2NaOH+H2↑
4.实验室有一瓶密封不严的漂白粉样品,其中肯定含有CaCl2,请设计实验探究该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物质。
Ⅰ.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该漂白粉未变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2:该漂白粉全部变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3:该漂白粉部分变质,既含有CaCl2、Ca(ClO)2,又含有CaCO3。
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取少量上述漂白粉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1 mol·L-1的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a.若无气泡产生,则________成立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步骤①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2滴品红溶液,振荡
c.若品红溶液褪色,结合实验①中的b判断,则________成立
d.若品红溶液不褪色,则______成立
答案:Ⅰ.CaCl2、Ca(ClO)2 CaCl2、CaCO3
Ⅱ.假设1 若有气泡产生,则假设2或假设3成立 假设3 假设2
5.如图是有关钠与水反应及产物检验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先向管内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使水位达到B端管口,然后迅速塞紧橡胶塞并拔掉大头针,此时Na掉入水中。回答下列问题:
(1)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有很多,不同的现象证明不同的性质。
①能证明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证明钠的熔点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能证明有气体产生的现象是A端液面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下同),B端液面________。
解析:(1)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2)①钠浮在水面上,证明钠的密度比水小。②钠熔化为光亮的小球,证明钠的熔点低。③反应后溶液呈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④B端压强增大,液面下降,A端液面上升,证明有气体生成。
答案:(1)2Na+2H2O===2NaOH+H2↑ (2)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钠熔化为光亮的小球 ③溶液呈红色 ④上升 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