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159130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76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 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 前 言 海南是个岛屿省份,台风是频繁威胁海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海南人民为了战胜风沙,营造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基本筑起了沿海地区的“绿色长城”。三亚市作为沿海市,为了保护和建设好三亚市生态环境,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历年来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为沿海防护林建设做出较大的付出和努力,海防林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38%上升到2005年的64%。据统计,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利用国债资金营造海防林30000亩。由于人为盗伐、挖塘、干旱等多方面原因,现存的海防林已成为断带严重、林相残破、防护效能低下的残次林。 三亚市海棠湾镇位于海南岛南端,三亚市东部,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短急,由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干湿季节性明显,旱季长,雨季集中以及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全市的经济发展。 沿海防护林是抵御海潮、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绿色屏障,是国家重点公益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亚海棠湾沿海海岸线总长22.4公里,其中宜林海岸线长19.4公里,占海岸线总长86.6 %;不宜林海岸线3.0公里,占13.4%,涉及林旺镇和三亚国营林场。三亚海棠湾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开始了沿海防护林建设,通过退养还林,退耕还林,已建成海防林带总长19.4公里,面积2503.2亩。2007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将海棠湾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随着旅游开始的建设,部分海防林地已被征占改变用途,如何保护好现有的海防林资源更显重要。 为了科学建设好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景观,受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于2010年3月~4月进行了《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的编制,编制工作由以下阶段组成: ● 技术准备与资料收集阶段:在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的协作下收集了相关技术标准与背景资料,并进行了相关技术准备,编制了技术方案。 ● 外业调查阶段:在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三亚市林业局、三亚林场和沿线各开发商的协作下,进行了外业勘查,收集了第一手的实地资料。 ● 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分两步走,首先根据中共三亚市海棠湾工委关于《研究加快推进海棠湾海防林改造的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对即将竣工的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开维凯宾斯基酒店、万达康莱德酒店及逸林希尔顿酒店前区域的海防林森林改造进行试点规划,3月28日三亚市林业局在三亚组织召开了对上述三个试点规划的专家评审会,与会专家通过现场考察,审阅相关材料,听取汇报后,对试点规划成果提出了宝贵意见,为《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第二步,项目组根据试点规划取得的成果,结合各部门领导与专家意见,广泛征求沿线各酒店设计方对海防林森林改造的意见,在确保海防林森林防护功能不降低的条件下,尽量满足酒店对景观设计的要求,确定优选方案进行项目设计。 ● 正式成果编制阶段:根据委托方和主管单位反馈意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完善。 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三亚市林业局、三亚林场和沿线各开发商等单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学识有限,不免存在疏忽与纰漏,敬请批评指正。 《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项目组 2010年3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 1.1 项目提要 1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 第二章 建设背景 3 2.1建设背景 3 2.2建设必要性 4 第三章 基本情况 5 3.1项目区概况 5 3.2自然条件 5 3.3旅游资源 7 3.4社会经济条件 8 3.5海防林建设现状 8 3.6存在的问题 9 3.7解决对策 9 第四章 规划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理念 11 4.1 规划指导思想 11 4.2主要编制依据 11 4.3 规划原则 12 4.4 规划理念 13 4.5 建设目标 14 第五章 总体规划与布局 15 5.1规划范围 15 5.2总体规划与布局 15 5.3 规划内容与建设规模 16 5.4规划建设期 20 第六章 主要改造模式规划 21 6.1 绿化树种选择 21 6.2 主要改造模式 22 6.3 主要改造技术与要求 22 6.4 生态保护与管理 26 第七章 效益评估 28 7.1 社会效益 28 7.2 生态效益 28 7.3 经济效益 28 7.4 综合评价 28 第八章 保障措施 30 8.1 组织管理措施 30 8.2 政策保障措施 30 8.3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30 附图: 1、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项目区位置图 2、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卫星影像图 3、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现状图 4、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总体布局图 5、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功能分区图 6、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视域分析图 7、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植物配置模式图 8、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景观意向图(1-2) 2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 1.1.2项目建设单位 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 1.1.3项目主管单位 三亚市人民政府。 1.1.4项目性质 生态型社会公益性项目。 1.1.5项目建设地点 三亚市海棠湾沙坝。 1.1.6项目区范围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基干林带平均宽约100米。 1.1.7项目建设目标 l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滨海景观带; l 海防林防护、景观、旅游、休闲多功能利用与示范工程; l 海棠湾“国家海岸”生态环境建设形象与标志性工程; l 海防林滨海景观改造示范工程。 1.1.8项目建设内容 l 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 l 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 l 界线、交通节点森林景观建设。 1.1.9项目建设期 项目规划建设期限为5年,即2010~2014年。其中改造绿化建设期为3年,即2010—2012年。管护期为2年,即2013~2014年,主要是加强海防林生态风景林的补植补造和管护,确保改造绿化成效。 1.1.10项目建设投资金额 全部由沿线各酒店投资改造,本规划不做投资概算。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表1-1。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1 海防林改造区域面积 亩 2503.2 2 重点置换建设规模 亩 1092 3 一般置换建设规模 亩 1411.2 第二章 建设背景 2.1建设背景 海棠湾地处海南三亚市东南部,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海水湛蓝、沙滩洁白,拥有22.4公里的优美海岸线、“神州第一泉”的南田温泉、蜈支洲岛、椰子洲岛、伊斯兰古墓群、新千年观日出的藤海湾等旅游胜地,是一个海、山、岛资源十分丰富的地界。海棠湾与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崖洲湾并列三亚五大名湾。 2005年初,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过海口、三亚南北两头带动中部落后地区。琼南发展责无旁贷落在了三亚身上,三亚是一个以旅游为主导的城市,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旅游城市定位不动摇,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三亚已打造成为一个国内、国际上独特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而海棠湾属于三亚的“东翼”,从此,海南开始描绘海棠湾的宏伟蓝图。2007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将海棠湾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赋予了海棠湾国际休闲度假、世界旅游度假天堂、多元化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和国家海洋科研、教育、博览等综合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海棠湾在中国滨海度假中的战略地位。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44号《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水源地、重要海域的保护和管理,有序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海湾、岸线、海岛、水域等重要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2009年9月28日中共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同志到海棠湾调研时明确提出“海防林改造要以灵活的方式,可适当置换一些树种,结合酒店、公共绿化带的规划布局,选择一些景观林进行改造”。 根据《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海棠湾将形成“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的总体结构,海棠湾沙坝地带规划定位为世界顶级酒店带,海边将打造成有国际品牌进入的国际高档酒店群。包括凯宾斯基、索菲特、康莱德、逸林希尔顿、菲尔蒙、君悦、喜来登、万丽等。此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在海棠湾举行工程开工仪式。这些对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升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品牌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棠湾是海南旅游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也是区域生态安全的敏感地带,为配合海棠湾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滨海森林的景观价值和防护效益,提升区域旅游环境品位,保障海岸生态安全,受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委托,由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景观规划》的编制。根据中共三亚市海棠湾工委关于《研究加快推进海棠湾海防林改造的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对即将竣工的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开维凯宾斯基酒店、万达康莱德酒店及逸林希尔顿酒店前区域的海防林先行进行试点改造,为三亚市海棠湾生态建设尤其是海防林改造建设提供经验与示范。 2.2建设必要性 海棠湾“国家海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文明积淀厚重,是三亚乃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点项目区,高端滨海旅游度假酒店聚集,新型旅游产品逐渐形成。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滨海森林的景观价值和防护效益,提升区域旅游环境品位,保障海岸生态安全,很有必要对现有的以木麻黄为主的海防林进行改造升级。在保护和建设好沿海防护林的基础上,构建起海岸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海岸森林景观品位,整体提升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建设水平,是打造新型高端旅游产品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国家海岸”生态、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需要。 搞好海棠湾“国家海岸”森林景观建设,突出生态保护,强化生态安全,注重多功能、高效益、高品位的森林景观建设,规范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沿海防护林保护、培育和经营管理,通过科学的营造林技术和景观配置,构建起集“阳光、海浪、沙滩”和“绿化、美化、生态防护”于一体,富有时代感和韵律变化的海岸森林生态景观体系,全面提升海岸防护林带的景观质量和抵御台风、海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保障和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科学、持续、低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9 第三章 基本情况 3.1项目区概况 3.1.1海棠湾概况 海棠湾位于海南岛南端、三亚市东部,距市区28公里,与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崖州湾并列三亚五大名湾,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条件。海棠湾地区的西北多为山地,东南为较宽平坦的河流冲积地和滨海平原,区内旅游资源丰富。 3.1.2相关区域规划与衔接 根据《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海棠湾将形成“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的总体结构,海棠湾沙坝地带,规划定位为世界顶级酒店带,海边将打造成有国际品牌进入的国际高档酒店群。 3.1.3海防林森林景观改造规划范围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景观规划范围为海棠湾基干林带。海防林基干林带长19.4公里,平均宽度约100米。主要涉及三亚林场和海棠湾镇的14个村委会。项目区分布沿海岸呈“L”型,朝向东南。 3.2自然条件 3.2.1地形地貌 海棠湾所在区域属于沙滩丘陵地貌,区内地势总体南略低北略高,地形平坦、略有起伏;海棠湾为一开口东南的耳形海湾,属海蚀—海积型港湾,海岸地貌类型由沙坝泻湖海岸和沙质海岸构成。沙滩分布沿岸呈“L”型,朝向东南,沙滩连绵长达22.4公里,沙滩洁白,沙滩后缘为高大沙坝,海岸地形平坦。海棠湾至蜈支洲岛海区水深最大为18米,为浅海区,地形较平缓,其东部由蜈支洲岛岸边向西北海域的方向倾斜,坡度20~25%:西部由大灶村岸边向东南海域的方向倾斜,坡度15~20%,在中部偏东位置形成一深槽。海棠湾主体为沙质海岸,岸线较平直,潮间带为沙滩,由中砂、细砂构成;后海山、铁炉礁和蜈支洲岛东南部海岸为岩岸,海岸在海浪的冲蚀作用下略有后退,海蚀槽沟发育。 3.2.2气候特征 项目区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1~6月份为东北季风期,6~12月为西南季风期,30年平均气温25.8度(1971~2000年),6月份平均气温26.4—28.5℃;1月份平均气温21.0℃,极端最高气温34.2—38.5℃(7月),极端最低气温6.0—11.0℃(1月),全年≥10℃活动积温8800—9100℃,年平均日照时数2563h,日照率58%。全年太阳辐射量130.6千卡/cm2,全年总热量为251015千卡。降水量分配不均,全年降水量为1100—1697.6mm,旱、雨季极其明显,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15%;5月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可达全年降水量的85%—95%,尤其是8月和9月,雨量更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34—43%。年蒸发量2037mm,大于降水量,故干燥度较大。每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台风影响,按多年平均,≥6级的4.1个/a,≥8级的2.3个/a,台风多出现在7—10月。气候特征可以总结为:长夏无冬,秋春紧接,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干湿各半,雨骤旱酷;台风较多,雨急风大。 3.2.3海拔坡度 海棠湾区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伏,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m以下,东部沿海地区多在10~30m。区域内地形较为平缓,大部分地区坡度在15度以下,仅在东南部山区边缘地区达到25度左右。周边地区为山地地区,坡度相对较陡。 3.2.4岸滩类型及泥沙运动 由于受偏东向海浪的作用,海棠湾沿岸普遍堆积有与岸线平行的沙堤,沙堤内侧向海积阶地逐渐过渡。由于该岸段风浪作用分布均匀,整个岸段泥沙侵蚀与淤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岸线相对比较稳定。湾内有藤桥河入海,是湾内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泥沙运动形式主要表现在风浪作用下沿岸输移。海棠湾开口东南,夏季受S、SE向浪作用,冬季受E、ENE向浪作用,常、强浪向均为ENE向,沿岸净输沙方向为由北至南。后海码头所处海岸泥沙主要来源于沿岸侵蚀来沙,输沙方向也是由北向南。 3.2.5波浪特征 海棠湾近岸海域波浪以风浪为主,由于受季风影响,近岸波浪方向亦随季节变化。冬春季主要盛行E—ENE季风,浪向以E-ENE为主,而夏、秋季盛行S、SW风,浪向则以S、SW向为主。根据蜈支洲岛南部的亚龙湾一年的波浪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全年各向平均波高以E-ENE向最大,平均值为0.6~0.8m,而S-SSE和NW向较小,均为0.3m,其余各向平均值在0.4~0.5m之间。实测最大波高以东至东北向较大,其值为2.2~3.6m,而南西南向最大值为0.3m,其余各向最大波高在0.5~1.7m之间。 3.2.6潮汐类型 海棠湾潮汐性质为不正规日潮混合潮型,以日潮为主,每月14天为日潮,其余为不正规半日混合潮。根据有关部门实测潮位统计,该海域年平均潮差为86cm,属于弱潮区,非常适宜开展海洋旅游活动。其年变化表现为:2-4月及8~11月的平均潮差低于年平均,其中3、9月份的平均潮差最小,为78cm;其余月份平均潮差则高于年平均,其中6、12月份最大,为96cm,年变幅为17cm。 3.2.7自然灾害 自第三纪以来,海棠湾所在地区地壳以上升为主,形成多级海蚀地及相应的沙堤。新构造运动断续了早期构造的控制作用,并继续活动,如地震、热泉等分布在东西向构造带上,但强度较弱,现今构造活动较弱,区域稳定性较好。海棠湾所处区域容易受到严重气候灾害(台风、暴雨和洪涝)的影响。 3.2.8土壤 项目区土壤为滨海砂土,母岩为滨海沉积母质。区域水热条件适合于耐盐碱、抗台风型植物生长。 3.2.9河流水系 海棠湾区内北部河流密布,主要河流为藤桥东、西河,以及它们的支流。藤桥河发源于项目区的西部山区,在海棠湾东部入海,境内河段长度17公里,流域面积197平方公里。南部河流较少,主要有发源于西部山区,从铁炉港入海的铁炉河。 3.3旅游资源 海棠湾境内聚集着“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风情、田园”十大风景资源,溶汇一体,巧夺天工,堪称一绝。目前,海棠湾正在打造“国家海岸”,使其成为三亚的又一道海岸风景线。区内拥有伊斯兰教古墓遗址公园、椰子州岛、海上文化旅游区、大东海风景区、后海山冲浪游玩区、海山奇观风景区、海洋公园和蜈支洲岛海上乐园等多个旅游景点,是中国热带旅游资源最密集之地,也是冬季避寒度假休闲的首选旅游胜地。 3.4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所在的海棠湾镇现有人口38365人,其中城镇人口9074人,农业人口29291人,是汉、黎、苗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海棠湾镇的行政建制为镇级政府、海棠湾管理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全镇辖两个管理区(原有藤桥镇、林旺镇),一个管理委员会(设在林旺镇),25个村委会,此外,镇域范围内还有国有三亚林场。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据统计资料,2008年项目区所在的三亚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4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572元。 项目区交通条件优越,东线高速公路、国道223线从海棠湾镇范围内穿过,与项目区紧密相连的海棠湾滨海大道等正在修建之中。 3.5海防林建设现状 三亚市沿海海岸线总长209.1公里,其中宜林海岸线长140.1公里,占海岸线总长67%,涉及三亚市沿海五个乡镇和一个国营林场。为了改善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条件,减轻台风、海潮所造成的损失,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早在50年代三亚市就开始营造海防林,半个世纪来,基本筑起了沿海地区的“绿色长城”。三亚市作为沿海市,为了保护和建设好三亚市生态环境,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历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利用国债资金营造海防林30000亩,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海棠湾沿海防护林是三亚市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海棠湾镇和三亚林场两个单位,海岸线总长22.4公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退塘还林和退耕还林营造沿海防护林,后经1999、2004、2005、2006、2007年5次大规模营造,海棠湾20多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基本形成。经本次调查统计,海棠湾基干林带长19.4公里,总面积2503.2亩,其中三亚林场防护林1846.6亩,海棠湾镇集体防护林656.6亩;按龄组分,未成林造375.6亩,幼龄林1026.8亩,中龄林671.0亩,近熟林429.8亩;全部为木麻黄纯林,平均郁闭度在0.5以上。 2008年三亚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统计单位 总面积 林 地 非林地 森林覆盖率 林木绿化率 合计 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地 苗圃地 无立木 林地 宜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 三亚市 2872815.0 2169802.5 2078064.9 979.2 77972.9 2259.4 4807.0 5719.1 703012.5 72.37 72.95 海棠湾镇 196631.5 106607.3 101980.5 2695.9 613.7 348.4 968.8 90024.2 51.86 52.95 三亚林场 20580.1 16369.1 15263.7 778.3 327.1 4211.0 74.17 74.65 3.6存在的问题 (1)现有以防风固沙为主的海防林已不能满足海棠湾“国家海岸”建设要求 海棠湾海防林在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功能定位,现有的木麻黄纯林树形及林冠线美学观赏价值不高、景观层次不够,树种及季相景观单一,景观通透性差,不能满足景观、旅游、休闲的需要,且不能体现海棠湾“国家海岸”滨海景观、旅游和生态防护等多功能需要。 (2)防护林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现有海防林权属为三亚林场和海棠湾镇有关村集体,建设业主为海棠湾管委会和相关宾馆企业,因此,要妥善处理好防护林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保障防护林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并且确保改造后的防护林能充分发挥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效。 3.7解决对策 根据三亚海棠湾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块状重点改造和局部改造,进行树种置换和抚育间伐补种套种等措施,一方面,通过采伐腐朽木、枯立木,弱小株、濒死木和砍除林下杂灌,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和通透性;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进行补植美化、彩化,丰富森林景观。此外,适当进行合理施肥等,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结合酒店建筑布局,做好景观树种置换,对郁闭度大、林分过密区域进行透视抚育,通过间伐增加透视度,创造观察或眺望大海的条件。透视抚育的强度,视林相结构和酒店需要而定,每次采伐强度,应控制在20%以内,分步实施。 (2)由三亚市政府牵头,成立有海棠湾管委会、三亚林场和相关宾馆企业参与的沿海防护林管理委员会,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职责,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共同管理好三亚海棠湾沿海基干防护林。 第四章 规划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理念 4.1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造林科技含量为手段,结合酒店建筑布局,调整与优化海防林树种群落结构,采用森林美学原理,进行美化、彩化、香化组合配置,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全面提升海岸防护林带的景观质量,逐步将沿海防护林改造成多功能、高效益、高品位的景观防护林。 4.2主要编制依据 遵循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南省有关地方性法规,遵循国家有关部门规章、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性文件,并与项目区相关规划相衔接,具体主要依据如下: 4.2.1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令[1996]11号); (6)《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1997年09月26日实施); (7)《海南省林地管理条例》(2003年8月1日实施); (8)《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的通知》(琼府办[2007]23号); (9)《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规定》(2007年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60号); (10)《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 4.2.2有关技术标准及规范性文件 (1)《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 (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 (4)《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 18337.1—2001); (5)《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 18337.2—2001); (6)《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2001); (7)《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LY5141—1999)。 4.2.3项目区相关的其它技术资料 (1)《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2)海棠湾部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有关资料; (3)项目区1:2000地形图和卫片等相关基础资料; (4)《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规划》; (5)有关建设业主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 (6)其它基础资料。 4.3 规划原则 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景观并重,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突出特色,整体协调、改造与修复培育并重的原则。 (1)生态优先,景观并重原则。 尽可能对视域景观要求不高的区域内木麻黄进行保留,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改造区域内的木麻黄林也应结合景观需要,尽可能地予以原地保留利用,形成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景观。此外,濒海一侧的防护林应采取分区、分段逐步改造或置换的措施,把改造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原则。 海棠湾滨海防护林长约19.4公里,根据海棠湾各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对海防林进行改造和树木配置,使海棠湾改造后的防护林分区、分段形成不同氛围的景观序列,形成特色鲜明、景观多样的海棠湾“国家海岸”滨海防护林景观带。对于重点改造区域,可以通过采小留大,采差留好,采密留疏的手段,分步实施的办法最终实现景观改造的目的。 (3)以人为本的原则。 结合“国家海岸”滨海景观需要,改造区域及植物配置结合酒店等建构筑物的空间布局,尽可能在不降低防护效能的基础上形成通透性观海视域景观。并为人们提供滨海度假休闲、生态旅游的场所。 (4)景观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相结合原则。 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以滨海热带植物景观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形成立体绿化景观,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创造多样的滨海防护林景观和生态环境。加强区域间景观的连续与过渡,形成较完整的生态景观功能体系,充分发挥海防林防风固沙、景观视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功能。  (5)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改造树种以适生的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海棠湾滨海热带景观特色。树木配置除局部景观需要外,尽可能采取近自然式布置。 4.4 规划理念 (1)“安全”——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生存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海岸”森林景观建设必须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出发,以修复和再造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景观为目的,构建一个均衡适度、功能齐全、结构稳定、布局合理的森林景观体系。 (2)“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洽的关系。“国家海岸”森林景观建设,就是要在海岸开发建设范围内,通过高品位森林景观配置,建立起与区域新型、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弘扬森林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环境。 (3)“持续”——可持续发展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脆弱的生态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海棠湾“国家海岸”森林景观规划,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指导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构筑起适应区域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高品位森林景观体系和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文明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区域新型、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和森林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按照不破坏生态环境建设、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来指导森林景观建设,弘扬森林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 (5)生态文化 生态学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21世纪,生态学思想已经渗透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模式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以生态学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森林景观配置和布局,必须以森林植被为纽带,将积淀厚重的三亚地方文化融入到“绿色”中去,融情于景,“神”、“形”兼备。 4.5 建设目标 按照海防林和景观林建设要求,对酒店区域现有的木麻黄林分进行美化、彩化、香化处理,利用多种具有不同形状以及花、叶、果的颜色变化的热带乡土树种,构造成有层次有韵律变化的热带风景林景观;调整公共绿化带现有林分的树种结构,将现有林分中结构单一、林相简单的森林群落改造成树种较多样,结构较复杂,林相较丰富的混交林、复层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功能,通过项目实施,将沿海防护林改造成多功能、高效益、高品位的景观防护林。 l 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滨海景观带; l 海防林防护、景观、旅游、休闲多功能利用与示范工程; l 海棠湾“国家海岸”生态环境建设形象与标志性工程; l 海防林滨海景观改造示范工程。 第五章 总体规划与布局 5.1规划范围 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范围为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基干林带范围,具体为东南从牛车湾开始,东北至三亚市与陵水县的行政边界,全长19.4公里,沿海边从适宜植树的地方起向岸上延伸50至150米宽的森林带。 5.2总体规划与布局 根据项目区海防林基干林带现状和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分为“一线二区多点”。具体为: 一线: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带临海一侧(20~30米)以现有木麻黄为主,在不破坏原地形地貌、不影响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抚育疏伐和树种置换,形成不少于原沿海防护林面积的多树种、多景观、多效益的海棠湾海防林体系。 二区:根据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滨海用地性质与定位,将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带背海一侧划分为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和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 (1)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 项目所在海棠湾沙坝地带规划定位为世界顶级酒店带,海边将打造成由国际品牌进入的国际高档酒店群。现有的以木麻黄为主的海防林已经不能满足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为了提升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品牌形象,建设以多树种、多功能,防护、景观、旅游、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林分结构稳定的海岸防护林带迫在眉睫。 结合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主要为规划中的各酒店宾馆前防护林区域。 该防护林区域现有林分主要为木麻黄纯林,郁闭度大,林分过密,生态景观较为欠缺。该区域景观林改造主要任务:结合酒店建筑布局,做好景观林置换,对郁闭度大、林分过密区域进行透视抚育,通过间伐增加透视度,创造观察或眺望大海的条件。透视抚育的强度,视林相结构和酒店需要而定,一般每次采伐强度,蓄积强度应控制在20%以内,需要更大强度采伐的应分次进行。 (2)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 项目区的海防林大部分已郁闭成林,对有效地保护海棠湾沙堤,防风固沙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在酒店与酒店之间均留有绿化带或各式各样的休闲公园,这些区域对应的海防林带对透视海景要求不高,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主要是以这部分区域的木麻黄林为修复对象。 该区域景观林改造主要任务: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以抚育间伐补种套种为主要手段,采伐腐朽木、枯立木、弱小株、濒死木,对现有林分采取措施,及时复壮。在适地适树原则基础上,充分考虑,灵活运用色彩多样性、景观和谐性及景观变化性原则,多使用色叶、观花乔灌木品种。 多点:主要指海棠湾临海防林一侧的道路节点、视域景观廊道等处,通过设置园林小品、营造不同特色植物景观的点缀,将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带打造成具有美观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海防林带。 三亚海棠湾沿海防护林是以森林为主体,兼有防风固沙、休闲观光、娱乐游憩、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基干海防林。因此,充分利用道路节点、视域景观廊道等处,建造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结构,具有热带自然风光的植物群落。多点主体森林背景的植物配置要模拟自然,节点主要视线方向应有源于自然的人造景,如适当引进特色景观植物资源,设置具有地方特色雕塑、园林小品、宣传标牌等。 5.3 规划内容与建设规模 根据总体规划与布局的原则,按照分区建设内容的要求,将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内容分为重点置换建设、一般置换建设和多点建设三部分。 5.3.1重点置换 1、工程范围 主要为规划中的各酒店宾馆前防护林区域。 2、建设规模 工程建设总规模1092亩,移植大型景观乔木6.86万株,景观小乔木13.73万株,种植灌木274万株 (具体树种选择见第六章)。 3、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运用系统论原理,把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放到整个海棠湾“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绿化网络中考虑,从整体把握,大处着眼。 (2)景观生态原则。 充分利用乡土树种,谨慎引用外来树种,以滨海热带植物景观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体现海棠湾滨海热带景观特色。树木配置除局部景观需要外,尽可能采取近自然式布置,减少人工痕迹。 4、主要营林措施 按照设计原则,选择具有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的高大乔木树种,以乡土观花、观叶常绿阔叶树种为主,适当配置一些棕榈科植物,采用大树移栽的方法,对现有木麻黄林分进行逐步置换,最后形成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相结合的热带风景林,突出体现景观多样化和地方特色化,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海棠湾滨海旅游景区绿色屏障。 5、具体要求:林木置换要严格按照批准后的林木采伐设计要求进行,最后形成的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5。 5.3.2一般置换 1、工程范围 主要为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带临海一侧(20~30米)以及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共公用地区域对应的海防林带。 2、建设规模 工程建设总规模1411.2亩,其中临海一线海防林带583.2亩,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828亩。 3、设计原则 (1) 生态优先,景观并重原则。 在对海防林进行改造和树木配置上,综合考虑生态和景观要求,构造既具有防风固砂的生态效益又具景观效果的海防林带。 (2)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原则。 结合海棠湾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现有的木麻黄林的生长状况,通过采小留大,采差留好,采密留疏的手段,使海棠湾改造后的防护林分区、分段形成不同氛围的景观序列。 (3) 近自然原则 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仿自然配置,减少人工痕迹。 4、总体布局:根据构建一个从南往北由海边渔村到滨海酒店度假再到湿地公园的景观序列的设计理念,我们将海棠湾海防林基干林的景观设计划分为三个部分:南海渔村风光、滨海休闲渡假天堂、椰林洲岛风光。 南海渔村风光 此段从最南端的牛车港开始,经后海渔村到蜈支洲岛码头,海岸线长度约2.5公里,其中海防林基干林带长1.7公里。目前现状植被主要为木麻黄成熟林,林带不连续,中间被后海渔村隔断。本段主要设计琼崖海棠、酸豆树、火焰木、凤凰木、海檬树、小叶榄仁、大叶榄仁、海檬果、雨树、刺桐、吊瓜树、菠萝蜜、非洲楝、重阳木、小叶榕、盆架子等常绿植物,体现四季如春的主题。详见总体布局图。 本段改造面积189.6亩,其中生态景观型防护林改造区74.6亩,生态防护型防护林修复培育区115亩(沿海一线20米面积51亩,修复培育区6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