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史传人物 12 苏武传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史传人物 12 苏武传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年级:姓名:- 15 -苏武传文本落实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
2、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
3、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
4、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
5、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B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B“
6、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C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D节,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以竹为杆,柄长八尺,上饰以牦牛尾。解析: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答案: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B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C单于
7、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也未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答案:B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译文:_(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译文:_答案:(1)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有辱国家赋予的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于是拔出佩刀自杀。(2)你作为汉朝的臣子,不顾恩情和道义,背叛皇上,背
8、弃亲友,在蛮夷之地,甘愿投降匈奴,为什么要见你呢?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58题。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
9、,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似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5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B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
10、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C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D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解析:这段文字说苏武在匈奴有一个儿子叫通国,希望通过使者用赎金赎回。结合前后文,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可断开。答案: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典属国,秦汉时官职名,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物。B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百姓在内。C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D神爵,是汉宣帝的第四个年号,这里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纪
11、年法中的年号纪年。解析:B项,“食邑”包括土地和土地上的百姓。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待他。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解析:A项,“苏武被捕”有误,原文是“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
12、免武官”,没有说苏武被捕,只是免官。答案:A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译文:_(2)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译文:_答案:(1)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多次上书,苏武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2)皇帝思念那些曾经辅佐自己的人,于是让人在麒麟阁模仿这些人的形体、容貌给他们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参考译文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其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谋反,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
13、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让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多次上书,苏武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
14、的这两点长处。宣帝立即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了,皇帝很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希望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赎回儿子。”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
15、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甘露三年,单于才来汉朝拜。皇帝思念那些曾经辅佐自己的人,于是让人在麒麟阁模仿这些人的形体、容貌给他们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探究拓展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这
16、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认为的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道德知识而言,恻隐则是形成
17、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
18、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D恻
19、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说法绝对,从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看,恻隐之心并不一定能让人产生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B项,张冠李戴,选项表述的不是儒家的观点,而是作者依据儒家观点提出来的看法。D项,“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理解错误,原文是说恻隐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失去了恻隐就等于丧失了基本的人性。答案:C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B阐述
20、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结合文本内容“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可知,孟子举例是为了证明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是纯粹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是作者得出的结论。答案:A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
21、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无中生有,“恻隐比自爱更重要”表述不当。原文第二段比较了恻隐与自爱,但并未指出哪一个更重要,从文中也推断不出。答案:A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
22、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
23、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
24、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节选自汉书,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
25、二人得还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答案:B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
26、免冯唐之罪。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解析: “赦免冯唐之罪”错,应是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答案:C14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诏前往。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27、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解析:“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有误。答案:B1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译文:_(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译文:_答案:(1)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
28、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注意:颇,不单独做翻译,与“皆”同)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娶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
29、的符节,不肯投降。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王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人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月氏人拥立他的夫人为王。他们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他仍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
30、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
31、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路线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 匈奴把李将军包围,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
32、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语言运用1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议论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C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D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亲:亲戚解析:A项,“论”,判罪。B项,“当”,判处。D项,“亲”,双亲。答案:C17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
33、项的一项是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C为降虏于蛮夷D何以汝为见解析:A、B、C三项都是动词,D项,是语气助词。答案:D1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天雨雪,武卧啮雪 B羝乳乃得归C乃幽武,置大窖中 D杖汉节牧羊解析:C项中的“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A、B、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C1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法令亡常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C去草实而食之D单于召会武官属解析:A项,“亡”通“无”。B项,“畔”通“叛”。C项,“去”通“弆”。答案:D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
34、谋反匈奴中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解析:A项,“丈人”古义是对年长人的尊称,今义是岳父。C项,“明年”古义是第二年,今义是今年的下一年。D项,“成就”古义是栽培、提拔,今义是事业上的成绩,完成。答案:B21下面是某中学“汉服成人礼”中“及笄礼”准备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仔细观察构思框架图,围绕主题按照顺序描述。及笄礼准备工作有三个方面,参礼人员、场地、器物,再分别描述参礼人员包括哪些,需要准备的具体器物等,不能遗漏要点,还要注意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洁,
35、不超过100个字。答案:及笄礼准备工作首先需要落实参礼人员,包括主人、笄者、正宾、协助正宾的赞者以及若干观礼者。人员确定后,要选好场地。随后准备好及笄所需要的服饰、礼器以及相应的音乐曲目。22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符号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答案:“汉书”应用书名号;“它
36、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可以在后面加上“的事迹”;应去掉“威武不能屈,”中的逗号;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在“运用的”的前面。23请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使文句前后贯通。信念是艰难的克星。常言道:“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苏武能忍得住塞外的彻骨之寒,是因为他有着“苏武节,骨铮铮;为国辱,重亦轻”的坚定信念;_。答案:荆轲敢冒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只因为他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与必胜信念(必须写荆轲以照应上文)24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6090字之间。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心恸酸。心灵独白:_答案:(示例)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我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25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请你拟写一副对联,或概括苏武的事迹,或赞扬苏武的精神。答案:(示例一)人在异域不忘祖国真义士;身处绝境不辱使命大丈夫。(示例二)漠视威胁坚贞不屈忠肝义胆;冷对利诱贫贱不移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