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古诗词诵读学案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古诗词诵读学案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年级:姓名:- 14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鲍照写作背景鲍照生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
2、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这首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注意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情感。根据划分好的节拍和韵脚,诵读全文,体会诗韵之美。拟行路难(其四)鲍照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
3、界。【古文今译】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既然人生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喝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文本深读1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_答案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用泻水平地自然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借此说明正像水依照地势的高低流向不同的方向一样,人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了他的人生际遇。表达了诗人对士族门阀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慨之情。2“
4、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_答案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人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第二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由“人生亦有命”(宽慰自己)到“酌酒以自宽”(借酒浇愁),再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奔涌)。3第七、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答案第七句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用反问句表明诗人的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意即能深切地感受到门阀制度所带来的愁闷。表达出诗人的抗争。第八句恰与之构成鲜明的对照,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将诗人忍辱负重,内心矛盾痛苦的
5、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情境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_,_”以“水”喻人,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2拟行路难(其四)诗人以“_,_”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3拟行路难(其四)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到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通过“_?_”吐出真情,表达内心的感情。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阅读鉴赏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
6、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B“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CC项,“忧的是些情感琐事”错误,应是关乎人生命运的事情。2“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_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
7、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客至杜甫写作背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50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诵读时一般读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要注意语调和语气。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
8、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工整而流畅的七律。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贫家真率之趣。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古文今译】房前屋后都是一波春水,只见群鸥日日飞去又归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从不打
9、扫,今日为您而打扫,我家草门轻易不打开,今日为了您而打开。集市太远,盘中的饭菜实在简单;家境贫寒,只有陈年浊酒相招待。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文本深读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赏析“皆”字。_答案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_答案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3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_答案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
10、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4尾联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_答案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情境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客至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的诗句是“_,_”。2杜甫客至写主人待客时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诗句是“_,_”。3杜甫客至一诗写诗人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
11、子是“_,_”。答案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2.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阅读鉴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实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平淡寂寞,与下联客人到访给诗人带来的人间温情互为反衬。B颔联互文见义,“花径”只为君来才打扫,“蓬门”只为君来才打开。含蓄诙谐。C颈联写诗人居住偏僻与家境的贫寒,这么写是一种谦逊,但与此同时也带着一种实在。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DD项,全诗风格安闲恬静,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记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
12、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_答案前两联虚写客至,后两联实写待客。“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两句虚写客至,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客人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两句实写客至,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实写待客就餐、频频劝饮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登快阁黄庭坚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
13、胜,有感而发。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这首诗歌诵读时,可以读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要注意节奏和把握感情基调。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公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内心的忧烦无端而
14、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古文今译】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那才是更好的归宿。文本深读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_答案颔联描绘
15、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_答案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3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_答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的现实社
16、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4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_答案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愿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情境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2黄庭坚登快阁中连用两典与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类似,抒发自己无知音的慨叹,也表明自己志向高
17、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3黄庭坚登快阁中诗人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到“_,_”的景色。答案1.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2.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阅读鉴赏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话是说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
18、色,一个“横”字传神地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DD项“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答案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写作背景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
19、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1186)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诵读时一般读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要注意语调语气和把握感情基调。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
20、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陆游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年来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一开头就道“世味年来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
21、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古文今译】近年来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作客京华?住在小楼上,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次日清早,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茗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文本深读1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哪些?请找出并加以分析。_答案“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出诗人为排遣胸中郁闷而随意写字、悠闲分茶的生活细节,特别是“闲”“细”二字,寄托了诗人心情的无
22、聊,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2“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答案诗人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含意,告白家人,也是告白世人,自己的品格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从而表明自己不会苟同世俗的坚贞品格。3有人说,阅读临安春雨初霁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_答案“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了。4“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_答案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
23、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情境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生动地描绘出临安春雨初晴的明媚春光的句子是“_,_”。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用讽喻手法表明诗人罢官闲居山阴之“闲”的两句是“_,_”。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表明诗人不会被世俗污染的两句是“_,_”。答案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阅读鉴赏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A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B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明如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C“闲”和“戏”写出诗人齐居京
24、华以草书消遣以及在晴窗下品茗的闲适恬静的心境。D诗人巧用修辞,“薄似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风尘”,一语双关,寓意深刻。CC项,“闲适恬静的心境”错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意思是,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结合作者的爱国思想及创作的背景,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多么无聊而可悲,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选项说“闲适恬静的心境”理解错误。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材料试题,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解答此题时
25、应先联系作者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联系创作背景可知,作者当时奉诏入京,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百无聊赖。再来逐联理解诗句:由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的“薄”“谁令”可知,作者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的蹉跎。由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的“一夜”可知,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它暗示了诗人因国事家愁一夜未曾入睡。由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闲”“戏”可知,诗人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实则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由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可知,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此句其实是自我解嘲,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答案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对官场的厌倦。不被重用的无聊与无奈。对国家多事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