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专项训练题
1
单选题
1、唐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政治新格局,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主要“新”在
A.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B.中央增设中朝,加强皇权
C.创立科举制度,任人唯贤D.实行盐铁官营,增加财政
答案:A
解析:
三省六部制将宰相一分为三,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中央增设中朝、实行盐铁官营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D项;创立科举制度是在隋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2、2020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境外路线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设计。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A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口 ;B处以东的地区古称 ;C处以西是 国家;D处是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
(2)西汉时期,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根据上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3)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明朝时期,经过郑和下西洋的开拓,最远可到达 和
。
答案:(1)玉门关、西域、罗马、匈奴
(2)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解析:
(1)填空: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为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关口玉门关; B处即葱岭以东在古代称西域;C处以西为当时的大秦即罗马;D处是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
(2)路线: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时,最远到达的地方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王莽统治
(1)________新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政权覆亡: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________和蝗灾,________、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23年,绿林军在________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答案: 王莽 旱灾 绿林 昆阳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王莽新政;王莽统治后期,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主力。
4、唐肃宗曾明令“谏议大夫论事,自今以后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重申,“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这些规定
A.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
C.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D.强化了监察机构内部分工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谏议大夫、御史在行使监察权时无需向宰相和中丞大夫等上级主管官员汇报,这些规定赋予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的特殊地位,C项正确;监察权非行政权,无法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代监察体系的独立和完善,与“限制三省长官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监察机构的内部分工”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5、开疆拓土
(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________、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________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4)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答案: 卫青 张骞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6、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C.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封建化过程,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所以其取得成功地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A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是改革的前提,排除B项;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改革措施全面易行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天竺D.鉴真东渡日本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汉藏关系,B项正确;“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天竺”和“鉴真东渡日本”均属于中外交往,与“开明的民族政策”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小提示:
8、“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最能够反映该时代风貌的文学艺术成就是
A.戏曲情节曲折复杂,趋向长篇化创作B.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
C.绘画不强调写实,重意境和笔墨情趣D.书法融汇南北不同风格,创出新风格
答案:B
解析:
魏晋时期,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B项正确;明清时期戏曲情节曲折复杂,趋向长篇化创作,排除A项;宋元时期,绘画不强调写实,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排除C项;隋唐时期,书法融汇南北不同风格,创出新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
9、商周时期的特征:________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答案:奴隶制
解析:
特征: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10、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弟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70.96%
13.14%
15.9%
53.86%
22.63%
24.51%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B.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D.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进士中,更多的人祖上没有官职或者只是低级官吏,这说明宋代科举制下,门第对社会的影响力减弱,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更强,D项正确;宋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影响力明显降低,排除A项;唐宋科举选拔的方式并未发生变化,都是按照科举成绩选拔,排除B项;宋代科举录取人数超过唐代,排除C项。故选D项。
小提示:
11、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当时的科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
C.以家世为选拔标准D.由郡县长官举荐人才
答案:A
解析:
科举制将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宋代以后,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选拔标准,排除C项;察举制由郡县长官举荐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
12、约_______,_______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_________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答案:前2070年 禹 启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了夏朝,时间是在公元前2070年,其子启继承王位。
13、战国
(1)时间:________-________。
(2)开始标志:________、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________”。
答案: 前475年 前221年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是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秦朝的统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14、史学成就
(1)《史记》
作者
西汉的________
内
容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________体裁。
评
价
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________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答案: 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班固
解析: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是东汉的班固撰写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5、措施: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________。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________
答案: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七国叛乱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所以,①处为郡县与分封并行制,②处为七国叛乱。
填空题
16、北朝
(1)含义:4世纪末到7世纪初,北方先后存在的________ 、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5个王朝合称北朝。
(2)政权更迭:4世纪末建立北魏, ________ 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内政修明,灭掉北齐;隋朝取代________ ,灭掉陈朝,完成统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 ________世纪后期。
②措施:迁都________ ;改穿汉族服饰;朝中统一说________ ;改姓汉姓;仿士族划分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____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答案: 北魏 439 北周 5 洛阳 汉语 隋唐盛世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先后存在北魏、东西魏和北齐北周;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隋朝取代的是北周,灭掉陈,统一全国;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统一说汉话;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17、建立:________年,李渊在________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________。
答案: 618 长安 唐高祖
解析:
略
18、确立:__________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
答案:隋文帝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省指的就是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就是指吏部、兵部、礼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统治时期正式确立下来的。
19、文学艺术
项目
时间
成就
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______东晋______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______等文学形式;
诗歌
唐朝
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是______诗圣是______
书法
东汉
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书法家________世称书圣。
隋唐
融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_____的颜体和________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东晋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___》《________》。
隋唐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化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称为________
石窟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
著名的石窟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建安文学 陶渊明 民歌 李白 杜甫 王羲之 颜真卿 柳公权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画圣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解析:
略
20、
时期
朝代
门类
内容
魏晋南北朝
_________
数学
___________精确算出圆周率,
_________
农书
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________
_________
地理
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___________》,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
_______
建筑
李春设计的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________
印刷
我国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
唐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______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
天文
天文学家________测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
医学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___________》,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写的《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答案: 南朝 祖冲之 北朝 齐民要术 农书 西晋 禹贡地域图 隋朝 赵州桥 唐朝 火箭 僧一行 千金方 唐本草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朝的祖冲之精确算出了圆周率。①是南朝,②是祖冲之。北朝的贾思勰著述了《齐民要术》,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所以③是北朝,④是《齐民要术》,⑤是农书。西晋时期的裴秀绘制出了《禹贡地域图》,所以⑥是西晋,⑦是《禹贡地域图》。隋朝时期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所以⑧隋朝,⑨是赵州桥。唐朝时期我国有了雕版印刷品,所以⑩是唐朝。唐朝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所以⑪是火箭;唐朝时期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所以⑫是僧一行;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了《千金方》,所以⑬是《千金方》;唐高宗时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所以⑭是《唐本草》。
21、十六国
(1)含义: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________ ,合称“ 十六国”。
(2)特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大都采用________ 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淝水之战
①背景:4世纪下半叶, ________ 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
②后果:前秦军队被击败,前秦政权崩溃,民族矛盾重新加剧。
答案: 成汉 中原 氐族
解析:
(1)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为“十六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了十六国,它们都采取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政权迅速崩溃。
22、与回纥、靺鞨(册封)
唐玄宗封回纥首领________为怀仁可汗,东北的________粟末部首领________为渤海郡王。
答案: 骨力裴罗 靺鞨族 大祚荣
解析:
略
23、________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________,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________和________,统称为________
答案: 420年 宋 齐 梁 陈 建康 吴 东晋 六朝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东晋和吴,统称为六朝。
得出:①420年②宋③齐④梁⑤陈⑥建康⑦吴⑧东晋⑨六朝
24、________(李隆基)
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开元盛世: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________”。
答案: 唐玄宗 开元盛世
解析:
略
25、汉代:________,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________。
答案: 汉武帝时期 繁盛之势
解析:
略
材料分析题
26、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户籍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与特色。他诞生于春秋时期,在秦国商鞅变法中就有对人口进行授田、兵役登记造册的行为。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商鞅主张将所涉及人员进行记录,把他们的田宅、四邻、亲属都进行记录,出生的婴孩随时添加,亡故之人从记录中撤出。这种记录之法规,已经具有典型的户籍制度特点。对中央集权统治和管理,意义重大。
——张亚贞《“编户齐民”制度对西汉人口管理的影响》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辶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辶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户籍制度实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答案:(1)有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控制;便于征派赋役,保证国家的财税收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平民居住的稳定,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和管理;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等。
(2)户籍被破坏,多不符实;安史之乱后,赋役制度混乱,随意增科,名目繁多;赋役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严重,人民压力沉重;逃户流民增多,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解析:
(1)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属于容易题。户籍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与特色,对我国古代封建统治产生了深刻影响。材料“在秦国商鞅变法中就有对人口进行授田、兵役登记造册的行为”可知有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控制,便于征派赋役。“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商鞅主张将所涉及人员进行记录,把他们的田宅、四邻、亲属都进行记录”可知有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对中央集权统治和管理,意义重大”可知利于中央集权统治和管理,还可结合所学作答,也可答其消极影响。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经典史料的解读能力,属于容易题。由材料“唐初赋敛之法租庸调”“版籍浸坏”可得出,户籍被破坏,多不符实;安史之乱后,赋役制度混乱,随意增科,名目繁多;赋役不均,贫富差距拉大;根据材料“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官吏盘剥严重,人民压力沉重,逃户流民增多,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面对此时的社会状态,需要一种新的赋税制度出现,两税法应运而生。
小提示: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魏书·拓跋澄传》记载:在一次朝会之后,孝文帝命令左右侍从退下,对任城王拓跋澄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今山西大同),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当时北魏官方用的是鲜卑文,今已不存),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以为何如?”拓跋澄对这件事非常赞叹。……但事物从来都是有两面性的,对此,清人赵翼看得清楚。他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之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以文治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孝文帝迁都改风,结果导致武备松弛,虽然他想以文治比肩古代贤王,但事实是孝文帝迁都以后,国势便开始衰落。三十四年以后,北魏瓦解。
——摘编自潘元超《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豪赌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清朝学者赵翼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改革会受阻;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管理中原有困难;文化上,洛阳汉文化发达,迁都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同意,理由:孝文帝改革放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本民族的优势;以文治完全取代武功,致使武备松弛,导致国势衰落;迁都导致统治阶层的内部分裂,激化社会矛盾。
不同意,理由:孝文帝迁都有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解析:
(1)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概括,可得出主要有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改革会受阻;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管理中原有困难;根据“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得出文化上,洛阳汉文化发达,迁都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
根据所学可得出同意,理由:根据“孝文帝迁都改风,结果导致武备松弛,虽然他想以文治比肩古代贤王,但事实是孝文帝迁都以后,国势便开始衰落”可得出孝文帝改革放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本民族的优势;以文治完全取代武功,致使武备松弛,导致国势衰落;迁都导致统治阶层的内部分裂,激化社会矛盾。结合所学也可得出不同意,理由:结合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可概括得出孝文帝迁都有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小提示: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1)具体表现:土地大面积开发;农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有了一定推广;粮食产量迅速提高;粮食产区扩大。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3)认识: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解析:
(1)
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土地大面积开发;根据材料一“……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农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材料一“……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农作物有了一定推广;根据材料一“……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根据材料一“……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粮食产区扩大。
(2)
原因:根据材料二“……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根据材料二“……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据材料二“……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二“……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还有: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3)
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等方面谈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小提示: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各种灾害频发,农业歉收,饥荒威胁百姓生命。为维护政局稳定,孝文帝在沿袭前代救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取赈粥、赈赐孝悌力田、借贷、开放皇家山川苑囿、放免宫女等方式救济灾民。受儒学影响,孝文帝推行开仓赈济、减免租赋、仓储备荒措施,还下罪己诏、祈雨消灾、清理冤狱等。孝文帝设定地方性保险经费,该经费占国家财政总经费的一成之强,是从中央经费分离出来存放于地方,用于预防灾害、控制谷物价格。北魏时期,中央派遣前往灾区视察情况的使臣往往是临时指派,救灾事宜全部由地方长官亲自负责。遇到灾害,一些体察民情的官吏会把个人财产用来救济灾民。
——摘编自宋霖《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的作用。
答案:(1)特点:措施继承创新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出现保险经费体制不健全出现私人救灾现象。
(2)作用:挽救了人民生命,保护了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后世救灾减灾积累了工作经验。
解析:
(1)
特点:依据材料“孝文帝在沿袭前代救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取赈粥、赈赐孝悌力田、借贷、开放皇家山川苑囿、放免宫女等方式救济灾民”可以得出措施继承创新;依据“受儒学影响”可以得出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依据“孝文帝设定地方性保险经费”可以得出出现保险经费;依据“中央派遣前往灾区视察情况的使臣往往是临时指派,救灾事宜全部由地方长官亲自负责”可以得出体制不健全;依据“遇到灾害,一些体察民情的官吏会把个人财产用来救济灾民”可以得出出现私人救灾现象。
(2)
作用: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各种灾害频发,农业歉收,饥荒威胁百姓生命”和材料中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从挽救了人民生命,保护了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后世救灾减灾积累了工作经验等角度进行分析。
30、魏晋以来三省制的演变
材料 尚书省,自曹魏时始设,东晋南朝沿之。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隋书》卷二六《百官》上。)长官为令,下设诸曹尚书,分领具体事务。但至南朝,其职能已渐转化为一般的办事机构。
中书省,曹魏时分尚书省之权而设,东晋南朝沿之。且权日重,掌出纳帝命,即起草诏书、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长官监、令。
门下省,西晋时始设,南朝沿用,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其职责主要是在皇帝身边服侍、保卫、顾问应对,拾遗补阙,检举非法。门下之设,原为分中书省之权,故权位极重,有“宰相便坐”之称。
秘书省,南朝设,掌典籍图书,设监、丞各一人,郎四人。
集书省,南朝设,置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阅奏书,并有驳回权,又与中书侍郎对掌禁令,纠察违失,权亦极重。
以上机构,在职能上或有重复交叉,其设置也并无定准,还处于游移发展中,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即至南朝时,国家的中枢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帝权力是极端有利的,也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结合拓展材料,梳理魏晋以来三省制演变的历程,并对此演变进行评析。
答案: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南朝时设置秘书省、集书省。隋唐: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评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度,是封建王朝一个完整严密的官僚体系。它们的出现提高了王朝的行政效率,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三省的出现,使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权利被分散开来,使得皇权进一步加强。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三省各事,充分调动了封建帝国的机构运转。三省制度,是我国官制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使得封建王朝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对后世的影响也长达千年,历朝历代皆用三省制度。
解析:
关于历程:材料围绕三省制演变的历程展开,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隋唐的三省制等方面回答,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南朝时设置秘书省、集书省。隋唐: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关于评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三省制的影响方面展开分析,涉及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君权、政治制度成熟等方面。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度,是封建王朝一个完整严密的官僚体系。它们的出现提高了王朝的行政效率,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三省的出现,使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权利被分散开来,使得皇权进一步加强。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三省各事,充分调动了封建帝国的机构运转。三省制度。是我国官制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使得封建王朝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对后世的影响也长达千年,历朝历代皆用三省制度。
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