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跟踪检测.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55910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跟踪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跟踪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跟踪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跟踪检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跟踪检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2 考点4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跟踪检测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2 考点4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跟踪检测年级:姓名:- 7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杂诗(其四)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B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C“时俗薄朱颜”二句,

2、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D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解析:选CC项,“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错,“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意思是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此句是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而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用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来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

3、,表达怀才不遇之愤;“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代边将有怀刘长卿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少年”和“白首”相对,指少年赴疆场,白首不得归,可见戍边之久。B颔联写塞马因“瘦”而思秋草,则可知苦于久戍边地的征人更欲归乡安居。C本诗主要用叙述和写景而非直抒胸臆来表达情感,故情感显得相对含蓄蕴藉。D颈联借意象传情,薄暮笳声、塞上明月、战甲寒霜,无不充满悲凉伤感之意。解析:选CC项,错在“非

4、直抒胸臆”。诗中“征人思故乡”就是直抒胸臆来表达思乡的情感。4请从题目中的“代”字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代”即指代替。边将少年赴边,白首难回,思乡情切;边地环境恶劣艰辛,战事频繁。诗人代边将抒发感怀,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深切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事衰微、边境不宁的担忧。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渡江云周邦彦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5、注】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经荆州时作了此词。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委曲:曲折延伸。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到来,“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6、。解析:选DD项“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6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望秦川【注】李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

7、露浓。【注】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了出来。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解析:选BB项,“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错误,应

8、为“辽阔、明净的画面”。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再加上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注】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

9、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诗人自己身穿简陋的粗布衣服,但是满腹诗书,气质高华。B颔联“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C诗歌巧用典故,“寻春马”“得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巧妙化用。D尾联承接上两句,诗人进一步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解析:选A“说诗人自己”错误,应是说友人“董传”。10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对友人由衷的赞美之情。用“腹有诗书气自

10、华”赞美友人气度光彩照人;“厌伴老儒”“强随举子”赞美友人志向远大。对友人深情的鼓励。用“寻春马”“择婿车”的典故鼓励友人不要被眼前处境难倒。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注】蟠木:弯曲的树。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C“牺牲”过着

11、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解析:选AA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1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答案: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

12、态度的坚守。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选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从最后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壮志和奋斗到底的毅力,所以诗人不会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14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