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论 新 课 程 下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美 育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玉兴中学 刘秀华内容提要: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悬置的现象,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在新课程推行的春风下,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创新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开创语文审美教育的新天地.第一,挖掘
2、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第二、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第三、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第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第五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创造美。相信通过这些途径,美育能真正走入语文课堂。关键词:新课程 美育 美 语文教学 情境 写作训练 口语交际一、 美育极其特点。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有特殊内涵。 1、美育及其特点“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美育,通常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感受美).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
3、、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美育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是形象性。美育主要凭借审美活动来进行,就要以美为媒介,通过审美,把美印入受教育者的身心结构,把美的尺度变成人的内在尺度,任何美都是以形象为载体,通过形象去表现,审美者凭借审形象而审美,所以美育的形象性,要求特别重视感性形式特征,注意形式感的培养。其次是动情性。审美是对象的感性形式的感知开始,由于感应的原因,应体就被激发起
4、相应的情感,随着理解的深入,情感就越是强烈和深刻。主体就会自动地充满激情地去追求美,就会克服自己的片面性,去趋仿美,把自己融入美的境界.再次是愉悦性。审美活动的美感是一种愉悦性的情感,是对人的本质的全身心的享受,在愉悦的享受中,主体也就实际上在享受着对象的陶冶,在改变自己,在超越着自我,而把美所具有的人的本质的内涵充实和丰富为自身的本质。 2、语文教学中美育有特殊内涵。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
5、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属于打基础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第一条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这些都强调了美育在语文中教学中的地位。美育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大纲中还规定:“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课文要文质兼美.”“
6、文质兼美”是教改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语言,清新的文章结构,是它的外在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是它的内在美,范文中饱含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给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细腻的。语文范文中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与语言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都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在情感交融中获得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其丰富的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
7、其独特的美,它们是美的绝佳载体,充分认识并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服务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 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闲置的现象。长久以来,传统语文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把以自由创造为内涵的美的体验高高悬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效应,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还是以升学质量为主,教学成绩简单地依靠分数来评定。社会用分数选拔人才,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以分
8、数来评价教学效果。美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往往就不被重视,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校因素 语文教学中审美精神的流失,忽视美育教学与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创造的审美体验缺乏与藏匿有关。首先,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大都是从前应试教育的产物,自身缺乏美的体验,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不高甚至缺失,学生时代缺少美感教育是其重要原因。其二,社会利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形式单调,迫使教师在统一计划内,统一进度内,根据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这个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形成了长期沿袭课堂教学总体思路,介绍作者理清思路结构关照人物事件学习手法语言-挖掘情感思想-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他抑制了
9、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无法体现到教学创造性的美与乐趣。学生因素 由于社会的影响,教师的引导,整个教育在高亢统一的教学大会唱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形成习惯性和群体化特征,学生的个性,自主与创新意识萎缩,泯灭。趋同、顺应、盲从日渐形成。学生的真实思想情感被覆盖,整日被机械化,程式化,沉闷的学习所困惑,忽略了教材中的美,遏制了学生对语文的创造性理解。自然而然,学生对美的体验、对美的探求就日渐缺失了。2、新课程的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已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5年的时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理念、
10、新的教材、新的评价体系观,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带来了生机.新课程推行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获得了真正的重视。它迫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及审美修养。由于评价体系的改革,语文教学不再只注重认识功能,而要求发挥其美育功能。语文美育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树立学生美的观念,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及审美能力,无疑给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开始从机械的纯语文知识训
11、练中解放出来,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从而让学生春风化雨般享受美,欣赏美。良性循环,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的教学兴趣就会不断增长,教和学都会充满愉悦心理.这样,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将迅速得到提高。3、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美育,有其必要性。美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路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精神”。美的熏陶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十分重视美
12、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把它看作是兴国安邦的重要措施.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作用。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美感者合美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既而引以达到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教育.由此可见,不论古代还是近代,教育家们都很重视美育。而现代教育中,美育仍是举足轻重的。美育传授审美文化,塑造人的审美意识,帮助
13、掌握美的规律,以引导审美感受,这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能取代的功能。美育对其他教育活动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就美育与德育之间,不仅可以“以美导善”,而且可以“以德成美”。就美育与智育之间,不仅可以“以美引真”,而且可以“以德成美”。4、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美育,有其可行性.语文科具有思想性的色彩,它和数理化不同,它反映思想感情色彩,它包含伦理道德内容,学生接受德育必定同时伴随着美感的产生,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混融共存的.备受瞩目的新课程语文教材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初中)”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高中)作为重点提出来。由此观之,审美教育要走进语文课堂.语文科具有文学性的特点,而美学是以艺
14、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那么作为艺术之一的文学就必然成了美学的中心对象之一。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语文科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我们都承认语文教学是艺术,称它为艺术,是因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教学是个人技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细致观察和耐心实践才能得到,它带有明显的个人因素,语文教师个人的特点往往比规定的东西实际,更重要.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
15、表演艺术”。教师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使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 . 综上,在新课程广泛推行的背景下,美育走入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学生形成狼毫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1挖掘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之”到“乐之”还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教师在感知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为教材中蕴涵的
16、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感动,心领神会。然后,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化到教学设计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分享这种美。比如在教学选自曹文轩草房子的孤独之旅时,引导学生去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走进那个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等构成的荒芜人烟的世界,感受主人公成长的孤独。“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些描写能唤起学生对美体验,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很有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歌教学。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更因起情感强烈而更具感染力,因其音韵和谐而具有其它文学作品不具备的音韵美。比如黄鹤楼
17、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辽阔深远,描绘了黄鹤楼、碧空、长江等壮阔画面,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寄托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之中。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全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弘,感情奔放,胸襟豪迈,体现了一种崇高美.再如蒹葭、行路难、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等,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绝佳媒介。教师应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1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
18、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创设审美情境是以视、听为核心,在多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十分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积极感知作品以获得较多的审美认识。尤其是诗歌,朗读是学生感悟美,进入情境的重要途径.其次,教师还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感悟文学作品的美.如指导欣赏课文插图,听课文录音带,看与课文相配套的录像,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表演等等。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辅以北国雪景的画面。随着豪迈
19、的朗诵,及壮美雪景的画面,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自然开启,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了.3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鉴赏美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鉴赏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的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时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
20、。第二步,这种美感积累多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步,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为创造美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当然对于从美学角度去鉴赏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必强求,以免弄巧成拙。4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教师的应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时
21、,美育才算初步达到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把注意力指向情感天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做事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香菱学诗时,可介绍香菱身世,如何被薛蟠强占,最后悲惨的遭遇等。激发学生对香菱的同情,既而在这种基础上来看香菱苦志学诗,这个人物形象便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了。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进行有表情的示范朗读等。最后,静思默想也是激发学生情感好方法。让学生静下来,归结整理自己有点朦胧的情感。这是一个情感发酵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会明晰起来,这
22、样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其创造美打下了基础。5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教师就要提供其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写作训练,是学生对美的创造性表达。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每周写周记,又要引导、选读、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还要让学生明确每次作文的要求。比如:学习了孤独之旅,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沉浸在杜小康成长的孤独
23、感中,当读到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学生的心情也为之一振。这时就可引导他们以我的孤独或我长大了为题作文,写出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它既不限定文章的立意选材,也不规定表达方式、体裁的运用,且题目自拟,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从而让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华,展示写作个性,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获得抒写个人情致感悟的自由,这就更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机会.口语交际也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舞台。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将语文实践活动改为了口语交际,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当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颇令人担忧,高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情的例子屡
24、见不鲜。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因此要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注意根据新课程的,对学生口语上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纠正经常出现的偏离中心观点,前言不搭后语,临场胆怯等毛病。还可以用林肯等演说家口语训练成功的例子激励学生,让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口语训练。指导学生从语言美、仪态美、思辨美等方面来要求自己.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学生有兴趣的话题,采取多种形式(辩论会、演讲赛、朗诵会等),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接触社会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游览等活动,可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开拓视野,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指导课外活动时要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
25、,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审美愉悦,共享创造美的乐趣.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推行的大背景下,语文美育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融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实施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参考文献: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陈钟梁中学生写作美学。4钟启全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5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10页。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77页.引自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引自古代文论选读。引自美学原理教程曾永成、董志强主编。引自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