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宝宝常见社会问题处理大全年轻的父母,面对宝宝种种令人头痛的行为举止时,不用太烦恼,因为这些都是孩子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当您详细了解后,即可以应付宝宝各种难以理解的行为。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孩子各个时期的社会行为发展规律。婴儿时期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说话,只能尽其所能的用“呜呜、嗯嗯”等发音,或用舞动四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恶或与照顾者沟通,家长可能会有些疑问,怎么能判断自己的宝宝已经开始发展社会化行为了呢?南方贝贝早期教育专家认为,宝宝三个月左右就能辨认人与事,了解人的存在且喜欢接近人时才开始。观察3个月的宝宝会发现,当妈妈离开自己时,他可能会用哭泣的方式,吸引妈妈回
2、到他身边。而张大至6个月左右,他就会开始好奇地缠着妈妈,同时会开始认生,只要一有不熟悉的人接近,他就会躲到妈妈后面,这是很自然的表现,9个月1岁间会更明显,家长不用大惊小怪。幼儿时期26岁是宝宝接触家庭以外世界的开始,也是社会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学会走路、说话,对环境的好奇心,远强于父母,喜欢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后面,当小跟屁虫,是讨人厌的爱哭鬼。父母要注意,如果没有其它玩伴,宝宝可能会自行假想玩伴与玩具、玩偶对话,建议多带宝宝到公园、儿童乐园等场所玩耍。宝宝常见的九大社会行为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怕生、爱模仿、逆反、喜欢和爸爸妈妈作对等种种日常行为时、家长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处
3、理,才不会感到困惑和措手不及。1。害羞行为认生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有些长大后自然会减低,有的则会持续一生,这与宝宝个人的气质有关。有些活泼外向,有些则容易害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处理方式:宝宝害羞,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不必急于矫正。但如果害羞过头,父母就要找出问题所在,并积极解决。一般来说,造成宝宝害羞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自身因素;其二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可能与孩子身材过胖、过瘦、身体有缺陷,或是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有关.家庭因素可能是父母要求过高或过度保护,例如,父母如果万事要求完美,可能使孩子因经常担心事情做不好而挨骂,产生胆怯或害羞的情绪;而过度保护会使孩子难以克服陌生、焦虑,
4、害怕与人接触,长久下去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性格,有碍其发展.若宝宝有过度害羞的毛病,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专家建议,此时父母应多鼓励孩子与人接触,并多让孩子有表现的机会,以赞美、鼓励来代替责骂,让宝宝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被喜爱的,让宝宝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建立自我价值。2。模仿行为模仿是人社会行为的重要部分,与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有极大的关联,也是检查婴幼儿心智成长的重要依据.婴儿到三四个月时才会模仿,如模仿妈妈的各种动作等,期待与妈妈建立关系。孩子3岁左右,就会开始展开模仿游戏,疯狂的模仿周围的人,并显得乐在其中。常见有由模仿父母举止行为,以此来了解成人的世界或表达自己的感受。处理方式
5、:虽然早期的婴儿模仿只是一种反射驱使行为,不是真正的模仿。但父母还是可以多与孩子互动,如张嘴、吐舌等,可提供宝宝感兴趣的刺激,有助于开启宝宝头脑的新连届。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3。竞争行为处于婴儿时期的宝宝,并不真的具有攻击或竞争的意图,其注意力的焦点多半为玩具。宝宝经常会去抢别的孩子手上的玩具,有趣的是当玩具到手后,他可能马上就扔掉不要了,转而再去抢别人手上的另一个玩具.等到幼儿时期,宝宝就会有明显的竞争意图,在言语上或游戏时,会想超越其它人,如果仔细听小孩的对话,常会听到甲宝宝炫耀说:“我有玩具枪,你没有。”乙宝宝想都没想就回答说:“我也有,昨天妈妈才给我买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事实上
6、,乙宝宝的妈妈可能跟本就没有买玩具,但宝宝会为了与他人比较、竞争而撒谎。处理方法:专家认为,幼儿时期的宝宝有这种举动是很正常的行为.当幼儿期的宝宝为了强过他人而撒谎时,父母不要断然的认定孩子撒谎的坏习惯,应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说谎,再来判定.面对孩子的竞争行为,父母的态度很重要,若鼓励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幼儿形成自尊及成就动机,但反过来说,若经常教导孩子一定要考100分、争第一,反而会使幼儿流于恶性竞争的不良习惯中,不得不小心。4.反抗行为有的孩子在幼儿期会开始变得叛逆,经常将“不要”挂在嘴边,这时候,父母不必忧虑,先了解宝宝为什么会反抗,从宝宝第18个月起,就开始有反抗意识,此时宝宝对自我有了认
7、识,知道自己与其它人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就是常说“不要”。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约是在2岁左右出现。幼儿会开始和爸妈作对,妈妈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处理,却又经常把事情搞砸,让妈妈很头痛,不知如何是好.6岁左右的孩子,虽然颇具独立性,但自尊心强,不愿受批评,有强烈的反抗性,容易与人发生矛盾。处理方法:面对宝宝的反抗行为,父母不必担心宝宝会成为“叛逆小子”.据研究显示,如果婴幼儿时期没有过反抗行为的孩子,可能会成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孩子出现反抗行为,其实是件好事。但要注意,也不要一味地放纵宝宝,否则会将事情搞得更糟。正确的处理方式应为:有技巧地转移孩子的注
8、意力.首先父母先深呼吸,做和宝宝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接着经常使用赞美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例如,夸赞宝宝:“你会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帮妈妈一个忙呢?最后要提醒,千万不要用打骂的方式,因为若用威胁、打骂来解决的话,可能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5。利社会行为人类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会行为。从出生开始,人类就不断的发展利社会行为,唯有通过互助合作,种族才得以存活。宝宝从出生到6个月就开始展现此项行为的特质,例如心情好时对大人微笑,情绪不佳时则哭闹。此外,宝宝也会主动参加社会游戏,喜欢和妈妈玩躲猫猫等,待成长至612个月时,宝宝开始在游戏中扮演主动的角色,并开始学着与他人分享,也学会对熟悉的人表达
9、自己的情感。到12岁,宝宝开始服从大人简单的要求,对游戏的规则有初浅的认识,并开始懂得安慰人,主动帮妈妈;2-3岁的宝宝的反应更加明显了,孩子知道应该要帮助人,也愿意表达乐于助人的意愿。婴幼儿的利身会行为表现还有同情和怜悯等:到医院的育婴室走一趟,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只要其中一个宝宝哭了,其它的宝宝也会哇哇的哭起来,这就是宝宝的伴哭现象,但这只是一种听觉刺激反应,不是真的有所反应。要到18个月左右,宝宝才能大略体会其它人的感受,并安慰人,如见到家人因伤心而哭泣,小宝宝摇摇晃晃的走去给对方一个拥抱,不过,并不是每个宝宝见到别人悲伤时,都会有相同的反应,其中仍存有个别的差异性,如有些宝宝会认为别
10、人伤心的情绪可能影响自己,所以反而会伸手打正在哭的人,以此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觉.幼儿时期的宝宝对他人的悲伤已经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例如,如果有其它的孩子伤心哭泣,宝宝可能会走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点子,企图安慰他、帮助他度过伤心的时刻。处理方法:怎么培养宝宝的同情心,父母是关键。当婴幼儿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时,若妈妈以惩罚的方式来处理,宝宝可能会比较缺少同情心。相反的,如果妈妈以说理的方式代替处罚,劝导孩子给予受害者帮助,孩子会比较有同情心。所以当孩子再有不当的行为时,先别急着处罚,试着用温和说理的方式来处理。6。分享与合作如果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太小看他们了。当不会说话的婴儿试图用手指东西与你
11、沟通时,就是分享的开始。很奇妙吧!幼儿时期的分享,则需视孩子的经验不同,而有所差别。举例来说,如果其它的宝宝曾和他分享玩具,日后他也会和其它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则不会。此时,宝宝也会利用和同类玩耍的机会,来学习合作的行为.处理方法:不要将孩子整天关在家里,多带他出去和其它小玩。给孩子多一些和同伴交流的机会,只要能提供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经常有机会与他人相处,孩子就能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合作。7。攻击行为婴儿时期的攻击行为多没有敌意,例如当宝宝动手抢别人手上的物品时,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是在夺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伤害人。所以时常会出现打人或力度稍重。到了幼儿期,虽然较少有攻击身体
12、的情况,但敌意却增加不少,宝宝会开始有嘲笑他人的行为,特别是35岁时,经常会为了抢玩具,而有意图的伤害同伴。处理方法:宝宝经常动手打人,或是喜欢用不雅的话语辱骂同伴,怎么办?其实幼儿的攻击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社会互动增多、自我控制增强而改善,所以不用太过紧张,不过,如果你对宝宝的行为感到难以控制时,不要随便扔一个玩具让宝宝宣泄,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让宝宝认为生气时打人是被允许的,A。不兼容反应技术:如果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只是为了吸引长辈的注意,该不该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变本加厉;不理会又怕孩子以为打人是被许可的行为,究竟该如何是好?此时不妨采取不兼容反应技术法,除非孩子有严重的攻击行为出现,否则
13、不应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则对与人分享的幼儿加以奖励。B。使用暂时隔离法:用暂时隔离法来对付宝宝的攻击性行为也十分有效,做起来也不太困难。当宝宝再次出现攻击行为时,就立即制止他的活动,将孩子“隔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同时不可开口说话,旁人也不要与他交谈,约维持5分钟左右,即可收到不错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将幼儿关在密闭或黑暗的空间内,以免产生反效果。C。打造不具攻击性的环境:这个方法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提供足够的玩具及宽广的活动空间,避免孩子因碰撞或抢夺玩具产生攻击性事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要给宝宝具有攻击性的玩具.8。性别角色发展行为幼儿时期的女孩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哥哥可以站着尿尿,我却不行?
14、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对于自己的性别角色并不十分清楚,那什么又是性别角色?在社会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中,如女性应温柔文静,若男生有此特质,大家可能会嘲笑他娘娘腔,使他社会适应有困难.而宝宝怎么认定自己是男是女,就与性别概念发展有很大关系,3岁左右的幼儿对自己的性别并无太多的认知,若问一个两岁的男生,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可能一会回答男孩,过一会又变成女孩。到了4岁左右,孩子可能会知道自己的性别,但不知道不能改变,所以问一个4岁的女孩,你长大要当男孩还是女孩,她可能会答说男孩。再大些到了5岁,孩子会根据头发的长度来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长发的男孩,会觉得“他”是女孩。处理方法:13岁是孩子性别概念发展
15、的关键期,所以家长应教导孩子,男孩与女孩性别角色上的差异,否则日后要调整就很不容易了,后果会很严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曾经有一个可爱的男孩,但因妈妈喜欢女孩,所以从小就将他打扮得像女孩子一样,长大后,孩子真的在言行举止方面有女孩子的倾向,造成他日后发展的障碍.因为社会对不男不女的现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议家长要摒弃重男轻女的观念,给孩子具性别尊重的两性教育,如让孩子*流做家务,不要对女孩过度保护,或让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险等,才是最恰当的方式。9.角色取替行为当孩子踏入幼儿园时,开始了有别于家庭的环境,就需要有“我”与别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须脱离自我中心的想法,了解
16、他人的想法与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对方的立场,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技能.处理方法当宝宝遇到人际挫折时,是最好的教育机会,专家建议父母,此时可以用关心的口吻询问孩子:“你觉得他为什么生气?如此一来可以刺激孩子去考虑对方的立场,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技能。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多涉猎相关育儿知识,多用关心和鼓励等方式来对待孩子,并予以适当的协助:1。培养同情心:要拥有一个社会行为不偏颇的最佳宝宝,可从培养同情心开始,有了同情心之后,宝宝懂得体会他人的心情,也容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该从何处着手呢?以自身来示范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当孩子欺负其它孩子时,可以当场告诉他,这会伤害到他人
17、,是不好的的行为。如果因为觉得丢脸而火速将宝宝带离现场,事后又不向他解释,他反而以为这是被允许的正确做法。2.以身作责:另一好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则,如果父母有同情心,经常做善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习到良好的一面。3.拒绝孩子作电视宝宝孩子如果看太多电视,电视上一些不良的电视画面会影响宝宝,很容易学到偏差的行为。所以父母应避免两岁以下的宝宝成为电视儿童,否则坏习惯将很难根除。第三节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资料显示,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 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
18、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出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1.遗传的作用遗传素质是生物体遗传给后代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而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遗传性疾病大约有三千余种,其中,染色体病三百余种,基因病两千七百余种.比较常见的与幼儿心理健康有关的遗传性疾病是染色体疾病,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不全、抑郁等。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家庭成员的发病危险为9,明显高于3%的基线水平,这说明遗传因素
19、在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共病率高达60,据此,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两者在病因学上存在部分共因,具有相同的遗传易感性。也有研究表明,在同卵双生子中若有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另外一人患同类疾病的可能性远高于异卵双生子,但同卵双生子中的同病率不超过50。这说明,遗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2身体的发育进入幼儿阶段,儿童的身体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如3岁幼儿的大肌肉发展迅速,不仅可以独立行走,还可以初步完成各种动作;57岁,幼儿的小肌肉开始发展,可以独立完成进食动作,也可以初步学习写字、绘画。这就为幼儿独立生活和学习、交往能力的发展提
20、供了必要的条件.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生物基础。但如果这一时期身体的发育出现异常,则容易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发育迟缓、发育过快、过于肥胖,或出现其他身体发育上的障碍,容易导致幼儿自卑、退缩、胆怯、攻击性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因此,给幼儿提供科学的饮食结构,安排合理的、有助于身体发育的各种活动,促进幼儿身体良好发育,也应该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3大脑结构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大脑结构发展最明显的表现是脑重量的急剧增加。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脑重量达到出生时的两倍;第三年,增加到三倍,重量达到1 000克;到7岁时,则达到1 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的
21、水平。脑重量的急剧增加是大脑神经纤维的延伸和髓鞘化以及大脑皮层面积的迅猛增长造成的。幼儿大脑皮质区的迅猛发展和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成为幼儿心理发展“关键期”的生理基础,即大脑结构上的这些特征反映到大脑功能的发展上,表现为:幼儿神经系统中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加强,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和巩固,第一、二信号系统协调发展等。这一时期,随着神经系统中兴奋功能的加强,幼儿开始寻求新鲜刺激,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的欲望非常旺盛,可以接受大量的知识。随着神经系统抑制功能的加强,幼儿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成人的指导下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特别是随着第二信号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可以通过用内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用外部语言
22、与他人进行交流,建立一定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二)心理因素1需要与动机需要反映的是幼儿身心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幼儿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幼儿大脑中的反映,也是推动幼儿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动力和源泉。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致也可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在幼儿阶段,生理性需要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优势的地位。如果幼儿的这些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如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幼儿,因为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容易出现孤独、冷漠等心理与
23、行为问题。动机是能够引起和维持幼儿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推动幼儿为满足某种需要而积极活动,是幼儿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内在原因.就像幼儿有多种需要一样,幼儿也有多种动机.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时候,幼儿会感到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心理冲突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也经常发生,因此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幼儿的动机冲突不那么复杂,冲突的解决和处理也相对容易,但是,有些动机冲突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幼儿的心理挫折,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2情绪与情感一般来说,
24、情绪是指幼儿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伴随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强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有愉快、悲哀、愤怒、恐惧、忧愁、赞叹等多种形态。研究表明,情绪是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一个主要中介环节.这是因为,由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环境刺激等因素而造成的各种情绪反应,可以导致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内的生化系统的变化,使人的机体、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幼儿在愤怒或恐惧的强烈情绪下,会出现意识范围狭窄、判断力减弱和自我控制能力缺失,同时,还会引起姿态反常、动作无力、脸色苍白、心跳加剧、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加快等身体上的变化。如果幼儿长期处于焦虑、恐惧等消极的情绪
25、状态中,不仅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还会引发更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从广义上,情感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但从狭义上,情感又不同于情绪,是指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如果说,情绪侧重于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那么,情感则侧重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内容.在幼儿阶段,情感的稳定性和对情感的控制力较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丰富和加深。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情感的健康发展,对于日后个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情感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3意志与个性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以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
26、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按照成人的指示去完成一定的动作,此后,通过语言的调节,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某项活动或抑制某些活动.从意志品质的发展来看,幼儿阶段发展较快的是坚持性,如在游戏活动中,有的孩子坚持时间较长.意志不坚强的幼儿行为活动较为盲目,受暗示性强,自己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研究表明,坚持性强的幼儿,长大以后更多地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也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可见,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乃至长大后的成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认为,个性是从幼儿时期
27、开始初步发展的。幼儿时期,儿童开始在兴趣、爱好、情绪的稳定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也初步形成对人、对事、对自己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起来.在幼儿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起核心的作用,特别是自我评价和道德判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的儿童初步形成的个性特征还没有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幼儿阶段开始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于日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基础性的意义.(三)社会因素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幼儿周围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与幼儿的生活相关的各种场地、设施、机构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封闭
28、、单调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心情烦躁、坐立不安。长期生活在单元楼房内的儿童容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心理学实验也表明,感觉剥夺的被试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如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同样,人员密度过高的幼儿活动室,有可能使幼儿的攻击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可见,良好的、适当的外部刺激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反,不良的、过度的刺激则容易引发儿童不良的心理问题。比如,经常自己观看电视节目的儿童,因为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容易表现出孤独、沉默、自私等不良的性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相对于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9、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在幼儿园中,教师作为幼儿生活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其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时,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通过师生关系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与教师有情感安全性关系的幼儿对同伴更为友好,在交往中很少发出侵犯行为;而过于依赖教师的幼儿则表现出更多的退缩行为或侵犯行为.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同伴关系在幼儿人际
30、关系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幼儿处于社会化刚刚开始的阶段,通过同伴交往,幼儿不仅可以体验平等共处、合作游戏的乐趣,还可以形成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等优良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他们形成乐群、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发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不仅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共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分析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1)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搞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
31、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意志力薄弱,挫折耐受力差,表现为怕苦怕累,害怕困难,遇到困难退缩、束手无策和依赖成人,受不了委屈、责备、批评等挫折打击;(7)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下面对一些幼儿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展开分析。(一)孤独症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因脑部功能异常而引发的发展障碍,通常在三岁左右
32、就会被发现。幼儿孤独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疾病。根据美国孤独症学会进行的调查,每出生166个婴儿,就会有1个患有孤独症,其中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41 。2001年,中国残联、卫生部、公安部在进行残疾儿童抽样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全国06岁儿童患精神残疾的约为104万人,每年新增精神残疾患者15万人,其中孤独症列儿童精神残疾首位.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014岁的儿童有3亿,孤独症患儿约30万左右。幼儿孤独症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对他人(包括亲人)普遍缺乏情感反应;二是言语发育严重缺陷;三是经常做刻板、重复仪式性的动作或游戏。有的幼儿胆小、恐惧、焦虑,活动过度,特别喜好或依恋某种
33、东西,而对某些事物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疾病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但由于人们对此症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容易将其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精神分裂症、多动症等病症,从而延误了治疗.孤独症的原因,除了亲子关系不良和遗传之外,脑部生化指标的异常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根据脑科学的最新研究,孤独症的产生可能与脑的不同区域之间缺乏联系与协调有关。研究者考察了脑部涉及语言的区域与处理图像的区域之间的互动程度,结果表明,孤独症患者要比普通人更加依赖脑的视觉和空间区域。(二)抑郁症抑郁症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到老年的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幼儿阶段,抑郁症不仅会影响幼儿正常的
34、饮食起居和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患抑郁症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绪症状是抑郁症最明显、最普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和兴趣消失。患抑郁症的幼儿情绪变化多端,喜怒无常,也会流露出孤独、无助的神情,对平时喜欢的事物感到索然无味而不理不睬,沉默寡言,不喜欢去幼儿园,甚至会提及“自杀”等极端的话题。其次,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方面,更多地表现出消极一面,总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聪明,有一种自卑、自责的倾向,从而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再次,患有抑郁症的幼儿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夜里爱哭闹,入睡困难,食欲减退,身体变得虚弱等。与抑郁症相反的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是
35、躁狂症。躁狂症的症状与抑郁症相反,主要表现为动作多,话多,表情活跃,自我评价方面自诩自夸,睡眠时间减少等。一般情况下,幼儿的抑郁症很难自愈。在自然的情况下,上述症状会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如果进行适当的干预,大部分的幼儿会摆脱抑郁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三)多动症幼儿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多数在三岁左右的幼儿期出现,男孩比女孩多。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多数多动症幼儿伴有学习困难。多动症的主要表现为:身体扭动不停,暴怒或做出不可预料的行为,容易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妨碍其他儿童,撇嘴或生气,情绪变化迅速激烈,经常坐立不安,容易兴奋或
36、冲动,做事有始无终,容易灰心丧气等。幼儿多动症的原因,除了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遗传因素(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脑部损伤或中毒(产后过度吸氧或铅中毒)之外,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幼儿力所能及的程度)也是造成幼儿多动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也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
37、症状加重。因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治疗幼儿多动症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四)攻击性幼儿交往不良包括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攻击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是指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按照程度的轻重,攻击行为可分为口头上的辱骂和行动上的侵犯或暴力破坏.幼儿攻击行为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指儿童去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可能是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他的玩具,伤害他人引起成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有的时候,儿童
38、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类型的混合。与攻击行为相反的交往不良行为是幼儿的退缩行为。两者是敌意的不同表现形式,攻击性是一种公开的敌意,而退缩性则是一种隐蔽的敌意。一般来说,除了幼儿先天的攻击本能之外,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模仿、预期的“奖励和挫折是幼儿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第四节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与干预一、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诊断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考察研究对象,并收集、记录幼儿相关资料的方法。由于幼儿的口头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常用的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不足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也不能确诊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观察法是常用于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诊断
39、的方法.一般常用的观察法有自然观察、时间取样观察、事件取样观察、量表式观察。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观察对象心理与行为的选择、记录和描述,常用于研究儿童早期的发展.代表性的有达尔文(CDarwin)对其儿子反射活动、恐惧和愤怒及行为发展的观察日记,普莱尔(WTPreyer)对自己孩子出生至3岁的系统观察,陈鹤琴的观察日记等。时间取样观察是在特定时间内对某一行为出现的频率、表现及持续时间的选择记录.一般需要制订以时间和行为为维度的表格,以便于选择、观察和记录。时间取样观察关注的是某一行为出现的频率和时间分布上的特性。事件取样观察是从被试的多种行为中,选择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
40、观察记录,其重点是该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条件.量表式观察是对时间取样观察和事件取样观察的综合化、细化和具体化,它把每一个行为划分为若干等级,制订量表,并对照量表观察被试心理与行为表现的程度.(二)测验法测验法是指借助量表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系统心理测量。一般由一组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题目构成,这些题目对应的是被试典型行为,通过对这些题目的反应,能够间接获得被试的心理特征和规律。通过测验,不仅可以掌握幼儿的发展状况、人格特征、心理与行为问题,也有利于制订相应的矫正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用于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诊断的测验量表一般包括发展量表、智力量表、人格测验量表、心理行为
41、评定量表,以及其他相关的量表。发展量表也称心理发展量表,内容主要侧重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常用的量表有格塞尔发展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 简称GDDS)和丹佛发展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 Screening Test,简称DDST)。格塞尔发展诊断量表由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儿科医师格塞尔(AGesell)及其同事于1940年共同编制出版,1947年和1974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国内有北京智能发育协作组1992年的修订版。格塞尔发展诊断量表适用于4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诊断,诊断内容主要包括粗大运动行为、精细
42、运动行为、适应性行为、语言活动和个人社会五个方面。量表的项目评分可由诊断者观察评分,也可由家长报告.根据上述五个方面内容的得分与实际生理年龄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各方面的发展商数。丹佛发展筛查测验适用于2个月至6岁幼儿的发展迟滞或发育异常的筛查。丹佛发展筛查测验包括105个项目,涉及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会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项目的总得分,可以划分发展正常、可疑及异常的幼儿.弗兰肯贝格(WK Franken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该测验筛查发展异常幼儿的正确率为85100%,而且,在测验中被诊断为发展异常的幼儿有89在学校里表现出学习困难。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
43、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智力量表主要测量幼儿现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智力发展迟滞的程度。常用的智力量表有比内量表、韦氏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比内量表是1905年由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和医生西蒙(TSimon)为了筛选智力落后儿童而编制的量表。后来经过几次修订,内容确定在语言、记忆、思维、推理、数的推理、视觉运动和社会智力等范围,年龄范围也扩展到成人。国内常用的比内量表是1981年北京大学的吴天敏教授修订的中国比内测验,该测验有51个题目,包括语言文字、数字、解图和机巧四类,主要考察儿童的言语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适用于218岁的儿童。韦氏智力量表是继比内量表之后由韦克斯勒(DWech
44、sler)于1939年发表的另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张厚粲等对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进行了翻译和修订,于1981年正式确定了中文版内容.该量表由言语量表测验和操作量表测验组成。言语部分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操作部分包括数字符号、填图、木块图案、图片排列和物体拼凑等内容。该量表也有适合于幼儿用的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简称SPM),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 Raven)设计的一种非语言型智力测验。目前,国内较常用的是198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张厚粲等人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团体智力测验
45、,其内容由60个题图组成,排列由易到难,方便易行,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测量出被试的推理能力。由于采用非文字的形式,可克服文化背景和知识的影响,因此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因为人格从幼儿阶段开始形成,所以幼儿阶段的人格测量主要侧重于幼儿的气质方面。幼儿人格测验量表主要有37岁儿童气质问卷(Pare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简称PTQ)和凯里(Carey)的儿童气质量表。前者是1977年纽约纵向研究小组(NYLS)设计的家长评定37岁幼儿气质的问卷,包括72个条目和9个维度,即活
46、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反应阈,用7分法评定。目前,国内有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翻译版本。后者是凯里等根据儿童气质理论发展出来的系列问卷,包括14个月、411个月、13岁、37岁和812岁儿童气质问卷.37岁幼儿气质问卷包括100个条目,与前者一样,也分为9个维度。该问卷也有张劲松等人于1999年修订的国内版本。心理与行为评定量表是诊断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常用工具,主要有CBCL、拉特(Rutter)的儿童行为问卷和康纳斯(Conners)的儿童行为问卷。其中,使用较多、内容较全的是CBCL。适合于37岁幼儿的有国内修订的CBCL家长用量表
47、,可用于诊断心理与行为问题在不成熟、抑郁、强迫性、交往不良和攻击性等方面的表现,也可以把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分为89个因子。据我们的研究,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92,具有较高的信度。二、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一)家庭中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除了生物性原因和自身心理因素之外,主要是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家庭中,影响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养育方式和亲子关系等.如果幼儿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独断或过于疏忽,以及亲子关系不良,幼儿产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上升,甚至成为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教养方式而言,家庭成员中不同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幼儿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同时,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父母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如父母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幼儿也会自然而然地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倾向。在家庭中预防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除了努力营造和谐、宽容、融洽的家庭氛围,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之外,家长也应该关注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反思家庭中潜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是否有问题,努力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二)幼儿园中幼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