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2∕T 4218-2022 桥梁缆索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通用技术条件.pdf

上传人:yp****2 文档编号:21494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2∕T 4218-2022 桥梁缆索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32∕T 4218-2022 桥梁缆索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32∕T 4218-2022 桥梁缆索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32∕T 4218-2022 桥梁缆索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32∕T 4218-2022 桥梁缆索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通用技术条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83.120 CCS Q 23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 42182022 桥梁缆索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 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specification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bars for bridge cables 2022-03-18 发布 2022-04-18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库七七 标准下载DB32/T 4218-2022 目 次 前言.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分类和规格.2 5 原材料.2 6 技术要求.2 7 试验方法.3 附 录 A(

2、规范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拉伸疲劳测试方法.5 参考文献.6 库七七 标准下载DB32/T 4218-2022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文件由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法尔胜纤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阴市交通运输局、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

3、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元林、刘礼华、赵军、戴捷、张继文、黄盛彬、傅士才、李秉南、朱建龙、陈凤军、周彦锋、王志刚、何初生、沈建钢、朱维军、曹伟星、李韦、郭昆朋、樊秋杨、费梁、夏至、杨玉才、吴树文、陈爱华。库七七 标准下载DB32/T 4218-2022 1 桥梁缆索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桥梁缆索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分类和规格、原材料、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桥梁缆索中使用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

4、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1839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 GB/T 225672008 电气绝缘材料 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试验方法 GB/T 2675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GB/T 3002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bars 用连续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与树脂基体采用适当的成型工艺所形成的棒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3.2 强度级别 strength grade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按其拉伸强度分

5、为“1”、“2”两种强度级别。3.3 玻璃化转变温度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发生玻璃化转变的温度范围内的中点处的温度。注:通过观察某些特定的电气、力学、热学或其他物理性能发生明显变化时的温度,可以很容易地测定玻璃化转变。另外,由于观察时所选取的性能及试验技术细节(例如加热速率、试验频率等),观察到的这个温度可能会有明显差异。因此,观察到的 应认为是一种近似值,且仅对某一具体技术及试验条件有效。来源:GB/T 225672008,2.2 3.4 差示扫描量热法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库七七 标准下载DB32

6、/T 4218-2022 2 当被试材料与参比物处于程序控制温度时,测量输至被试材料及参比物的能量差与温度关系的技术。记录的数据即为差示扫描量热曲线,即DSC曲线。注:本试验记录为差示扫描量热或DSC曲线。来源:GB/T 225672008,2.3 4 分类和规格 4.1 分类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按表面状态分为光筋(P)、螺纹筋(S)。4.2 规格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按公称直径可分为 5.00 mm、6.00 mm、7.00 mm、8.00 mm 等规格。5 原材料 5.1 碳纤维 制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采用的碳纤维应符合 GB/T 26752 的规定。5.2 树脂 制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

7、料筋应采用与碳纤维良好匹配的树脂,应选用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聚氨酯树脂。6 技术要求 6.1 外观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表面应无纤维外露、无毛刺,不应有断丝、裂纹等质量缺陷;无树脂瘤附着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表面。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长度方向不应呈波浪形,不应存在弯折、扭曲现象。6.2 直径偏差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公称直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1 规定。表 1 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公称直径 允许偏差 5.00 6.00 7.00 8.00 0.50 6.3 伸直性能 6.3.1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自然矢高:弦长 1 m 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其弦与弧的最大自然矢高应不大于 20 mm

8、。库七七 标准下载DB32/T 4218-2022 3 6.3.2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自由翘头高度:5 m 长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自然放置于光滑平整的地面上,一端接触地面,翘起的一端离地面高度应不大于 100 mm。6.4 玻璃化转变温度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应不低于 100。6.5 拉伸性能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拉伸性能应符合表 2 的规定。表 2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拉伸性能 强度级别 标准抗拉强度 MPa 弹性模量 GPa 断裂伸长率%1 2100 120 1.3 2 2400 160 1.5 6.6 疲劳性能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应能够承受 200 万次

9、0.45 (0.45 -2 )的载荷后而不断裂,其中 2an=450MPa (1)式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公称极限拉力,单位为牛顿(N);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强度级别,单位为兆帕(MPa);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承载截面面积,采用公称直径计算,单位为平方毫米(mm2);2 脉动应力幅的载荷值,单位为牛顿(N)。6.7 应力松弛性能 6.7.1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在初始加载为 0.7 的载荷条件下,经过 1000 h 的松弛试验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松弛率2.5%。6.7.2 供方在保证 1000 h 松弛性能合格的基础上可用不少于 120 h 的测试数据推算 1000 h 的松弛值。

10、7 试验方法 7.1 外观 在正常光照度下进行目测。7.2 直径偏差 直径测量采用精度 0.02 mm 的游标卡尺,任意取 3 个位置测量,同一位置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均测量,取平均值。对于带肋的螺纹筋,应测其非肋截面。库七七 标准下载DB32/T 4218-2022 4 7.3 伸直性能 采用最小分度值为 1 mm 的量具测量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伸直性能。7.4 玻璃化转变温度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按 GB/T 22567 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7.5 拉伸性能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拉伸性能试验按 GB/T 30022 规定的方法进行,其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有效承载截面面积通过公称直径

11、计算得到。7.6 疲劳性能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疲劳性能试验按附录 A 的规定进行。7.7 应力松弛性能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松弛试验应按以下规定进行:a)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松弛试件两端带有粘结型锚具。锚具能将荷载传递至中间筋材部分,锚具只传递拉力而不传递扭矩和弯矩的作用;b)试验标距应不小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公称直径的 60 倍,如果该标距超过引伸仪或试验机能力,可用最小长度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公称直径 40 倍标距代替;c)持续时间 1000 h,在保证型式试验 1000 h 松弛合格基础上,也可采用至少 120 h 较短期限试验数据,推算 1000 h 松弛值;d)其他要求按

12、 GB/T 21839 的规定进行。库七七 标准下载DB32/T 4218-2022 5 附 录 A(规范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拉伸疲劳测试方法 A.1 试验原理 使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试件承受两种荷载(预定的拉伸最大荷载和最小荷载)之间的拉伸应力至规定次数,测定试样的疲劳性能。A.2 试样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疲劳试件总长由测试部分和锚具部分组成。其中测试部分长度取不小于20 倍的筋材公称直径,单侧锚具部分长度不小于 300 mm。锚具采用粘结型锚具,必须能够适合筋材的几何形状,并且能将荷载传递至测试部分。锚具应起到从试验机到筋材测试部分,只传递拉力而不传递扭矩和弯矩的作用。试件的几何尺

13、寸示意图见图 A.1。单位为毫米 说明:1试样;2锚具;为测试部分长度;为锚具部分长度。图A.1 试件几何尺寸示意图 A.3 试验条件 A.3.1 根据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强度级别,确定加载时的最大应力载荷为 0.45 ,应力幅值为 450 MPa。A.3.2 在试验全过程中,拉伸的最大载荷和最小载荷应保持恒定值。合适的方法是考虑采用能周期性检查负载或能作记录的装置,负载的控制精度至少为 1%。A.3.3 试验期间荷载循环变化的频率应该是恒定的,频率不应超过 20 Hz。所有应力都呈轴向传递给试样,既没有钳口影响,也没有缺口影响,应由一个相应的装置能够限定夹头中试样的任何滑移。A.4 判定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测试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拉伸疲劳性能,不考虑锚固性能。因此,由于锚具系统缺陷影响引起试样在锚具内断裂或滑移时,本次试验无效,可取样重试。如实际荷载循环次数已达到或超过规定值,允许将试验结果视为有效。库七七 标准下载DB32/T 4218-2022 6 参考文献 1 GB/T 17101 桥梁缆索用热镀锌或锌铝合金钢丝 2 GB/T 26743 结构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 _ 库七七 标准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公路桥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