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毕业论文-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149381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 要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有重新抬头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贸易壁垒作用不断减弱。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寻找新的贸易保护手段,来阻止他国产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新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新贸易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新贸易壁垒给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对此还缺乏充分的了解。所以,认识新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对于防范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针对环境壁垒、技术壁垒和社会壁垒不同的应对措施突破新贸

2、易壁垒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关键词:新贸易壁垒;外贸;影响;对策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new trade barrier to Chinas foreign tradeAbstract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e protectionism of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renewed.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

3、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traditional trade barriers weakening.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began to look for new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event foreign products to enter, to protect its home market, the new trade barriers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e new trade ba

4、rriers, including technical barriers, environmental barriers and social barriers. New trade barriers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had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hinde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but we are still lack of full understanding.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5、new trade barriers, the mai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new trade barriers to prevent the negative effect to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to help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developing the environmental barriers, technical barriers and social barriers to different response to break new barrie

6、rs to trad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Key words: New trade barrier; foreign trade;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目录1引言11.1课题背景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21.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22新贸易壁垒的内涵与特点22.1新贸易壁垒的内涵22.1.1新贸易壁垒的概念22.1.2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32.2新贸易壁垒的特点32.2.1 技术壁垒的特点32.2.2 环境壁垒的特点42.2.3社会壁垒的特

7、点43新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53.1技术壁垒产生的原因53.2环境壁垒产生的原因53.3社会壁垒产生的原因54我国外贸频遭新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65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65.1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65.2环境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75.3社会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86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86.1应对技术壁垒的对策86.2应对环境壁垒的对策96.3应对社会壁垒的对策10结 论10参考文献11致 谢12声 明13 13 / 181 引言1.1 课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国,但是近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的增速放缓。据海关总署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

8、国2015年的对外贸易总额为24.59 万亿元,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 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 万亿元,下降13.2%。相比改革开放以前年份,2015年的很多月份我国的进出口都有很大跌幅。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总体乏力,使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运用新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市场,来促进经济的复苏。达到限制他国产品的出口,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传统贸易壁垒作用不断的减弱,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品进口关税降至3.8%,发展中国家工业品进口关税降至14.4%。出口配额、出口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也大幅度减少。对此,西方

9、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阻止他国产品进入,纷纷使用环境壁垒、社会壁垒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的国内经济低迷,使贸易保护主义在很多国家开始抬头。从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争端不断增加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顺差的扩大,使我国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针对的主要对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方学者对反倾销的研究开始时间较早,在一百多年前国际贸易出现商品倾销不久后就有专门的研究,而对新贸易壁垒的研究开始时间比较晚,西方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1)贸易救济措施对维护国际贸易公平贸易的作用;

10、(2)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与国际贸易的关系;(3)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的贸易保护效果;(4)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总的看来,西方对于新贸易壁垒研究的开始时间早,发展也很快,为后人的研究新贸易壁垒提供了重要基础。我国学者对新贸易壁垒的研究开始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1)对各种新贸易壁垒形式的含义与外延进行理论上的界定;(2)对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新贸易壁垒协议和西方发达国家实施新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述;(3)从产业层面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受到新贸易壁垒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应对的措施建议。总的看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对于政策的研究,并结合

11、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寻找相应措施消除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不利影响。但是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相比较,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深入,对问题分析的视野也不够开阔。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传统的贸易壁垒作用的减弱,使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寻求新的贸易壁垒,来保护其国内市场,阻碍他国产品的进入,越来越多地采取新贸易壁垒包括环境壁垒、社会壁垒和技术壁垒。与传统的贸易壁垒相比在性质、形式及作用机制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已经变成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和我国对外贸易以后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通过对新贸易壁垒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掌握其内涵与特点,减少我国与主要贸易国家

12、的贸易纠纷,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新贸易壁垒的研究,提高对它的认识,学习如何正确应对新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新贸易壁垒的研究,对于我国找到突破新贸易壁垒的途径也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政府和企业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从理论上分析了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一般影响,从实践角度分析对我国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 新贸易壁垒的内涵与特点2.1 新贸易壁垒的内涵2.1.1新贸易壁垒的概念新贸易壁垒是指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社会壁垒所组成的新型非关税壁垒。传统贸

13、易壁垒是指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前者主要是从商品数量和价格上实行限制,阻碍国际贸易自由化,考虑更多的是商业利益,所采取的措施也大多为边境措施;而后者更多地考虑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劳动者生存权利和动物福利等。所采取的多是更隐蔽措施。2.1.2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2.1.2.1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指一国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由而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质量认证与合格评定程序、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技术壁垒主要包括:严格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标准。2.1.2.2环境壁垒环

14、境壁垒也叫绿色壁垒是指一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为由制定一系列复杂而苛刻的环保制度和标准。对来自他国和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设置障碍,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国内市场。环境壁垒主要包括:绿色标准与检验要求、绿色环境标志要求、绿色包装、标签要求、绿色补贴、禁止进口与环境贸易制裁。2.1.2.3社会壁垒社会壁垒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它由各种国际公约的社会条款(包括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条款)利用为削弱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成为变相的国际贸易壁垒构成,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社会条款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劳工的权益,不是贸易壁垒,但被贸

15、易保护主义者。2.2 新贸易壁垒的特点2.2.1 技术壁垒的特点(1)形式上具有合法性。技术壁垒往往以保护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健康、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国家的安全为理由提出,由此都具有合理性。并且技术壁垒也依据WTO达成的TBT协议,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使其具有合法性。目前,国际上已经签订了将近200个多边和双边技术协定,西方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2) 实施的效果的不公平性。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水平相差很远,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发达,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巨大障碍,看似公平的技术标准实际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手段。

16、(3)保护的方式隐蔽性和灵活性更强。相比传统的贸易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关税歧视等分歧,采用各种技术指标更加复杂。使出口国家很难应对。同时以技术标准为要求,没有限制国家,使用起来也更加灵活。技术壁垒广泛利用维护国家的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等为武器,很容易把人们的视线从贸易保护转移到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2.2.2 环境壁垒的特点(1)名义上的合理性。环境壁垒的实施往往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等为借口。因此,从表面上看,环境壁垒符合人们保护环境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实施环境壁垒,正是抓住人们消费心理,达到实施环境壁垒的合理性。(

17、2)形式上的合法性。环境贸易壁垒往往以ISO14001认证和环境标志认证等依据。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制定和推行环保立法,为环境壁垒提供法律支持,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3)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一个国家实施环境壁垒会立刻引起其他国家效仿实施环境壁垒,由一个国家迅速扩展到多个国家,给出口国造成重大的打击。2.2.3社会壁垒的特点(1)名义上的合理性。社会壁垒的实施往往以改善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由。由此,从表面上看,社会壁垒符合保护劳动者的权利,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实施社会壁垒,看起来保护劳动者权利,使其具有合理性。(2)时效性。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消费市场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而生产主要集中在发展

18、中国家。发达国际不可能长期使用社会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社会壁垒只能在短时期有效,当某个国家的企业通过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等达到劳工标准,原来的社会壁垒限制自动取消。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进口企业也可能将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或企业,原来的出口国家和企业就可能失去订单。(3)隐蔽性。发达国家制定社会壁垒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工人的权利同时保护本国市场阻止其他国家产品进入,这种以保护工人权利为借口,转移人们的视线,使其具有隐蔽性。3 新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3.1 技术壁垒产生的原因(1) 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依然存在,他们为了保护本国国内产业,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总希望采取

19、各种措施限制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2) 由于社会进步,人们的环保、安全意识的空前提高是技术壁垒产生的重要推动因素。(3) 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持续增加,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牵涉的技术问题更加复杂,非常容易形成技术壁垒。3.2 环境壁垒产生的原因(1) 消费者的绿色偏好。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从健康观向环保观转变。(2) 经济发展差异驱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是环境壁垒产生的重要经济原因。近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领域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他们为了保持在国际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在国际贸易领域,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传统的贸易壁垒

20、作用的弱化使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寻求新的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以保护其国内市场。环境壁垒便应用而生,并逐步发展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3.3 社会壁垒产生的原因(1) 发展中国家主要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产品,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明显。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必然造成向劳动成本高的发达国家进行社会倾销。因此,发达国家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同时,也制定了国际劳工标准的贸易协议,对那些没有达到国际劳工标准的国家产品进行限制。(2) 随着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减弱,新贸易保护主义者纷纷寻求新的手段,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以保护其国内市场。为了掩饰其贸易保护

21、主义的行为,使贸易保护措施名正言顺,硬是把劳工权益与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作为社会条款,从而逐渐形成了社会壁垒。(3)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追求高额利润。4 我国外贸频遭新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低迷,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失业率高涨,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贸增长迅速,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大国,进出口长期保持顺差。我国的出口增长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针对的主要对象。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新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我国外贸频遭新贸

22、易壁垒的原因主要包括:(1) 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进出口的快速增长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从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的近30年实现了快速增长。2015年的进出口总额先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0多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进出口贸易的大国。必然引起一些国家想遏制我国外贸的发展想法。(2) 我国对外贸易扩展和贸易顺差影响到其他国家。我国政府近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崛起,这必然要打破原有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体系,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将不断增加。我国的对外贸易长年保持贸易顺差,顺差的额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必然会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针对的对象

23、。(3) 系统摩擦加剧贸易摩擦。国际摩擦的根源在于国家间利益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多方面的,国家间经济利益的对立,由此产生了贸易摩擦。这背后更深层次是是不同国家在贸易制度、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摩擦。系统摩擦加剧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5 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5.1 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1) 增加了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由于技术壁垒具有强制性,事实上构成了市场准入的门槛。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不断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产品的进入。因技术壁垒的限制使我国众多的优势产品无法进入国际市场。例如2014年,日本对从我国进口的蔬菜检验标准,由原来的6项增

24、加到50项之多,而且是每批货物都需要检测,极大的限制了我国蔬菜的进入。(2) 降低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的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一。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仍然较大,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服装、玩具、皮类等。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实施了严格的技术标准,我国出口企业的商品很难达到进口国的要求。要达到进口国的标准通常需要通过相关认证,而取得各种认证出口企业需要支付申请费、检查和检测费用、评定费用。以及在审查合格后还需要缴纳一笔证书使用费。这些费用都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降低了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3) 引发贸易争端。目前技术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一个重要领域。

25、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具有隐蔽性、歧视性、广泛性等特点且相互混合,使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争端不断,协调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在WTO争端解决中,有28个涉及到技术壁垒,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更是不断涌现,而且,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技术、法规等不健全,常常处于不利地位。5.2 环境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1)环境壁垒使我国的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利润减少,国际竞争力降低。为了应对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壁垒,出口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更换使用的原材料或增加产品的质量检测和进行绿色认证。以食品接触材料为例,2014年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制定

26、和实施了双酚A限制法案,使我国企业被迫使用共聚聚酯(PCTG)等进口材料来替代聚碳酸酯(PC)等常规原材料,原材料成本大幅提高50%以上。另外西方国家也积极制定一系列的法规,如欧盟ERP指令、REACH指令、玩具指令等使我国出口企业的注册,生产和检测成本大幅度上涨。按照ERP 指令进行检测每类产品的检测费超过1万欧元,REACH指令平均每种化学品用于注册的直接费用高达8.5万欧元,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直接增加5%。(2)准入门槛大幅提升。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环境壁垒设置很高的环保标准,我国出口企业很难短时间内达到西方国家设置的环保标准,出口受阻。2015年以来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27、、镉等物质的限量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中2015年日本共发布食品扣留通报796批。主要涉及中国、越南、泰国等52个国家。在日本的扣留的160批次中国输日的食品中,主要是细菌、大肠杆菌群、杀虫剂等超标。(3)使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向我国转移。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十分严格的环保标准,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和工业因达不到这些国家的环保标准。那些产品只好将目标转向环保标准低,环境管制松懈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来我国投资的1万多家企业,其中污染企业就有4千多家之多,投资总金额90亿美元,其中高污染企业投资金额40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近半数。污染的转嫁加重了我

28、国的环境污染。5.3 社会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1)降低了我国出口企业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仍然较大,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服装、玩具、皮类等,大部分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廉价劳动力是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原因。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工作时间超长、工资水平低、雇佣童工、随意延迟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恶劣等常见社会问题。近年,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要求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玩具等企业在出口前必须事先通过SA8000,否则禁止产品进入。同时跨国公司也将认证附加到订单的条件中。跨国公司要

29、求企业必须符合认证条件,否则就取消订单,如2015年,广东一家台资鞋厂发生女工中毒事件,国外客户闻讯后全部撤单。为了突破社会壁垒,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达到SA8000的要求,使产品顺利出口。完成SA8000标准认证通常需要1年时间,证书有效期为3年,每半年复查一次。一个4000人的企业认证成本18万元。这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同时,企业为了达到SA8000标准认证的要求,不得不增加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这些都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这无疑会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2)降低我国引进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我国进入WTO后,来华投资的企业越来越越多,对华投资也不断

30、增加。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入我国进行投资。除了我国广阔的市场,经济发展快速,原材料便宜,外商来华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但是现在要求我们出口企业必须达到SA8000的要求。企业将不得不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工作时间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这对于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建厂的吸引力将会降低。跨国公司也会担心生产的产品能不能达到SA8000标准而不愿意来华投资。(3)使我国出口量下降。据2015年,美国相关的商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50%以上的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表示,如果企业不能通过社会贸易壁垒的SA8000的标准的认证,将重新与中国企业签订外贸合同。没

31、有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将失去订单,这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量的下降。6 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6.1 应对技术壁垒的对策(1) 政府应该加强技术壁垒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工作指导。(2) 建立国家之间的磋商机制。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主要是贸易双方缺乏沟通造成的。而国家往往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技术壁垒的制定者,大多数技术壁垒摩擦问题都可以通过国家双方之间协调解决。政府应该利用多边贸易合作体制,加强与贸易伙伴国家的协调,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贸易摩擦。(3) 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并加强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取得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将有利于我国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靠拢,并取得

32、良好的国际声誉。(4) 企业应该加强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技术壁垒措施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到应对措施,避免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损失。(5) 企业应该加快技术进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采用国际标准,努力实现出口产品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要求。(6)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趋势,我国企业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工厂生产产品,既可以利用当地人才、资本、原材料,节约运输成本等又可以突破技术壁垒。我国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方式,收购当地企业。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直接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环保标准,利用国外品牌和销售渠道,避免、绕开

33、技术壁垒。6.2 应对环境壁垒的对策(1)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绿色壁垒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工作指导。加强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绿色壁垒措施的研究,指导企业制定准确的应对措施。(2)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环保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加强污染密集产业引进的控制和管理,防止招商过程中的污染转移。(3)完善国内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我国因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完善国内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体系。采用国际先进标准,逐步使国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政府应积极推行ISO14000系类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4)政府应该制定扶持绿色产业扶持政策。政府在税收政策、贷款利率、

34、出口退税等方面对绿色环保产业实施优惠政策。(5)企业抓住机遇,顺应绿色潮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绿色化战略。在产品开发、制造、包装、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应该坚持绿色化战略。(6)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并加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取得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于突破环境壁垒有重要的作用。6.3 应对社会壁垒的对策(1) 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双边谈判,在劳工标准的制定中,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争取有利于我国的安排。(2) 企业应该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水平、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拒绝使用童工。有利于突破社会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3) 我国企

35、业应该积极申请并获得SA8000标准认证。有利于企业消除社会壁垒,促进产品出口。(4) 行业协会应该建立社会壁垒的预警和反应机制。对社会壁垒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做出一个预警。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大对国际贸易的社会壁垒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及时收集和整理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壁垒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社会壁垒信息服务平台。向企业及时提供有关最新的国际贸易中的社会壁垒信息。(5) 企业应该加强对社会壁垒的研究,然后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总结本行业存在的社会壁垒。针对不同的社会壁垒,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结 论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之一。而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壁垒也不断变

36、化形式和内容,保护的隐蔽性不断增加。新贸易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新贸易壁垒的产生是由于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科技不断发展造成的,其实质仍为限制自由贸易的措施,但在性质、形式及作用机制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这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前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对新贸易壁垒从内涵、特点和影响,进行深入和系统的分析研究,找到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郭波.新贸易壁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潘素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鲁丹萍.国际贸易壁垒战略

37、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张玮.国际贸易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5孙敬水.技术性壁垒的经济学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刘长顺.新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报,2009,17(1).7刘琳.新贸易壁垒与我国应对之策J.国际经贸,2008,(548).8胡国英.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9李安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技术创新,2006,9(2).10王志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9,(7).11李志军.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措

38、施探析J.当代经济,2008,(10).12何会玲.国际贸易中的社会壁垒及其机制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1)13Ma Zhiping. Worldwide Ecological Standards for China. China Daily,1997.14Krugman P. and 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5Krissoff Barry(Linda Calvin, Denise Gray. Barri

39、ers to Trade in Global Apple MarketJ.Fruit and Tree Nuts Situation and Outlook,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1997.请删除以下内容,O(_)O谢谢!The origin of tax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traced to the time when the colonists were heavily taxed by Great Britain on everything from tea to legal and business doc

40、uments that were required by the Stamp Tax. The colonists disdain for this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so-called because the colonies had no voic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xes) gave rise to revolts such as the Boston Tea Party. However, even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the adoption of

41、the U.S. Constitution, the main source of revenue for the newly created states was money received from customs and excise taxes on items such as carriages, sugar, whiskey, and snuff. Income tax first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862, during the Civil War. At that time only about one percent of

42、the population was required to pay the tax. A flat-rate income tax was imposed in 1867. The income tax was repealed in its entirety in 1872. Income tax was a rallying point for the Populist party in 1892, and had enough support two years later that Congress passed the Income Tax Act of 1894. The tax

43、 at that time was two percent on individual incomes in excess of $4,000, which meant that it reached only the wealthiest members of the population. The Supreme Court struck down the tax, holding that it violated the constitutional requirement that direct taxes be apportioned among the states by popu

44、lation (pollock v. farmers loan & trust, 158 U.S. 601, 15 S. Ct. 912, 39 L. Ed. 1108 1895). After many years of debate and compromise, the sixteenth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was ratified in 1913, providing Congress with the power to lay and collect taxes on income without apportionment among th

45、e stat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income tax were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tax burden and the raising of revenue. Since 1913 the U.S. income tax system has become very complex. In 1913 the income tax laws were contained in eighteen pages of legislati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ax reform act o

46、f 1986 was more than thirteen hundred pages long (Pub. L. 99-514, Oct. 22, 1986, 100 Stat. 2085).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a publisher of tax information, released a version of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in the early 1990s that was four times thicker than its version in 1953. Changes to the tax laws

47、often reflect the times. The flat tax of 1913 was later replaced with a graduated tax.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world war i, the War Revenue Act of 1917 imposed a maximum tax rate for individuals of 67 percent, compared with a rate of 13 percent in 1916. In 1924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Andr

48、ew W. Mellon, speaking to Congress about the high level of taxation, stated, The present system is a failure. It was an emergency measure, adopt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war necessity and not to be counted upon as a permanent part of our revenue structure. The high rates put pressure on taxpayers to reduce their taxabl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