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长官而兼地主。”这( )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C.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长期垄断 D.表明最高统治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2.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封建国家的倡导B.宗法制的影响C.分封制的产物D.君主专制
2、的需要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4.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称之“义门”。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足足延续了十五世。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5.“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种重视姓氏的观念源于(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
3、举制6.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文中的“制度”是指 ( )A礼仪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7.宗祠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怀想,这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8.红楼梦中记载: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种祭祀和家宴活动的积极意义是( )A.增强对祖先的崇拜和迷信B.强化家族的凝聚力C.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D.悼念逝者,寄托哀思9.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称之“义门”。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
4、的重要遗址,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足足延续了十五世。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10.一个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名字,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姓前名后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宗法观念浓厚C.儒家伦理道德强大D.个人观念淡薄11.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改“帝”为“王”,并明确规定王位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表明周朝( )A.宗法制开始确立B.家国体制最终确立C.宗法制得到完善D.开始实行王位世袭12.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时称诸侯为“友邦君”,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出现“天子之尊,复诸侯之
5、长,而为诸侯之君”。此变化说明西周( )A.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B.宗法制进一步完善C.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D.等级制度开始形成13.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 )A.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B.分封制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1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
6、宋代15.我国一些省份的简称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这源于( )A.地理特征B.西周分封制C.甲骨文记载D.风俗习惯16.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 )A.君主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官制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18.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
7、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 )A.王位世袭B.诸侯分封C.宗法瓦解D.中央集权19.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20.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远近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
8、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
9、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在宋代“全面复兴”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吴虞对宗法制的看法,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要评析其观点的合理性。答案1.D2.B3.D4.B5.A6.C7.A8.B9.B10.B11.C12.A13.D14.A15.B16.B17.B18.B19.C20.A21.答案:(1)变化:周代,宗
10、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两宋时期,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内容,全面复兴。原因: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不抑兼并”政策下土地兼并加剧,使得社会阶层流动加剧,世家大族兴替;理学强调慎终追远和封建礼教,不断强化宗法观念。(2)观点:宗法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评析合理性: 民国建立初期,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政治理念;“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新文化运动兴起,宗法制作为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遭到猛烈批判。 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由此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与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这一观点有助于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吴虞指出了宗法制对中国近代化的消极影响,具有合理性。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