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第一章_教育与教育学 作者: 日期:27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一、单选题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A、私学 B、官学 C、书院 D、大学2、“六艺中的“书”为(C)A、艺术教育 B、书法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3、汉代的太学属于(A)A、官学 B、私学 C、书院 D、私塾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A、原始社会末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汉代以后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A、识字教育 B、音乐教育 C、道德教育 D、算术教育6、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C)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
2、王阳明7、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东林书院 D、象山书院8、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9、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10、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D)A、天津西学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天津水师学堂 D、京师同文馆11、(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A、癸卯 B、壬子癸丑 C、壬戌 D、近代学制12、壬子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A、四年一贯制 B、五年
3、一贯制 C、三年一贯制 D、三三分段13、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英国14、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A、1949年 B、1951年 C、1958年 D、1967年15、作为清政府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B)A、视学 B、学部 C、提学使司 D、督学16、“产婆术”是由(C)创立的教学方法: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 D、卢梭17、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C)为标志: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18、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C)A、孔子 B、杜威
4、 C、苏格拉底 D、赫尔巴特19、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 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 D、算术、几何、天文学20、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A)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C、主动脉张胎教 D、强调早期教育21、政治学是(A)的主要代表作: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卢梭22、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D)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23、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
5、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24、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教育目的 D、大教学论25、“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A、学记 B、孟子 C、大学 D、中庸26、师说主张选择教师的标准应该是(C)A、资历 B、地位 C、道 D、年龄27、哪一本书是家训之祖?(A)A、颜氏家训 B、大学C、论语D、师说28、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的译者是(D)A、严复 B、辜鸿铭 C、蔡元培 D、王国维2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A)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二、多选题1、狭
6、义的教育基本内涵有(ABC)A、受社会制约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参与 D、一种个人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ABD)A、非形式化 B、形式化 C、非制度化 D、制度化3、中国古代学校的性质分为(BCD)A、太学 B、官学 C、私学 D、书院4、中国古代的私学按所教的内容可分为(CD)A、太学 B、书院 C、私塾 D、经馆5、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ABD)A、察举制 B、科举制 C、文官制 D、九品中正制6、关于1922年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A、小学和中学实行“四三四”制 B、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C、是我国近代最为成熟的学制
7、 D、小学和中学实行“六三三制7、西方近代教育的特点有(ABCD)A、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与重视 B、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增强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8、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ABCD)A、全民化 B、终身化 C、民主化 D、现代化9、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下哪几个方面(ABCD)A、重视教育的作用 B、主张德、智、体、美的教育内容C、强调早期教育 D、提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10、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BC)A、亚里士多德 B、维多利诺、拉伯雷 C、伊拉斯谟、莫尔 D、洛克、卢梭11、杜威的教学主张(ACD)A、教育即生活
8、B、教育即社会 C、教育即生长 D、从做中学12、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有(ABCD)A、循序渐进原则 B、及时施教原则C、预防性原则 D、学习观摩原则13、师说的贡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CD)A、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B、提出早期教育思想C、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D、择师的标准是“道”14、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在民国初年到1949年来中国讲学、访问的有(ABC)A、杜威、推士 B、麦柯尔、柏克赫司特 C、华虚朋、孟禄 D、克柏屈、梅伊曼15、中国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C)A、陶行知 B、梁漱冥 C、陈鹤琴 D、陈寅恪16、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9、的主要方式有(ABCD)A、对前人的科学知识合理编制和加工 B、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C、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 D、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一、判断题1、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主要指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段性。()3、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这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决定了教育的发展。()4、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
10、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6、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7、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8、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念,它包括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9、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10、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11、对弱势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不是教育平等化所提倡的。()12、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二、单选题1、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
11、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C)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A、21世界议程 B、增长的极限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4、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5、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
12、的制约作用。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6、“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A、顺序性 B、间断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7、“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8、到二十世纪(D)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A、60 B、70 C、80 D、90三、多选题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BDE)A、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B、经
13、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受教育权D、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体制E、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在(BCD)的结构.A、基础、中等、高等的教育比例 B、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C、高等教育的层次、专业的比例与类别 D、高等教育的数量3、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体现在(AB)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C、教育决定了经济的结构 D、教育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转4、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CD)A、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B、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C、政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D、政治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
14、质5、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AB)A、教育培养政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C、教育民主化决定了政治的民主化 D、教育为超越现有的政治服务6、教育民主化包含哪几个方面(ABC)A、取消教育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在学校中倡导民主精神C、在学校里尊重学生的个性D、教师不能批评与体罚学生7、教育平等的涵义有(ABC)A、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 B、教育权利平等C、教育机会均等 D、无差别的对待一切学生8、文化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BD)A、文化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B、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C、文化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D、文化提供了教育的内容9、教
15、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ABC)A、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B、教育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和创新C、教育创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D、教育使文化呈现多样化1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表现在(BD)A、科学技术影响了教育的价值追求 B、科学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C、科学技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权利D、科学技术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1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A、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D、教育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舆论支持12、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A
16、、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C、教育决定了可持续发展 D、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1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C)A、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作出社会规范 B、教育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C、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D、教育丰富了个体的兴趣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BCD)A、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C、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D、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第三章 教育目的一、单选题1、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 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
17、位论2、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A、杜威 B、涂尔干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3、(C)是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A、罗素 B、洪堡 C、卢梭 D、沛西能4、(A)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5、(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A、林则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蔡元培6、“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B)A、1958年的关于教
18、育工作的指示 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7、(C)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二、多选题1、教育目的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具有(ABD)特征。A、抽象性 B、理想性 C、可操作性 D、终极性2、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D)的教育目的论.A、自然主义 B、国家主义 C、自由主义 D、存在主义3、
19、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的教育目的论.A、国家主义 B、存在主义 C、社会学派 D、自由主义4、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CD)A、约翰密尔 B、罗素、小原国芳 C、哈耶克 D、洪堡、爱伦凯 E、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5、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D)A、涂尔干 B、萨特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6、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观点有(ABCD)A、教育目的制订应以完善与发展个人自身的需要为依据,社会目的是次要部分B、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力 C、强调个人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D、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7、
20、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BCD)几个方面。A、个性化 B、规范控制 C、社会价值 D、社会化8、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ABCD)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 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二、单选题1、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说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是(C)的劳动作用。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C、人类灵魂的塑造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2、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
21、的榜样.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A、复杂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力作出了(B)方面的权力.A、5 B、6 C、7 D、84、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这表示了教师在(A)方面的权力。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5、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这表示了教师在(C)方面的权力.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6、儿童明显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未到时间实施的训练效果不大.
22、这体现了儿童发展阶段的(C)思想。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7、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的核心思想.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8、2-7岁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B)阶段。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9、711岁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推理,能够进行逻辑概念,以及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C)阶段。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三、
23、多选题1、教育活动主要包括(ABD)三个基本要素。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D、教育内容2、教师劳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CD)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3、教师劳动的特点有(ABCD)A、复杂性与创造性 B、连续性与广延性 C、长期性与间接性 D、主体性与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BCD)A、为未知世界的探索 B、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C、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 D、对突发情境表现出的教育机智5、教师的在职培训一般有(AD)两类.A、获得学位等升等升级 B、反思性教学 C、有经验的教师指导
24、D、提高教学能力或素质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金权”是指(BCD)A、补助金 B、奖学金 C、贷学金 D、助学金7、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D、以知识为中心8、“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第五章 课程理论二、单选题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25、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26、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连续模式D、断续模式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14、有已知到未知
27、、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A、目标理论B、过程理论C、纵向理论D、横向理论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19
28、、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三、多选题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C、封闭、预成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D、经验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
29、宾塞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A、学生被动学习 B、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C、忽略个体知识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30、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A、主学习 B、快学习 C、副学习 D、附学习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1
3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第六
32、章 教学理论二、单选题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
33、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
34、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三、多选题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A、有所联系、有所
35、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3、教学的作用是(ABC)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6、和审美情趣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9、直接经
37、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第七章 学校德育二、单选题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
38、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
39、的内容之一。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A、
40、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A、共产主义方向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11、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
41、、家访、亲子游、座谈会三、多选题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A、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