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域*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1章报告摘要1第2章项目基本情况32.1项目简介32.1.1项目名称32.1.2项目性质32.1.3项目位置32.2项目业主简介32.2.1项目业主32.2.2业主概况32.2.3业主的经营范围42.2.4业主的组织结构42.3项目背景42.3.1国家新农村建设相关战略42.3.2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举措42.3.3*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52.4项目内容52.4.1土地整理项目52.4.2河堤整治项目62.4.3生态环境治理项目62.5项目投资、筹资及还款计划62.5.1项目投资62.5.2项目筹资62.5.3还款计划72.6效益评价72.
2、6.1财务净现值72.6.2投资回收期72.6.3利息保障倍数7第3章项目所在地概况83.1自然概况83.1.1流域地理83.1.2气候93.1.3土壤93.1.4水文泥沙93.1.5自然灾害103.2社会经济103.3基础设施123.4文化资源13第4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44.1项目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44.2项目是西部地区城郊农村环境整治新思路的有益探索154.3项目是预防洪水灾害的需要164.4项目是改善农村面貌,提升新农村形象的需要164.5项目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174.6项目是耕地资源开发的需要174.7项目是整合*市旅游资源的需要18第5章项目的规划方案205.1
3、项目的总体规划方案205.1.1总体指导思想205.1.2总体原则205.1.3总体规划方案215.2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245.2.1项目的基本情况245.2.2土地整理的规划方案255.3河堤整治项目规划方案275.3.1主要建设内容275.3.2总投资估算285.3.3投资进度估算285.3.4拟达到的整治标准285.4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规划方案295.4.1主要建设内容295.4.2总投资估算295.4.3投资进度估算30第6章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316.1项目建设的内容316.1.1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内容316.1.2河堤整治项目的建设内容316.1.3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建设内容356.
4、2项目建设的过程控制356.2.1项目建设的组织机构356.2.2项目建设的质量控制376.2.3项目建设的费用控制376.2.4项目建设的进度控制396.2.5项目建设的资金控制39第7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17.1总体投资估算417.1.1总投资估算417.1.2投资进度估算457.2资金筹措计划467.2.1资金结构467.2.2贷款计划467.3贷款偿还计划477.3.1项目的还款方式477.3.2还款的资金保障477.3.3项目的还款计划527.3.4项目增加财政收入及专项支出的保障53第8章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548.1项目经济收益估算548.1.1建设用地价格预测548.1.2建设
5、用地出让计划548.2项目财务估算568.2.1项目收入预算568.2.2项目投资成本预算578.2.3项目费用及税金预算588.2.4现金预算598.2.5损益表预算608.3财务分析618.3.1主要财务指标618.3.2敏感性分析62第9章社会效益分析639.1防洪效益639.2土地资源增加效益649.3农业增产效益649.4农业生产条件改良效益659.5生态效益659.6土地增值效益66第10章项目的环境影响与评价6710.1施工期环境影响6710.1.1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6710.1.2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6710.1.3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6810.2环保措施与建议68第11章
6、结论6911.1结论6911.2问题与建议69- 77 -第1章 报告摘要*流域*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位于*市南郊,包括土地整理(含4465亩农地整理、764亩荒地整理和957亩建设用地整治)、7.7公里河堤整治和生态环境治理等三个项目,是*市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市郊区新农村建设新模式的有益探索。该项目由*市政府委托*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建设和开发。该项目的业主单位*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是*市属国有独资企业。项目计划建设工期为2年。项目计划总投资27,812.35万元,其中土地整理项目投资估算为7,003.40万元,河堤整治项目投资估算为14,908.75万元,生态环境治理项
7、目投资估算为3,285.00万元, 施工期间管理费用及其他不可预见费用635.20万元,建设期利息支出1980.00万元。业主将自筹资金7,81235万元,占总投资的28.09;将从银行贷款20,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71.91。银行贷款于项目建设完成后开始偿还本金,每季度末偿还利息,计划在五年内还清。项目建成后将带来如下经济效益:957亩建设用地分12次出让,共计获得土地出让金68,469.41万元,将大幅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进而增加用于本项目建设的专项财政支出。项目建成后将带来如下社会效益:第一,通过河堤治理,减少了安全隐患,提高了防洪标准,可减少日常性防汛费用投入,每年约600余万
8、元;第二,通过对5229亩农地、荒地进行整理,可以增加940亩耕地,新增耕地率达到22.8%;第三,通过新增耕地可实现净效益每年约240万元;第四,在项目区进行农田道路、灌排工程、电力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和耕地产出率;第五,河段经治理后,沿江两岸可形成10余公里的绿化带,将极大地改善小区域气候,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明显;第六,通过实施治理项目和完善基础配套,预测2年后建设用地的出让使用价格可达60万元/亩。项目通过改造957亩建设用地,用其溢价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改善等项目的投资不足,破解了困扰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
9、不足的难题。通过对*流域*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得到了*市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持,是一个符合中央新农村建设战略并具有良好投资回报的项目,且项目投资风险小、收益大、可持续性强,建议立即开始进行投资开发。第2章 项目基本情况2.1 项目简介2.1.1 项目名称*流域*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2.1.2 项目性质农业综合开发2.1.3 项目位置项目区东起*市治中路,西靠太平镇会昌村,南与太平镇红庙村接壤,北至*市*一桥。2.2 项目业主简介2.2.1 项目业主国有独资企业:*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2.2.2 业主概
10、况*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经*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批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于二七年五月成立的国家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肆仟肆佰万元整。*公司办公地址:*市太白中路3号(原*市种子*公司办公大楼),*公司注册登记号:5107811801322。*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2.2.3 业主的经营范围经*市工商部门核准,*公司主要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的投资开发、推广运用和服务咨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土地整理、改良;农产品的销售;种养殖业的开发、经营;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开发和建设;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其它农业项目的开发建设。2.2.4
11、业主的组织结构*公司组织机构健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确定了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接受监事会及母公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监督检查。*公司现有员工35人,其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21人,其他14人;中级及其以上职称7人,初级职称10人。2.3 项目背景2.3.1 国家新农村建设相关战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
12、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2.3.2 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举措二六年九月三十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意见(川办发200639号)。文件指出,四川省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全省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配套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居住舒适房、饮用干净水、行走平坦路、使用卫生厕、燃用清洁能源,逐步实现街院洁净、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通讯便捷的新面貌,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意见也提出了四川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需要坚持的四项项原则:规划先行,有序推
13、进;产业支撑,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意见指出各地要多方筹措资金,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将村庄规划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政府投入。省政府将加大对村庄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指导并将有关工作经费纳入相关部门的预算。2.3.3 *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市计划经过5年努力,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市“十一五”规划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做出了以下部署:第一,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第二,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第三,切实加
14、强农村环境保护。这为*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2.4 项目内容2.4.1 土地整理项目土地整理项目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农地、荒地整理工程,包括农地平整及改良工程、荒地平整及改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工程(包括建设机耕道和水泥路)以及其他工程。第二类是建设用地整治工程。经过土壤改良与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后,该项目区内的农用地全部用来发展农业生产。项目完成后,该区域将形成*市的重要特色农业基地之一。整理后的建设用地可列入政府的出让计划,获得的出让收入可为下一步全市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农业用地整理及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2.4.2 河堤整治项目河堤整治项目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主
15、体工程,包括主河堤改造工程、(支流)昌明河段新建堤防工程和拦河蓄水闸坝工程建设工程。第二类是附属工程,主要是*三桥的修建,该工程使*两岸农村联为一体,将大大改善两岸农村生活环境,并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4.3 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河堤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农民新居工程环境整治、河堤绿化工程和照明工程。2.5 项目投资、筹资及还款计划2.5.1 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27,812.35万元,建设工期为2年。其中,土地整理项目投资估算为7,003.40万元,河堤整治项目投资估算为14,908.75万元,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投资估算为3,285.00万元, 施工期间管理费用及其他
16、不可预见费用635.20万元,建设期利息支出1,980.00万元。2.5.2 项目筹资项目业主单位自筹资金7,812.35万元,占总投资的28.09;业主将从银行贷款20,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71.91。2.5.3 还款计划1贷款的偿还时间安排所有贷款于2014年前还清。第一期贷款贷款期为7年,从2007年起至2014年止;第二期贷款贷款期为6年,从2008年起至2014年止;第三期贷款贷款期为5年,从2009年起至2014年止。2贷款的偿还方式每季度付息一次,本金分5次偿还,分别是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2.6 效益评价2.6.1 财务净现值财务净
17、现值为412.585万元,现值大于0,项目可行。2.6.2 投资回收期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51年,动态回收期为6.71年。2.6.3 利息保障倍数从2009年到2014年,利息保障倍数分别为6.81,7.30,14.48,7.82,24.35和59.08。第3章 项目所在地概况3.1 自然概况3.1.1 流域地理*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市北部,*上游,龙门山脉东南,地理坐标在东经1043110517、北纬31323219之间,幅员面积2719.3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狭长,地域差异明显,从而由北至南、由西至东均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西北部为山地,坡陡谷深,为境内原生植被
18、主要分布区和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中南部*两岸为250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是被誉为四川第二大平原的江彰平原。东南部为丘陵和平坝交杂,中南和东南部构成境内主要的农耕区域。*市境内河流属嘉陵江支流*、青江水系,流域面积2194.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80.3%。青江、*及其支流盘江、让水河、潼江、芙蓉溪、方水河多年来入境流量平均为89.61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年平均为18.76亿立方米。3.1.2 气候境内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143.4毫米,相对湿度80%,无霜期271天,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温,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特点。但西北山地受地势和海拔高度渐升的影响,
19、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而使其具有生物资源的多样性。3.1.3 土壤*市土壤共分5个土类、9个亚类、23个土属、64个土种(含18个变种)。由于成土母质所含矿物养分比较丰富,各类土壤一般耕性良好,宜种性广。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耕地58.26万亩,共分5个土类,其中:水稻土类的面积最大,共有4090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0.2;次为紫色土类,共有9.96万亩,占17.1;黄壤类较少,共有3.44万亩,占5.9;黄棕壤类较少,有2.28万亩,占3.9;冲积土类面积最小,只有1.68万亩,占2.9。3.1.4 水文泥沙*市河流补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及其支流平通河、盘江,因上游流经山地,山高谷
20、深,径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地下水补给为次;一种是潼江、青江、方水河、芙蓉溪等发源于龙门山脉与丘陵结合部和发源于丘陵地区的河流,径流补给主要靠降水。根据县境与河流下游*桥、潼江梓潼、青江下寺等水文站实测资料计算,*县多处平均地表径流深634.4毫米,径流系数0.565,年平均径流总量17.26亿立方米。县境河流径流月际变化很大。年际变化较小的*干流,一年径流分配也极不均匀,8月为多,平均3.35亿立方米,即占全年径流总量的27.5%,2月最少,平均仅0.09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总量的0.7%。*年平均输沙率427公斤/秒。年平均含沙量1.42公斤/立方米;*含沙与输沙集中于每年的79
21、月,而以7月最大。10月以后急剧下降,枯水期河水清澈,既不含沙也不输沙。3.1.5 自然灾害*防洪标准较低,堤防建成已多年,堤防仅在行洪断面上达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匀,枯水期严重干旱。3.2 社会经济*市是省辖县级市,*市代管,位于四川省北部。东接广元市中区和剑阁、梓潼两县,南连*市中区和安县,西邻北川和平武两县,北界青川县。幅员面积2719.3平方公里,辖4街道20镇21乡。截至2006年,全市总人口为87.76 万人,农业人口为63.43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2.28%。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中坝镇为为*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中心,
22、全镇幅员面积10.6平方公里,总人口8.78万人。据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市国内生产总值(现价)达到1,159,58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175,273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542,373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441,937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060元;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达到1,135,30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173,608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531,546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430,153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71元。表321 2006年*市国内生产总值表项 目单位2006年2005年增减%国内生产总值(现价)万元1,159,583.00992,531.0014
23、.40第一产业万元175,273.00166,435.004.30第二产业万元542,373.00441,269.0020.50第三产业万元441,937.00384,827.0011.80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万元1,135,307.00992,531.0014.40第一产业万元173,608.00166,435.004.30第二产业万元531,546.00441,269.0020.46第三产业万元430,153.00384,827.0011.7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现价)元14,060.0012,048.0016.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元13,871.0011,851.0017.04*
24、作为川北粮仓和农业大市,是*市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和禽畜产地之一。平坝区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蔬菜为主,兼种桑、竹、水果和养殖家禽家畜;低山区以旱地农作物为主,盛产水果、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中山区是重要的林区和中药材产地,以盛产茶叶、木耳、板栗、油桐、竹木、附子、棕片等林产品和中药材,逐步形成了以畜牧业、优质蔬菜、优质水果、优质粮油、中药材等为主的农业产业优势。*市工业基础较好,现已形成冶金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化工业、食品医药加工业、农产品加工等较为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攀钢集团长钢公司为代表的冶金企业,以四川双马投资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建材企业,以四川矿山机
25、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机加工企业,等等。*市内交通方便,是出川的重要通道,被称为“蜀道咽喉”,并且乡乡通公路。*2006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然与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观雾山、佛爷洞、窦圌山、老君山、养马峡等旅游胜地,王右木、李白、海灯法师等著名人物。*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详见下表322。表322 *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项目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1人口总数(万人)87.6487.4887.3287.76其中:非农业人口23.7523.8923.9324.33农业人口64.8463.5963.3963.432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7.82100.0899.25115
26、.963耕地面积(亩)586,650.00586,357.00583,379.00582,641.004粮食总产量(吨)275,031.00295,242.00305,027.00295,000.0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7,520.007,997.008,460.009,000.00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2,785.003,171.003,479.003,766.003.3 基础设施*市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出川的重要通道。截至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24公里,通过成绵高速公路、绵江公路、绵广公路与成都、广元相连;宝成铁路贯穿全境,里程距成都仅157公里,即将动工修
27、建的江绵成乐眉城际客运专线,起点设在*,经*、德阳、成都(双流)、乐山、峨嵋山,终点到乐山,全长315公里,时速达200公里,不间断发班,将使*市交通更加便捷。全市邮电通讯便捷,邮路总长度(单向)达350公里,并拥有大量的程控电话线,磁卡电话遍布市区和各个风景区。现有的厚坝、雁门变电站作为全市的主要供电来源,对生产生活用电的保证率为100%。根据*“十一五”规划,即将修建的武都、青莲变电站的将会进一步改善全市的电力基础设施。3.4 文化资源*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文荟萃,山川奇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太白祠、粉竹楼、陇西院,洗墨池、磨针溪、读书台等十多处李白遗迹令人神往;奇丽险峻的窦团山、规模宏大
28、的李白纪念馆、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风光如画的养马峡、*六峡以及神秘莫测的道教圣地乾元山等风景名胜,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有云岩寺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李白故里、红军纪念碑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王右木、李白、海灯法师等著名人物。目前,*市以“诗仙”李白故里为标志,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化”,市区内随处可见李白的著名诗歌以及与李白密切相关的各种书籍、建筑,具有浓厚的诗文化氛围,并以此享誉海内外。此外,*市比较突出的文化资源还有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具有十分客观的前景,极易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文化旅游胜地。第4章 项目建设
29、的必要性4.1 项目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多个角度和方面,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应主要从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民新面貌和培育新型农民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
30、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这在国家层面上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基本思路,对全国各地的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5年努力,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
31、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在宏观上为整个*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定下了基调。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市的“三农”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生产明显进步,农民素质稳步提高,农村面貌大大改观,特别是种植业生产取得了全新的突破,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为整个*市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全市“三农”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经济规模小,效益差,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村庄环境杂乱等等。*流域是*市的粮食主产区,对于全市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段流域农村环
32、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土地整理、河堤整治、生态环境治理三方面内容。整治*两岸的耕地,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整治河堤对于有效保护两岸的正常农业生产作用十分明显;而对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则是打造农村新面貌的客观要求。因此,从这几个方面看,*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成为全市推进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党委、政府部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4.2 项目是西部地区城郊农村环境整治新思路的有益探索西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流纵横交错,沿河两岸土壤肥沃,这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西部地区已因此成
33、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受降雨量的影响,很多大江大河四季内水量分布不均,丰水期、枯水期区别明显,特别容易爆发洪涝灾害,而目前很多河流沿岸的堤防由于年久失修,对洪水灾害的预防难以达到满意的程度,对沿岸农业生产的保护作用也十分有限,导致灾害爆发时农业损失巨大;沿岸的耕地虽然肥沃,但是缺乏充足的耕种设施,且分布零散,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农业产量不高;两岸的农村居住点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两年,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各地政府也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采取了很多措施对这
34、些现象进行治理,但由于这些措施多数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而单独制定,很少从全局的角度综合考虑这些问题,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的现象严重,政策实施的效果不佳,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市以新农村建设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土地整理为核心、*河堤的整治为核心、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为支撑,将这些复杂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科学规划,最后形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整套方岸,这为整个西部地区城郊农村环境整治提出了全新思路,做出了有益探索。4.3 项目是预防洪水灾害的需要*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143毫米,最高年达到1825毫米,年内雨量分配极不均匀,雨量多
35、集中在五至九月以暴雨形成出现。*流经的地区不仅有*主城区,而且还有*市主要的粮食产区,该区域是全市稳定发展的基础,而*现有的堤防工程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动员全县人民采用兵团会战的作业方式修建,时间仓促,资金不足,规划、设计、施工不科学,堤防仅在行洪断面上达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堤身及基础结构和配套工程远未达到,特别是经近三十年的运行,堤身结构老化,基础冲刷严重,能抗御洪水流量已不到40000 立方米/秒(相当于10年一遇),尤其是1998年“8.20”大洪水为3900 立方米 /秒时,*堤防即出现了多处管涌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堤防的抗御洪水的能力还比较低,防洪安全隐患突出。为了
36、保障*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投资环境,对*河堤的整治就显得势在必行。4.4 项目是改善农村面貌,提升新农村形象的需要目前,项目所涉及的两岸环境较差,道路不通,也没有搞绿化,从整体上看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形象格格不入。一些几十年前修建的厂房建筑临近*,显得杂乱无序,生产垃圾随处堆放,对生态环境也存在很多不利影响;一些裸露的采砂场,采用初放型的开采方式,对该区域的生态破坏极为严重,而且也严重影响视觉效果;在沿江两岸一些河堤较宽的地方虽然绿化率较高,但杂乱无章,很多树木都是天然长成的,整体上也晓得很单调;尤其是河堤沿岸突兀的一些电线杆,甚为不雅。这些对*市郊区农村的长远发展都有
37、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改变农村面貌,提升整个*市郊区农村形象,给*市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就必须对项目区的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完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搞好绿化工程。4.5 项目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项目区所处区域是*市的农业主产区,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油菜、蔬菜,兼种桑、竹、水果和养殖家禽家畜。但从*市绵江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来看,未来五年内需要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绿色蔬菜、中药材和花卉苗木作为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并形成相应的产业基地。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势必增加对农业浇灌用水以及道路设施的需求,而现有的农业灌溉设施和道路条件已难以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38、。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将会大大改善现有的条件,突破水源、道路等方面给特色农业发展造成的“瓶颈”,尤其是在农业的最大“天敌”天旱缺水方面,通过拦水闸坝和灌溉水渠的修建,将会更为充分地利用*这一天然优势,保证枯水期和旱灾来临时的农田得到灌溉,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4.6 项目是耕地资源开发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乡用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但从目前中央的政策取向看,国家将会实行更加严厉的土地保护制度。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不少于耕地18亿亩
39、这条红线,坚决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根据*市总体规划:目前*市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为2401.65 公顷,预计到2010年建设用地将达到2670.95公顷,2020年建设用地将达到3120.00公顷,根据这个规划,未来的经济建设将不断占用大量的农用土地。2007年,*市“十一五”规划将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于“工业兴市”、“旅游强市”、“开放立市”,将兴建工业园区,建设新型工业城市作为发展重点,而工业园区的修建势必占用大量的耕地。*市山多地少,幅员面积2719平方公里,而耕地面积仅为58.26万亩,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然而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该区对土地的利用却存在诸多的浪费和不合理之处
40、,地块散碎、田坎过多、荒地闲置等现象随处可见。因此,该项目中以保护和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土地整理工程就成为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土地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两岸的土地整理将对4465亩的农用地进行平整、改良以及957亩建设用地进行整治,预计增加耕地面积940亩,可用于发展特色农业或生态农业,同时整理后的建设用地可直接用于建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耕地占用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整治*段,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就显得势在必行。4.7 项目是整合*市旅游资源的需要*市拥有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省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最近几年,全市的旅游业呈
41、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旅游市场总量持续增长。其中2005年共接待游客187.45人次,综合收入6.62亿元;200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78.89人次,综合收入9.71亿元。2007年,*市“十一五”规划提出“旅游兴市”,努力建设旅游大市的战略,以李白文化遗址和纪念体系为主线,以窦圌山观雾山森林公园*六峡武都水库佛爷洞戴天山白鹤大峡谷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区,白龙宫盘江漂流乾元山道教文化旅游区,藏王寨老君山火药文化养马峡自然生态旅游区为支点,形成“一主线、三片区”的*旅游产业格局,实施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但是,从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情况看,*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还很欠缺,旅游新产品单一,游客旅游模式单调,不能满
42、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水平低,未能发挥*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因而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此次对*流域的整治,应从改善两岸景观环境入手,深度开发和利用*的花卉苗木等农业资源,并与沿岸的整治目标相结合,形成*段绿色景观走廊,为游客提供观光、旅游、休闲等“一条龙”服务,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要,促进*市旅游资源的整合。第5章 项目的规划方案5.1 项目的总体规划方案5.1.1 总体指导思想整个项目的规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为根本指导思想,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农村新面貌作为两大突破口。在这一根本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
43、,将每项工程划分为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两大类,有重点、有区别地加以建设,每个项目对应具体的实施目标。具体到各项目中,土地整理要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向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看齐,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由于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基础,因此整治河堤要维护和恢复河道自然形态意义,注重其防洪涵水意义、生态意义、美学意义;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要以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环境的根本改观为目标。5.1.2 总体原则根据*市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区的现状和特点,项目规划应确立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原则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结合*市本地的自然概况
44、、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项目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2统筹安排原则从整体上全面把握项目的情况,统筹规划各分项目的实施;并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目标,完善各项配套,逐步形成项目实施的强有力支撑平台。3重点突出原则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情况,制定规划时必须要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将一些对新农村建设影响重大的项目作为主攻方向,优先实施,保证资金的充足供给。5.1.3 总体规划方案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处于*市城乡结合部,位于*与让水河之间。目前区域内以农村为主,面积为9986亩,有5个行政村的22个组分布其间,分别为:德胜村五至八组,新场村一、二组,红庙村一至八组,会昌村一至六
45、组,桂香村三、四组,共有户数6934户,农业人口29820人。2主要建设内容第一,土地整理工程,包括项目区内4465亩的农用地整理、764亩的荒地整理(主要为荒河滩地)和957亩的建设用地整治工程。项目区以农地和荒地的整理为主体工程,主要是对田、水、路、村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季节性耕地及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通过科学规划,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综合产量,并为下一步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农业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配合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附带对区域内原有零散分布的少量建设用地的进行整理。具体而言:农地和荒地整理包括农地平整及土壤改良、荒地平整及改良、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五类;建设用地整治主要是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平整。第二,河堤整治工程,该项目中河堤整治及配套为主体工程,*三桥的修建为附属工程。河堤整治中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原有*河堤的改造,共7.7公里;修建一座蓄水拦河闸坝;新建昌明河段堤防3.8公里。同时,在进行主体工程规划的同时,基于全市新农村建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