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三知识点专题一 基因工程 一、工具1、限制酶(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而来。(2)作用: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切开相应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2、DNA 连接酶常用类型Ecoli 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来源大肠杆菌T4噬菌体功能连接黏性末端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结果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 载体 常用载体:质粒 动植物病毒 噬菌体衍生物等 质粒 载体具备的条件条件适应性稳定并能自我复制目的基因稳定存在且数量可扩大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可携带多个或多种外源基因具有特殊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便于重组DNA的
2、鉴定和选择对宿主细胞无害不影响宿主细胞的生活 (目的基因序列未知) (知道其中的一段目的基因) (较小的,目的基因序列已知)二、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方法(2)组成(Ca2+处理)(3)方法(4) 方法 补充:比较项目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解旋酶 RNA聚合酶作用底物DNA分子DNA分子片段脱氧核苷酸DNA 分子 核糖核苷酸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磷酸二酯键磷酸二酯键碱基对间的氢键 磷酸二酯键作用结果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形成重组DNA分子形成新的DNA分子形成单链DNA分子转录形成RNA 专题二 细胞工程 一、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 项目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理论基础植物细胞全能性细
3、胞增殖培养基类型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成分水、矿质元素、维生素、蔗糖、氨基酸、琼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促生长因子、动物血清等取材植物幼嫩部位或花药等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过程结果新的组织或植株个体,可以体现全能性新的细胞系或细胞株,不形成个体,不体现全能性目的植株快速繁殖脱毒植株的培育人工种子生产药物、杀虫剂等转基因植物的培育蛋白质生物制品的生产皮肤移植材料的培育检测有毒物质生理、病理、药理学研究相同点两技术手段培养过程中细胞都进行有丝分裂,都是无性繁殖,都可称克隆,都不涉及减数分裂均为无菌操作,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植
4、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细胞膜的流动性过程细胞A、B 原生质体A、B 融合的原生质体杂种细胞 杂种植株细胞A、B 杂交细胞 多个相同杂交细胞相关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融合方法物理法:离心、电激、振动;化学法: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除物理法和化学法外还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诱导结果杂种植株杂交细胞 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获得杂种植株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三、单克隆抗体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单克隆抗体制备中两次筛选的目的:(1)第一次筛选是将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以及BB融合、瘤瘤融合的细胞通过选择培养基淘汰,筛选出B瘤融合
5、的细胞。(2)第二次筛选是将产生特定抗体的B瘤细胞通过细胞培养用相应抗原检测的办法筛选出来。因为从体内取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时取出很多种,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有很多种,所以需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四 核移植(课本P48)原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专题三 胚胎工程一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1精子和卵子的发生(1)精子的发生:场所:睾丸的曲细精管。时间:初情期生殖机能衰退。(2)卵子的发生:(课本P63)场所:卵巢。时间:胎儿期和初情期后。 初级卵母细胞的形成:胎儿期初情期后过程2受精作用的过程 3.早期胚胎发育二、体外受精和胚胎早期培养1. 卵母细胞的采集(小型动物:用促性腺激素处理,超数排卵
6、后,从输卵管中冲取卵子; 大型动物:从屠宰场的卵巢中采集,体外培养至减二中期。)2. 精子的采集与获能采集(假阴道法、手握法、电刺激法)获能(培养法:啮齿动物。家兔和猪的精子在获能液中;化学诱导法:牛、家畜的精子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A23187溶液中获能。)3. 受精 在获能液或专用受精溶液中完成4. 胚胎早期培养 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培养至早期胚胎,可以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三、 胚胎移植 1.移植对象:早期胚胎,体外受精得到的胚胎,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 2. 生理基础(1)移入:动物发情排卵后,在一段时间内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2)收集:早期胚胎处于游离状
7、态。(3)存活: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4)遗传特征: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2.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 四、 胚胎分割 概念: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五、胚胎干细胞(ES细胞)(1)来源:早期胚胎(囊胚的内细胞团)或胎儿的原始性腺中分离。(2)特点胚胎干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可维持不分化的状态; 在加入分化诱导因子的培养液中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专题四 生态工程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
8、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3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物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原理: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原理: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需要利用此原理来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从而达到功能改善的效果。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