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初三杰的结局对我们的人生思考.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141166 上传时间:2024-05-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初三杰的结局对我们的人生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初三杰的结局对我们的人生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初三杰的结局对我们的人生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初三杰的结局对我们的人生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初三杰的结局对我们的人生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汉唐风云人物论文报告姓名:杨孟毅班级:地理信息系统11级4班学号:11009210005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导师:朱老师日期:2012年 05 月 07 日汉初三杰的结局对我们的人生思考汉初三杰的来源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的评价精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韩信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张良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

3、、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萧何萧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

4、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初三杰对历史的贡献楚汉篇第二十后记楚汉战争历时三年多的时间,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宏大,战法韬略之繁复,均大大地超越了春秋战国时期,堪称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王刘邦出身平民,深知百姓疾苦,为人忠厚仁义,且自身姿态很低,亲和民众而又善于使用人才,其麾下韩信、张良、萧何等人具是当世英杰,在对楚作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韩信深谙军事

5、,战法多变,常能因敌而制胜,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作为军事指挥家,其先还定故秦、再破代、攻赵、降燕、伐齐,最后全歼楚军于垓下,堪称百战百胜,名冠三军。其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战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阵,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军事学典故均出于韩将军之手。其用兵之道,亦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战略家,其在拜将时所提出的“汉中对策”以及“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均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萧何,中国历史上的名相之一,其政治能力突出,在汉军进入咸阳后,格外重视对于秦代法令文件的保护,并在其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化因素,完

6、成了著名的“萧何法”,获得了基层民众的支持,多次募兵征粮,为汉军的外线作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为刘邦拉锯战中最终拖垮项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汉王刘邦和汉初三杰用其集体的智慧和传奇般的故事,为我们谱写了楚汉争雄的壮丽战争画卷,为西汉的统一和汉民族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所谓:千古君道,任贤使能;千古政道,万众一心。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说;我认

7、为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孟子认为理想的完人的气质应该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张良完全作到了这一点。张良作为刘邦阵营中的首席谋士,非常善于洞察人心,利用对手的矛盾与弱点,因人设计、以敌制敌,借助政治、外交等手段,配合了汉军的军事行动,多次救刘邦于危亡,支汉社稷于将倾,堪称百代谋家之楷模。汉初三杰的历史评价萧何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

8、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么卓越!说起来萧何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现在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

9、。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完人标准相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韩信可以说是有勇无智,从军事统帅的角度来说,韩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帅才了,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认为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却没有数量限制,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

10、将兵,多多益善”成语的来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位权力中枢的谋臣来讲显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说句难听的话,韩信的权谋技巧只相当于小学生水平。他身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极易招来杀身之祸的境地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思改进,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他的死,他自己需付一半的责任。这里顺便说一句,史书里或多或少影射韩信有谋反的倾向,我认为这是天大的千古奇冤。从韩信的条件来看,他若真想造反,一百次也反成功了,可是他却始终没有反,直至被害死。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

11、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说;我认为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孟子认为理想的完人的气质应该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张良完全作到了这一点。张良在汉朝建国后的封赏会上的表现使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包括属地随便挑选的特权),在刘邦的一再劝说下,他只挑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

12、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民百姓来说太过分了,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而且张良说到做到,不但不作万户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汉初三杰的结局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却大不相同。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究其原因,韩信手握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

13、心不下;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的根深蒂固,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张良世代为韩国贵族。秦末乱起,张良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反抗暴秦,在留县遇到刘邦,两人很谈的来,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这才有了“约法三章”灭亡秦朝;鸿门宴有惊无险,被封汉王;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日后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了基础。后来张良从彭城再投刘邦,受封为“成信侯”。做为实际上的军师,开始与刘邦真正合作,帮助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功成名

14、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出了点主意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刘邦一直尊重张良。 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起兵不久就与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萧何慧眼识才可以说无人能及。首先是看准了市井无赖的刘邦,终生追随;其次是看好韩信,强力推荐。萧何功高位显,想当然地引起为人刻薄的刘邦的猜忌,曾经三次怀疑、试探萧何。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

15、,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汉十一年,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萧何帮助吕后杀掉了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服诛,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召平前来报忧。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

16、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

17、大为高兴。 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没有被顺境冲昏头脑,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 刘邦对于韩信可以说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铁律,这一方面是刘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韩信没有政治上的大局观,定位不准造成的。他是刘邦部下,但却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则错误;如果不想臣服于刘邦,就该在手握重兵时早做打算,但他心怀“妇人之仁”,最终狠不下心肠反叛刘邦,使得自己在利用价值用完后被刘邦所收拾。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们对手握重兵的将帅一向最为忌惮,而且还是像韩信这样

18、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帝王都不会对其掉以轻心;其二是韩信中途投奔刘邦,不像樊哙、周勃、曹参等是刘邦的子弟兵,本来刘邦就不相信他;其三是他在打下齐鲁之地后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挟封他为齐王,犯了帝王大忌;其四是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近乎白痴,既没有张良的淡泊名利,潇洒飘逸,也没有萧何的深沉老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政治手段,终于使自己走上绝境;其五犯的几个低级错误更是让刘邦抓住了借口。象开始收留钟离昧而又杀掉钟向刘邦献媚,满腹牢骚到处喊冤,与陈狶暗通消息等,都直接促使他速亡。 对汉初三杰的结局感想汉初三杰都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结局却是如此不同:张良功成身退是何等的潇洒、超凡

19、脱俗;萧何尽心竭力,战战兢兢,为保全自身不惜捐家产、损清名,却也也成为历史上良相的楷模;可怜韩信功勋卓著,终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汉初三杰都非等闲之辈,却为何结局不同?我以为和智慧以及处世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张良是有大智慧的人,对人性、对政治有透彻的认识,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当权者的威胁,不如功成身退,让当权者安心,自己也落了个逍遥自在。萧何勤勉,处世、处事能力极强,是个长者,受人尊敬爱戴,却也因此为当权者所忌。但在危险来临前,有人及时提醒,萧何也能听取正确的意见,故能趋吉避凶,保全自身,成就良相美名。韩信不可谓不聪明,但是不懂政治,更由于处事过激,导致朋友少、忠告少。而在少数朋友提醒时,却因心存侥幸,为后世留下兔死狗烹的故事我等凡人,无张良的大智慧和超脱,若能效法萧何勤勉尽责、广结善缘、辨是非、听忠告,当然不敢奢望如萧何那样留名青史,却也能安身立命,了此残生 关于智慧与聪明的区别,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有智慧的人认为别人都是聪明人,而聪明人认为别人都愚蠢。我以为很有道理。认为别人都愚蠢的人,自视必高,过于自负、自傲,听不进意见也很难听到意见,眼高于顶哪里又能做到虚心学习?只有不轻视,才能有危机意识,时时警醒自己,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只有不轻视,才能受人尊敬、获得友谊、得到帮助。让自己做个有智慧的人吧当然莫期望自己有张良的大智慧哟那样就是痴人说梦、自不量力、贻笑大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