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市县部分农村为例 内 容 摘 要 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数亿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但如今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由于中国所倡导的家庭伦理观念浓厚,在过去的农村养老过程中,家庭有效的保障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然而,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找寻农村养老新模式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南昌市新建县的部分农村进行了一次相关的养老情况调查。 关键字:农村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制度 南昌市新建县 保障制度目 录一、
2、调查背景3(一)我国农村养老现状3(二)我国现有养老模式3(三)目前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3(四)新建县当地实况3二、调查内容3(一)调查准备3(二)调查阶段3 (三)调查分析3三、调查结果3(一)调查地区情况分析3四、调查问卷的解释3(一)调查问卷答卷汇总、分析与总结3(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三)提出建议及对策3(四)新养老模式及制度的提出3(五)养老新模式推广3 新模式 新挑战农村养老新模式试点现状的调查报告以南昌市新建县部分农村为例一、调查背景(一)我国农村养老现状1.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急剧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大发展和乡镇区企业的连年突起,农民积极
3、向外寻求发展的空间,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规模空前的民工潮。最新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家庭比重逾五成,农村高于城市。85.1%的独居老人一个月以内能与子女见面,比重低于老两口家庭8.1个百分点。另有7.7%的独居老人平均一年及以上才能与子女见一次面,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生活。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大家庭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可如今,子女离开家庭后,对他们在经济上依靠子女造成了困难,日常生活的照料失去了依靠,精神上失去了寄托。特别是进入鳏寡期的老人,他们面临的困难更大。2.高额的医疗费用农村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以上,而每年的医疗费用为2262元,这
4、就占了他们全年经济收入的20%至40%,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人生病了也只是能顶则顶,能拖就拖,往往错失了治病良机,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加之农村医疗机构少,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医务人员少,甚至有的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缺医少药,自身都难以维系生存。3.家庭规模小型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1980年正式提出的“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60%的农村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使得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子女人数减少,家庭规模也在小型化,劳动力也在减少,这就意味着农村家庭收入也在减少。在农村传统儿子养老,就使得独生女出嫁后,父
5、母一旦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就会沦为贫困户。家庭结构的转型使农村老人不得不“活到老,干到老”。伴随家庭规模的普遍缩小,老年人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二)我国现有养老模式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其本质就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照料的一种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它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
6、。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正规的养老机构,其日常管理均要严格。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满足众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3.社区照顾社区照顾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所以,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
7、围墙的养老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 (三)目前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1.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1)老年人家庭地位下降和多子女家庭养老责任分散。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耕作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使老年农民的传统农业经验价值严重缩水,再加上老年农民体力的衰退,他们对农业家庭的作用就越来越小,因而他们在家庭中的传统家长地位和权威地位必然会丧失,相应地就失去对家庭财产的实际支配权。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的可依赖性就大大降低了。在多子女家庭中,由于有多个养老主体,就会产生相互推诿责任的可能
8、,就会出现谁都不养老的局面。(2)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和劳动力的流失弱化了土地的作用,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影响劳动者作为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2.农村社会化养老存在的问题 (1)农村集体养老力量薄弱,农民养老资金不足。农村社会化养老只对农村部分老年人实现了集体养老,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很好的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是我国社会化养老的供养能力还不足,而且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对那些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经济基础薄弱,没有条件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未来养老进行投资。(2)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够。我国政府为避免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或“高福利”的做法,防
9、止背上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放弃或者规避社会保障责任。(四)新建县当地实况截止2014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下辖10个镇、9个乡,309个村委会、37个居委会 ,2013年调查统计户籍总人口68.69万人,共18.55万户,其中,农业人口52.7万人,占总人口的76.7%,非农业人口15.99万人,占总人口的23.3%。数据显示,江西省新建县农村人口占据多数,其养老制度应该与农村养老接近。而且调查数据中显示65岁以上老人已达5.2万人,而低保对象户数为4000户,占农村总户数3%;低保人口16115,占农业人口的3.06%。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按人均100元/人计算全县年需支出近600万元养老服
10、务费,这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他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显然,崇阳县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对解决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有着重大意义。通过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及队员间的讨论,确定了这次调研的主题。二、调查内容(一)调查准备 通过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及队员间的讨论,确定了这次调查的主题“农村养老新模式试点现状的调查报告(以南昌市新建县部分农村为例)”,查看了相关文献并且阅览了网上的部分团队的相关报告确定了这次调查所用的调查问卷。最后,准备了一些到当地与居民谈话时的问题、注意事项。(二)调查阶段调查时间:201
11、4年9月27日第一次走访调查,10月11日进行了问卷调查,11月1日进行了第二次走访调查 调查地点: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望城乡调查对象: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望城乡居民调查队员调查方式: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目的:调查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农村养老新模式。此活动开展期间,我们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的方式,着重了解当地的养老模式和基本现状,对现今养老模式的评价和期望来了解居民对养老模式的基本认识以及居民们对养老的打算与计划。与此同时,我们还向居民宣传相关的养老新模式和制度,并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
12、分析总结(以南昌市新建县部分农村为例)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所以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根据养老的经济来源,目前农村养老主要存在三种典型模式:土地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而在我们所调查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望城乡的农村居民主要还依赖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基本上占90% ,根据我们和居民的谈话,发现这种养老模式主要还是基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大部分农村居民还是抱着“养儿防老”的观点,因此,社会化养老的实行很有限。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
13、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有以下特点: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 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4、,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 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 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 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三、调查结果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新建县望城镇望城乡的三个村落的110多户家庭进行调查,三个村落分别为下屋村、刘家村和四联村。其中,由于一些原因有大量户家准备迁移,其中有三十几户家庭已搬离农村。我们对剩下的三百四十多户家庭调查发现,基本90 %的家庭依然采用
15、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只有不到10%的家庭选择了其他模式。而且选择其他模式的家庭里基本都是空巢老人,即有子女但子女在外工作没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其中近85%的老人表示主要日常开销主要是饮食和医药费。而这些家庭中50.16%的家庭开销花在子女的教育上,18.22%用于农业生产,25.57%花在日常开支上,只有6.05%的家庭消费是用在赡养老人上。而这些家庭提出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进行养老投资,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表示很担忧。 (一)调查地区情况分析这次下乡调查,我们小组调查了南昌市新建县望乡镇的下屋村,刘家村,四联村的三百多个家庭。1.下屋村农村地区调查情况此次选取新建县下屋村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之一。
16、下屋村地处望城镇,居民户数45户,60岁以上老人78人,其中27名老人拥有低保,近九成老人属于空巢老人,而且该村庄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进村的道路都是泥泞不堪,我们在走访询问中发现该村老人基本没有任何精神或物质上的养老设施,老人几乎全天坐在家中。我们调查走访了40位老人。老人中年纪最大的79 岁,最小的52岁,平均年龄70岁,其中男性20位,女性20位。他们所属家庭年收入最高的村长家都不过2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空巢老人,因为70%80%的年轻力壮的农民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家里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所以在养老方面,情况不容乐观。而且由于被政府等征用等原因导致下屋村基本没有土地可以耕种。而且老人的身体状
17、况精神状况都不容乐观。总结问题如下:(1)调查的40位老人中,80%以上的老人对养老政策都不了解。由于社保所缴纳费用不低,而低保又难以申请所以90%以上的老人都认为养老政策不乐观。(2)50%的老人认为子女在外,而且没有人沟通,精神和物质方面都欠缺关怀。(3)由于没有土地,而且环境十分困苦,所以养老方面情况很不乐观。2.刘家村农村地区调查情况刘家村,因刘家村是新农村建设试点,现该村居民户数仅为15户,人口26人,低保对象仅2户,空巢老人家庭1户。我们走访发现该村基础设施良好,在村口有一小型广场,且含有一些简单的运动锻炼设施。在询问老人基本生活情况时,老人告诉我们,由于该村拥有自己的田地,所以大
18、部分青壮年没有外出,而是留在家中务农,一家生活虽然贫苦,但家庭和睦,老人的精神状况也算良好。但由于政府需求,刘家村在不久后将面临拆迁,那时每家每户将都不再拥有土地,家庭将失去最基本的经济来源,这也意味着该村青壮年将会离开家乡谋取生计。在谈及不久将会拆迁这个问题时,老人的眼神中总会闪过几丝惶恐与茫然,我们知道,由于养老制度的不完善,他在担忧着自己的日后生活。 对于在这次走访中,我们也了解了许多老人的心声,大多贫困的老人也都表示对这种生活的无赖,希望政府能多关注他们,只有少数老人还是相当满意他们现在的生活。在这其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下(1)很多老人对养老模式不怎么了解,以至于有些抵触新的模式
19、和制度。(2)接近80%的老人的法律和自身保护意识不强。(3)由于拆迁问题,每户每家都不再拥有土地而且连住都存在问题。3.四联村农村地区调查情况 为进一步摸清新建县老年人居家养老,特别是“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情况,2014年11月1号,我们对四联村老人进行抽样调查。四联村管辖着7个自然村,共统计辖区老人187人,其中60至70岁的老人96人,占老人人口51.34%,70岁至80岁老人78人,占老人人口41.71%,80岁以上老人13人,占老人人口6.95%。并通过入户,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自理情况、现实生活照料情况以及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如下调查:第一,男、女调查人数比例及生活自
20、理情况。参加此次调查的187名老人中,男性86人,占调查数的45.99%;女性101人,占54.01%;老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有146人,占调查数的78.07%,部分能够自理的老人31人,占16.58%,而不能自理的,依靠照顾的10人,占5.35%。老人中有子女的有175人,子女生活在本区的有154人,子女长期居住在外地的有21人,子女愿意赡养父母的有167人,子女不赡养的有8人(老人口述,孩子不愿意照顾自己的生活)。 第二,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照料老人的情况。其中由子女照料的144人,占调查数的77.01%;亲属照顾的9人,占4.81%;请钟点工照顾自己的有2人,占1.07%;入住福利院的0人
21、,占0%(相应养老场所与设施还在建设当中)。 第三,就如果相应养老公寓建设完成后对当前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况。有53名老人表示愿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调查数的28.34%,不愿意入住的有47人,占25.13%,如刘家村老人刘长根72岁,小腿多年风湿病,他宁愿与其哥哥在一块住也不愿住进老年公寓,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约束,比较认同居家养老,。 第四,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情况。很多老人表示身体状况不太好,另外就是一个人在家太过孤独。所以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有132人,占调查数的70.59%;有文化娱乐方面要求的有106人,占56.68%;需要生活照料服务的有26人,占13.90%;要求
22、得到精神慰藉的有67人,占35.83%;想日托老年人的有7人,占3.74%;需要家政服务的有16人,占8.56%;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愿意自己买单的有4人,占2.14%。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养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挤出时间来陪父母,单纯指望他们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现实,一些年轻人则说,现在不少家庭是一对年轻夫妇在赡养4个老人,养育1个小孩,靠夫妻俩根本无法承担照顾4个老人的任务。他们也特别希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能广泛推行。调查中的一些问题:(1)子女对老人关怀不够,尤其是精神方面。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欠缺。(2)对于一些特殊的老人群体
23、,政府关心慰问不够,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未实施。(3)在养老新模式方面大多数老人表示不理解。由于制度还没有完善,而且存在种种困难与挑战,改革之路任然渺茫。四、调查问卷的解释本次调查共发出农村老年人养老情况调查问卷500份,共收回487份,有效答卷为473份。问卷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1.老年人基本状况调查问卷中涉及此方面的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性别、年龄、目前身体健康状况、现有的子女数、目前居住方式以及平时娱乐活动六个小方面。2.老人经济问题调查问卷中涉及此方面的主要包括老年人目前月平均收入、现在的经济来源、目前家庭开销三个小方面。3.老人迫切需求调查问卷中涉及此方面的主要包括老年人生活状况自我评价以及
24、目前生活中的最大困难和期望三个小方面。4.养老方式调查情况调查问卷中涉及此方面的主要包括老年人对于养老保险的期望以及养老方式的倾向两个小方面。(一)调查问卷答卷汇总、分析与总结1.老年人基本状况 老人的性别: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老年人有226人,占总作答人数的47.8%;女性老年人有247人,占总作答人数的52.2%。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老人的年龄: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年龄为50-60岁的有111人,占总作答人数的23.47%:年龄在60-70岁的有208人,占总作
25、答人数的43.97%;年龄在70-80岁的有149人,占总作答人数的31.50%;年龄在80岁以上的有5人,占总作答人数的1.05%。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老人目前身体健康状况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 76位老人表示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占总作答人数的16.07%;278位老人表示身体有很多小问题,患有慢性疾病,占总作答人数的58.77%;113位老人表示患有严重疾病,占总作答人数的23.89%;6位老人因病完全无法行动,占总作答人数的1.27%。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在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数老年人具有慢性疾病。也就意味着,
26、老年人身体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愈发严重,并且需要长期的照顾。 老人现有的子女数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32人现在拥有一个子女,占总作答人数的6.77%;53人现在拥有两个子女,占总作答人数的11.21%;145人拥有3个子女,占总作答人数的30.65%;146人拥有四个子女,占总作答人数的30.87%。97人拥有四个以上子女,占总作答人数的20.50。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虽然老
27、人们都有子女,但是70%老人的子女都在外打工,老人们都是自己留在家中生活。同时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这个情况明显体现了在调查区的家庭中,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并非无儿无女,只是很多青壮年因为生活的原因而离开家庭,外出打工。老年人大多都被留置在家中,久而久之这成了一种人们所认同但是却很无奈的一种现实状况。让外出务工的子女多多回乡工作才是解决空巢老人最基本的办法。 老人目前居住方式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
28、独居的有62人,占总作答人数的13.11%;与配偶居住的有30人,占总作答人数的6.34%;与子女同住的有132人,占总作答人数的27.91%;与孙子女同住的有211人,占总作答人数的44.61%;在相关养老机构居住的有38人,占总作答人数的8.03%。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二代同堂”,“三代同堂”作为传统的居住方式依旧是现在的主流。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和自己的子女以及子孙女共同居住,与子女甚至子孙女的互动生活,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 老人平时娱乐活动: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很多表示很少有娱乐活动,
29、大多是在家发呆看电视带小孩,353人选择了看电视,157人选择了聊天,只有67人选择了体育活动,23人选择了棋牌游戏,19位老人选择了其他。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表看出,大多数老人的娱乐是看电视这类非互动型的娱乐,而针对于聊天、体育活动这些的互动型的娱乐则偏少数。由此看出,还有许多的老年人群体还处于孤独的状态,缺乏与他人的互动。 2.老人经济问题 老人目前月平均收入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173位表示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下,占总作答人数的36.58%;190位老人表示月平均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占总作答人数的40.
30、17%;67位老人表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占总作答人数的14.16%;31位老人表示月平均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占总作答人数的6.55%;仅有12位老人表示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占总作答人数的2.54%。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在现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老人们现在的收入只能够勉强保障自己的生活。仅凭这些费用难以很好的维持老人们自己在家中支付生活费,医疗费,养老保险费等等。我们不能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老人们的经济收入,这毕竟是和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条件状况是紧紧联系的。在无法很好提高经济收入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已有资金的效用,把这些收入整合起来提高资
31、金的利用率,从而给老人们一个比较好的养老条件。这对未来的一些养老方式都是很好的方向指导。 老人现在的经济来源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131位老人主要靠工作收入,占总作答人数的27.69%;41位老人主要经济来源是退休金,占总作答人数的8.67%;56位老人主要靠子女供给,占总作答人数的11.84%;182位老人主要靠政府补贴,占总作答人数的38.48%;63位老人表示无收入来源,占总作答人数的13.32%。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由上图知,经济来源大部分是子女供给,只有一小部分的老人享受政府补贴,较低的经济资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
32、人的生活,增加老人了孤独感。 老人目前的家庭开销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主要用于饮食的有113人,占总作答人数的23.89%;主要开销主要是医药费的有242人,占总作答人数的51.16%;主要开销主要是住房的的有97人,占总作答人数的20.51%;主要开销是其他的有21人,占总作答人数的4.44%。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日常花费,主要在于医药之中,之后便是吃住等基础消费。由此说明,老年人群体大多还是处于非健康状态,医疗需求依旧是现在的主要需求,并且除了日常的生活开销,老人几乎没有多余的钱用来娱乐、找寻
33、精神寄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老人没有精神寄托问题的产生。3.老人迫切需求 (1)老人对自己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对于当前的老年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的有136人,占总作答人数的28.75%;表示基本满意的有117人,占总作答人数的24.74%;表示说不清楚的有53人,占总作答人数的11.20%;表示不满意的有115人,占总作答人数的24.31%。表示非常不满意的有52人,占总作答人数的10.99%。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的结合在农村养老中是比较适用的,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34、。(2)老人目前生活中的最大困难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306位老人表示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经济拮据,425位老人表示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感觉孤独,57位老人表示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人照顾生活,148位老人表示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精神寄托,另外还有29位老人表示还有其他困难。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数据显示,经济拮据及孤独感是老人普遍存在的两大难题,如何解决这两大难题成为现如今养老的重点。(3)老人在养老问题上最大的期望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407个老人表示希望子女能经
35、常陪护和照料自己。416位老人表示希望能得到国家给的一定的经济补贴,317人表示希望居家养老,能有人上门来提供各种服务,66位老人表示希望能进养老机构集中安养,459人表示希望社区能派专业人员陪同康复训练和进行医疗护理,387位老人表示希望有人陪同聊天。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老人在养老问题上有很多期待解决或完善的问题,例如希望国家经济补贴,社区能有专业人员进行基本的服务。当然,在精神方面,老人也希望家人子女能够多抽时间来陪伴自己,陪自己聊聊天,防止生活的孤独与寂寞。在这几个选项上,几乎选择的人数都超过了四百,说明当今农村养老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瑕疵亟待解决。老人
36、还是期望在物质上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帮助。4.养老方式调查情况(1)老人是否已买或是否打算购买养老保险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127名表示从来没有也不打算买养老保险,占总作答人数的26.85%;102名表示没有买但是会买,占总作答人数的21.56%。244名则表示已经买了养老保险,占总作答人数的51.59%。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数据显示,有近三成的老人表示不打算购买养老保险,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老人对养老保险制度不够了解,对保障能力缺乏信心。另外还有原因就是农村老年人个人缴费能力有限,参保能力不足。当然,还有两成多的表示打算购买养
37、老保险,一半多的老年人已经购买了养老保险。这表明在近几年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想进一步加大农村老年人对于养老保险的依赖度,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老人们的参保积极性;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老人们的参保能力;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坚持参与方式灵活性,缴费标准多样性的原则。老人更倾向于哪一种养老模式 参加此项作答的有473人,通过对此项问题的综合汇总,我们发现参加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201名老人表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日常照料),占总作答人数的42.49%。157人表示更倾向于机构
38、养老(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占总作答人数的33%;109人表示更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居住在家里,社区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占总作答人数的23.04%;还有6人则表示希望有更好的养老模式,占总作答人数的1.27%。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由表得出,大多数老人依旧倾向于家庭养老的模式,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依旧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大,更多的子女难以同父母一同生活,且缺乏照顾老人的专业知识,青年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少,作为能提供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管理的机构养老,也就成为了当今老年人群体主要倾向
39、于的养老模式之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年来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由于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从而形成许多“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给照顾老年人带来不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延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低、中龄老人照顾高龄父母现象,老人照顾老人困难很多。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个孩子,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老年,出现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将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能力已不大可能。随着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岗位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青年人在照顾老年
40、人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从长远看,家庭养老只是一种过渡形式,集中养老是发展方向,社会养老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引起人们生育观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家庭人口再生产和家庭的规模、结构,最终导致人们在养老观念上的变化,由社会提供养老生活服务保障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增加,最终将取代家庭养老而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模式过渡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现在面临的综合问题: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类老人。根据不同类型的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以及原因和解决方式我们做
41、了一个简要分析。1.自理型老人在养老过程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是老人心理方面的养老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这主要是老人们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生活起居,不用自己的儿女或者雇佣他人来照顾自己。再者老人的子女大多为自己的生活而外出打工,每个村中出现了很多的空巢老人。在没有子女的陪伴下,这些老人们自然会形成孤独感、缺乏安全感等。要解决这类老人的养老问题主要需要充实老人们的生活内容,多让老人们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多参加一些娱乐了活动。其次还需要让老人们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聊天机会,让老人们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关心的。2.对于在老人群体中占了绝大部分的半自理型
42、老人,他们大多虽然能够部分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但是无法像自理型的老人那样完全照顾好自己。故而他们缺少的大多是基本生活的一个帮助以及心理养老需求的满足。这类老人大多会考虑自己子女的生活,大多会让他们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家中。但是这样却造成了家中的老年人无法很好的照顾好自己同时内心的养老需求也很难以得到满足。要解决这类老人的养老问题,最主要解决的是让更多的家中的青年劳动力回乡工作,这样可以在保证花费最少的费用的前提保证半自理型老人的生活起居,同时有了家中青壮年的陪伴,老人们的内心养老需求问题也能够得到相应的解决。 3.老人群体中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高龄的群体属于完全不能自理型老人,他们完全无法照顾好自
43、己的生活起居,从而在内心上就感到十分的孤独。但同时这类老人的还缺少必要的人员来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此外他们也缺少必要的生活物资支持。同样我们队在走访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由于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很多年轻劳动力有全权负责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同时,由于这类老人的分布不均匀,他们的一些养老资源不能很好的整合起来,资源不能效用最大化,这样就是的这类老人的养老问题凸现出来。解决这类老人的养老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建立一个养老服务机构把分布不均匀的无法自理老人的养老资源整合起来,可以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达到一个效用最大化的效果。第二,需要有人全权负责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这样可以
44、保证这类老人的生理养老的需求。(三)提出建议及对策1.及时宣传新政策,让农民切实感受新农保的惠民之处在政策进行修改完善后加强必要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了解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积极主动参保,自觉自愿缴费。不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实时动态,提高觉悟水平。其次,加大农村教育力度,增强农户接受新知识、理解新政策的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家庭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新农保的意愿越强烈。 2.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45、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
46、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
47、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4.完善相关经办机构设施, 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网络系统,所有信息实行公开透明化。对养老金的收缴和发放都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每一位参保农民都有真实的参保信息。保障养老金能及时发放,养老金账户安全可靠。经办人员要熟悉相关业务,提高操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经办机构应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置下级经办点,便于高龄老人缴纳和领取保险金,真正把惠农政策做实到位。(四)新养老模式及制度的提出 依据调查结论,我们将农村老人分成了自理型、半自理型、无法自理型三种,针对每一类型的老人提出了相应的养老对策。调查数据显示,新建县自理型老人占33.47%,半自理型老人63.44%,无法自理型老人占3.09%。三种养老对策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