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业二十年的老会计经验之谈,如果觉得有帮助请您打赏支持,谢谢!一道逻辑思维题的会计分录解答以及由此引发的针对现金管理问题的探讨【会计实务经验之谈】编者按:此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早在2011年5月10日,我就已经发在微博中了,最近,看到不少公众号上出现该文,因此,重新补充一点内容后,发在这里,以供大家阅读。趣味问题:有三个人去投宿,三人房一晚300元,每人掏了100元,凑够300元交给老板,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250元就够了,拿出50元让服务生退还给他们,服务生私藏了20元,然后把剩下30元给了那三个人,每人分到10元,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100元,现在又退回10元,每人只花了90元,三个人每人90
2、元,390=270元,再加上服务生私藏的20元=290元,那么,还有10元去了哪里?这个问题可以用会计分录来这样解释:1.老板借(增):现金 250元贷(增):主营业务收入 250元2.服务生借(增):现金 20元贷(增):营业外收入 20元3.客人借(增):房租费用 270元贷(减):现金 270元4.对账后的两个平衡关系:(1)现金的借贷都是270元,是平衡的;(2)房租费用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270元,也是平衡的。客人掏的是270元,分别为老板所得250元,服务生私藏的20元,也就是说服务生私藏的20元已经包括在客人消费的270元中了。因此,300元的去向是,3人的30元+老板250
3、元+伙计20元。题目属于偷换概念,用现金300元去比较房租费用270元+营业外收入20元,肯定是错误的了。这道题,只要搞清楚会计主体,用会计的思维方法,就很容易解答了。以上会计分录的趣味运用,说明在生活中,会计无处不在,分录无处不在。会计是商业经济活动以分录方式表达出来的语言。且此种语言是不同企业千变万化的通用语言。能让企业自己用这个语言表达经济业务,同时让相关者看清楚企业的经营,而会计分录就是此语言表达的载体。该文写到这里是可以结束了,但大家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啊!我想,是不是还可以从上述案例中谈谈现金的内部控制及管理对当下反腐以及税收征管的作用。好吧,那我们开始吧。在本案中,由于老板是给服务
4、生现金50元去退还给三位客人,这样就给这位服务生创造了侵吞20元的机会,估计这三位客人是农民,没地方报销,如果他们要发票,估计这位服务生就不敢贪污这20元钱了,因为发票肯定是要开270元,这就与老板的收入250元对不上。这样,国家也不会损失相应的税款。另外,如果这位老板很时尚,告诉服务生用网银退50元给客人,服务生也是没办法侵吞这20元的,因为留有支付痕迹。说到这里,大家理解了,为什么山西煤老板这么喜欢使用现金,原因就是可以脱离监控。当然,贪官喜欢现金也是一样的道理。国家能源局煤炭司那位原副司长魏鹏远就拥有超过2亿元现钞,还有就是那位广州市原书记万庆良也拥有超过1亿元的现钞,不是他们真的要天天
5、抱着钱睡觉,那是金屋藏“钱”又不是金屋藏“娇”,贪官将现金存入家中看似白痴,实则暗藏智慧,这种方式安全系数才高。可以说,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必须加强现金管理。可惜我国现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平时可以轻易获得大量现金,且不直接反映在账面上,这就是传说中的“小金库”。现金往来不留痕,以现金形式进行的行贿受贿甚至洗钱就具隐蔽性。因此,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大额现金交易预约和现金存取登记制度,限制大额现金交易,让大额现金从银行中不能轻易取出,增大以现金方式大额行贿受贿的难度,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另外,目前我国税收征管主要是通过发票管理掌握税源,进行征税。但许多企业在高税负下,购销商品可能就不开发票,在现金交
6、易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国家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导致“以票管税”制度失灵。我认为,“以票管税”真正意义上要以资金流管税才行,推广非现金结算,通过资金流掌握税源的变动,不管你建不建账,开不开票,通过现金流的监管,都可以轻易发现和堵塞税收漏洞。如果以这种思路改到位的话,我想,我国就基本具备了降税负的条件,政府可以通过认真测算,让税负一撸到“舒服”为止,在切实降税负的前提下,企业如果还搞偷、漏税行为,就该严惩了。这样,也让那些头上时刻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企业主,心灵得到解脱了,这是积德的善事啊!最后,开句不是玩笑的玩笑,对于当前现金使用上的失控,客观上让贪官们有机会为社会作点贡献了,那就是由于在家中囤积大量的现金,有效减少了现金流通量,为遏制通货膨胀作出了应有的巨大“贡献”。小编寄语:不要指望一张证书就能使你走向人生巅峰。考试只是检测知识掌握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千万不要再考试通过之后,放松学习。财务人员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人际沟通,实务经验,excel等等等等,都要学,都要积累。要正确看待考证,证考出来,可以在工作上助你一臂之力,但是绝对不是说有了证,就有了一切。有证书知识比别人多了一个选择。会计学的学习,必须力求总结和应用相关技巧,使之更加便于理解和掌握。学习时应充分利用知识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实质,找出核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