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11级社会学班 关宇娇 学号:1128028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研究范围和对象广泛、复杂。它的定义模糊: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主要分两类,一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二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主要强调团体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我国,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规律系统研究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如下 :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动机、人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改变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
2、影响三、群体心理四、应用社会心理学我也仅仅只学习了两个月的社会心理学,所了解的知识全部都是皮毛,也只有一点粗浅的体会。这两个月中,主要学习了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这几个部分的内容,一下便是我就这几个方面所谈的粗浅的心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观察人、理解人、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更好地去解释和预测行为.一、关于社会化1、如何理解社会化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生活着。人需要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
3、责任的“社会人”,而这一转变就是由社会化来实现的.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只有经过正常的社会化才能使人变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 像魏永康一样一个人儿童不能拥有童年,是无法想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幸福的童年何等重要.二、关于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知觉)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3、印象形成的效应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最初
4、获得的信息.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对后期信息的组织、理解有定向作用;近因效应:最新(即最后)获得的信息熟人易近因效应,生人易首因效应B、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最初的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如外表有吸引力,则其他特质会得到更好的评价;反之,评价也会更糟。C、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会具有消极的性质,产生偏见
5、甚至歧视.如人们认为男性应该是坚强、豪放的,女性则是温柔、细心的;英国人绅士、法国人浪漫、德国人正统等。 4、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区别:形成是信息输入,是对他人的感觉,管理是信息输出,是让他人对自己如何感觉印象管理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社交的技巧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大多数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面具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人所好: 5、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是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
6、联系的看法和观念.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三、
7、 关于社会动机 1、 侵犯行为:简称为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的原因A、本能论的解释:a、弗洛伊德: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b、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其生存意义很重要。同类之间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可能以失败者让步为目的。B、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挫折: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观点: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要点:a、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b、抵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c、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
8、越小,如果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C、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提出这一理论观点: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2、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a。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天晴,心晴 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去个性化,导致丧失责任意识,榜样作用会增加 时间压力:时间紧,利他少利他的对象特点:与利他相似的人、未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b。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心境:好时易利他 内疚:强时易利他 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力与利他正相关利他技能:有技能的利他多四、 关于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A、传递
9、者的威信:信息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相似性影响说服效果;B、传递者的立场:直接影响说服效果;C、说服的意图:刻意说服效果差D、说服者的吸引力:传递者对接受者有较高吸引力,易说服。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A、信息差异:威信高,差异大,转变量大;威信低,差异适中,转变量大;B、畏惧:唤起畏惧易说服;强烈畏惧难说服;中等畏惧说服效果好;C、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效果好;文化水平较高,正反说服效果好;D、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好;面对面比传媒效果好.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A、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几种不易转变的情况;B、人格因素:依赖性强的易说服;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高不易说
10、服;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说服;C、个体的心理倾向: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而拒绝说服4、情境A、预先警告:双重作用:接受者态度不坚定,可促进说服;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有关,抵制态度转变;B、分心:具有双重性;C、重复: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好(广告)五、 关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2、相似性:包
11、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牲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3、互补性: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双方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外貌美能产生光环将就5、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特殊6、人格品质: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好的人格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六、 关于社会影响1、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 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
12、持一致的现象。2、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实验社会心理学创F。H。奥尔波特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他人在场的形式: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 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中,由于他人在场,反而会使工作绩效降低 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2、观众效应:3、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下降,被评价的焦虑减弱.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研究也发现,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1。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2.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3.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体”精神;4.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5。当个人知道自己在群体中的努力程度是可以被鉴别出来时;6。当感到任务艰巨而个人有责任多作贡献时,等等。 以上便是我学习了两个月社会心理学后的所想所感,观点片面,认识浅显,水平有限,不免有误,仅以此自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