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2022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pdf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128790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6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2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2022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2022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2022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2022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人教版 20222022 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 单选题 1、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可供给呼吸 B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D焊接或切割金属时使用纯氧代替空气以获得更高的温度 答案:B 解析:A、氧气能够支持动植物的呼吸,选项正确;B、氧气不易溶于水,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足以供给鱼类在水中的呼吸,选项错误;C、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该变化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选项正确;D、可燃物与浓度大的纯氧气燃烧较剧烈,单

2、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多,温度高,容易焊接或切割金属,选项正确,故选 B。2、太阳岛风景区绿道是 2019 年首个即将投入使用的绿道工程,已于 6 月 20 日全部完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 A“绿道”的建设和使用,创造了怡人的环境 B铺路的沥青是将石油分解得到的产品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D建设绿道,倡导“低碳”出行,“低碳”指的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B 解析:A.“绿道”的建设和使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石油中含有汽油、柴油、沥青等,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将石油加热,达到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逐一分馏得到产品,属于物理变

3、化,故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建设绿道,倡导“低碳”出行,“低碳”指的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3、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能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 CO2 B石油炼制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C汽车燃料改用压缩天然气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乙醇(C2H5OH)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A 解析:A、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是温室效应,故错误;B、石油分馏能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和柴油等产品,故正确 3 C、

4、天然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都不是空气污染物,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作燃料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正确;D、乙醇(C2H5OH)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正确。故选 A。4、不属于氢能源优点的是 A原料是水,来源丰富 B产物无污染 C相较于常规燃料,燃烧速度快、热值大 D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 答案:D 解析:A、原料是水,来源丰富,属于氢能源优点,错误;B、氢气燃烧生成水,产物无污染,属于氢能源优点,错误;C、相较于常规燃料,燃烧速度快、热值大,属于氢能源优点,错误;D、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不属于氢能源优点,只要是可燃性气体都需要验纯,正确;故选 D。5、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

5、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对“X 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X 气体”是指 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氧气 D氢气 答案:B 解析:这里“X 气体”是指甲烷,湖泊池沼中可以产生沼气,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故选 B。4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使用催化剂必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氮气、干冰、石灰乳依次是单质、混合物、氧化物 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答案:D 解析:A、使用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 A 错误;B、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既有放热现象也有吸热现象,故 B 错误;C

6、、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故 C 错误;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这是利用隔绝氧气灭火的原理,故 D 正确。故选 D。7、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铜片的作用是传递热量 B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C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D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答案:C 5 解析:燃烧条件:物质本身是可燃物,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A、金属铜具有导热性,能将热水的热量传递给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故 A 正确;B、热水的作用提供热量和为水中的白磷隔绝空气,故 B

7、正确;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 C 不正确;D、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 D 正确。故选 C。8、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隔绝氧气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答案:C 解析:A、隔绝氧气使可燃物不再与氧气接触,切断了一个燃烧条件,能达到灭火的目的,选项正确;B、清除可燃物,使可燃物远离火源,能达到灭火的目的,选项正确;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性质,轻易是不变的,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目的,选项错误;D、用二氧化碳

8、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质而使资料损坏,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选项正确,故选 C。多选题 9、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 世纪能源”。“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一种可燃气体一一甲烷,所以它又被称为甲烷水合物。它的形成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温度、压力和原料。6 首先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 20,它就会受热分解从而“烟消云散”;其次,“可燃冰”在 0时,只需30 个标准大气压即可生成,并且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不容易分解;最后,埋藏在海底的生物残体和有机腐殖质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气体,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

9、的是 A“可燃冰”的形成并不容易 B海底甲烷气体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和有机腐殖质 C“可燃冰”其实就是一种气体 D在 0且 200 米的海底可能会有“可燃冰”答案:AB 解析:A、由题意可知,它的形成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温度、压力和原料,故“可燃冰”的形成并不容易,正确;B、埋藏在海底的生物残体和有机腐殖质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气体,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正确;C、“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说法错误;D、“可燃冰”在 0时,只需 30 个标准大气压即可生成,并且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不容易分解;故在 0且 200 米的海底可能会有“可燃冰”说法错误;故选 AB。10、点燃某气体

10、后,在火焰上方罩在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出现。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向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可能是 ACH4BH2CCODCO 和 H2混合气 答案:AD 解析:根据烧杯内壁有水出现和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看出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气体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 AD。7 点睛: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11、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

11、一定是化学变化 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则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答案:BC 解析:A、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有能量释放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反应,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符合题意;C、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是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如中子不带电,不符合题意。故选 BC。12、下列现象中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反应产

12、生能量的是()A人体用食物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 B家庭里用煤气做饭 C办公室用空调取暖 D工人用拆卸毁危旧建筑 答案:CD 解析:A、人体用食物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利用的是人体营养物质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故 A 正确;B、家庭里用煤气做饭,利用的是煤气燃烧释放出热量,故 B 正确;8 C、办公室用空调取暖利用的是电能,故 C 不正确;D、工人用拆卸机拆除旧设备是利用机械的能量,使得旧设备被拆除,故 D 不正确。故选 CD。13、化学实验过程中,下列对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B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 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碱液洒在衣服上,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硫酸溶液 D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冲洗 答案:CD 解析: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故 A 正确;B.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 3%5%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和稀酸反应,故 B 正确;C.碱液洒在衣服上,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硼酸溶液,硫酸是强酸,有很强的腐蚀性,故 C 错误;D.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不可用手揉眼睛,立即用水冲洗,故 D 错误。点睛对意外事故的正确处理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