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基本信息课题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作者及工作单位宁夏吴忠高级中学 冯文颜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地球公转产生的第二个地理意义,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地球运动的意义又是整个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核心知识。是学习整个自然地理的基础,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地理规律,可以启迪人的思维。但这部分知识对立体几何的要求高,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结合时间和空间感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困难。教材正是抓住了立体几何的形象思维和地理规律的应用来解析地球运动的意义,在教材中设计
2、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情况,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里的内容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实际生活应用不强,所以需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结合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和太阳高度角有关的问题来解析。学情分析本章前几节课学生学习了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因此学生已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地球公转的特点,并且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但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上的时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所以我通过读图、析图来解析地
3、理原理。通过设问来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提问来强化基础知识得落实和基础地理能力的培养。通过问故知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认识、理解,进而掌握、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入,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情景,产生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得出地理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朴素的唯物观,并将此结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
4、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2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课前复习黄赤交角的知识回顾。学生能正确指出黄赤交角及其带来的影响。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是因为有黄赤交角的存在,课前复习黄赤交角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为什么会有日变化和年变化?”新课导入用悯农这首大家熟知的诗句引入新课。打开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太阳高度在正午及早晚不一样”的记忆。学生讨论回答:诗中和太阳高度有关系的
5、语句“锄禾日当午”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什么位置?进而引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并为课后总结中的“两小儿辩日”打下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的基础。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以及日变化规律,展示幻灯片。认知、理解给学生建立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以及太阳高度角日变化规律。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层面上:白天太阳高度角0,黑夜0,早晨和傍晚=0。教学过程2提问: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白天太阳高度角0,黑夜0,早晨和傍晚=0。让学生自己根据幻灯片的展示和老师的讲解总结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加深地理规律的理解巩固。教学过程3提问
6、: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影子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展示路灯和光线图示。学生通过小视屏认识影子,通过动画总结日影变化总结日影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光源之下的物体有影子是普遍的认知,影子长短的变化是理论的提炼,为后面楼间距的问题做一个铺垫。教学过程4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学生回忆冬天和夏天上课的时候坐在第一组的同学对日影变化的感受。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规律的运行带来的感性认知,为后面解决太阳能集热管的倾角问题做一个铺垫。教学过程5用图示讲解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学生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中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两个规律。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整理分类,
7、补充冬夏日影变化属于同地不同时的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补充同时不同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教学过程61.提问:吴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 某年6月小新的父母在某小区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次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请同学们帮小新分析一下原因?3展示一个情景对话“吴忠的小明说12月22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昼长最短,澳大利亚的小华却说他们的情况正好和小明相反。”让学生根据情景对话比较离直射点远近不同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将地理理论应
8、用到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用地理规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教学过程7合作探究: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安装更适合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分组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问题。发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观,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应用地理规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教学过程8教学总结,在总结中分别设计两个问题,一个是“两小儿辩日”的问题,另一个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楼间距的比较。学生结合本节学习的地理规律解决这两个问题,课堂讨论氛围热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质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
9、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站的更高看得更远。板书设计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1)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2)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昼大于0,夜小于0,早晨傍晚等于0(3)日影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地方时为12点的太阳高度角。(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同地不同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太阳高度角小。 同时不同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自认为达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首先,授课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得当,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
10、学方法,形象、生动、直观地讲解了本节课主要内容,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创设有梯度、有延伸,并且紧密地结合生活实例。例如,一天中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景观图来表现,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太阳高度角,都是用政区图来承载,以此来恢复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再现,增加他们学习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成功地通过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感性思维等导出了理性认知,并能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所选的课堂练习,都是和日常生活有紧密练习的内容,例如,我国北京、广州、哈尔滨等城市及学生生活的吴忠地区都作为题干出现,小区楼房的遮阴情况、选择楼房时什么季节去看房最好,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的选择,我国南北方楼
11、房的楼间距的大小等,整节课师生配合较为默契,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作用,也展示了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完成了三维目标,在落实和夯实学生基础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用地理规律及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确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唯物观、世界观,为学生逐步形成的人地观打下了基础。在课后总结中,我又设计了两道能力提升题,让学生能够在规律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认识规律,在学习中能够“跳起来摘果子”,使他们知道学无止境。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有遗憾的地方:1. 整堂课采用逐步引导、难度递增的教学模式,但由于课堂练习较多,我怕时
12、间不够,因而在后面的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的探究上,我有点操之过急,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在问题刚出来时,就有学生回答了:“春、夏、秋、冬的太阳高度角不一样。”但还有些学生正在揣摩题干的意思,我就急于沿着这个学生的答案说出了结果。如果在这个地方能再给学生留3-5分钟的时间,让反映慢的学生也有时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效果就会更好,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巩固,也更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2.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在课后总结这一部分设计了两道题,一道题是“两小儿辩日”,一道题是“我国南方北方的楼间距谁大、谁小”的问题。这两道题应该是本节课难度最大的
13、题,之所以放到课后总结时提出来,是想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上再有一个拓展性的认识,是想让他们透过现象再认识地理规律,通过地理规律再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学无止境的意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害怕时间不够,没有充分地挖掘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作用,这让我感觉非常的遗憾。但我也很感谢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虽然有遗憾仍能使这节课顺利地完成。3此外,还有一些小的失误,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杜绝的。例如我的板书设计是以板图的形式来展示本课内容的,这样更直观、清晰。但是因为我的板图间距有点小,降低了板图的直观性,另外,在讲授的过程中,我总害怕学生不能理解,总是在学生思考或讨论时插上一句,急于得出答案。这在我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做一名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好老师。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