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1)本科论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118367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1)本科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1)本科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1)本科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1)本科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1)本科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北金融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毕 业 论 文学生姓名: 童盼 学 号: 20101521054 系别班级: 金融系10级投资学本科班 专业(方向): 投资学 题 目: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 指导者: 张晶 副教授 评阅者: 林新岳 讲师 2014年5月14日1毕业论文中文摘要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摘要: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政府推出了由政府主导的4万亿投资计划,引致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借债投资规模超标,地方政府性债务巨大的规模引起了国内中国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地方债的规模与偿债压力已经大大的超过了警戒线,是目前金融系统的重大隐患,并对此非常担忧。本文通过对

2、地方债政府性债务特点及规模进行描述统计,进而对其暴露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本文结论是: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暴露的问题有其历史客观因素,也与金融改革中不完善的地方融资平台金融体制有关。解决问题和消除风险要从短期地方融资平台着手治标,长期的出路在于建立完善举债偿债体系,完善分税制与转移支付体系,并建立市场化的地方债券市场治本。关键词: 地方政府性债务 债务问题与风险 防范措施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Title Chinas local government debt problems and risk analysisAbstractBy the 2008 financial c

3、ris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government-led 4 trillion investment plan, the problem is caused by excessive investment scale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local government debt huge scal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domestic Chinese economists. They believe the size of local government deb

4、t and debt service pressure has greatly exceeded the warning level, is a major risk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are very worri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and debt-scale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and then analyze their problems and risk exposure,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5、address the problem of sugges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Chinas local government debt problem has exposed its history objective factors, but also with financial reform in local financing platform imperfect financial system related. Solve problems and eliminate the risk from short-term local fin

6、ancing platform symptoms begin, the way out is to establish a sound long-term debt solvency system, improve the tax system and the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oriented local bond market cure.Keywords:Local government debt,The debt problem and risk,Measures to prevent目 录

7、1 引言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内容11.3 文献综述11.4 研究过程和方法22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概述32.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分类32.2 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特点33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综合分析43.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分析43.2 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分析73.3 地方政府性债务暴露的问题及风险分析104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形成原因分析134.1 地方融资平台的不规范管理134.2 政治激励的影响134.3 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144.4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155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应对措施155.1 短期措施165.2 长期措施16结 论19参 考 文 献2

8、0致 谢211 引言1.1 研究背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实施了4万亿投救市计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保证经济稳增长。但是事实情况是:在积极财政的影响下,地方政府通过大量举债的方式投资于城市基础建设,致使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呈现“爆炸性”增长。同时在扭曲的激励制度下,大量投资是重复和低效的,地方政府已经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值得关注的是,偿债资金及融资本金主要来自于土地出让金,即我们所说的“土地财政”。这势必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即地方政府的支出对“土地财政”越发依赖,而土地作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有限资源,因此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偿债能力是不能被保证的,在

9、未来可能会形成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用危机,最终由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变为财政风险。同时鉴于中国未来三年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的情况,央行表示未来的2年依然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3至5年基建投资仍是主要投资方向。这表明未来的3至5年内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仍然是靠政府投资拉动。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是当下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2 研究内容 我不认同单纯的将风险归结于债务总量过大这一结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债务的总体规模过大,同时透明度低、隐蔽性强,难以有效监管控制;另一方面是地方偿债能力的枯竭,因此简单的限制地方政府举债总量的做法并不可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中国地

10、方性债务暴露的问题和风险,希望通过对问题和风险的分析,尝试找出解决政府债务的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对策。1.3 文献综述范柏乃(2008)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巨大,上升趋势明显,局部风险已经暴露,潜在的风险很大,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并可能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对此,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需要有效的治理对策,如以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同时完善地方政府关于举债的责任机制,从绝对规模上控制地方债务,并建立地方政府偿债机制和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等。巴曙松(2009)认为,地方债务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方式,分别是微观和宏观的方式:一是微观上财政危机和银行的信贷

11、危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二是在进行宏观货币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将有可能会被融资平台的大规模借贷行为所制约。 龚强、王俊、贾坤(2010)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2009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受制于管理不规范、运作不透明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也不断累积,进而威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马金华(2010)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政府危机、社会稳定的隐患。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一旦政务债务危机爆发,公众信

12、心会急剧回落,政府将面临信用危机,在乘数效应的影响下,可能会引发地方经济危机,甚至可能上升为政府的管理危机,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完全摧毁。黄芳娜(2010)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巨大、透明度低、结构复杂,在没有健全完善的制度管理下,债务风险会越来越明显,极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现实中,以政府管理者的角度分析,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尚处于摸索阶段,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薄弱的问题己经成为地方债务风险增强的制度性原因。李经纬(201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包括两个层次的风险治理对策:首先是技术性对策;其次是制度性对策。他认为从制度性策略入手可以根

13、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现制度完善。在面对风险时,在实现合适的制度之前,可以采取各种技术性策略,缓解债务风险,遏制其恶性发展。同时必须筹划实施深层次的制度性对策,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该标本兼治,双管齐下。1.4 研究过程和方法本文在大量阅读硕博论文以及各种经济期刊的基础上,首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做了简单概述,在理论上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做出分析。然后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查找大量数据和图表对当下地方债务的规模和结构做出分析,并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暴露的问题和风险作描述,不过由于数据资料的难以获得,因此定性的分析为主要分析手段。研究过程安排如下:首先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做概述的前提下,总结当下地

14、方债务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之后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数据,然后利用描述统计等基本方法,总结其暴露的问题以及风险形成原因,最后因地制宜的给出相对应的建议。2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概述2.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分类关于政府性债务的统计,一般都使用财政风险矩阵法,这种方法将政府性债务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显性负债”与“隐性负债”,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分为“直接负债”与“或有负债”。显性负债指的是由特定法律或者合同确认的政府债务,这些债务是政府必须履行偿还责任的债务。隐性债务是指由于产生债务的原因暂时难以表明或者处于某种考虑意见,处理成非直接或者非公开的债务。直接债务

15、属于任何情况下不可推脱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可能会发生并会形成政府负担的债务,且这种债务产生时的额度并不确定。依据这种框架,可以把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划分为四类: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表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矩阵分类法债务 直接债务 或有债务显性债务用于向单位借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国债转贷资金政府担保的国际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政府担保的国内金融组织贷款政府担保的向单位借款拖欠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政府担保的向个人借款隐性债务法律未规定的未来医疗筹资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经常性费用法律未规定的社会保障计划法律未规定的未来公共养老金地方金融

16、机构不良资产及负债下级政府的财政负债政策性投资公司呆坏账损失公益性国企事业单位亏空、欠债、损失挂账以政府名义筹集的资金亏空分类依据: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汉娜提出的财政矩阵分析方法2.2 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特点1.主要借债主体为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性债务“井喷期”为2008-2013年,且其主要推动来自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大规模融资举债进行的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地方融资平台是指:由当地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等国有资产向融资平台公司注资并发起成立的公司,此类公司在法律意义上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主要功能为承担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2.债务总量规模过大,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是债务的中主要表现形

17、式。据中国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统计,2004年地方政府债余额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万亿。据国家审计署统计,2010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余额为107174.79亿元,2012年底这一数据增长到158858.32亿元,截至2013年6月底,这一数据为178908.49亿元。2010年到2012年的增长率为48.22%,年均增长率达到19.21%。同时,根据中国审计署2011年和2014年的审计报告,负有偿还性则责任的债务占比超过60%。3.透明度低、隐蔽性强,监管困难。虽然担保法以及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私自发行债务并禁止向任何经济合同提供担保,但是地方

18、政府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做出了两种变通方法,第一就是由中央政府代理发行债务,财政部仅起到代理发行和代理付息的功能,最后的偿还责任实际仍落在地方政府身上;第二就是通过成立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借款或者发行企业债务。地方融资平台有能够直接弥补财政支出不足的优点,因此地方政府举债的主要方式为通过成立地方融资平台变相融资举债。依据债务分类可知,这类债务属于或有债务,特点就是隐蔽性强、透明度低,同时政府作为特殊的借款人,其资金监管十分困难。4.偿债资金主要为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在巨大的财政支出形成负债面前,通过大量土地让金以及土地抵押贷款的“土地财政”方式作为其主要偿债资金来源,财政支出也越来越依靠“土地财

19、政”,在2013年和2014年两年的偿债高峰期中,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土地以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地产税收收入大幅减少,部分省市已经表现出了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3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综合分析3.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分析鉴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透明度下、隐秘性极强的特点,截至本文成文为止,社会各界均无法对地方债务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因此,我们只能在众多机构中寻找地方债务真正规模的蛛丝马迹。目前,对中国地方债务规模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审计署、高盛银行。下面我们将从上述机构的数据中窥探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状况。据中国审计署发布的2013年第32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

20、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共计174909.2亿元。其整体规模如下图所示: 图1 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审计署2013年第32号审计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其中,在2013年6月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政府的主要负债形式为负有偿还性债务,合计占比为62%,同时结合审计署2010年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负有偿还规模占总体债务比为62.62%,2012年底负有偿还规模占总体债务比为60.6%。因此仅从债务规模来看,地方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这表明政府的偿债负担是巨大的。从整体债务增长速度来看,增长速度主要看两个数据,第一是看地

21、方债务余额增长率,第二是看地方债务余额占GDP增长率,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增长速度。首先我们分析债务余额增长率。2010年底全国地方债规模为107174.91亿元,截至2012年底这一数据为158858.2亿元,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6月底这一数据增长到174909.2亿元。从增长速度看,2010年至2012年,增长速度为48.22%,年均增长率超过20%,其增长速率如下图。 图2 2007-2013年全国地方债务余额增长率 数据来源: 中国审计署 高盛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下面我们来看地方债务余额占GDP比率增长率:图3 2007-1013年地方债务余额占GDP变化情况数据来源: 中金公司研究

22、报告 2013年行业动态研究报告 中国审计署从上面两个增长速率并综合地方债总体规模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地方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是稳步上升趋势。因此无论是从其债务余额增长率还是地方债务占GDP比率来看,地方债务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在宏观经济数据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如若发生风险,则很可能会引法系统性金融风险。3.2 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分析3.2.1 从其借债主体分析1.中国审计署2013年第32号审计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性债务借债主体情况如下:表2 2013年6月底地方债务余额借债主体 单位:亿元举债主体类别负有偿还责任债务负有担保责任债务承担一定救助责任债务融资

23、平台公司40755.548832.5120116.37政府机构和部门30913.389684.200.00事业单位17761.871031.715157.10国有独资控股公司11562.545754.1414039.26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462.91377.922184.63其他单位3162.64831.420.00公共事业单位1240.29143.871896.36合计108859.1726655.7743393.72数据来源: 中国审计署2013年第32号审计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从上面的表格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到地方融资平台融资量几乎占到地方举债量40%。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得知,20

24、08年后,地方融资平台进入了爆发式膨胀期,据中国审计署报告,截至2013年底,融资平台数量为8576个。2.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研究成果与数据主要集中在其2011年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在这份报告中,人民银行专栏强调了融资平台的贷款问题是造成地方债务风险的最主要引致因素。3.中国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全口径统计下2009年-2013年第一季度分别为7.38万亿、9.12万亿、8.98万亿、9.3万亿、9.5万亿。5年来年均增长率为29.95%,而依据中国银监会这份统计数据,本人结合中国财政部发布的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分析,仅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占当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1

25、88.5%。综合上面三个研究机构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作为地方债务的一部分,占比巨大,说明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性债务的举债主体。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也是主要体现在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上。3.2.2 从各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分布分析根据中国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报告,可以分析出地方政府性债务各级分布情况:图4 2013年6月底各级地方性债务规模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审计署从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分布情况来看,其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政府,主要原因是对于省市级以上政府而言,其财政收入与财政权限较大,同时承担的公共服务也更多,投资责任也更大,相对于县级的经常性支出债务,政府机构必须进行更多的融资进行建

26、设性投资。3.2.3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与投向分析1.从偿债资金来源分析,中国审计报告审计情况如下表所示:表3 地方政府资金来源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债权人类别负有偿还责任债务负有担保责任债务承担一定偿还责任债务银行贷款55252.4519085.1826849.76BT12146.30465.052152.16发行债券11658.671673.585124.66应付未付款项7781.9090.98701.89信托融资7620.332527.334104.67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6679.41552.791159.39垫资施工、延期付款3269.2112.71476.67金融机构融资2000.2

27、9309.931055.91国债等财政转贷1326.211707.520.00融资租赁751.17193.051374.72集资373.2337.65393.89合计108859.1726655.7743393.72数据来源: 中国审计署从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来源,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约占整体债务余额的60%。其次为BT,即建造转交,由于其不在预算列表中显示,是近来地方政府常用的一种隐蔽性借债方式,但是这种方式采用的是政府担保融资实际上是一种违规操作。虽然从其整表来看,政府借债的资金来源是众多的,但是经过仔细甄别,地方政府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仍是政策性银行给予的贷款,其次

28、就是采用违规的BT模式。2.从其资金投向分析从资金支出投向分析,据中国人民统计署统计数据表明:地方债务余额中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例如用于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和保障性住房等工艺支出占比为86.77%。这些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收益低。3.2.4 偿债资金来源分析依据中国经济研究院2014年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主要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入地出让收入依赖较高,关于这个问题,29个省份中有23个省份审计部门明确将地方政府性债务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偿还明确列出,我们将依赖度较高的几个省市列出。表4 以土地出让作为偿债主要资金来源省市 单位:亿元省份土地偿

29、债规模土地偿债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比例浙江27399.4466.27%天津1401.8564.56%福建1065.0957.13%海南519.5456.74%重庆1559.8150.89%北京3601.2750%60%江西1022.0646.72%上海2222.65%44.06%湖北1762.1742.99%四川2125.6540%数据来源: 中国经济研究院数据整理分析(数据截至2012年底)首先鉴于各个地方经济水平状况的差异性,本表中列举依据为土地收入偿债额占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比例,而不是土地收入偿债规模。其次本表列举数据并不完整,只是列举了土地偿债比例在40%以上的省市,作为补充,占比

30、在30%以上的省份有17个(含以上,下同),全国29个省份中有23个省份土地偿债比例超过20%。同时中国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发布的审计报告中显示,2011年,有11个省、316个市、316个县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额为34865.24亿,占总体偿还债务总额的37.23%。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地方偿债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收入,即我们所说的“土地财政”。3.3 地方政府性债务暴露的问题及风险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概述并介绍了其当下表现特点,并通过第三部分详细数据列举,了解了政府债务规模以及结构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与风险做定性与定量的分析。3.3.1

31、地方政府性债务暴露的问题第一,总体规模过大问题。依据数据分析,在地方政府所有的债务中,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是政府债务的主要形式,由此而引致的问题是政府负担沉重的偿债压力,中国审计署审计结果表明从2012年开始的未来三年,是政府偿还负有债务责任债务的高峰期,其偿还比例分别为22.92%,21.89%,17.06%。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占GDP比重逐渐增大,其比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政府的支出空间,制约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第二,增长率过快,发债超标问题。依据上面的分析,债务的增长远远超过GDP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而这两个宏观数据是确定政府债务规模适度性的关键数据。据中国财政部统计数据来做比较,200

32、9年中国GDP增长率为8.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3.8%,当年的债务增加率是61.92%,2012年GDP增长率是7.8%,财政收入增长率是16.2%,地方债务的增长率是20%。过快的债务增长率说明政府举债投资的冲动仍在继续,从而导预期债务率明显上升而引起的信用危机以及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模式。第三,主要集中在省市级政府问题。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政府有客观的因素,首先,省市两级政府所承担的事权较大,公共设施与服务主要由省市级政府承担,这客观上需要更多的支出,其次是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建设性要求进行大量的融资解决。所带来的问题是,相对于县级政府的经常性开支而言,增收减支限制债

33、务的方法在省市两级政府行不通。因此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是其面对难题。第四,期限错配问题。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方债务余额投向主要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项目的投资期限一般很长,投资所需额度大,收益在多年以后才能显现,而偿债任务却在近几年。期限错配的问题是目前地方债务中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五,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问题。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银行贷款的地方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占用大量的银行贷款,致使银行贷款无法有效的支持民营经济体的发展,这对经济本身是一种伤害行为,第二是银行中大量的资金被政府债务套牢,可能会引发整体社会的流动性风险,这在2013年6月份以及

34、2013年12月份已经出现,即我们所说的“钱荒”。第六,偿债能力枯竭问题。依据数据分析我们知道,目前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让金偿还债务的依赖是非常大的,首先土地作为一种有限资源,因此依靠土地出让金偿还债务的机制是不可持续的。其次经过分析,土地出让的大部分收入除了偿还债务外,一部分又用来作为资金担保进行再次融资,从而发挥杠杆效应,使地方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而政府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地价以此获得更高额的土地出让收入,并由此陷入恶性循环。第七,地方融资平台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因此采取了变相的手段绕过当前法律政策进行融资,而这种变相的方式就是成立地方融资平台。同时正是由于这种融资

35、方式是地方政府擅自“创新”的,因此形成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在监督和管理上的失效。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在举债融资的过程中融资行为极其不规范,如各地举债程序不透明,多头举债、法制缺失、多头管理。不可否认,地方融资平台在解决地方融资问题上体现了积极的作用,对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但作为地方政府主要借债主体,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管的问题十分明显。3.3.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 第一,财政风险。财政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地方债务严重超标,且大部分是以财政收入为担保的,债务问题一旦爆发,造成财政支出瘫痪,大量的财政支出受到严重制约,会引发严重的财政风险。第二是政府为偿还债务而极力推行土的地财政政策

36、导致了政府支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一旦土地收入下降会导致财政收支风险。仅仅就数字规模而言,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出过大规模债务暴露的财政风险,我们还要结合全国GDP,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等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其相对规模。同时在分析的过程当中,恰当的债务风险指标的选取对于风险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引入几个对于考量债务风险的重要指标:1.地方政府负债率=年末地方债余额/地方GDP2.地方政府债务率=年末地方债余额/地方财政收入3.政府整体负债率=债务总余额(包括地方和中央)/全国GDP4.政府整体债务率=债务总余额(包括地方和中央)/全国财政收入依据公式依据查阅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下表:表5 2012年底政府

37、性债务各项指标指标名称比例地方政府负债率27.6%地方政府债务率 260%政府整体负债率53.5%政府整体债务率236.8%数据来源: 中国审计署、中国统计年鉴2013数据整理计算得出国际以及我国对政府债务风险标准设立情况如下表:表6 风险标准设立情况 指标国际一般标准中国标准负债率不超过60%不超过60%债务率不超过80%-200%不超过 100%数据来源: 中国财政部由上面两个表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巨大的财政风险,以国际上通行的债务率的预警标准100%来看,我国的地方债务率远远的超过国际预警线而达到260%!由公式可知,中国债现状的余额已经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2.6倍

38、,相当于全国总财政收入的2.4倍。而同时根据得出数据可知,地方政府负债率和政府整体债务负债率均未超过国际标准的60%,不能说明目前地方债务规模是安全的。从公式可知,地方政府负债率计算公式的分母为地方GDP总量加和,而地方GDP总量加和实际就是全国GDP总量,以全国GDP总量规模取得的财政收入是由地方和中央共享的,因此以此作为财政来源来计算地方政府负债率是不合理的。因此以债务率来看更能真实的反应问题。同时由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偿债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金。据中国财政部统计,如果算上与之相关的土地增值税、契税、房地产税,土地出让收入将占财政收入的50%以上,这是由庞大债务规模催生的。因此如果债务

39、问题一旦爆发,所有地方政府债的最终偿还形式是财政偿还,因此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会引发财政风险。第二,金融风险。由上面的分析知道地方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可以得知,新增贷款中40%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这些新增的贷款大部分是用来弥补旧债,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政策。同时鉴于借债主体是政府的特殊性,银行实际很难对这部分贷款进行有效监控,这些债务问题对于银行来说就存在巨大的管理风险,如果这些债务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债务问题一旦爆发,银行会因此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和坏账,从而造成的波及是整个银行金融体系出现流动性风险、银行的信用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并由此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造成

40、金融风险。第三,政府信用风险。对于政府债务偿还的问题,如果出现债务无法偿还的情况,鉴于国家是暴利机关这一性质,政府解决债务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增发许多新的货币,当然这种方法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它会严重稀释社会财富,并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等一系列问题,其次政府可以提高税收和各种费用的征收,以此来“榨取”百姓的财富,另外政府可以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偿债,而这种方式的后果是国家财富的大量外流。无论政府采取哪一种措施,都将会对国家的信用造成难以估计的打击,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和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地方债务问题极可能会引发政府的信用风险。4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41、4.1 地方融资平台的不规范管理地方融资平台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机构,其设立的目的是缓解政府在保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问题。地方融资平台的出现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融资平台本身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相应的监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的缺失,地方融资平台融资不透明、举债多头现象同时也很严重,地方融资平台的无限制融资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爆炸式增长,同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作为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极其难以统计和管理,仅从现象来看,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4.2 政治激励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面临政治激励是晋升制,致使官员倾向于采取短期立

42、即见效的方式获得晋升机会。在现实情况下,实现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需要政府建设大量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鉴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情况下,政府通常会使用通过大量举债来保障资金来源的方式。我们知道通过大幅增加税收、费用等手段扩张财政收入的方法是难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官员会倾向于以举债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制度缺乏对政府官员的有限任期制及举债责任追究,偿债问题通常不会被在职官员考虑。于是这种对债务收入需求存在强烈冲动但却只管举债不顾后果的行为机制必然会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可能获取条件下的无限扩张,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不科学的政治激励

43、制度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与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4.3 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预算软约束是地方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目前,投资项目的选择决定权在地方政府手中,因此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也是自主的。在整个的投资过程中,当地方支出大于地方收入时便会出现赤字,而一旦赤字的出现时,中央会采用转移支付政策对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救助。这便形成了预算软约束问题,即地方政府在决定政府支出时不用考虑超出预算,因为转移支付的存在,最终的偿还责任在中央政府。这导致了地方政府肆无忌惮的举债,增加政府的投资项目,而在较少关注投资项目质量的情况下,负债规模越来越大,问题积累过多,风险积累过大。由一个经济学

44、等式来分析: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 转移支付流入+新增地方债务,首先政府的转移支付流入在当年的经济年度中是一定的,那么新增地方债的大小就取决于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差额,财政收入基本上可以确定,而财政支出是一个预判行为,因此债务规模量取决于当年政府的财政支出,同时地方政府不用担心支出超量,因为下一个经济年度会有转移支付来弥补赤字,从而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恶性膨胀。图5 中央政府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财政部数据整理分析综合分析,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基本稳定在每年30%以上的高速增长速度,一方面反映了地方政府缺钱,需要中央政府的资金扶持,另外一方面也证明了地方政府的越来越依靠中

45、央的转移支的资金来完成投资建设。同时结合中国审计署2012年的审计数据,转移支付占到地方债总体支出的30%左右,而这都归结于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政策。 4.4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7%左右,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占43%左右,与此同时在财政支出方面,中央政府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经过调整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承担了众多的事权,其中主要为基础设施的投入。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且短期内回报十分小,于是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匹配。我国目前共有税种 21 个,其中属于地方税15个,占比71.4%,虽然所占比重大,但是收入规模却较小,因此在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也是地方债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其中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由政府的财政收入作为担保,虽然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对经济合同做任何形式的担保,但是事实表明资金压力下,政府的违规担保为债务风险留下了隐患。图6 地方财政赤字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1由上面的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1994年的改革后,政府赤字逐年增大,且增长速度也逐渐变快,不得不说这是政府大量举债的原因之一。5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应对措施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目前地方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