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社区的再构建研究报告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甘肃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社区的再构建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以甘肃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寺景区为例,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当地居民关于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建设,文化传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农户访谈结果对社区建设的消极影响做出了解释。也对到此地区旅游的游客展开调研。最后提出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社区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A Research Report About Gansu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and National Communities Building-
2、A Case Study of Matisi Tourist District in Sunan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Abstract: The paper is the result of a case study of Matisi Temple。 To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local resident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hich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mmunity building, cultural herita
3、ge.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ommunity building to make an explanation。 Research Of tourists to this region. Finally, communitybuilding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community building,national culture,tourism development第一章、前言自19世纪中叶以来,始于英国的世界旅游业发展势头
4、强劲,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来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旅游业以其“无污染,高效益,高带动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在我国,随着旅游热的兴起,旅游业带来的效益日趋明显,在2000年底,全国就己有27省市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给予支持,旅游开发正在形成规模,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实施后,各地政府纷纷加大了对旅游开发的投入。甘肃省也不例外,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旅游业也进入了新阶段。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与
5、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地形狭长,从东到西长1655公里.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甘肃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与沿海及发达省区相比,我省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国民经济发展也就明显滞后。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传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存在,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淳厚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在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安宁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的社会构成和风俗习惯等构成了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其中不乏许多资源是我省独有,无论在国内和国外旅游市场上都是高品位的旅游吸引物。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为我省发展民族旅游
6、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作为我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比较优势的四大资源之一的旅游资源得到初步的开发。从无到有,旅游业的朝阳产业形象日趋鲜明,产业地位日益突出。实践证明,多年来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这些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做出了极大贡献,而且带动了当地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帮助贫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方面效果尤为明显。到今天,旅游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毋庸置疑,无论是在促进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还是经济繁荣方面,民族旅游业都对甘肃的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见下表) 表1-1甘肃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本省GDP:项目1998年2000年2005年全省GDP(亿元
7、)87010051443GDP各阶段年递增率()7.57。5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4.81940国际旅游收入(亿元)2. 536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亿元)17 .32246旅游业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值比重()5.966。79.8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比重()1。992.23。2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网站然而,很多现实证明,旅游在民族地区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现在虽已进入空前的繁荣阶段,但伴随着这种繁荣,因过度开发,或由于缺乏良好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而导致的各种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并逐步显示出潜在的威胁。这种状况在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开发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这说明,旅游活动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
8、的同时也会给当地社区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对这些影响给以必要的重视,不仅民族旅游业发展会受到影响,也可能给当地社区造成无法挽救的错误.以下是甘肃省“十五”期间甘肃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和目标: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和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和丝绸之路旅游线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使我省在全国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线地区,旅游业发展速度要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使旅游业在促进我省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
9、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创汇、创收型产业之一,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形成产业规模。到2015年,发展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局把旅游确定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切合实际。但我们认为,要保持这一支柱产业能健康持续发展,选择正确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十分关键的。因为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以牺牲当地社区的环境资源和宝贵的传统文化来获取短期局部的经济效益的,因此不仅它本身的发展是不持续的,它所依赖社区的发展也将是不持续的.我省旅游业必需选择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是纯粹追求GNP的增长,而是注重旅游的综合效应.因此,它可以通过约束旅游者和开发商的行为
10、,使之共同分担维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成本,共同维护和发展社区传统文化,从而使当地居民不仅成为旅游开发的直接受益者,而且使社区文明得以持续发展下去。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下去。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对甘肃省民族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对当地社区带来的各种正负影响,探讨以下问题:如何使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的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能通过旅游业促进民族社区的合理再构建?如何通过保护该社区的传统文化和环境资源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本研究期望能够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在甘肃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但旅游资源
11、丰富的多民族贫困省份,通过对景区周边社区的社会结构进行调查,探寻民族旅游业开发与该民族地区社会良性发展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资料1。区域概况马蹄寺旅游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地处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都麻乡境内,距张掖市60公里,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80米左右,是汉、藏、裕固、蒙古、回等多民族居住区,是区域性的藏传佛教活动中心,景区内常住人口约400多人,其中近70%为少数民族。1992年,肃南县政府将该景区正式确定为以旅游业为主的“马蹄寺风光旅游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经济收入已成为马蹄寺部分农牧民的主要收人来源,区域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2、.1 达沃斯巅峰旅游景观设计中心.马蹄寺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z . 2002.2。研究方法及技术我们的研究地区主要是肃南马蹄寺风景区的几个民族风情点和景区居民居住地.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游客的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调查游客间卷。调查内容包括:游客的基本状况,旅游的目的及原因,旅游的感受以及旅游的方式,购买旅游商品的情况等;另一部分是针对民族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调查原住民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原住民的基本状况、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状况、对本地旅游开发的态度以及当地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等.对原住民调查的抽样方法采取了随机原则下的多阶段的分层抽样,分层步骤为:风景
13、点村委会居民户-样本个人.风景点的抽样原则为按人口密度的等距抽样,村委会的抽样按简单随机的原则,居民户的抽样则按等距原则进行,样本个人的抽样则在控制性别与年龄变量的条件下循环抽取。对游客的抽样方法则根据游客样本框的不确定性及游客流动性及时间机动性等特点,我们采取了偶遇抽样的原则,在风景区对偶遇到的游客进行调查.2007年8月,笔者与课题组成员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农户访谈法发放问卷,问卷当场填写后收回。共发放问卷300份,占马蹄寺常驻人口的近75 %;回收有效问卷276份,占总问卷的92 ,约占区内常驻人口的69 。信度和效度都较高,保证了调查真实有效。除了问卷调查,我们还对肃南县旅游局、马蹄寺景区
14、管理处、旅游景区负责人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访谈。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与本课题调查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组成。调查资料的统计整理方法主要是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大部分相关统计结果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二章、社区与旅游的研究综述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早期国际学术界关于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产业的市场分析以及产品包装等经济领域,大多数关注的是旅游产业的经济目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旅游的社会影响到目前为止还不像旅游其他方面的研究那样广泛(Dogan,1989),直到1960年,德国的社会学家H JKnebel才
15、写出了世界上第一本从旅游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业的专著。70年代初,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成熟,旅游业给目的地社区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日益明朗化,对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研究才逐渐增多。特别是近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一、 相关概念1. 民族旅游地概念对于民族旅游和民族旅游地的一些概念,学者们至今还未达成一致,更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李伟教授(2005)将民族旅游地的概念定义为:其一,民族旅游地特指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旅游目的地;其二,旅游资源特指在特定区域的文化现象;其三,旅游产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成为支柱产业,对当地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其四,旅游产品以民族文化产品为主体,构
16、成该类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吸引物。笔者认为,民族旅游地社区是在一定民族人口聚居的景区、旅游开发区内,共同生活的有共同的生活服务设施、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风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大多属于村寨社区范畴。国内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向有以村为中心和以镇为中心两种取向:一些受英国功能主义影响的学者多以村为基本分析单位,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云南乡村等;一些受美国芝加哥学派影响的学者多以镇为基本分析单位。其中,有些旅游景区可能与行政区划分相耦合,有的可能不与行政区划分完全偶合,主要是要看民族旅游区的辐射力所及、凝聚力所及和亲和力所及。2. 社区和旅游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涵义最早由滕尼斯(
17、1887)提出,他把社区与社会视为社会结构的两种理想类型.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在滕尼斯社区理论的基础上把社区界定为“共同生活的任何领域.社会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还有:R.E帕克(1936),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限定地域上的人群汇集.F。M罗吉斯(1940),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地域的一群人。从社会体系的角度出发,社区是以某一地方为中心的比较持久的互助系统;从社会冲突的角度看,社区是资源、财富、权利和威望等分配不公平的一种互动的场域,不同的理解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社区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是一个捉摸不定的概念。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社区”一词引入我国,并根据我国的
18、特点将其定义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袁方(1990)则认为社区是聚集某一地域的社会群体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社会实体。武春友等认为可以将旅游中的“社区”界定为旅游目的地东道居民的居住区,该居住区聚集在旅游地点边缘或外围位置,通常为旅游区周围或村庄或城镇,其地域大小取决于旅游景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1 武春友、卢小丽、柳振方.社区生态旅游研究评述J .管理学报,2004,1 (1):32-36.。黎洁将旅游社区定义为共同依托某一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一群居住的地理位置较近、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群2 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
19、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2001,16 (4):44-47.。冯钢认为,定义社区的关键在于“社区意识”或“社区情感”3 冯钢.现代社区何以何能J.新华文摘,2002,9:13-15.。蒋艳将旅游社区定义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聚集在某一旅游区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活动共同体4 5蒋艳.欠发达地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思考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 (3):18-21.。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定义,笔者认为旅游社区是在旅游开发地区和周边地区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聚集的利益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
20、较强的景区依附性.3. 社区参与旅游的概念关于社区参与的定义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澳洲国家发展援助局认为社区参与是期望受益人参加发展项目的计划、实施,他意味着发动人群对影响自身生活的一切参加管理及作出决策。Popper则认为社区参与是在决策过程中人们自愿的民主介入;Skelcher认为社区参与意味着避免使用传统官僚方式的愿望;Lipset提出要在经济事务中鼓励和促进社区参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还比较少.Tosum认为在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主要体现在参与旅游地的发展决策与旅游收益分配两方面6 Cevat,Tosun.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
21、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1(6):613-633.Cernea认为社区参与是当地居民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来管理自愿,制定政策和进行控制;Hrandon进一步提出了更为主动的概念,认为社区参与是使旅游地社区“获利于”旅游而不是“受利于”旅游7 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 17 (2):38-41. 。从以上学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旅游社区参与研究都侧重于经济方面,主要关注的是通过居民参与管理获得收益最大
22、化。国内的学者针对“社区参与旅游”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蒋艳认为社区参与是指社区主动进入旅游发展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参与社区利益的分配,并将其分为广义的社区参与和狭义的社区参与 8 蒋艳.欠发达地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 (3):18-21. 。 刘纬华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中9 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 .旅游学刊,2000 (1):47-52.王瑞红理解是:旅游社区指政府及非政府介入社区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方法和手段,也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旅游发展
23、计划、项目以及其他各类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是居民对社区旅游业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旅游业发展成果的分享10王瑞红、陶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成及内涵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23 (4) : 42-47.。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就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理解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参与的内容更加侧重,国外学者更注重社区的参与方式。二、 社区参与民族旅游地开发的理论研究1. 国外相关研究 1985年,墨菲(Peter E。Murphy)在其著作旅游:社区方法中首次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尝试从社区的角度研究和把握旅游。随后,国外旅游学者对社区参与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进
24、入90年代以后,国外对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进一步增多,一些著名旅游学术刊物都开办了专辑对社区参与旅游进行讨论,使相关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峰。(1)社区参与旅游的内容研究Maria Kousi(1989) 以希腊Crete的案例说明旅游发展在妇女地位、结婚年龄、性观念、家庭领导权等方面对当地居民的影响。Peter E.Murphy在其著作 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一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旅游业对社区的影响及社区对旅游业的响应,以及如何从社区角度去开发和规划旅游11 Peter E Murphy.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 Methuen.Ne
25、w York and London, 1985, 155-176.。Akamao(1996)认为社区只有参与包括经济、心理、社会和政治等多领域活动,才能保证当地居民充分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各种利益12 Akama J. Western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nature-based tourism in Kinya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6(8 ): 567-574.。V S.Avila(2002)对墨西哥Ventanilla社区参与旅游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活动进行了监测,并给出了各个参与活动的评价指标13 V .S.Avila Fou
26、cat.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management towards sustainability J. In Ventanilla Ocean&Coastal Management 2002. 45: 511一529.。此外,Cevat Tosun还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影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认为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是影响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而社区居民的文化取向、旅游发展的类型和规模是社区无法选择和控制的14 Cevat,Tosun.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
27、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1(6):613-633.。Taylor(1995)对旅游发展与社区的相互关系及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15 Taylor. The community approach: Doesit really work J. Tourism managemen, 1995 (7) 487一489.。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把社区居民参与当作旅
28、游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及环节。很多学者和旅游开发规划主导者认为,社区居民与旅游的相互排斥往往造成资源的破坏,不仅导致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无法实现,更可能破坏当地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平衡结构,从而失去正向发展机会,最终导致退化.因此,为了实现旅游与社区统一协调的持续发展,社区应作为旅游开发和管理的主要力量。(2) 对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的研究 Regina认为如果在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中,社区不能真正受益,旅游的目标就很难实现16 Regina Scheyvens.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J. Tourism
29、Management, 1999 , 20: 245一249.。针对社区旅游利益的分配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策建议。ChrysHorn研究指出,如果社区居民能够感知到旅游使当地社区整体受益,他们会随时准备为旅游发展作贡献,因而应提高社区整体在旅游收益中所占的份额17 ChrysHorn.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998. 2 acceptance of tourism J. New Zealand communities 33 -42。(3)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模式研究Inskeep (1993)认为社区参与包括
30、象征式参与、被动式参与和伪参与,并表示目前没有事实表明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突破了社区咨询和象征式参与这两种形式;Petty (1995)根据动机、方式等特征的不同,把社区参与形式分为7种形式,即象征式参与、被动式参与、咨询式参与、因物质激励而参与、功能性参与、交互式参与和自我激励式参与,并指出目前的社区参与多数停留在咨询式参与上。Peter E。Murphy提出了社区旅游战略构成模式,认为发展旅游业就应该将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来考虑。应从可进入性环境模式、商业经济模式、社会文化模式和良好的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入手实现社区和旅游的整体发展18 Peter E Murphy.Tourism:
31、A community approach.M.Methuen.New York and London, 1985, 155-176. 。2. 国内相关研究国内最早开始对社区进行研究的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学者,旅游学在长时间内把旅游地和旅游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目的地居民的社会发展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建设也没有刻意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并关注旅游发展中的社区问题.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唐顺铁(1998)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旅游社区和社区旅游的概念、特点,探讨了旅游地建设的社区化,提出了从社区
32、互动、社区进化和社区结构优化的角度指导社区旅游开发;刘赵平(1999)则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角度出发,提出融入社会文化目标的旅游规划控制方法,强调旅游规划要考虑吸收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的原则。刘纬华(2000)研究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胡志毅等(2002)分析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四个阶段;蒋艳(2003)分析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具体操作,并提出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和旅游发展利益分配;赵福祥(2003)对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之间存在独立关系、合作关系、冲突关系和整合
33、关系。(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是近二十年来国内地理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所获得的成果也较为丰富。郭华(1999)认为在加强政府机构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社区文化培育、自治组织建设工作;杨海中(2000)指出农村由于地缘因素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宗亲性使得社区发展需要“领袖式”的人才以增强凝聚力;李凡(2002)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比较研究了旅游对皖南古村落的影响,得出古村落旅游发展中旅游影响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结论,而且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和旅游开发是其持续发展的生命轴线,社区居民和地方政府是影响旅游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李肇
34、荣(2003)认为,对于社区而言,若要真正在旅游业上有所突破,应从当地的文化建设入手,更多地立足于社区文化传统进行适合自己的创新。(3) 民族旅游地的社区参与实证研究就社区参与民族地旅游开发来说,国内近年来的研究尚且不多。康云海(1999)运用生态旅游理论,对丽江永宁乡落水村村民参与旅游业进行了典型案例的剖析,证明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能解决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黄芳(2000)对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进行了讨论;金颖若(2002)对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进行了研究;付保红(2002)等对西双版纳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李波等(2003)介绍了非政府组织独力摸索推进
35、香格里拉藏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时遭遇到的窘境,指出要探索一个能调动社区积极性、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地区文化差异的资源管理模式是非常艰难的。艾菊红(2007)对云南傣族旅游村的社区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罗琳(2007)对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的个案进行了研究;随着西部旅游开发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推动,有关社区参与民族地区旅游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三、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参与民族地旅游的相关概念、参与内容、参与方式、参与管理及利益分配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内研究中的不足:1。 社区民族地旅游的理论
36、研究比较匾乏,系统性不够。目前,学界对于社区参与的相关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定性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其问题的探讨仍旧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则更少。虽然一些文章对特定民族社区的参与模式进行了探讨,但缺乏对目前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一般模式的总结和分析。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参与研究和实际的脱节。2. 对社区参与和旅游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认识到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的重要性,但对具体该采取何种参与模式和资金分配形式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既是民族旅游社区建设和开发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地充牢和完善。3. 对于旅游对目的地影响及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方面的研
37、究已经较为成熟。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旅游带来的影响着重从环境、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侧重于旅游发展给地方带来的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的状况分析。国外学者更侧重于解决负面影响对策的提出.纵向比较,国内外学者研究程度不一.国外学者研究有几大特点:(1)对于社区旅游的研究己经形成了基本的体系,积累了大量的成果,若干研究结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一致.例如,社区力量参与旅游长期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与社区性质以及居民个人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旅游发展会对社区内部结构形成冲击、政府在社区旅游发展中的具体职能角色等等,都得到了许多学者不同角度的证实.(2)大量实地案例的运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是
38、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和实证性。(3)多学科参与、多方法使用。除了众多具体研究成果之外,国外学者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运用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来解释社区旅游各种现象,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方法论基础。同时,其在实地考察中的样本选择、调查访谈、数据处理等技术方法也有助于实证研究的更广泛开展。 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研究成果集中于某一领域,如参与规划和利益分配。实例研究贫乏,研究者学科背景单一,研究方法简单,应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的社区参与旅游单薄而稀少,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相关研究. 总而言之,具有系统、科学的研究理论体系、方法论及成
39、果仍然没有完全成形,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依然还是一个有待学者们进行深入探索的广阔领域。第三章、社区建设与民族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交换理论与民族旅游社区1.社会交换理论阐述现代社会交换理论最早可溯源至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莫斯与民族学家的文化理论中,在迪尔凯姆、韦伯等社会学家的思想中也有所体现,但只有到了霍曼斯、布劳这里,才真正地对社会交换行为作了系统化的理论概括.社区交换理论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三条:1)一切社会行为都能依照“报酬”这一标准解释,这种报酬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服务,只要它是为了满足某个人的需要或目的。2)任何人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地获得报酬,最小限度地遭受损失。3)应当视社会互
40、动为一种相互报酬活动的交换,在此,交换一种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物品还是服务)能获得的收益视它所能带来多少优惠回报而定.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交换行为属于行动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互动中每一行动者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角色关系多种多样,依照其性质可归纳为四类:亲密性、疏冷性、互利性、对抗性.与此相适应,交换行为有四种类型:利他型行动者,双方皆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利己型行动者,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合作型行动者,双方在考虑己的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对方的利益,并且认为自己的利益的实现应以对方的利益实现为前提;冲突型行动者,双方皆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实现己方利益的前提,
41、视彻底危害对方为目的。1李春茂,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1.2.社会交换理论在民族社区旅游中的运用 Allen2 Allen, Long, Perdue, Kieselbach. The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LifeJ. Journal of Tarvel Research 1988(27): 16-21.提出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Sutton认为这种具有社会特征的交换“可能提供酬劳的或满意的交换机会,可能促使主人开发
42、利用,也可能引起游客的怀疑或僧恨。美国Texas A M大学的John AP3John AP.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lmpac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 (19): 669-685.通过研究构造出社会交换过程模型,他结合各种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因素,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形成的知觉。模型概括说明居民初始涉及旅游交换,持续交换及最后脱离交换的过程。模型反映的交换过程的基本构成有四部分:需求满足、交换关系、交换后果、不交换。联系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有:初步交换(1)、交换形成,(2)、交易估价,(3)、后
43、果积极估计,(4)及后果消极估计。模型结构如下图所示.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这个模型基本假设有四个,即:(1)社会关系中存在社会当事人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2)社会当事人在交换关系中寻求相互利益;(3)涉及居民知觉的初始交换动机是改善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4)从居民的知觉及态度可以预测他们的行为。这是模型推断的理论依据。从这个模型,可知居民的基本动机是为了增进地区社会福利。4 李有根 赵西萍 邹慧萍.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J.心理学动态,1997 2, 21-27. 通过社会交换理论可以发现,民族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是否愿意参与交换,在运作机制上能否参加
44、交换都关系着社区周边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在第五章谈到社区旅游影响时还要运用到社区交换理论。二、社会表象理论与民族旅游社区1.社会表象理论阐述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社会性很强、应用很广的学科,它与旅游研究的结合也是有其必然性的,特别是其中的社会表象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旅游学研究以来,由于对一些旅游现象作出了自己全新的解释,而逐渐开始为国外学界所关注。 “社会表象”(Social Representations)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涂尔干 (Durkleim)的篇名为个体表象和集体表象的论文中
45、。在20世纪的60年代,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墨斯科维奇(Moscovici)引人了这一概念,并对其加以扩充,把“社会表象定义为 “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preconcepdons)、形象(images)和价值(values)所组成的知识体系”( Moscovici)(1983).简单地说,社会表象就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事物、事件以及目标作出反应的一系列定义性的短语或形象,它们是人们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工具。5 应天煌.浅议社会表象理论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4, 19 (1): 87-92. 墨斯科维奇在研究中发现这样三个事实:很显然的事情,我们
46、不一定看得见;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只是我们的错觉;我们对于知觉对象(刺激物)的反应,有赖于自身所处的社群对此物的定义6 宋文里.再现青少年C.青少年人格建构研讨会,2000-04-15.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不论是其能见度、事实感还是对事实的定义,其实都受到了社会表象的影响,而这也成为社会表象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表象理论的支持者们认为,人们就是利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参照物去了解和熟悉新鲜事物的。这些社会表象将人们有关的社会和政治态度具体化和形象化,同时也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看待世界的方式。2。社会表象理论在社区开发中的运用 澳大利亚的著名旅游学者菲利普皮尔斯(Phil
47、ip L。 Pearce)博士是将该理论引人旅游学研究的第一人。在1996年出版的一部他与人合著的旅游学专著旅游社区关系中,Pearce第一次将社会表象理论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向人们展示了社会表象方法在理解社区对旅游发展的回应问题上能够发挥的作用。他将社会表象理论看作是一个用来帮助解释社群成员理解和回应外部环境变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并将它应用到了有关如何将社区纳入旅游规划和决策过程的研究中去.因为社会表象理论的学科特点所限,目前旅游学界对它的研究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旅游与目的地社区关系、社区公众对旅游的态度与感知以及社区公众参与旅游开发等问题上。一般情况下,社区内的各个群体很少会在旅游发展策略问题上达成一致。当由于就某一问题存在不同观点而使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出现困难时,社会表象理论会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它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