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齐白石教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12720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白石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齐白石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白石 一、教学目标: 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课前准备 (学生) 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师) 中国画作画工具、包含齐白石及同时代画家作品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题《虾》,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进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 (2)教师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谁?说说你对这幅作品的印象。 师生讨论: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齐白石的作品巧妙在哪里?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师生讨论上述问题。 (2)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忠于现实,绘画重抒情达意。 (3)讲解齐白石的生平:出生穷苦,自学成才。 (4)出示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以及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 (5)师生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加强对齐白石作品的理解,深刻理解大师人格与艺术的魅力。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请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画绘画知识,想一想、说一说如何进行《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2)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造型语言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5.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教学摘录: 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 台湾学者王秀雄把欣赏大体分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过程,并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1)简单描述。 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对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与形式等作简单粗浅的描述。 (2)形式分析。 探讨作品制作中所运用的材料、技法及其特性。探讨作品中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及个物描写之特色。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之关系。探讨运用何种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把艺术要素组织为一整体。探讨作品之风格。 (3)意义解释。 探讨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要素与此作品的关系。探讨作家的个性、性格、思想、艺术观与此作品的关系。探讨作品里所传达的内涵,即所含有的气氛、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思想等。 (4)价值判断。 以上述所学到的知识、概念为基础,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作合理的判断,并述其理由。参考专家对此作品的批评与判断。   毕加索 一、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评述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学生) 绘画工具 (教师) 课件、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格尔尼卡》,提出问题:作者是谁?作品名称是什么?你看见了什么? (2)请学生认真“读画”,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如实地简单描述出来(不要求想象发挥)。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1)教师提问:作品是怎么组织起来的?你想从哪些方面着手深入了解作品? (提示:可从材料、构图、色彩、线条、肌理等方面入手。) 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懂得艺术家在使用线条、色彩时,都与创作的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前卫运动。它对后来的各种现代派艺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立体主义者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在平面的画面上画出具有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立体的自然形态。 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受到挑战,画家们因而有理由以更适应现代观念的科学法则来表现自然。这个法则就是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 (2)教师归纳。 色彩为黑白灰,突出了恐怖气氛。构图饱满,充满动荡与不安,破碎的形式融于一体,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提出问题:作品有什么意义?怎样来评价这幅作品? 归纳:画家采用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富有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请同学观看“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事件的录像(或有关图片资料),并相互讨论。 (2)请学生以此为题材创作一幅画,形式材料不限。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 雕塑自己的形象   雕塑自己的形象是节造型.表现课,除了让学生了解浮雕的相关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浮雕知识来表现。   首先,学生对浮雕的理解。老师介绍了浮雕的相关知识,也通过多每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了古代和现代的浮雕作品,但学生对浮雕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从学生刻画自己的形象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浮雕是雕塑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在平面上用凹凸来表现形象的,学生看见浮雕作品知道,“哦!这是浮雕。”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把自己的形象刻画出来,并没有给自己的作品一个平面背景。我想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老师没着重强调,二是学生准备的不够充分,没有足够的泥。老师在学生开始操作前应重点强调应在平面上操作,也就是先要做个泥板出来,在课前不止任务时一定要强调学生准备足够的泥,我想这样这个问题应该可以避免.   其次,这个课的内容是雕塑自己的形象,我觉得课上如果做雕塑同桌的形象效果会更好.现在的学生全部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娇生惯养,很多孩子表现出自私,不独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时候导致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们在下面幻想自己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有些家长问老师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上不去,有部分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我认为在原雕塑自己形象的基础上改为雕塑同桌的形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关心他人的情感,而不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