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易错题集锦-(2).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112680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易错题集锦-(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易错题集锦-(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易错题集锦 1 单选题 1、患过水痘的人体内会产生抗水痘病毒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和水痘病毒分别叫做(    ) A.抗体、抗原B.抗原、抗体C.抗原、抗原D.抗体、抗体 答案:A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水痘病毒侵入人后,能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水痘病毒的特殊蛋白质,这种特殊的蛋白质就是抗体,因此水痘病毒相当于抗原,所以,“患过水痘的人体内产生一种抵抗水痘病毒的特殊蛋白质”,该蛋白质相当于抗体,水痘病毒相当于抗原,A符合题意。 故选A。 2、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必须注意科学用药,否则会导致不良的后果。有关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可加倍服药 B.吃药时不要干咽,要用温开水服用 C.通常以茶配合服药,来协助药物的吸收 D.非处方药标志为“OTC”,可以自行购买,随意服用 答案:B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A.“是药三分毒”,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不可随意加倍服用,病情不见好转,应将药物带着再次就医,A不符合题意。 B.吃药最好不要干吞,可能会影响药效,还会伤食管,也容易导致误吸、恶心、呕吐等症状,要使用温开水送服,温度过高会影响药效,水温过低会引起胃肠不适,B符合题意。 C.口服药一般要用温开水送服,茶水含有茶碱等成分,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成分,C不符合题意。 D.OTC是非处方药,可以根据病情自行购买,并按照说明书,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服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防溺水”和“意外事故”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如图①②是某校模拟救护演练所采用的救护措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等①抢救结束后才拨打120电话呼救 B.进行①时,应先使患者呼吸道畅通 C.①的抢救措施为口对口吹气法 D.②为b处动脉出血,应按a位置止血 答案:A 分析: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 A.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A错误。 B.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如果口腔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所以①在进行急救前,应注意先使病人呼吸道畅通,B正确。 C、采用①的抢救措施为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C正确。 D.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出血呈喷射状或溅出,血色鲜红,因此应该在近心端止血。如图②中,b处外出血时,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应该是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止血,即伤口的上方指压止血,D正确。 故选A。 4、自2021年以来,我国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适龄健康人群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建立全民免疫屏障。下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甲代表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 B.细胞乙代表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C.疫苗经过特殊处理加工而成,接种疫苗后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D.只有病原体刺激淋巴细胞后才可产生抗体 答案:D 分析:1 .图中甲的分泌物是抗体,所以甲为浆(效应B)细胞,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被乙吞噬消化,故乙为吞噬细胞。 2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A.细胞甲代表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故A正确。 B.细胞乙代表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故B正确。 C.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经过特殊处理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当人体注射疫苗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某种传染病的效果,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正确。 D.病原体刺激淋巴细胞后或接种疫苗后都可产生抗体,故D不正确。 故选D。 5、下列哪组疾病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的风险(    ) A.冠心病、癌症B.近视眼、色盲 C.糖尿病,先天性聋哑D.心血管疾病,白化病 答案:A 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因此这类疾病又称为生活方式病。 A.结合分析可知,冠心病、癌症又称为生活方式病,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的风险,A正确。 B.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色盲是遗传病,B错误。 C.糖尿病的原因一般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造成的,另外肾小管出现病变,使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吸收,也会出现糖尿病。先天性聋哑是遗传病,C错误。 D.心血管疾病属于生活方式病,白化病是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6、某天上午,小刚同学身体不适,且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状,同时还没有吃早餐。现有班主任提供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夏桑菊颗粒(部分说明如下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两种夏桑菊颗粒都过了有效期 B.夏桑菊颗粒[功能主治]与小刚的症状完全不符 C.为了让小刚快速好转,应该让其一次性喝4袋 D.建议小刚服用左图所示类型的夏桑菊颗粒更妥 答案:D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熟记安全用药的常识以及重要性.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如果应用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则有可能危害健康。 A.夏桑菊颗粒的生产日期分别是2020.11.01、2021.03.20,有效期是2年,现在是2022.06,故都还没过期,错误。 B.小刚同学身体不适,且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状,与夏桑菊颗粒主治功能符合,错误。 C.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不能随意增减剂量,错误。 D.小刚还没有吃早餐,因此服用左侧的夏桑菊颗粒更好,因为它里面含有蔗糖,糖类是主要供能物质,能为小刚提供能量,正确。 故选D。 7、为预防新冠肺炎,部分人群先后接种2针同种新冠疫苗,血清中抗体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疫苗能够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B.人体通过接种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 C.第一次接种后,人体获得了抵抗新冠病毒的持续免疫力 D.b点再次接种同种新冠疫苗,短期内人体能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C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A.接种的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疫苗相当于抗原,A正确。 B.新冠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人体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据图可知,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的抗体在21天后下降到较低水平,并未获得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持续免疫力,需要接种第二针疫苗进行加强免疫,C错误。 D.根据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图可知:b点再次接种同种新冠疫苗,短时间内人体能产生大量抗体,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的传染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 C.与艾滋病患者共同游泳、共同进餐会发生艾滋病传染 D.艾滋病主要通过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不安全性行为进行传播 答案:D 分析: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致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不能抵御病原体侵害,而发生感染或肿瘤等,直至全身衰竭、死亡,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A.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的流行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简称HIV,HIV感染人体后引发的疾病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和尿液中,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艾滋病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则是艾滋病引起的病原体。该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性传播,A不符合题意。 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于病毒,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B不符合题意。 C.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三条途径。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交谈、共同用餐、共用浴室等日常接触都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另外,遭受蚊虫叮咬也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经性接触传播,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性接触(行为);二是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纹身等;三是经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传播,D符合题意。 故选D。 9、下列安全用药常识和急救方法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C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人工呼吸是指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采用人工方法让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运动减弱或暂时停止呼吸的患者维持肺的通气功能;胸外心脏挤压是采用人工方法帮助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循环,最后使病人恢复心跳的一种急救技术,适用于触电、溺水、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 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常用的急救措施有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出血和止血。 A.当发现有人因溺水而停止呼吸,应该首先拨打120,然后对其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为提高抢救成功率,2010年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在联合制定的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中,将心肺复苏的顺序确定为“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A错误。 B.静脉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静脉→心脏。因此大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手指压迫点应位于伤口处的远心端,B错误。 C.非处方药(OTC)不需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也可以购买,按说明书服用,适用于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病,C正确。 D.爷爷有心脏病,家庭药箱中应该有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心宝丸,D错误。 故选C。 10、科学家将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新细胞能快速产生与埃博拉病毒结合的抗体,可预防埃博拉出血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埃博拉病毒属于抗原B.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 C.该抗体能与多种抗原结合D.该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5)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A.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因此,埃博拉病毒属于抗原,A正确。 B.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的一种,在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B正确。 C.由分析可知,抗体是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所以,该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结合,具有选择性,C错误。 D.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从免疫的角度看,注射到人体内的埃博拉疫苗属于抗原,通过注射埃博拉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健康生活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方药可以自行购买,随意服用 B.病人心跳骤停,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C.关爱艾滋病患者,但不能和他们共同进餐 D.火灾现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答案:B 分析: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A.处方药是指必须要由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开出处方,才能到医院药房或者药店购买的药物。一般处方药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与处方药对应的是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可以在药店随意购买,一般非处方药毒副作用比较小,A不符合题意。 B.日常生活中遇到触电、溺水、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心脏停止的病人也伴随着呼吸停止,因此在做心脏挤压时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病人的肺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促进呼吸中枢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主呼吸,B符合题意。 C.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C不符合题意。 D.现代的高分子建材,发生火灾后会产生很多含有剧毒化学物质的浓烟,湿毛巾无法过滤浓烟中的有毒成分。也就是说,在现代房屋内,被困人员即使用湿毛巾捂住了口鼻,进行逃生时,也可能因为有毒气体而倒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掌握一定的正确用药和急救常识非常必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做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B.感冒药是家庭常备药,这样的药打开没吃完,过期2周没关系,还可以照常服用 C.打120电话时,必须要说明家庭住址,但没必要说明病情 D.静脉出血时,要在近心端压迫止血 答案:A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A.进行心肺复苏,首先胸外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手掌根部紧贴病人胸部,两手重叠,五指相扣,手指翘起,肘关节伸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30次。然后开放气道,清理口鼻分泌物,进行人工通气。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持续进行5个周期,约2分钟,A正确。 B.药品都有一定的有效期,要在有效期内服药,超过有效期药性会发生变化,不能服用,B错误。 C.打120电话时,必须要说明家庭住址,说清病人的主要病情或伤情,提供畅通的联系方式,C错误。 D.静脉大出血,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在远心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止血法止血,D错误。 故选A。 13、下列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是(    ) A.吞噬细胞B.皮肤和黏膜C.溶菌酶D.抗体 答案:B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为: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溶解,吞噬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除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由以上分析可知: A.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B.皮肤、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 C.溶菌酶一般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 D.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抵抗抗体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B.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C.免疫对人体是有益的,但免疫功能过强会引起过敏反应 D.吞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答案:A 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A.免疫抵抗病原体(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而不是抵抗抗体的侵入,A符合题意。 B.免疫有自我稳定功能,免疫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B不符合题意。 C.如果免疫防御功能的能力过低,人体就会反复发生各种感染;反之这种能力过高,人体又易发生过敏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吞噬细胞既要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又要参与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是与生俱来的 C.身体健壮的人是无需接种任何疫苗的 D.使用青霉素之前进行皮试和接种疫苗都是为了让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答案:A 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可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者对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进行清除,保持人体的健康。 A.人体免疫有三道防线:①皮肤和黏膜,②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③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 B.人体免疫的前两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天生就有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防御功能,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B错误。 C.身体健壮的人免疫力不一定强,因此需接种疫苗的,C错误。 D.青霉素相当于一种抗原,当青霉素进入人体后,刺激了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引起人体产生了免疫反应,有的人免疫反应过强,就会造成过敏,就不宜接种疫苗或使用该药物,D错误。 故选A。 多选题 16、自2002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围,免费为适龄儿童种乙肝疫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肝属于消化道传染病B.接种乙肝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 C.乙肝疫苗对儿童来说属于抗体D.接种乙肝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AC 试题分析:乙肝的病原体是乙肝病毒,乙肝是因血液、母婴和性交传播而引发的血液传染病,A错误;接种乙肝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B正确;乙肝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C错误;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乙肝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考点: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17、吸毒对人的危害是(  ) A.使人的免疫功能增强B.使人心情愉快 C.患心脑血管疾病D.感染性病艾滋病 答案:CD 吸毒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A错误; 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B错误; 吸毒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C正确; 吸毒人员针筒公用,传染艾滋病,D正确。 18、艾滋病除通过性行为传播外,其它的传播途径是(  ) A.水源传播B.输血传播C.空气传播D.母婴传播 答案:BD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除此以外,其他的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阻断传播途径,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19、下列疾病由细菌引起的是:(   ) A.扁桃体炎B.足癣C.肥胖症D.肺炎 答案:AD 分析: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其中对于细菌的判断,要掌握技巧,一般在菌字前有“杆”、“球”、“螺旋”和“弧”等字样的都为细菌。 扁桃体炎的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他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也可引起,A符合题意; 足癣,是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数天、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另一只脚,B不符合题意; 如果营养不当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会发生营养缺乏症或肥胖症,C不符合题意; 肺炎是由一种致病双球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能引起人或动物的肺部发炎,D符合题意。 小提示:关键能准确判断选项中各种疾病形成的原因及相应的病原体;其次能准确判断各病原体是否属于细菌。 20、下列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    ) A.远离毒品B.科学膳食C.熬夜喝咖啡提神D.抽烟酗酒 答案:CD 分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青少年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据此解答。 AD.健康的生活是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A正确,D错误。 B.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是健康生活方式,B正确。 C.长期熬夜,困了吸烟、喝咖啡提神,不利于身体健康,C错误。 故选CD。 21、科学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关于“探究烟草浸出液能加快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探究的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 B.实验进行一次即可,不需要重复实验 C.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烧杯中盛有清水的一组 D.实验结论是烟草浸出液能加快金鱼的呼吸频率 答案:AC 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在探究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时,实验的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的不同,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除烟草浸出液的浓度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A正确;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B错误;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中烧杯中盛有清水的一组起对照作用,C正确;实验结论是烟草中存在着有害物质,当达到较高浓度时,会影响金鱼的呼吸,甚至可导致金鱼死亡,D错误。 22、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B.免疫功能是人生下来就具有,不能在人出生后获得 C.器官移植与免疫有关 D.艾滋病患者丧失了一切免疫功能 答案:BD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特异性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A正确;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B错误;移入的器官对于病人来说是非己的成分,相当于抗原,器官移植与免疫有关,C正确;艾滋病病毒瓦解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是患者丧失了一切免疫功能,D错误。 小提示:掌握免疫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3、面对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我们如何有效地阻止传染病的传播(    ) A.出门佩戴口罩B.接种疫苗 C.强身健体D.喷洒消毒剂 答案:ACD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出门佩戴口罩、喷洒消毒剂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强身健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它们都能够有效地阻止传染病的传播。但是目前新冠肺炎疫苗还没有研制成功。 故选ACD。 【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4、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胃病B.肺结核C.心脏病D.糖尿病 答案:AC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ACD.胃病、心脏病和糖尿病都不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ACD正确。 B.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以肺结核常见,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播,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B错误。 故选ACD。 25、经医生诊断某人患了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各属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哪一类    ①给病人打针吃药进行治疗②对病人房间的用具进行消毒③给与病人接近的人进行预防注射(  )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以上都不是 答案:ABC 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①给病人打针吃药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②对病人的房间、用具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③给与病人接近的人进行预防注射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填空题 26、人体与生俱来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叫做______。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人体首先调动______进行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保卫人体的________防线和_________防线。 答案: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     第二道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溶解,吞噬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除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故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人体首先调动非特异性免疫进行防御。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小提示:正确识记并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27、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有传染源、______、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只要切断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即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答案:传播途径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28、根据血管的特点,在动脉受伤医生还未到的时间里,我们应在伤口______进行包扎。 答案:近心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出血的初步护理,可结合血管的特点、血流速度来分析,思考解答。 血管有三种: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动脉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去的血管,血流速度最快,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包扎急救;静脉出血应该在远心端用手指紧紧按住或用绷带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只要注意局部的清洁即可。 小提示:这部分知识是考查的重点,要好好理解和掌握,可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 29、传染病的两个显著特点是传染性和___性。 答案:流行性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30、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______、血液、________。 答案:     性行为     母婴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