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08472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1.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采取了相同的治疗方法。2.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因而类腑,但其功能类脏,主贮藏精气,与六腑转化水谷有别,故称为奇恒之腑。3.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恢复自愈的能力。4.因人制宜:是指相同的疾病,因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制定适宜的方药的治疗原则。二、填空题(每空1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五行的特性,古人称“

2、木曰曲直”,“土爰稼穑”。2.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3.足三阳经的走向为从头走足4.劳神过度可耗伤精血,损伤元气。5.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有: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6.“治未病”包括预防和防变两个方面。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A)A.黄帝内经 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2.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C)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3.大怒导致咳血,属于(D)A.木克金 B.木乘金C.金克木 D.木侮金4.区分

3、脏与腑的主要依据是(C)A.解剖形态结构 B.分布部位不同C.生理功能特点 D.经脉阴阳属性5.“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B)A.心主血脉 B.心主藏神C.心为阳脏 D.心脉相连6.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C)A.脑 B.三焦C.胆 D.脉7.治疗多尿,常用益气之药的机理是(B)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 D.津能载气8.少阳经主要行于(B)A.面部 B.侧头部C.面颊部 D.头顶和头后部9.孙络是指(B)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10.饮食因素对体质有明显影响,嗜食肥甘厚味之品易形成(A)A.痰湿体质 B.阴虚体质C.阳虚体

4、质 D.血瘀体质11六淫中“易致疮痈”的邪气是(C)A.风邪 B.寒邪C.火邪 D.燥邪12.湿邪的性质是(B)A.开泄 B.重浊C.凝滞 D.干涩13.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哪三脏(D)A.心肺脾 B.心脾肾C.脾肾肝 D.心肝脾14.疾病转归取决于(D)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C.虚实转化 D.邪正盛衰15.实证的病机是(B)A.邪盛正虚 B.邪盛正不虚C.正虚邪不盛 D.正胜邪退16.风气内动与何脏关系较为密切(C)A.心 B.脾C.肝 D.肾17.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是指(A)A.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B.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C.阴虚为主 D.阳虚为主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5、D)A.实寒证 B.实热证C.虚寒证 D.虚热证19.男女异诊,老少异治是指(C)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 D.以上都是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药物五味中属阴的是(BCE)A.辛味 B.酸味C.苦味 D.淡味E.咸味2.下列哪些项反映了藏与象之间的关系(ABC)A.藏决定象 B.藏变决定象变C.象反映藏 D.象变决定藏变E.象决定藏3.同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CD)A.督脉 B.带脉C.冲脉 D.任脉E.阴跷脉4.下列属于“偏阳质”特征的有(BCDE)A.形体偏

6、胖 B.性格外向C.多动少静 D.急躁易怒E.对阳邪易感5.六淫致病与季节有关的,如(BCE)A.春多热病 B.夏多暑病C.长夏多湿病 D.秋多风病E.冬多寒病6.下列阴阳失调中表现为热证的病理是(AE)A.阳偏盛 B.阴偏盛C.阳偏衰 D.亡阳E.阴偏衰7.疾病复发的诱因是(ABCDE)A.重感致邪 B.食复C.劳复 D.情志致复E.药复8.“内燥”病变,最易发生的脏腑是(ABC)A.肺 B.大肠C.胃 D.肝E.脾9.下列属于阴偏衰治法的是(BCD)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 D.滋阴E.阴病治阳10.养生的基本原则有(ABCDE)A.顺应自然 B.形神共养C.保精护肾 D.调

7、养脾胃E.静以养神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1.简述肾精的来源及主要生理功能.肾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具有繁衍后代的功能,亦能促进生产发育。后天之精是人出生后,是脾胃从饮食水谷中摄取的水谷之精,具有增补先天之精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即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融为一体,共藏于肾中,成为肾精。2.简述脾与胃在生理功能上的关系。脾与胃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相合的关系。在生理功能上二者共同完成对水谷之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同为后天之本。脾胃关系体现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而纳运协调,脾主升清,胃主降而升降相因,脾喜燥与胃喜润而燥湿相济。

8、3.如何理解“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三个方面体现了气血的统率作用,故概括为“气为血之帅”4.简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邪气致病通常具有外感性,多从口鼻与肌肤同时侵袭人体,季节性,地域性与工作,生活的地域以及环境密切相关。相兼性,既可以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兼挟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5.如何理解“大实有赢状”。“大实有赢状”多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而使气血不能外达所致,其病机的本质是真实假虚。6.简述反治的概念和具体应用。反治又称“从治”,是指顺从证侯某些表面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反治是顺从症候的假象采取了与假象性质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其常用的反治原则:热因热用,以

9、热治热,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寒因寒用,以补开寒,通因通用,以通治通。其原则以然是治病之本的体现.中医基础理论(二)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1.整体观念: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种整体性和统一性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观念就是整体观念。2.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面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属于质变过程中事物从化到变的远动规律。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及其运动变化。用以表征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基本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和原则。4.藏象: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腑虽然藏于体

10、内,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有征象表现于外。5.气随血脱:气存于血中,血能载气,气不得血之静守则散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即形成气随血脱之势。6.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故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7.扶正:是通过补充人体精气血津液,振奋脏腑经络功能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二、填空题(每空1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肺的系统联系,肺开窍于_鼻_、在体合_皮_、其华在_毛_

11、。2.胆的生理功能:贮藏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3.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4.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燥性干津,易伤津液、_燥易伤肺_。5.津液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津液不足、输木,排泄障碍。6.调整阴阳包括_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五官中属五行之“水”的是(C)A.目 B.舌C.耳 D.口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D)A.生发、柔和 B.清静、收杀C.阳热、上炎 D.承载、化育3.以下何种说法是错误的?(B)A.胃为“水谷之海” B.思为心之志C.腰为肾府 D.恐为

12、肾之志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实而不能满”者是指(C)A.五脏 B.奇恒之腑C.六腑 D.脏腑5.泻南补北法是指(D)A.泻肝补肺法 B.疏肝健脾法C.泻心健脾法 D.泻心滋肾法6.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A.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B.肺主气,司呼吸C.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D.脾气主降,胃气主升7.与天癸产生密切相关的物质是(D)A.命门之火 B.水谷精微C.冲任气血 D.肾精8.行于人体下肢内踝上8寸以上后缘的经脉是(B)A.阳明胃经 B.少阴肾经C.太阴脾经 D.厥阴肝经9主司人体阴液的经脉是(A)A.任脉 B.督脉C.冲脉 D.带脉10.偏阴质的体质易感(D)A.燥邪 B.暑邪C.

13、热邪 D.寒11.下列诸症中与里证无关的是(C)A.但热不寒 B.但寒不热C.恶寒发热 D.脉沉而迟12.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A.肾的气化作用 B.膀胱的气化作用C.肝的疏泄作用 D.肺的宣发肃降作用13.下列哪种不是气滞导致的常见病症?(D)A.闷 B.胀C.痛 D.冷14.“至虚有盛候”的病机应属(D)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15.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D)A.食积 B.气滞C.水停 D.内燥16.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C)A.暑邪 B.风邪C.燥邪 D.寒邪17.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B)A.怒伤

14、肝 B.喜伤心C.思伤脾 D.悲伤肺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是(CDE)A.滋水涵木法 B.金水相生法C.抑木扶土法 D.培土制水法E.佐金平木法2.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ACD)A.主统血 B.主藏血C.主血脉 D.主神志E.主运化3.呼吸运动的正常,与下列哪两个因素密切相关(AE)A.肺司呼吸 B.心主血脉C.肝主疏泄 D.脾主运化E.肾主纳气4.分布在头面部的经脉有(BDE)A.太阴经 B.少阳经C.少阴经 D.阳明经E.太阳经5.瘀血引起疼痛

15、的特点是(ACDE)A.刺痛 B.胀痛C.拒按 D.固定不移E.夜间加重五、问答题(每小题5分)1.简述辩证与论治的关系。主要在于分析和辨别症候,讨论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辩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2.简述脾主运化的功能.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3.气对人体有哪些作用?气是人体内一种细小,难见运动迅速,具有很强活性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具有以下作用:推动作用,固摄作用,防御作用,生血作用。4.简述体质与正气的关系。体质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的差异性,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心里特征的差异性三个方面,这些体质

16、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正气的盛衰,正气又是在疾病中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体质的好坏影响着正气的盛衰,而正气的盛衰也影响着体质的强弱。5.正治法和反治法各有哪几种具体方法?正治的方法有四种:寒者热之,以热治寒,热者寒之,以寒治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的方法有四种: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寒因寒用,以补开寒,通因通用,以通治通。中医基础理论(三)试题三、单项选择题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手厥阴经)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D.邪与正)3.下列属土的是(C.口)4.以下何种说法错误?(C.血为心之府)5.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C.脾)6.“水谷之海

17、”是指(B.胃)7.“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A.津血同源)8.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D肾阳)9.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B.督脉、任脉、冲脉)10.既能耗气伤津,又能生风动血的邪气是(D.火)11.形成实证的病机是(D.邪盛正末衰12.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是(D.阴阳格拒13.“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了下列何种关系?(D.阴阳互根)14.阴虚火旺与虚阳浮越除以下何症相似外,其它都不同(A.面色赤)15.阳偏衰,其病证的性质是(A.虚寒证)16.易于阻遏气机而见胸闷脘痞的邪是(A.湿邪)17.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D.内燥18.下述哪些不是表证的特点?(C.必发展成里证)19.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其头痛的症状特点是(A.头晕胀痛)四、多项选择题1.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有(A.肾经B.任脉C.胃经D.脾经)2.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心C.肝)3.三焦的功能是(B.通行元气D.决渎行水E.津液通道4.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A.痰B.湿C.饮)5.应慎用寒凉之剂的体质是(A.阴盛之体C.气虚之体D.阳虚之体)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