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103527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审题(1)审题干:要做到“三读”“二标”,心中有数。“三读”:第一遍,泛读。了解材料和题干的大意,明确主题,不纠缠于个别字、词。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二标”:“一标”:标出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重在“二头”(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标”:标出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

2、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进而联教材、列提纲,做到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丢。(2)看设问:要做到“三界定”,有的放矢。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二要对应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课本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进而灵活地选取相关知识进行作答。三要界定好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要弄清设问要求,明确是否有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用笔把限制条件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或疏忽。2非选择

3、题答题的基本方法(1)紧扣设问答题时要“紧扣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量分答题”。尽量将得分“关键词”写在前面。(2)重组知识在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材料和设问的提示信息,对应好相应的历史阶段,进而回忆所学知识,重组知识要点。(2)层次分明,面广点细组织答案要做到“简洁明了”:合理安排卷面空间,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要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不留空白。(3)科学完整组织答案要“科学完整”:运用历史概念,论述全面,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广度第一、深度第二。(4)准确规范答题的语言和文字要规范;注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书写要工整,答案要写在规定的答题框内。3举例说明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规定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分析】本题将中西历史进行了针锋相对式的比较和“点对点”式的联系,以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扩展为“点”,对应着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点”,直接切入“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这个主题,将中国近代化的动力模式定位于“冲击反应”模式,即“在外力基础上的被动崛

5、起”。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解题首先要求观点明确,如赞成、反对、片面、正确、错误等。其次是论述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史实选用准确、典型并能够充分、有力地佐证自己的观点。如果反对该模式,要涉及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结构的史实,明确中国学习的并非西方本初的思想文化,而是经过中国思想家改造的中西结合式的文明。如果赞成该模式,要涉及能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稳固性、长期停滞的史实,包括经济模式落后、儒家思想占意识形态统治地位、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夜郎自大等。再次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例如,反对者可以谈及该模式的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运用文明史观说明文明冲突的互动性和双向性;运用内外因理论,指出

6、内因是决定力量,该模式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外因作用,忽视了中国社会的自身发展;指出该模式是从帝国主义的角度出发,为列强在亚洲等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扩张行动辩护等。若是赞成,则要运用全球史观,说明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社会在近代时期的主导力量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趋同性;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理论和内外因理论,说明看待世界联系进程中的中国历史发展地位,要具有世界眼光,通过指出中国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衍生出近代化,从而映证外因的巨大作用。如果认为此模式片面者则可以借鉴上述观点进行辨证分析,谈及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是中国内在动因主动改变和外部冲击的被动反应相结合的结果;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

7、不是从固有观念、信念和经典理论出发,等等。参考答案我认为这一模式的片面的。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上的君主专制政体抑制社会活力。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之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的转变。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

8、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具有反传统的、反专制的特色;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体。综上,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