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归纳 选择题 1、8 月中旬,西北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西南气流在长江沿线和江南形成了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从环流原理和外在表现看,这条雨带都类似梅雨带,被称作“倒黄梅”。据预测,南方部分地区的倒黄梅雨量,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 6 月的“正黄梅”。图 2 为北京时间 8 月 9 日 15 时的局部卫星云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倒黄梅”的水汽主要来自()A.孟加拉湾 B.云贵高原湖区 C.中国南海 D.长江中下游湖区 (2)倒黄梅的成因是()A.海洋暖湿气团与极地气团势力相当 B.西南气流遇秦
2、岭爬升形成准静止锋 C.东南风与南下冷空气形成锋面雨带 2 D.西南气流在副热带高压脊北侧爬升(3)与“正黄梅”相比,8 月中旬的“倒黄梅”()A.直接加剧江南丘陵的洪涝 B.影响江汉平原冬小麦收割 C.间接削弱东部沿海的台风 D.有效缓解长江沿线的酷暑 答案:A D D【提示】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系统与天气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读图可知,西南气流来自孟加拉湾。同时,根据“南方部分地区的倒黄梅雨量,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 6 月的正黄梅”,湖区水汽蒸发无法带来如此丰富的降水,故选 A。结合“西北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从环流原理和外在表现看,这条雨带都类似梅雨带”,说明西
3、南气流在副热带高压脊北侧爬升形成了倒黄梅,故选 D。8 月中旬的“倒黄梅”有助于缓解长江沿线的伏旱;江南丘陵地势起伏,洪涝影响小;台风为低压(气旋)系统,不受此影响;江汉平原的冬小麦应于端午前后收割,8 月中旬春小麦秋收在望。故选 D。3 2、比湿是指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下图示意北京市冬、夏两季城区和郊区比湿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北京市()A.夏季郊区比湿始终大于城区 B.冬季城区比湿始终大于郊区 C.夏季城区比湿日变化大于郊区 D.冬季城区比湿日变化大于郊区(2)造成北京市夏季城区与郊区比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 B.气温 C.地面含水率 D.
4、人口密度(3)造成北京市冬、夏两季比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 B.气温高低 C.植被状况 D.人类活动 答案:C 4 C A【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读图可知,夏季城区比湿日变化大于郊区,冬季郊区比湿日变化大于城区;夏季郊区比湿整体上大于城区,冬季城区比湿整体上大于郊区。故选 C。(2)读图可知,夏季郊区比湿整体上较城区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城市建设的影响,城市下垫面大多是不透水层,地面含水率低,降水后雨水很快流失,地面快速变干,地面可被蒸发的水量少;另一方面,城区植被覆盖率低,植物蒸腾量少于郊区,因此,地面含水率
5、是造成北京市夏季城区与郊区比湿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 C。(3)北京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多,地面可被蒸发(蒸腾)的水量多,比湿大;冬季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季风的影响,降水少,地面可被蒸发(蒸腾)的水量少,比湿小,因此,大气环流是造成冬、夏两季比湿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选 A。3、下图为 2020 年 7 月 7 日 16 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2020 年 6 月7 月,图中甲区域较往年阴雨天气更多,诱发了洪涝灾害。读图,完成下列小题。5 (1)造成甲区域历年 6 月中旬到 7 月上旬多阴雨连绵天气的原因是()A.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B.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 C.地面受热
6、,对流旺盛 D.台风登陆,气旋控制,气流上升(2)此时,日本本州岛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最不可能吹的风向是()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偏南风 答案:A C【提示】锋面系统与天气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6 (1)甲区域位于长江沿岸,6 月中旬暖气团开始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一带的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易迅速向北撤退,因此冷暖气团在长江下游地区相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该地地形平坦,地形对锋面阻挡作用小。纬
7、度较高,对流雨形成的降水较少,而且对流雨一般发生在夏季的午后,持续时间短。初夏我国台风登陆较少,9 月前后是台风登陆最多的时候,台风雨也不会阴雨连绵。故选 A。(2)综合分析各选项,西北风是从低压吹向高压,故最不可能。故选 C。综合题 4、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甲、乙为地球表面,则 地为受热的地区,箭头代表的含义是 。(2)若图示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为岩浆,丙丁乙代表三大类岩石,则丙代表的是 岩,如若丙岩石已经裸露于地表,则丁为 岩,箭头代表的是 作用,箭头代表的是 作用。答案:(1)甲;空气冷
8、却收缩下沉(2)岩浆;沉积;外力作用(或“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变质 解析:温度升高,气流上升,因此甲处为受热地区。下沉有热力与动力两种原因,本题为热力环流,因此代表的含义是冷却下沉。7 岩浆冷却形成岩浆岩,因此丙代表的是岩浆岩。丙岩石已经裸露于地表,易受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因此丁为沉积岩。代表的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等外力作用。由图可知,乙为变质岩,因此箭头代表的是变质作用。【小提示】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
9、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变质岩。三大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是冷凝作用,形成沉积岩的过程是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的过程是变质作用,三大岩石转化为岩浆的过程是重熔再生作用。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下图为拉萨位置图、7 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1)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2)说明拉萨 7 月降水的日均变化特点及其原因。答案
10、:(1)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2)特点: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 原因:拉萨市位于河谷地区,夜晚气温比谷坡高,形成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解析:(1)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地形地势、天气、大气质量等。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8 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拉萨位于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所以
11、拉萨气温日较差大。(2)读图,可以看到拉萨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吹谷风,河谷中部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凝结成雨,夜晚吹山风,河谷中部盛行上升气流,易降雨。【小提示】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
12、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6、读(左)“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和(右)“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 10 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左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 ,并在图中画出一条高空的等压线表示其气压分布状况 。(2)若左图示环流发生在海陆之间,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此时为白天还是夜晚 。(3)右图中有 M、O、P 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 。(4)右图示地区位于 半球,说明判断依据 。(5)右图中
13、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 ,理由是 。9 答案:(1)甲乙丙丁;图略(2)夜晚(3)P(4)北;水平气流向右偏转(5);等压线最密集,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解析:解:(1)左图中,甲地等压线凸向高空,为高压中心,乙地等压线凸向近地面,为低压中心,甲地气压大于乙地;甲地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在高空形成低压,丁为低压中心,乙地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丙为高压中心,丙地气压大于丁地;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甲乙丙丁。丁为低压中心,等压线凸向近地面,丙为高压中心,等压线凸向高空。(2)若左图示环流发生在海陆之间,甲为陆地,乙为海洋,甲地气压大于乙地,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此时为夜晚。(3)M、O、P 三个气压中心,M、O 为气流的流入地,为低压中心,P 为高压中心。(4)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右图中的气流向右偏转,故右图位于北半球。(5)等压线密集,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越大,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小提示】大气环流中的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空气的上升,垂直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导致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该热力环流往往出现在海陆之间、山谷、城市与郊区之间。